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想实现趣味教学,教师需讲究幽默教学艺术。笔者以高中政治教学为例,分析了如下幽默教学策略:巧用歌赋诗词,激发学习热情;巧用寓言典故,诱导学生思考;巧用形象比喻,深刻理解知识;善于机智应对,随机发挥。
关键词:幽默艺术;高中政治;趣味教学
政治内容,一般都是抽象道理居多,往往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少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学习动力,甚至有厌学情绪。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欲望,就显得非常重要。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趣味教学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想实现趣味教学,教师需讲究幽默教学艺术,为课堂注入一定的调味剂,以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使学生爱听,乐学。对此,笔者以高中政治教学为例,分析了如下幽默教学策略。
一、巧用歌赋诗词,激发学习热情
一般而言,对联、歌赋、诗词有匀称的音节,较强的节律感;语言集中而精炼,读来朗朗上口,听来入耳入心,是增强教学幽默性与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直接运用对联、歌赋、诗词等,亦或加以改用,以增强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益。如教学政治哲学知识时,教师可用诗词、名言、成语等,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该诗词蕴含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相统一的原理。在事物发展中,其总趋势是前进的,但发展道路则是曲折而迂回的,这给了我们启示:当处于顺境时,应想到会出现的困难;当处于逆境时,我们应看到光明,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再如老子云:“图(注:打算)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注:开始)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请问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是()淤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于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盂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榆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A、盂于B、盂榆C、于榆D、淤榆
二、巧用寓言典故,诱导学生思考
在政治教学中,处了运用诗词歌赋外,教师还可充分发掘歇后语、寓言典故、谚语、俗语、相声等蕴含的哲理,以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其灵活运用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加深记忆。
如丝瓜俯视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能爬得很高。清晨可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可看到夕阳徐徐落下。”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难以爬到高处。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能观察到身边细微的变化。”如下说法与寓言寓意一致的为()A、一叶障目,不见泰山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C、尺有所短,寸有所长D、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再如“别因落了一根牛毛,就将一锅奶油倒掉;别因犯了一点错误,就将一生事业扔掉。”该俗语所蕴含的哲学启示为()A、要克服唯意志论B、要坚持辩证否定观C.要反对唯心主义D、要树立创新意识
三、巧用形象比喻,深刻理解知识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有些知识较为抽象,若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学生难以透彻理解知识,记忆不牢。而形象比喻法则是不错的选择。所谓形象比喻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打比方。在讲解理论性知识时,教师可巧用形象比喻法,即借助一些熟悉的、浅显的、具体是事物对抽象复杂的内容加以说明,从而让所说明的内容更具说服力、感染力与趣味性。
如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可将生产力比喻为人,可将生产关系比喻为衣服,从而生动而形象的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淤穿什么衣服取决于人,即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也就是说有怎样的生产力则有怎样的生产关系。于衣服应适合人,同时衣服对人也具有反作用,因为衣服能够衬托出一个人的气质,若衣服小了或大了,则会影响人的活动。也就是说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若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合,则推动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若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那么生产关系则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四、善于机智应对,随机发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随时关注课堂,运用自己的聪明机智,灵活应对,随机发挥,以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
第一,机智应对,随机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新颖性、新鲜的事例可随手拈来,并将其与教学内容巧妙融合,以实现临场发挥,即随机发挥法。这就需要教师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学习情况,以抓住教育时机,机智应对。如当分析“为何只有社会主义才可拯救中国,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我国走不通?”时,有几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开始打瞌睡。面对这一情况,某教师则运用自己的机智,随机应变,将建势力的扼杀与晚清“垂帘听政”相互联系,说道:大家了解什么是“垂帘听政”吗?此时,学生会十分好奇老师怎样会突然这么问,因为他们都知道垂帘听政的含义。“在晚晴时期,因“垂帘听政”致使清政府效率不高,这是清朝晚期落后的原因之一。而如今的“垂帘听政”即垂眼听政治,当然学习效率也就较低了。”于是学生焕然大悟,笑开了怀,睡觉的学生在笑意中醒来,认真听课。
第二,故意错误,诱导正法。在知识讲解时,教师可故意错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即利用笨拙之法来说明某个抽象而深奥的问题,以引导学生顿悟。如讲解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价值与使用价值,加深理解与记忆。教师可举例说明:同学们,你们说大米有价值吗?于是学生回答道“大米可以吃”。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先予以肯定,接着诱导:那么吃是价值吗?于是学生豁然开朗,明白吃是使用价值,这样,学生可更透彻地理解知识,避免混淆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幽默是一门艺术,体现了教师的智慧与情感。同时,幽默的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有如漫画欣赏法、谐音法、图画分析法等,这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灵活选用,以实现趣味教学。
关键词:幽默艺术;高中政治;趣味教学
政治内容,一般都是抽象道理居多,往往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少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学习动力,甚至有厌学情绪。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欲望,就显得非常重要。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趣味教学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想实现趣味教学,教师需讲究幽默教学艺术,为课堂注入一定的调味剂,以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使学生爱听,乐学。对此,笔者以高中政治教学为例,分析了如下幽默教学策略。
一、巧用歌赋诗词,激发学习热情
一般而言,对联、歌赋、诗词有匀称的音节,较强的节律感;语言集中而精炼,读来朗朗上口,听来入耳入心,是增强教学幽默性与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直接运用对联、歌赋、诗词等,亦或加以改用,以增强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益。如教学政治哲学知识时,教师可用诗词、名言、成语等,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该诗词蕴含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相统一的原理。在事物发展中,其总趋势是前进的,但发展道路则是曲折而迂回的,这给了我们启示:当处于顺境时,应想到会出现的困难;当处于逆境时,我们应看到光明,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再如老子云:“图(注:打算)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注:开始)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请问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是()淤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于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盂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榆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A、盂于B、盂榆C、于榆D、淤榆
二、巧用寓言典故,诱导学生思考
在政治教学中,处了运用诗词歌赋外,教师还可充分发掘歇后语、寓言典故、谚语、俗语、相声等蕴含的哲理,以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其灵活运用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加深记忆。
如丝瓜俯视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能爬得很高。清晨可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可看到夕阳徐徐落下。”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难以爬到高处。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能观察到身边细微的变化。”如下说法与寓言寓意一致的为()A、一叶障目,不见泰山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C、尺有所短,寸有所长D、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再如“别因落了一根牛毛,就将一锅奶油倒掉;别因犯了一点错误,就将一生事业扔掉。”该俗语所蕴含的哲学启示为()A、要克服唯意志论B、要坚持辩证否定观C.要反对唯心主义D、要树立创新意识
三、巧用形象比喻,深刻理解知识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有些知识较为抽象,若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学生难以透彻理解知识,记忆不牢。而形象比喻法则是不错的选择。所谓形象比喻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打比方。在讲解理论性知识时,教师可巧用形象比喻法,即借助一些熟悉的、浅显的、具体是事物对抽象复杂的内容加以说明,从而让所说明的内容更具说服力、感染力与趣味性。
如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可将生产力比喻为人,可将生产关系比喻为衣服,从而生动而形象的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淤穿什么衣服取决于人,即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也就是说有怎样的生产力则有怎样的生产关系。于衣服应适合人,同时衣服对人也具有反作用,因为衣服能够衬托出一个人的气质,若衣服小了或大了,则会影响人的活动。也就是说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若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合,则推动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若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那么生产关系则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四、善于机智应对,随机发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随时关注课堂,运用自己的聪明机智,灵活应对,随机发挥,以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
第一,机智应对,随机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新颖性、新鲜的事例可随手拈来,并将其与教学内容巧妙融合,以实现临场发挥,即随机发挥法。这就需要教师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学习情况,以抓住教育时机,机智应对。如当分析“为何只有社会主义才可拯救中国,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我国走不通?”时,有几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开始打瞌睡。面对这一情况,某教师则运用自己的机智,随机应变,将建势力的扼杀与晚清“垂帘听政”相互联系,说道:大家了解什么是“垂帘听政”吗?此时,学生会十分好奇老师怎样会突然这么问,因为他们都知道垂帘听政的含义。“在晚晴时期,因“垂帘听政”致使清政府效率不高,这是清朝晚期落后的原因之一。而如今的“垂帘听政”即垂眼听政治,当然学习效率也就较低了。”于是学生焕然大悟,笑开了怀,睡觉的学生在笑意中醒来,认真听课。
第二,故意错误,诱导正法。在知识讲解时,教师可故意错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即利用笨拙之法来说明某个抽象而深奥的问题,以引导学生顿悟。如讲解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价值与使用价值,加深理解与记忆。教师可举例说明:同学们,你们说大米有价值吗?于是学生回答道“大米可以吃”。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先予以肯定,接着诱导:那么吃是价值吗?于是学生豁然开朗,明白吃是使用价值,这样,学生可更透彻地理解知识,避免混淆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幽默是一门艺术,体现了教师的智慧与情感。同时,幽默的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有如漫画欣赏法、谐音法、图画分析法等,这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灵活选用,以实现趣味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