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初步的探讨,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处理好教师角色的意识,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提供保障;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组建均衡小组,明确科学分工,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善于把握合作时机,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心;有效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小组合作有效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章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便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和表现形式。合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心理行为。合作,是共同活动的基本条件,是集体凝聚力的核心,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它能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满足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有促进功能。在近几年的学习实践中,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进入数学课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正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下面,我对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和认识:
一、处理好教师角色的意识,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提供保障
1、要处理好教师的角色意识,及时对合作过程实施调控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合作交往中教师的主要行为表现在倾听、交流、协作、分享,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因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同时扮演了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教师应针对班级、小组的具体情况,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作出交往策略的指导与评价,充分展示各种问题的形成过程与解决过程。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及时作出指导和调节,促成高效的互动过程。
2、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可以从师生互爱、生生互爱、人格平等、教学民主等四个方面来实现。
师生互爱:爱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爱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个性的导航者和引路人,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诚待生,以情育人。在合作学习中,如果达不到师生互爱,有些学生就可能出现不喜欢老师所教学科,也就不可能促进组内全员合作学习的效果。因为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个别同学或几个同学就可能不按老师要求去办,这样组内其它成员或组长必然出面干涉,由此就可能激发组内成员之间的矛盾,影响小组合作学习。
生生互爱:在合作学习中,生生互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而小组间的各成员是异质的,在学习过程中强调相互影响,共同探究,共同提高。只有生生互爱,才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避免优生一言堂,差生闲着玩,甚至出现优生瞧不起差生,排挤差生的现象。“智者多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在合作学习中,生生互爱,相互尊重,人人都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就会达到人人都想说,敢说;人人都想做,敢做。达到人人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提高。
人格平等: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各动态因素之间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无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只有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了,教师才会融入每个合作学习小组之中,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倾听学生意见,尊重学生的观点,学生才敢把老师当作朋友,坦露直言。因此,人格平等有助于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有利于促进同学之间学习的共同提高,也有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教学民主:教学民主,在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为“观点开放”和“教学对话”两种。 “观点开放”即除了原则性很强的是非问题之外,对许多争论性的、假说性的、未有定论的、尚有分歧的各种观点,应持开放性的态度。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民主,而且是一种科学态度,它能让学生从小适应各种不同观点及争论环境,激发他们追求真知的欲望,达到“百家争鸣,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教学对话”即在课堂教学中,实现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活动。主要采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提问,发表个人不同见解,并以此作为人共同对话的理由和动机。教师要尽可能在“同一等级上”,在事先未确定的道路上开展语言交流活动。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
良好的合作习惯培养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1、要使合作有效,合作交流前就一定要有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
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因为只有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合作的问题才能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和看法,合作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比较。如上例“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探索中,教师让学生先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想一想,再在小组中交流,事实上就是要让学生先进行独立地观察和思考,这样对这些图形的共性就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独立的见解,再交流时就能各抒己见。
2、学会交流与倾听。
合作中,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应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二听一思一讲:一听是指要认真听取每个同学的发言;二听是指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一思是指听后须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一讲是指要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清晰地表达给小组成员。 3、学会反思与调整 。
合作后的反思与调整是学生的思维在经过合作中碰撞后的一次内化与升华。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各有差异,合作学习就是要利用这种差异,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协商、交流、讨论,经整理后形成解决方案。每个个体在与其他同学的成果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的同时,应认识到自己(或对方)想法的局限性和对方(或自己)想法的合理性,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三、组建均衡小组,明确科学分工,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1、组建小组,均衡异质
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所谓“异质”分组,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甚至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 2至6名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这样,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由于各小组是异质分组,这样就使得各小组间是同质的,为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锻炼机会,使每个孩子都发挥自己的闪光点。
2、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合作学习特别强调在小组活动中必须明确每个组员的个人责任,以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要使学生们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也就是小组成员之间必须互相依赖,“荣辱与共”。要想将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到实处,必须合理分工,责任到人。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例如:语言表达好思路清晰的可以当汇报员,计算能力好的当计算员,细心的当记录员等等。
四、善于把握合作时机,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1、在重点、难点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完全平方公式》一节中,经历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四道计算题:
(1)(1 X)2 (2)(1-X)2 (3)(2a 3)2 (4)(2a-3)2
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四道题存在什么规律?结果又有怎么的规律呢?经过几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街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在迷惑、混沌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例如: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节中,教师提出问题:(ad bd)÷d应该怎么做?用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怎样转化?引导学生思索,随之展开讨论,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中“学他”和“自检”,经历由模糊到清晰,螺旋渐进,分化整合的过程,最终形成准确、清晰的建构。
3、在深化、拓展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节课中,在学生选择了在顶点处证明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之后,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思考把顶点换为三边上的任意一点是否可以?如何证明?换为三角形内任意一点是否可以?换为三角形外任意一点是否可以?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将知识进行深化,拓展。
4、在试验探究规律时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不同于其他的科目,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规律需要学生通过操作才能发现其奥妙,例如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中心对称等定义性质的探索归纳。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让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这节课需要掌握哪些公式,教师就直接告诉学生,然后就是满堂的练习,没有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独立学习时,往往会碰到既相似又模糊的问题,由于没有试验操作,所以很难做真正的把握和理解。例如在《摸到黄球的概率》这节课,就是一节非常典型的试验操作课,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两人摸球,两人监督,两人记录,这样得到的结论和探索得到的规律才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5、在评卷课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每次考试,每位学生错的题目都不会相同,但是老师在上评卷课时,由于时间有限,老师只能评讲共性的问题,这样对于某些同学就会存在着漏。如果时间有限在评卷课最后的时间,我总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会到同学通过向他人讲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自己的能力。对于有问题的同学也能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快速解决问题。
五、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讨论的内容要有价值,避免走过场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学生讨论、合作学习有很多好处,但也不能因此而滥用合作。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的价值。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必要性的小组合作,学生毫无兴趣,甚至有时会趁机聊天,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
2、要力戒小组合作学习的“假”与“浮”
我们在听课时不难看到,有些课堂也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而且看似很热闹,可是学生讨论才几十秒,有的学生刚投入,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就拍手叫停,这种假讨论的现象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种“浮躁”的讨论也不可取。教师要始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监控
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是合作者、指导者。有的老师喜欢在学生小组学习时走来走去,或若无其事的东张西望,或忙于在各小组间巡视、赶场,但很难看见教师参与合作与引导,悬浮于表,未能真正发挥教师指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监控学生的合作学习。这一点对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指导主要包括合作技巧的指导和学习困难的指导两个方面。合作技巧的指导,主要是指导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如何向同伴提问、如何辅导同伴,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学会共同讨论、学会相互交流等。学习困难的指导,是指当合作学习小组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提供必要的帮助。
4、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反馈环节
毫无疑问,作为老师是应该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过程和收获,很多教师认为考察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收获只看他是否能回答出问题或是否能正确写出题目的答案就行了,其实考察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收获不单只看上面所说的,应该从参与情况、合作交流、情感态度三方面去考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常看到优生活跃的身影,听到他们独特的见解,俨然成了主角。而后进生总是静静地旁听,成了配角,有的甚至完全成了一个局外人,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特别关注合作中的弱势群体。首先,在分组时关注弱势群体。然后在小组讨论、交流时多采用轮流发言的形式,使每个学生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多多鼓励后进生,这样使那些后进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不断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是学生,而老师不是变得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不断的学习,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反思、调整,设计不同的合作方式和手段,最终建构数学课堂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新课程改革需要而采取的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
在数学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不断的摸索,寻求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刘莉.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31
[2]郭莉.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小学数学教育,2003,10:25.
[3]范丽娟.《新课标下数学复习课设计方式》.[J].中学数学教育,2004.4
[4]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J].中学数学教育,2004.4
【关键词】小组合作有效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章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便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和表现形式。合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心理行为。合作,是共同活动的基本条件,是集体凝聚力的核心,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它能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满足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有促进功能。在近几年的学习实践中,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进入数学课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正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下面,我对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和认识:
一、处理好教师角色的意识,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提供保障
1、要处理好教师的角色意识,及时对合作过程实施调控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合作交往中教师的主要行为表现在倾听、交流、协作、分享,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因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同时扮演了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教师应针对班级、小组的具体情况,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作出交往策略的指导与评价,充分展示各种问题的形成过程与解决过程。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及时作出指导和调节,促成高效的互动过程。
2、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可以从师生互爱、生生互爱、人格平等、教学民主等四个方面来实现。
师生互爱:爱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爱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个性的导航者和引路人,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诚待生,以情育人。在合作学习中,如果达不到师生互爱,有些学生就可能出现不喜欢老师所教学科,也就不可能促进组内全员合作学习的效果。因为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个别同学或几个同学就可能不按老师要求去办,这样组内其它成员或组长必然出面干涉,由此就可能激发组内成员之间的矛盾,影响小组合作学习。
生生互爱:在合作学习中,生生互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而小组间的各成员是异质的,在学习过程中强调相互影响,共同探究,共同提高。只有生生互爱,才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避免优生一言堂,差生闲着玩,甚至出现优生瞧不起差生,排挤差生的现象。“智者多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在合作学习中,生生互爱,相互尊重,人人都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就会达到人人都想说,敢说;人人都想做,敢做。达到人人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提高。
人格平等: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各动态因素之间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无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只有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了,教师才会融入每个合作学习小组之中,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倾听学生意见,尊重学生的观点,学生才敢把老师当作朋友,坦露直言。因此,人格平等有助于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有利于促进同学之间学习的共同提高,也有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教学民主:教学民主,在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为“观点开放”和“教学对话”两种。 “观点开放”即除了原则性很强的是非问题之外,对许多争论性的、假说性的、未有定论的、尚有分歧的各种观点,应持开放性的态度。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民主,而且是一种科学态度,它能让学生从小适应各种不同观点及争论环境,激发他们追求真知的欲望,达到“百家争鸣,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教学对话”即在课堂教学中,实现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活动。主要采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提问,发表个人不同见解,并以此作为人共同对话的理由和动机。教师要尽可能在“同一等级上”,在事先未确定的道路上开展语言交流活动。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
良好的合作习惯培养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1、要使合作有效,合作交流前就一定要有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
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因为只有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合作的问题才能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和看法,合作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比较。如上例“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探索中,教师让学生先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想一想,再在小组中交流,事实上就是要让学生先进行独立地观察和思考,这样对这些图形的共性就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独立的见解,再交流时就能各抒己见。
2、学会交流与倾听。
合作中,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应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二听一思一讲:一听是指要认真听取每个同学的发言;二听是指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一思是指听后须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一讲是指要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清晰地表达给小组成员。 3、学会反思与调整 。
合作后的反思与调整是学生的思维在经过合作中碰撞后的一次内化与升华。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各有差异,合作学习就是要利用这种差异,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协商、交流、讨论,经整理后形成解决方案。每个个体在与其他同学的成果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的同时,应认识到自己(或对方)想法的局限性和对方(或自己)想法的合理性,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三、组建均衡小组,明确科学分工,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1、组建小组,均衡异质
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所谓“异质”分组,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甚至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 2至6名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这样,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由于各小组是异质分组,这样就使得各小组间是同质的,为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锻炼机会,使每个孩子都发挥自己的闪光点。
2、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合作学习特别强调在小组活动中必须明确每个组员的个人责任,以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要使学生们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也就是小组成员之间必须互相依赖,“荣辱与共”。要想将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到实处,必须合理分工,责任到人。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例如:语言表达好思路清晰的可以当汇报员,计算能力好的当计算员,细心的当记录员等等。
四、善于把握合作时机,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1、在重点、难点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完全平方公式》一节中,经历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四道计算题:
(1)(1 X)2 (2)(1-X)2 (3)(2a 3)2 (4)(2a-3)2
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四道题存在什么规律?结果又有怎么的规律呢?经过几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街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在迷惑、混沌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例如: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节中,教师提出问题:(ad bd)÷d应该怎么做?用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怎样转化?引导学生思索,随之展开讨论,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中“学他”和“自检”,经历由模糊到清晰,螺旋渐进,分化整合的过程,最终形成准确、清晰的建构。
3、在深化、拓展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节课中,在学生选择了在顶点处证明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之后,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思考把顶点换为三边上的任意一点是否可以?如何证明?换为三角形内任意一点是否可以?换为三角形外任意一点是否可以?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将知识进行深化,拓展。
4、在试验探究规律时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不同于其他的科目,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规律需要学生通过操作才能发现其奥妙,例如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中心对称等定义性质的探索归纳。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让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这节课需要掌握哪些公式,教师就直接告诉学生,然后就是满堂的练习,没有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独立学习时,往往会碰到既相似又模糊的问题,由于没有试验操作,所以很难做真正的把握和理解。例如在《摸到黄球的概率》这节课,就是一节非常典型的试验操作课,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两人摸球,两人监督,两人记录,这样得到的结论和探索得到的规律才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5、在评卷课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每次考试,每位学生错的题目都不会相同,但是老师在上评卷课时,由于时间有限,老师只能评讲共性的问题,这样对于某些同学就会存在着漏。如果时间有限在评卷课最后的时间,我总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会到同学通过向他人讲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自己的能力。对于有问题的同学也能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快速解决问题。
五、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讨论的内容要有价值,避免走过场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学生讨论、合作学习有很多好处,但也不能因此而滥用合作。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的价值。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必要性的小组合作,学生毫无兴趣,甚至有时会趁机聊天,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
2、要力戒小组合作学习的“假”与“浮”
我们在听课时不难看到,有些课堂也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而且看似很热闹,可是学生讨论才几十秒,有的学生刚投入,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就拍手叫停,这种假讨论的现象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种“浮躁”的讨论也不可取。教师要始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监控
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是合作者、指导者。有的老师喜欢在学生小组学习时走来走去,或若无其事的东张西望,或忙于在各小组间巡视、赶场,但很难看见教师参与合作与引导,悬浮于表,未能真正发挥教师指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监控学生的合作学习。这一点对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指导主要包括合作技巧的指导和学习困难的指导两个方面。合作技巧的指导,主要是指导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如何向同伴提问、如何辅导同伴,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学会共同讨论、学会相互交流等。学习困难的指导,是指当合作学习小组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提供必要的帮助。
4、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反馈环节
毫无疑问,作为老师是应该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过程和收获,很多教师认为考察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收获只看他是否能回答出问题或是否能正确写出题目的答案就行了,其实考察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收获不单只看上面所说的,应该从参与情况、合作交流、情感态度三方面去考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常看到优生活跃的身影,听到他们独特的见解,俨然成了主角。而后进生总是静静地旁听,成了配角,有的甚至完全成了一个局外人,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特别关注合作中的弱势群体。首先,在分组时关注弱势群体。然后在小组讨论、交流时多采用轮流发言的形式,使每个学生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多多鼓励后进生,这样使那些后进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不断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是学生,而老师不是变得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不断的学习,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反思、调整,设计不同的合作方式和手段,最终建构数学课堂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新课程改革需要而采取的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
在数学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不断的摸索,寻求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刘莉.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31
[2]郭莉.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小学数学教育,2003,10:25.
[3]范丽娟.《新课标下数学复习课设计方式》.[J].中学数学教育,2004.4
[4]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J].中学数学教育,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