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人形容我们现在的孩子是戴着脚镣行走在数学的殿堂之中,“计算学习”就是那一副沉重的脚镣,让孩子的学习滞后。如何去解开孩子的脚镣,让他们自由地跳舞呢?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我们要做的是怎样让孩子“算用结合”,早日解开他们的“脚镣”,引导学生个性张扬,人人都在数学上有新的发展,在数学课堂这个平台上尽情地“舞蹈”。
关键词:算用结合 数学 生活
不可否认,计算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问题并不像我们解决课堂中的计算问题那样有一个预设的答案,尤其是计算器和计算机的迅速普及,我们将如何进行计算教学呢?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算用结合”这四个字也就成了每个参加新课改实验的老师都耳熟能详的词语。
新的教学理念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需要不断思考,重新认识计算教学的功能,切实改革计算教学,让学生在掌握计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体会数学与应用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促进数学思考,逐步形成数学意识,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那么如何处理好算用结合,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乃至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呢?
一、以用引算:联系生活,激发计算兴趣
毋庸置疑,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也就没有计算的必要,因此,计算是来源于生活的。《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把计算和实际问题的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计算,体会探索算法的过程,发展数学意识。
例如,在“认识乘法”时,先创设小朋友喜闻乐见的儿童乐园的场景,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相应的信息,感受生活中存在“几加几”的实际现象;接着从学生熟悉的“一架飞机坐两人,4架飞机有多少人”的实际问题引出乘法意义,明白算“几个几一共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如此安排,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来自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计算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就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而且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中也有利于学生知道乘法的结果就是几个数连加的和,了解乘法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同时便于学生今后推导和理解乘法口诀,为以后探索乘法计算的方法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计算时,创设、提供一些常见的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用所学的计算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里蕴涵着丰富的数学信息,体会计算的价值和数学的应用,发展应用意识,增强计算的兴趣。显而易见,从生活情境出发引出计算题,可以让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及其合理性;可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思,可以帮助学生对结果进行合理性判断。追求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但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较为全面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机会,又何尝不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目标呢?算的落实,自然用得爽快。
二、以算激用:计算知识“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果数学仅仅是 “摆”在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即使它是那么有趣的数字游戏,不能用于生活的话,最终它也免不了遭人遗弃的命运。虽然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但他们一样会对“毫无用处”的知识产生反感,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副脚镣束缚了孩子的思维。所以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巧妙地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场景中,充分体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
例如,学完《5的乘法口诀》后指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利用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出示古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这首古诗有几行?每行有几个字?一共是多少个字?看谁算得快,你是怎么算的?(口诀:四五二十。)列出算式:5×4=20;4×5=20。老师再出示一首古诗《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在字数上与《梅花》比有什么不同?那这首诗共有几个字呢?你会列算式吗?(5×3+3;5×4-2)
再如在学完两位数加一位数后,提供购物的场景,台上摆了许多玩具,并标了相应的价钱。接着提出问题:(1)小朋友可以挑选两件不同的玩具,算算买这两件玩具要付多少钱?(2)爸爸给了你10元钱,想想你能购买这里的哪些东西?(3)小熊要35元,可我只带了20元,该怎么办呢?孩子们对这些现实的又具挑战性的问题特别感兴趣,而且还可以选择自己心爱的玩具,顿时他们精神百倍,开始选玩具、算价钱、解决问题了。数学教学时,我们营造一个个生活场景,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不但起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功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是有用的。
总之,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过程,当我们在运用新理念教学时,不应该让学生被计算所束缚,因为数学教育是科学的,“戴着脚镣”的学生是不能完成这份科学的,更不能创造出新内容。我们只有早日解开学生的“脚镣”,引导学生个性张扬,人人都在数学上有新的发展,在数学课堂这个平台上尽情地“舞蹈”。
关键词:算用结合 数学 生活
不可否认,计算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问题并不像我们解决课堂中的计算问题那样有一个预设的答案,尤其是计算器和计算机的迅速普及,我们将如何进行计算教学呢?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算用结合”这四个字也就成了每个参加新课改实验的老师都耳熟能详的词语。
新的教学理念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需要不断思考,重新认识计算教学的功能,切实改革计算教学,让学生在掌握计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体会数学与应用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促进数学思考,逐步形成数学意识,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那么如何处理好算用结合,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乃至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呢?
一、以用引算:联系生活,激发计算兴趣
毋庸置疑,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也就没有计算的必要,因此,计算是来源于生活的。《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把计算和实际问题的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计算,体会探索算法的过程,发展数学意识。
例如,在“认识乘法”时,先创设小朋友喜闻乐见的儿童乐园的场景,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相应的信息,感受生活中存在“几加几”的实际现象;接着从学生熟悉的“一架飞机坐两人,4架飞机有多少人”的实际问题引出乘法意义,明白算“几个几一共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如此安排,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来自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计算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就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而且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中也有利于学生知道乘法的结果就是几个数连加的和,了解乘法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同时便于学生今后推导和理解乘法口诀,为以后探索乘法计算的方法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计算时,创设、提供一些常见的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用所学的计算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里蕴涵着丰富的数学信息,体会计算的价值和数学的应用,发展应用意识,增强计算的兴趣。显而易见,从生活情境出发引出计算题,可以让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及其合理性;可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思,可以帮助学生对结果进行合理性判断。追求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但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较为全面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机会,又何尝不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目标呢?算的落实,自然用得爽快。
二、以算激用:计算知识“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果数学仅仅是 “摆”在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即使它是那么有趣的数字游戏,不能用于生活的话,最终它也免不了遭人遗弃的命运。虽然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但他们一样会对“毫无用处”的知识产生反感,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副脚镣束缚了孩子的思维。所以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巧妙地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场景中,充分体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
例如,学完《5的乘法口诀》后指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利用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出示古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这首古诗有几行?每行有几个字?一共是多少个字?看谁算得快,你是怎么算的?(口诀:四五二十。)列出算式:5×4=20;4×5=20。老师再出示一首古诗《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在字数上与《梅花》比有什么不同?那这首诗共有几个字呢?你会列算式吗?(5×3+3;5×4-2)
再如在学完两位数加一位数后,提供购物的场景,台上摆了许多玩具,并标了相应的价钱。接着提出问题:(1)小朋友可以挑选两件不同的玩具,算算买这两件玩具要付多少钱?(2)爸爸给了你10元钱,想想你能购买这里的哪些东西?(3)小熊要35元,可我只带了20元,该怎么办呢?孩子们对这些现实的又具挑战性的问题特别感兴趣,而且还可以选择自己心爱的玩具,顿时他们精神百倍,开始选玩具、算价钱、解决问题了。数学教学时,我们营造一个个生活场景,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不但起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功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是有用的。
总之,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过程,当我们在运用新理念教学时,不应该让学生被计算所束缚,因为数学教育是科学的,“戴着脚镣”的学生是不能完成这份科学的,更不能创造出新内容。我们只有早日解开学生的“脚镣”,引导学生个性张扬,人人都在数学上有新的发展,在数学课堂这个平台上尽情地“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