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于天下,九合诸侯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cold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氏春秋·离俗览·贵信》
  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去鲁国五十里而封之b,鲁请比关内侯以听c,桓公许之。曹翙谓鲁庄公曰d:“君宁死而又死乎e?其宁生而又生乎?”庄公曰:“何谓也?”曹翙曰:“听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是生而又生也。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是死而又死也。”庄公曰:“请从。”
  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翙皆怀剑至于坛上f。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g,曰:“鲁国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钧其死也h,戮于君前。”管仲、鲍叔进i,曹翙按剑当两陛之间曰:“且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庄公曰:“封于汶则可j,不则请死。”管仲曰:“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乃遂封于汶南,与之盟。
  归而欲勿予。管仲曰:“不可。人特劫君而不盟,君不知,不可谓智k。临难而不能勿听,不可谓勇。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不智不勇不信,有此三者,不可以立功名。予之,虽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君犹得也。”
  庄公,仇也;曹翙,贼也,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夫九合之而合l,壹匡之而听m,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以辱为荣,以穷为通,虽失乎前,可谓后得之矣,物固不可全也。

大意:


  齐桓公攻打鲁国。鲁国人不敢轻率作战,离鲁国都城五十里封土为界。鲁国请求像齐国的封邑大臣一样服从齐国,齐桓公答应了。曹翙对鲁庄公说:“您是愿意死而又死呢,还是愿意生而又生?”庄公说:“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啊?”曹翙说:“您听从我的话,国土必定广大,您自身必定安乐,这就是生而又生;您如果不听我的话,国家必定灭亡,您自身必定遭到危险和耻辱,这就是死而又死。”庄公说:“我愿意听从你的话。”
  于是,第二天将要盟会时,庄公与曹翙都怀揣着剑来到盟会的土坛上。庄公左手抓住桓公,右手抽出剑来指向自己,说:“鲁国都城本来离边境几百里。如今离边境只有五十里,反正也无法生存了。削减领土不能生存与跟你拼命同样是死,让我死在您的面前。”管仲、鲍叔牙要上去阻拦,曹翙手按着剑站在台阶之间说:“两位君主将另作商量,谁都不许上去!”庄公说:“在汶水边封土为界就可以,不然的话就请求一死。”管仲对桓公说:“是用领土保卫君主,不是用君主保卫领土。您还是答应了吧!”于是双方在汶水之南封土为界,齐国跟鲁国订立了盟约。
  齐桓公回国以后又想不还给曾经所占鲁国的土地,管仲说:“不可以。人家只是想劫持您,并不想跟您订立盟约,可是您却不知道,这不能算是聪明;面对危难而不能不受人家的胁迫,这不能说是勇敢;答应了人家却不还给人家土地,这不能算作诚信。不聪明、不勇敢、不誠信,有这三种行为的,不可以建立功名。还给鲁国土地,这样虽说失去了土地,却能得到诚信的声誉。用四百里土地就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诚信来,您还是有所得的。”
  鲁庄公是齐国的仇人,曹翙是齐国的敌人,对仇人和敌人都讲诚信,更何况对不是仇人和敌人的人呢?桓公多次盟会诸侯而能成功,一匡天下而使各国诸侯都能听从,就是因为诚信而产生出来的。管仲可以说是能因势利导。他把耻辱变成光荣,把困窘变成通达。虽说前边有所失,不过后来却有所得了。事情本来就不可能十全十美啊。

【点评】


  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论语·为政》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商鞅立木为信”“季札挂剑”等故事也是广为流传。《吕氏春秋》专有《贵信》一篇,意在阐述诚信的重要性。其中说道:“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人主有见此论者,其王不久矣;人臣有知此论者,可以为王者佐矣。”又说:“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足见诚信的意义和价值。除理论阐释外,《贵信》篇中还列举史实加以说明,本文所述即管仲劝齐桓公信守诺言,最终成就霸业的故事。
  齐桓公因受鲁庄公的威胁,不得已而同意在汶水边封土为界,并答应归还此前占据鲁国的部分土地。然而,会盟后,桓公突然变卦,不准备履行诺言。此时,作为宰相的管仲立即加以制止,并围绕“诚信”讲了一通道理,最终让桓公履行了承诺。
  文章的最后,作者对此事进行了评论,认为齐桓公之所以能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就在于他的诚信,由此强调诚信的确是立身之本、为政之法、成事之基,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道德和原则。(海涛)
其他文献
自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为“循吏”立传的先河,“二十四史”中有十九史为清正干练的古代官员立传,这些人被称为“循吏”或“良吏”。《清史稿》中也有《循吏传》。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的开头便写道:“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他认为,官吏奉公守法、尽职尽责,按法律和规矩施政就能把自己管辖的区域治理好,没有必要实行严刑峻法和苛
期刊
杨万里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也是一位名臣,他立朝刚正,遇事敢言,在进奏皇帝的诸多“书”“策”“札子”中,常怀忧国忧民之情:“为天下国家者,不能不忘于敌”,“民者,国之命而吏之仇也”,“节财用,薄赋敛,以结斯民之心”,“民富而后邦可宁”……杨万里视仕宦富贵犹如敝屣,在做京官时,他就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的盘缠,锁置箱中,随时准备弃官还乡:“我本山水客,澹无轩冕情。”  权相韩侂胄执政后,极力网罗四
期刊
唐代“贞观之治”以后,政治上相对安定,文化交流频繁。至开元年间,文化上的推陈出新达到了空前高度,整个社会充满着一种恢宏、奔放的气象。知识分子们心中普遍蕴含着事业上的自信、为国建功的荣誉、拓边开疆的渴望、生活的热情浪漫、强悍豪迈的风度,这就是产生“盛唐气象”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从高门子弟到寒士新贵,从上层文人到市井书生,他们豪饮放歌,追求仕进……似乎这个世界就是他们纵横的天地,这个时代就是他们
期刊
盛唐文化的恢宏气象映射在书法领域内,不光造就了深沉庄重的楷书风格,同时也激发了淋漓飞动、富于浪漫精神的草书艺术。草书是中国书法美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书法从表达语言的工具走向艺术高峰的标志。  草书的特征是意多于法,体势尚险,尤重笔力筋节,从中可以概括出文化审美的新思想。因此,中国书法家没有篆圣、隶圣、楷圣之称,而有草圣之称,其原因就在于草书千姿百态、笔走龙蛇、气势横贯,显现出人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期刊
一、四绝碑  元初,葛逻禄人廼贤进入中原,后随兄来到浙江,定居鄞县,曾任东湖书院山长、翰林国史院编修等职。至正五年(1345),延贤从浙江渡淮河,在黄河流域及北方各地访古,注重对古代城郭、宫苑、寺观、陵墓等遗迹的考察。他搜寻古碑名刻,撰成《河朔访古记》十六卷,突破宋代金石学单纯考订文字的传统,还被认为是明代旅游专著兴起的一个源头。  虽然《河朔访古记》早已佚失,今天仍能从《永乐大典》中辑得一百三十
期刊
在寒冷的日子里,泡一杯热气腾腾的茶,可以冲淡这冷冷的寒气。对一些人来说,冬天的好处还在于,它能让人远离纷纷扰扰的生活,一个人躲在冬天的深处,写一些闲散的文字。  “帘外雪初飘,翠幌香凝火未消,独坐寒夜人欲倦,迢迢,梦断更残倍寂寥。”冬日的小雪有一种落寞的安静,一种清洁的低调,人生需要这样一种低调。  戒石即戒石铭。宋朝梅尧臣诗曰:“尝闻开元时,令长多赐戒。戒石今尚存,世异事不背。”考诸典籍,可证实
期刊
一、立冬,冬天的敲门声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立冬一到,天地间变了颜色,草枯叶落,水瘦山寒,一派肃杀之景。  立冬了,放眼望去,原野铺上一层霜,像下了_一场小雪,踏着经霜的枯草,脚下便发出了“咯吱咯吱——”的轻微声响,一棵棵狗尾巴草在寒风中摇摆,天地间是一派空旷寂寥。一只瘦瘦的鸟儿在落了叶的枝条上鸣叫几声,转而飞向了远处。  “昨夜清霜冷絮稠,纷纷红叶满阶头。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
期刊
中国古代王朝末期,往往政治腐败,君不像个君,臣不像个臣,导致民不聊生,起义不断爆发。也在此时,一些有思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和政治家,不愿随波逐流,更不愿看到国家走向衰亡,他们著书立说,指出朝廷的弊病,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受到重用,为挽救时局贡献力量。东汉后期崔寔的《政论》就是这样一本针砭时弊的书。令人敬仰的崔寔  崔定,字子真,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东汉后期著名政论家、农学家。他出身于世家大族
期刊
当基本的温饱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就开始寻求饮食上的更高享受。于是,酒诞生了。  我国酿酒的历史悠久。甲骨文中就有“酒”字,主要有两种写法:一种由“水”和“酉”组成,“水”表示酒是液体,“酉”表示盛酒的容器,同时也表示“酒”的读音与之接近;另一种甲骨文字形中间也是“酉”,两侧的线条表示溢出的酒液。金文的“酒”干脆就用“酉”的字形,也就是说,曾经有一段时期,“酉”和“酒”是通用的。后来,“酉”主要被借去
期刊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a,曰吴君隐之b,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c。试使夷齐饮d,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e,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f,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g,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