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租界兴起的自来水业,李平书大力宣扬,急欲将其推广至华界,但早期努力没有成功。20世纪初,成为上海地方自治运动领袖后,他再度将早先未实现的抱负付诸实施,在南市、闸北同时建设自来水公司,使华界多数居民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成为近代上海自来水业发展的功臣。
关键词:李平书;上海;自来水
李平书, 1854年1月14日出生于江苏省宝山县高桥镇(今属上海浦东新区),原名安曾,字平书,三十岁后改名钟钰,号瑟斋,六十岁后别号且顽,1927年12月13日病逝于江苏省昆山县。李平书一生经历丰富,所干实事不计其数,于上海市政建设贡献尤多,在近代上海,无人出其右,故被誉为“上海近代第一实干家与功臣”。[1]其中,发展上海自来水业就是一例。
(一)、早年对自来水的看法及实践
近代上海,一市三制。租界当局以及外侨为了自身利益,从母国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公用事业,自来水业也应运而生。对于这一近代文明成果,李平书颇为推崇,他大力宣扬,希望华界也能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1883年、1884年,在他襄理《字林沪报》①期间,发表的社论中关于自来水的就有10篇。
上海居民原来“所食之水,每多泥沙而未能清洁,上海居民当潮汛猝至之时,使水工荷担而来,人先已后,至启竞争。水之清洁与否,不遑较也。”[2]上海地区因土井水质不价,居民一般皆用河水,但年长日久,河道淤塞,加之人口增多,用水日益困难,所取用之水虽经明矾澄清,但仍有腥臭味。1883年,英商麦克利沃特等人,接手格罗姆等创办的自来水厂,成立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地址在今杨树浦路许昌路口。李平书在友人陪同下,专程前往考察,详尽观察了自来水公司的设备与产水流程后,对“西人构思之巧,制器之精,任事之勇”[3]深表赞叹。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华界日常饮用之水中有物“蠕蠕而动”,“攒聚环游,若大若小,种类各别,水色混浊尤不可言。”即使煮沸后,仍可见“细细碎碎,似泥非泥,似烟非烟”之物沉于水中。而观自来水,则“明如晶,其洁如玉,其白如雪,是无色相,是真色相,注释久之,不觉心目清凉。”论者觉得“日饮秽恶之水,熏蒸肠胃,构造疾病,是杀人于无形”,鼓励市民饮用自来水。[4]
自来水公司除向租界供水外,也试图扩展华界业务。孰料,初期,不少居民不敢饮用。有人造谣,水管内有二龙争斗,或说水管与煤气管相近,水中有毒。为了澄清谣言,1883年12月,自来水公司在街道消防栓上采集水样,请当时上海医疗所所属老德记药房进行化验,结果证明水质良好,与伦敦及其他工业城市相比也不相上下。《字林沪报》社论中,也专门为此撰文辟谣,华界所用取之江河之水,“实受无形之病,”明矾“虽可澄清污泥,而不能打去积气,”呼吁华人屏弃相沿已久的陋习,食用清洁的自来水,自来水“取之不穷,用之不竭”,使用方便,价格又合理。[5]
为了让华界也能用上自来水,李平书积极奔走,要将自来水引进华界。他与姚安谷二人先在三洋泾桥南赁屋设局,承销法界及城内用水,雇夫挑送。起初虽“倩人四出劝用,乃应者寥寥,每月销水不及百挑”,[6](p119)后来渐渐有所发展。但仍然只是少数华界中人使用。为了使自来水在华界使用形成规模,形成习惯。1884年,李平书具呈关道,请求通水入城,道台交由同仁辅元堂核议。堂董范兰堂“素号开通, 知沪城饮水不洁,易酿疫疠。且每次失火延烧数十户,俱因潮退河枯无从取水之故。”[6](p120)于是商议借用租界之水,自设水管,于交界处立表计数偿值,划清界限,以保主权。道台委水利局张委员与水公司议定合同。后来因为人事变动,张某与道台都离开上海,引进自来水一事功败垂成。李平书的销水业务也是入不敷出,并且因此欠下许多债务,只得撤局。
李平书改良上海城市用水的努力宣告失败,这次失败并没有使他一蹶不振,短暂的经历令他更加意识到城内饮用水的不足,当条件具备时,他一定会再次热切投入其中。
(二)、内地自来水公司
1903年,李平书以抗法英雄、江南制造局提调的身份回到上海。在随后的上海地方自治运动过程中,成为自治运动的领袖。这为其再度实施向华界引进自来水计划提供了可能。
自1883年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成立,经过十多年的适应,华界对自来水已由当初的怀疑走向认同,迫切需要用上自来水。英法公司皆有意向南市供水,但由于老城墙阻隔,且又与主权相关,一直相商不下。于是上海道与地方人士商议自办,邑绅曹骧推举粤商唐荣俊、杨文俊创办自来水公司。公司定名为内地自来水公司,厂址设于高昌乡近高昌庙,取水黄浦江。但因招股不全,管理不善,加之因埋设水管损毁居民房屋,开办才6个月,就积欠银95万两。公司曾将全厂机器产业抵押于德商瑞记洋行,以维持借款。沪道担心洋商借机侵入,与国家主权有碍,于是收回德商代理权,以公司经营不善,委李平书为经理。
李平书接手后,以地方公款10余万移存公司,将瑞记欠款厘清,改进管理,营业渐有气色,月收入万元。5月,李平书告退。1908年,公司再次出现亏损,到10月欠款已达158万两,打算招洋商入股。两江总督端方闻讯,担心外国介入,“则交涉易起,利权寑失,所关匪细,自不能不力维持。”他向朝廷建议“先由官担任借款,从权收回,暂行经理,以便清厘水价,并将招股添机还款各事项次第筹商,”[7]等到规模大定,再交由总工程局办理,得到批准。1909年2月14日,上海道照会李平书,要求李会同上海县清点自来水公司设备等,并委任其为公司总董,“将一切应办事宜妥为筹划,次第举行”。[8]李平书于1909年5月9日在南市新舞台开会招股,共认股银20万两。他见公司旧有机器两副,每日夜出水仅100万加仑,不敷食户取用,以致不能推广,又发现旧有清水池容积太小,添机必先添池。因此一面定制大机器,一面建造清水池,并将旧水池翻造改建,这样,每日出水达400万加仑。又觉得以前水价过高,大伤地方感情,以致食户纷纷停用,决定降低水价。[9]结果收入有很大增长,月收入达1.5万,无奈欠款甚巨,后李平书又因二次革命离开上海,公司陷入困顿。
(三)、闸北自来水业
在南市忙着自办自来水时,闸北也在发展着同样的事业。“北市华界与公共租界三面紧连,自推广巡警开筑以来,虽市面马路日盛,房屋栉比而汲水不便,终不能与租界颉颃。该处未办巡警以前,各屋主曾与租借自来水公司私装水管,致工部局收取水捐,越界干预,屡起事端”,当时人就认为,对于租界越界收捐,必须抵制,但“若不速兴水利,恐该业户等希图招徕赁户,将效尤宝山路等处,暗中买装租界自来水”[10]这样会使主权日失。因此上海道以主权所系,要求严查地面勿任租借水管侵越,并打算自开水井以利民用,无奈地多沙积,难以取水。因而认定非筹办自来水无善举。两江总督表示赞同,因为他担心,“华界与租界紧连,外人屡请推展,辄以华商不讲卫生为藉口,若不将自来水从速筹办,不特界内居民卫生有碍”,“且恐空言抵制,终无以杜口实而绝觊觎。”[11]端方的担忧道出了上海华界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如不自办市政,只是叫嚷着抵制租界扩张,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洋人渗透的借口,必将把利权拱手让与租借当局。这就是李平书等人迫切推进上海市政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鉴于这样的状况,两江总督委任李平书负责办理闸北自来水业务。
受命后,李平书邀请内地自来水公司工程师恩格尔同往吴淞江考察水源,查得广肇山庄北首,水深而清,有地利于设厂。除借到商部银10万两外,他又通过道署担保,借得大清、四明、信诚、源通、裕丰五行商款10万两,再借得地方领用存道库银6万两,共投资26万两银,着手开办。厂址设于闸北叉袋口(今恒丰路底),1911年10月27日建成供水,惠及闸北10万居民。
结束语
从以上论述看,上海华界自来水业的发展,并非自然形成的。同整个中国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一样,他是伴随着列强侵略步伐不断加快而被迫进入的,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其中经历了抵制——观望——接受的过程。上海开埠后,租借当局将本国的一套近代化的市政设施和管理理念引进租界,使华洋两界市政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更让人担心的是,华界市政建设的落后面貌,成为了租界推行势力扩张的主要藉口。如不自办市政,“空言抵制,终无以杜口实而绝觊觎。”这种情况深深的刺激了以李平书为首,一批思想开放的绅商们,他们决心以地方之力兴地方之事。上海华界自来水业的发展就是他们努力的成果之一。虽然当时华界自来水业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但李平书仍不失为近代上海自来水业发展之首要功臣。
注释:
①综合多方面资料,笔者推断,在1883年2月5日至1884年6月18日这一时间段内,李一定在报社供职,负责社论部分。这一时期的社论即使有些非他所作,但作为该版负责人,应该可以反映他的想法。因此笔者对这段时间关于自来水方面的社论进行了梳理。
参考文献:
[1] 许洪新. 李平书大事年表[N]. 民政总长李平书[M].
上海: 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史志编撰委员会编.2005. 139.
[2] 申报. 1872-5-10.
[3] 李平书. 游自来水厂纪略. 字林沪报. 1883-2-5.
[4] 自来水有益于人说(社论). 字林沪报. 1883-7-31.
[5] 论化验水质(社论). 字林沪报. 1884-1-19.
[6] 李平书. 且顽老人七十自叙[M]. 台北: 台湾文海出版. 1974.
[7] 两江总督端方江苏巡抚陈启泰为上海内地自来水
公司暂改官督商办事奏折: 上海内地自来水公司档案. 卷宗Q403-1-85[Z]. 上海档案馆藏.
[8]上海道蔡乃煌致工程局领袖总董李平书照会: 上海内地自来水公司档案. 卷宗Q403-1-85.上海档案馆藏.
[9] 内地自来水厂开会志略[N]. 新闻报. 1909-9-1.
[10] 闸北巡警总局警务科长姚之牧禀汪总办文[N]. 新闻报. 1908-12-21.
[11] 北市筹办自来水商电[N]. 申报. 1909-4-8.
关键词:李平书;上海;自来水
李平书, 1854年1月14日出生于江苏省宝山县高桥镇(今属上海浦东新区),原名安曾,字平书,三十岁后改名钟钰,号瑟斋,六十岁后别号且顽,1927年12月13日病逝于江苏省昆山县。李平书一生经历丰富,所干实事不计其数,于上海市政建设贡献尤多,在近代上海,无人出其右,故被誉为“上海近代第一实干家与功臣”。[1]其中,发展上海自来水业就是一例。
(一)、早年对自来水的看法及实践
近代上海,一市三制。租界当局以及外侨为了自身利益,从母国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公用事业,自来水业也应运而生。对于这一近代文明成果,李平书颇为推崇,他大力宣扬,希望华界也能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1883年、1884年,在他襄理《字林沪报》①期间,发表的社论中关于自来水的就有10篇。
上海居民原来“所食之水,每多泥沙而未能清洁,上海居民当潮汛猝至之时,使水工荷担而来,人先已后,至启竞争。水之清洁与否,不遑较也。”[2]上海地区因土井水质不价,居民一般皆用河水,但年长日久,河道淤塞,加之人口增多,用水日益困难,所取用之水虽经明矾澄清,但仍有腥臭味。1883年,英商麦克利沃特等人,接手格罗姆等创办的自来水厂,成立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地址在今杨树浦路许昌路口。李平书在友人陪同下,专程前往考察,详尽观察了自来水公司的设备与产水流程后,对“西人构思之巧,制器之精,任事之勇”[3]深表赞叹。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华界日常饮用之水中有物“蠕蠕而动”,“攒聚环游,若大若小,种类各别,水色混浊尤不可言。”即使煮沸后,仍可见“细细碎碎,似泥非泥,似烟非烟”之物沉于水中。而观自来水,则“明如晶,其洁如玉,其白如雪,是无色相,是真色相,注释久之,不觉心目清凉。”论者觉得“日饮秽恶之水,熏蒸肠胃,构造疾病,是杀人于无形”,鼓励市民饮用自来水。[4]
自来水公司除向租界供水外,也试图扩展华界业务。孰料,初期,不少居民不敢饮用。有人造谣,水管内有二龙争斗,或说水管与煤气管相近,水中有毒。为了澄清谣言,1883年12月,自来水公司在街道消防栓上采集水样,请当时上海医疗所所属老德记药房进行化验,结果证明水质良好,与伦敦及其他工业城市相比也不相上下。《字林沪报》社论中,也专门为此撰文辟谣,华界所用取之江河之水,“实受无形之病,”明矾“虽可澄清污泥,而不能打去积气,”呼吁华人屏弃相沿已久的陋习,食用清洁的自来水,自来水“取之不穷,用之不竭”,使用方便,价格又合理。[5]
为了让华界也能用上自来水,李平书积极奔走,要将自来水引进华界。他与姚安谷二人先在三洋泾桥南赁屋设局,承销法界及城内用水,雇夫挑送。起初虽“倩人四出劝用,乃应者寥寥,每月销水不及百挑”,[6](p119)后来渐渐有所发展。但仍然只是少数华界中人使用。为了使自来水在华界使用形成规模,形成习惯。1884年,李平书具呈关道,请求通水入城,道台交由同仁辅元堂核议。堂董范兰堂“素号开通, 知沪城饮水不洁,易酿疫疠。且每次失火延烧数十户,俱因潮退河枯无从取水之故。”[6](p120)于是商议借用租界之水,自设水管,于交界处立表计数偿值,划清界限,以保主权。道台委水利局张委员与水公司议定合同。后来因为人事变动,张某与道台都离开上海,引进自来水一事功败垂成。李平书的销水业务也是入不敷出,并且因此欠下许多债务,只得撤局。
李平书改良上海城市用水的努力宣告失败,这次失败并没有使他一蹶不振,短暂的经历令他更加意识到城内饮用水的不足,当条件具备时,他一定会再次热切投入其中。
(二)、内地自来水公司
1903年,李平书以抗法英雄、江南制造局提调的身份回到上海。在随后的上海地方自治运动过程中,成为自治运动的领袖。这为其再度实施向华界引进自来水计划提供了可能。
自1883年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成立,经过十多年的适应,华界对自来水已由当初的怀疑走向认同,迫切需要用上自来水。英法公司皆有意向南市供水,但由于老城墙阻隔,且又与主权相关,一直相商不下。于是上海道与地方人士商议自办,邑绅曹骧推举粤商唐荣俊、杨文俊创办自来水公司。公司定名为内地自来水公司,厂址设于高昌乡近高昌庙,取水黄浦江。但因招股不全,管理不善,加之因埋设水管损毁居民房屋,开办才6个月,就积欠银95万两。公司曾将全厂机器产业抵押于德商瑞记洋行,以维持借款。沪道担心洋商借机侵入,与国家主权有碍,于是收回德商代理权,以公司经营不善,委李平书为经理。
李平书接手后,以地方公款10余万移存公司,将瑞记欠款厘清,改进管理,营业渐有气色,月收入万元。5月,李平书告退。1908年,公司再次出现亏损,到10月欠款已达158万两,打算招洋商入股。两江总督端方闻讯,担心外国介入,“则交涉易起,利权寑失,所关匪细,自不能不力维持。”他向朝廷建议“先由官担任借款,从权收回,暂行经理,以便清厘水价,并将招股添机还款各事项次第筹商,”[7]等到规模大定,再交由总工程局办理,得到批准。1909年2月14日,上海道照会李平书,要求李会同上海县清点自来水公司设备等,并委任其为公司总董,“将一切应办事宜妥为筹划,次第举行”。[8]李平书于1909年5月9日在南市新舞台开会招股,共认股银20万两。他见公司旧有机器两副,每日夜出水仅100万加仑,不敷食户取用,以致不能推广,又发现旧有清水池容积太小,添机必先添池。因此一面定制大机器,一面建造清水池,并将旧水池翻造改建,这样,每日出水达400万加仑。又觉得以前水价过高,大伤地方感情,以致食户纷纷停用,决定降低水价。[9]结果收入有很大增长,月收入达1.5万,无奈欠款甚巨,后李平书又因二次革命离开上海,公司陷入困顿。
(三)、闸北自来水业
在南市忙着自办自来水时,闸北也在发展着同样的事业。“北市华界与公共租界三面紧连,自推广巡警开筑以来,虽市面马路日盛,房屋栉比而汲水不便,终不能与租界颉颃。该处未办巡警以前,各屋主曾与租借自来水公司私装水管,致工部局收取水捐,越界干预,屡起事端”,当时人就认为,对于租界越界收捐,必须抵制,但“若不速兴水利,恐该业户等希图招徕赁户,将效尤宝山路等处,暗中买装租界自来水”[10]这样会使主权日失。因此上海道以主权所系,要求严查地面勿任租借水管侵越,并打算自开水井以利民用,无奈地多沙积,难以取水。因而认定非筹办自来水无善举。两江总督表示赞同,因为他担心,“华界与租界紧连,外人屡请推展,辄以华商不讲卫生为藉口,若不将自来水从速筹办,不特界内居民卫生有碍”,“且恐空言抵制,终无以杜口实而绝觊觎。”[11]端方的担忧道出了上海华界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如不自办市政,只是叫嚷着抵制租界扩张,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洋人渗透的借口,必将把利权拱手让与租借当局。这就是李平书等人迫切推进上海市政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鉴于这样的状况,两江总督委任李平书负责办理闸北自来水业务。
受命后,李平书邀请内地自来水公司工程师恩格尔同往吴淞江考察水源,查得广肇山庄北首,水深而清,有地利于设厂。除借到商部银10万两外,他又通过道署担保,借得大清、四明、信诚、源通、裕丰五行商款10万两,再借得地方领用存道库银6万两,共投资26万两银,着手开办。厂址设于闸北叉袋口(今恒丰路底),1911年10月27日建成供水,惠及闸北10万居民。
结束语
从以上论述看,上海华界自来水业的发展,并非自然形成的。同整个中国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一样,他是伴随着列强侵略步伐不断加快而被迫进入的,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其中经历了抵制——观望——接受的过程。上海开埠后,租借当局将本国的一套近代化的市政设施和管理理念引进租界,使华洋两界市政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更让人担心的是,华界市政建设的落后面貌,成为了租界推行势力扩张的主要藉口。如不自办市政,“空言抵制,终无以杜口实而绝觊觎。”这种情况深深的刺激了以李平书为首,一批思想开放的绅商们,他们决心以地方之力兴地方之事。上海华界自来水业的发展就是他们努力的成果之一。虽然当时华界自来水业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但李平书仍不失为近代上海自来水业发展之首要功臣。
注释:
①综合多方面资料,笔者推断,在1883年2月5日至1884年6月18日这一时间段内,李一定在报社供职,负责社论部分。这一时期的社论即使有些非他所作,但作为该版负责人,应该可以反映他的想法。因此笔者对这段时间关于自来水方面的社论进行了梳理。
参考文献:
[1] 许洪新. 李平书大事年表[N]. 民政总长李平书[M].
上海: 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史志编撰委员会编.2005. 139.
[2] 申报. 1872-5-10.
[3] 李平书. 游自来水厂纪略. 字林沪报. 1883-2-5.
[4] 自来水有益于人说(社论). 字林沪报. 1883-7-31.
[5] 论化验水质(社论). 字林沪报. 1884-1-19.
[6] 李平书. 且顽老人七十自叙[M]. 台北: 台湾文海出版. 1974.
[7] 两江总督端方江苏巡抚陈启泰为上海内地自来水
公司暂改官督商办事奏折: 上海内地自来水公司档案. 卷宗Q403-1-85[Z]. 上海档案馆藏.
[8]上海道蔡乃煌致工程局领袖总董李平书照会: 上海内地自来水公司档案. 卷宗Q403-1-85.上海档案馆藏.
[9] 内地自来水厂开会志略[N]. 新闻报. 1909-9-1.
[10] 闸北巡警总局警务科长姚之牧禀汪总办文[N]. 新闻报. 1908-12-21.
[11] 北市筹办自来水商电[N]. 申报. 19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