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12日上午9时18分,在西起连云港、东至关岛以北太平洋长达2000余海里的水域,承担“神舟六号”上升段海上应急救援任务的东海救助局“德意”轮、北海救助局“德翔”轮和南海救助局“德进”轮几乎同时响起了电话铃声,当话筒中传来北京任务联合指挥所“飞船发射成功,你船任务解除”的话语时,各船驾驶台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欢呼声,这是80多名参战救助船员对祖国的忠诚心声——
一条海上生命保障线
43岁的全国劳动模范、东海救助局“德意”轮指挥长张建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拎起话筒的那一刻至今记忆犹新:驾驶台上鸦雀无声,时间好象顿时凝固了,在场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当他用手心冒汗、微微颤抖的右手抓起电话听筒时,尽管一再告诫自己“不要紧张”,但是怎么也控制不住心情,只觉得心已经窜到喉咙口。是的,救助参战人员那么多天的辛苦和劳累,盼望的不就是这一刻吗?
“德意”轮是救捞系统第一艘参加“神舟”飞船海上应急救援工作的救助专用船,曾于2002年和2003年和系统其它救助船一起圆满完成了“神舟四号”、“神舟五号”海上应急救援任务。根据交通部救捞局安排,和“德意”轮同时参加“神舟六号”海上应急救援工作的还有“德翔”轮和“德进”轮3艘大马力救助专用船。这两艘船分别部署在相距上海港210海里的C区、相距上海港800海里的A区中间,而“德意”轮则在相距上海港2400海里的B区规定海域执行任务。3艘专业救助船与海军舰船、飞机互相协同、密切配合,共同执行海上应急救援任务,即当飞船发射后上升段的583秒时间段内,一旦出现情况,按预定程序,飞船可应急返回预定的3个海上区域。救助船的任务就是尽快赶到并实施救援打捞。
按照交通部救捞局指示精神,“德意”轮要与参战兄弟船舶一起完成救援打捞设备的改装和航天员医疗舱室的改造工作,并通过总装部的严格验收。这样,“德意”轮于8月1日完成长江口“东海一号位”救助待命任务后,准时返回外高桥救助码头。
汗水谱写救助情怀
8月3日上午,烈日当空,酷暑炙人,“德意”轮按计划如期进入立丰船厂,这标志着交通部“神六”飞船海上保障系统大规模改装工作正式开始。根据事先确定的海上应急救援工作方案,“德意”轮、“德翔”轮和“德进”轮均装载了高海况条件下收回返回舱的专用打捞设备和器材,船上还配备了精密测向仪,还将住舱改为临时手术室。因此,改装工作量十分巨大,这项工作一直进行到9月7日,历时40天,救助船员和船厂工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时任“德意”轮政委的施永祥在工作日记中均有精彩的表述。
——装配的设备主要靠液压系统来驱动。液压系统安装在前大舱,设备是在后甲板,二者相距大概在75米左右,为使液压能正常使用,就必须用液压管来回收放。对安装液压管子而言,陆地上相对较为方便,而在船舶上安装就不怎么容易了,装管子要根据船舶的结构,又要考虑不易被损坏和出海后碰到大风浪中不易被浪打到的路线装配,所以在装配中完全要按施工前技术人员设计的方案实施。中层甲板安装处的温度就要高达55℃左右,为很好配合施工人员,船员们从前大舱跑到后甲板,从后甲板跑到前大舱,几个来回就大汗淋漓了。装管路时,管子固定的支架要用电焊来完成,在长约75米左右的距离中就要用很多支架来固定管路,其工作量可想而知。
——“德意”轮已有16年的船龄,船舶保养、维修工作平时抓得很紧,按月度保养计划每天组织进行,保证各种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在装配阶段,机舱在轮机长蒋文辉、大管轮王玉的带领下,对机舱管理严格规范,做到了甲板机械液压油冷却器管疏通,左右克令吊液压油管冷却器疏通,还对1号锅炉热水循环泵拆检,确保蒸气回气冷却器疏通。机舱工作人员冒着高温在甲板、机舱内抓紧保养,身上的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忘我工作,为的是始终保持主副机和主要机械设备状况良好。
耐心“恭候”大风浪光临
9月9日,长江口海域迎来了难得的好天气。上午10时,“德意”轮驶离外高桥救助码头,于15时20分到达浙江嵊泗海域即开始演练,演练的科目是模拟打捞返回舱。为了达到实战效果,演练使用的返回舱全部采用真实返回舱的形状、容积和重量,整体重达3吨,粗看起来和真实的一模一样。今年31岁的大副丁喜喜是第二次参加“神舟”飞船海上应急救援工作,前一次是在2002年。与丁大副有过同样经历的还有机舱的两位轮机长蒋文辉和龚振华,前者曾参加过“神舟四号”飞船海上应急救援工作,与丁大副搭班;而后者则参加过“神舟五号”飞船海上应急救援工作,这次东海救助局特派两位资深轮机长同时出航,体现了对“神舟六号”海上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
两位轮机长对海上应急救援胸有成竹,为了保证海上应急救援工作,确保船舶机械性能十分重要,他们经常参加机舱值班,和轮机员一起按时巡查主副机,发现故障及时排除。中年船长薛忠林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救助船长,有过环球航行的经历,他对这次远航充满信心。他知道,这次保障任务要求船舶出动快、救助有成效,任何一个细小环节的失误将对航天事业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必须慎之又慎。因此,他经常和两位轮机长讨论如何保证航行速度问题。按照有关方面规定,救助船必须在接到命令后的8个小时内找到返回舱,2个小时内把返回舱打捞起来。作为一名救助船长,薛忠林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他认为,和“人命救助”一样,救助船早一分钟到达,就是给遇险者多一分希望,一定要分秒必争。当天演习时间达3个多小时,救助船员全力以赴,精神可嘉。
9月10日全天,对“德意”轮船员来说,是收获最丰厚的一天。上午8时零5分,随着指挥长张建新一声令下,“德意”轮上的模拟返回舱被龙门吊机缓缓地放到海里,随即,船驶离约1海里距离后调过船头,开始搜寻返回舱。此时,位于船右舷的拦截臂已经进入工作状态,成90度角,伸出约16米,专业负责打捞网的3名渔机所网师则紧张地施放打捞网。驾驶台上,薛船长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前方漂移的返回舱,不时地发出舵令:左舵2,前进3!好眼力,救助船在薛船长指挥下已经不偏不倚地将目标紧紧锁住,返回舱顺利进入打捞网,8时45分,返回舱又被龙门吊机吊起置放于扶正水池。回收打捞网,拦截臂回位,第一次演练就此完成,整个过程操作的熟练程度明显提高。第二次演练于10时零5分开始,每个动作做得更加从容、准确。
今年第15号台风“卡奴”和救助船员不期而遇。当天下午,海域风浪增至6级以上,指挥长张建新和“德翔”轮、“德进”轮指挥长及时沟通,决定“恭候”台风的到来。果然,5个小时后,海面风雨大作,风力骤增至8级以上,小山似的海浪扑向救助船,张建新感到现时海况已符合“高海况训练”的要求,机会难得。于是,3艘救助船一齐备车,18时正,夜海演练开始了。18时30分, “德意”轮投放模拟返回舱,到起吊扶正,整个过程用时仅31分钟,十分顺利。20时12分,投放返回舱第四次训练开始,不到半个小时即完成。
救助船员训练有素。
海鸥展翅显大海风采
秋季的太平洋受季风影响,海面风高浪急,“德意”轮行进在波谷浪峰之间。几天航行,细心的政委王闽榕发现,接连数日,总有几只海鸥与航船同行,白天,她们时而低空俯冲,时而追逐戏嬉;晚上则悠然地停留在桅杆上。海鸥让救助船员感动。
现在,时间已经是10月11日,“德意”轮放漂待命。上午8时30分,薛船长按照常规启用远程可视电话,向交通部救捞局值班室报告船位。
14时45分,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通过可视电话与指挥长张建新通话,他首先代表部党组对“德意”轮全体船员海上十多天的辛劳表示慰问,要求大家保重身体。徐副部长还询问所在海域的气象情况,勉励大家尽心尽责,确保完成任务。张指挥长代表全体参试人员感谢部党组的关心和慰问,决心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完成好任务。
16时45分,北京又传来令人无比振奋的消息:12日9时将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张指挥长即刻召开指挥组成员会议;部署工作。“德意”轮进入滞航待命。
10月12日,救助船员迎来了太平洋第一个好天气,海域气温28度,偏西风4级,浪高1米。7时正,全体人员各就各位,所有应急救援设备处于工作状态。
8时30分,传来北京任务联合指挥所卫星电话指示:现在进入30分钟倒计时。
8时45分,薛船长命令:我轮进入15分钟临战状态。
8时55分,北京任务联合指挥所消息:火箭9时准时点火升空。驾驶台上,指挥组成员以及在场人员的眼球紧紧盯着时钟读秒。时间在一秒一秒的过去,9时18分,又传来北京任务联合指挥所卫星电话:神舟六号已经顺利进入轨道,发射成功。同时,将3艘救助船指挥权移交给交通部救捞局。指挥长张建新抑制不住兴奋大声宣布:解除待命!
宽敞的后甲板上,张指挥长打开了早已准备着的香槟酒,全体船员发出了一阵又一阵欢呼浪潮,共庆“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嚓嚓”的闪光中,救助船员留下了难忘的一瞬间。
9时40分,交通部救捞局副局长丁平生命令:各救援船现在可以返航!随即,丁副局长传达了交通部部长张春贤重要批示。交通部救捞局党委书记王永明代表部局表示热烈祝贺。
庆祝活动仍在进行,红布大横幅书写着“热烈祝贺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全体参战人员沉浸在欢乐之中。
“德意”轮于10时15分正式返航。
这一天,恰巧是政委王闽榕的宝贝孙子1周岁生日,他心情格外激动,欣然提笔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远在2400海里的太平洋上的我遥祝孙子生日快乐,健康成长,将来成为有用之才,祝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日新月异,像卫星上天一样不断攀升。
负责潜水任务的东海救助局应急反应救助队的青年潜水员夏峰更是激动不已,今年春节后,他荣幸地参加了中国交通青年潜水志愿者赴泰救援服务队,载誉回国后,夏峰参观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这一刻起,他就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有机会参加海上应急救援工作,真是心想事成,他如愿了。
“海鸥!”随着王政委的指点,救助船员惊喜地发现,几只海鸥在船舷两侧伴航,他们优美的舞姿不是在向救助船员挥手庆贺胜利吗?
一条海上生命保障线
43岁的全国劳动模范、东海救助局“德意”轮指挥长张建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拎起话筒的那一刻至今记忆犹新:驾驶台上鸦雀无声,时间好象顿时凝固了,在场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当他用手心冒汗、微微颤抖的右手抓起电话听筒时,尽管一再告诫自己“不要紧张”,但是怎么也控制不住心情,只觉得心已经窜到喉咙口。是的,救助参战人员那么多天的辛苦和劳累,盼望的不就是这一刻吗?
“德意”轮是救捞系统第一艘参加“神舟”飞船海上应急救援工作的救助专用船,曾于2002年和2003年和系统其它救助船一起圆满完成了“神舟四号”、“神舟五号”海上应急救援任务。根据交通部救捞局安排,和“德意”轮同时参加“神舟六号”海上应急救援工作的还有“德翔”轮和“德进”轮3艘大马力救助专用船。这两艘船分别部署在相距上海港210海里的C区、相距上海港800海里的A区中间,而“德意”轮则在相距上海港2400海里的B区规定海域执行任务。3艘专业救助船与海军舰船、飞机互相协同、密切配合,共同执行海上应急救援任务,即当飞船发射后上升段的583秒时间段内,一旦出现情况,按预定程序,飞船可应急返回预定的3个海上区域。救助船的任务就是尽快赶到并实施救援打捞。
按照交通部救捞局指示精神,“德意”轮要与参战兄弟船舶一起完成救援打捞设备的改装和航天员医疗舱室的改造工作,并通过总装部的严格验收。这样,“德意”轮于8月1日完成长江口“东海一号位”救助待命任务后,准时返回外高桥救助码头。
汗水谱写救助情怀
8月3日上午,烈日当空,酷暑炙人,“德意”轮按计划如期进入立丰船厂,这标志着交通部“神六”飞船海上保障系统大规模改装工作正式开始。根据事先确定的海上应急救援工作方案,“德意”轮、“德翔”轮和“德进”轮均装载了高海况条件下收回返回舱的专用打捞设备和器材,船上还配备了精密测向仪,还将住舱改为临时手术室。因此,改装工作量十分巨大,这项工作一直进行到9月7日,历时40天,救助船员和船厂工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时任“德意”轮政委的施永祥在工作日记中均有精彩的表述。
——装配的设备主要靠液压系统来驱动。液压系统安装在前大舱,设备是在后甲板,二者相距大概在75米左右,为使液压能正常使用,就必须用液压管来回收放。对安装液压管子而言,陆地上相对较为方便,而在船舶上安装就不怎么容易了,装管子要根据船舶的结构,又要考虑不易被损坏和出海后碰到大风浪中不易被浪打到的路线装配,所以在装配中完全要按施工前技术人员设计的方案实施。中层甲板安装处的温度就要高达55℃左右,为很好配合施工人员,船员们从前大舱跑到后甲板,从后甲板跑到前大舱,几个来回就大汗淋漓了。装管路时,管子固定的支架要用电焊来完成,在长约75米左右的距离中就要用很多支架来固定管路,其工作量可想而知。
——“德意”轮已有16年的船龄,船舶保养、维修工作平时抓得很紧,按月度保养计划每天组织进行,保证各种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在装配阶段,机舱在轮机长蒋文辉、大管轮王玉的带领下,对机舱管理严格规范,做到了甲板机械液压油冷却器管疏通,左右克令吊液压油管冷却器疏通,还对1号锅炉热水循环泵拆检,确保蒸气回气冷却器疏通。机舱工作人员冒着高温在甲板、机舱内抓紧保养,身上的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忘我工作,为的是始终保持主副机和主要机械设备状况良好。
耐心“恭候”大风浪光临
9月9日,长江口海域迎来了难得的好天气。上午10时,“德意”轮驶离外高桥救助码头,于15时20分到达浙江嵊泗海域即开始演练,演练的科目是模拟打捞返回舱。为了达到实战效果,演练使用的返回舱全部采用真实返回舱的形状、容积和重量,整体重达3吨,粗看起来和真实的一模一样。今年31岁的大副丁喜喜是第二次参加“神舟”飞船海上应急救援工作,前一次是在2002年。与丁大副有过同样经历的还有机舱的两位轮机长蒋文辉和龚振华,前者曾参加过“神舟四号”飞船海上应急救援工作,与丁大副搭班;而后者则参加过“神舟五号”飞船海上应急救援工作,这次东海救助局特派两位资深轮机长同时出航,体现了对“神舟六号”海上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
两位轮机长对海上应急救援胸有成竹,为了保证海上应急救援工作,确保船舶机械性能十分重要,他们经常参加机舱值班,和轮机员一起按时巡查主副机,发现故障及时排除。中年船长薛忠林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救助船长,有过环球航行的经历,他对这次远航充满信心。他知道,这次保障任务要求船舶出动快、救助有成效,任何一个细小环节的失误将对航天事业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必须慎之又慎。因此,他经常和两位轮机长讨论如何保证航行速度问题。按照有关方面规定,救助船必须在接到命令后的8个小时内找到返回舱,2个小时内把返回舱打捞起来。作为一名救助船长,薛忠林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他认为,和“人命救助”一样,救助船早一分钟到达,就是给遇险者多一分希望,一定要分秒必争。当天演习时间达3个多小时,救助船员全力以赴,精神可嘉。
9月10日全天,对“德意”轮船员来说,是收获最丰厚的一天。上午8时零5分,随着指挥长张建新一声令下,“德意”轮上的模拟返回舱被龙门吊机缓缓地放到海里,随即,船驶离约1海里距离后调过船头,开始搜寻返回舱。此时,位于船右舷的拦截臂已经进入工作状态,成90度角,伸出约16米,专业负责打捞网的3名渔机所网师则紧张地施放打捞网。驾驶台上,薛船长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前方漂移的返回舱,不时地发出舵令:左舵2,前进3!好眼力,救助船在薛船长指挥下已经不偏不倚地将目标紧紧锁住,返回舱顺利进入打捞网,8时45分,返回舱又被龙门吊机吊起置放于扶正水池。回收打捞网,拦截臂回位,第一次演练就此完成,整个过程操作的熟练程度明显提高。第二次演练于10时零5分开始,每个动作做得更加从容、准确。
今年第15号台风“卡奴”和救助船员不期而遇。当天下午,海域风浪增至6级以上,指挥长张建新和“德翔”轮、“德进”轮指挥长及时沟通,决定“恭候”台风的到来。果然,5个小时后,海面风雨大作,风力骤增至8级以上,小山似的海浪扑向救助船,张建新感到现时海况已符合“高海况训练”的要求,机会难得。于是,3艘救助船一齐备车,18时正,夜海演练开始了。18时30分, “德意”轮投放模拟返回舱,到起吊扶正,整个过程用时仅31分钟,十分顺利。20时12分,投放返回舱第四次训练开始,不到半个小时即完成。
救助船员训练有素。
海鸥展翅显大海风采
秋季的太平洋受季风影响,海面风高浪急,“德意”轮行进在波谷浪峰之间。几天航行,细心的政委王闽榕发现,接连数日,总有几只海鸥与航船同行,白天,她们时而低空俯冲,时而追逐戏嬉;晚上则悠然地停留在桅杆上。海鸥让救助船员感动。
现在,时间已经是10月11日,“德意”轮放漂待命。上午8时30分,薛船长按照常规启用远程可视电话,向交通部救捞局值班室报告船位。
14时45分,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通过可视电话与指挥长张建新通话,他首先代表部党组对“德意”轮全体船员海上十多天的辛劳表示慰问,要求大家保重身体。徐副部长还询问所在海域的气象情况,勉励大家尽心尽责,确保完成任务。张指挥长代表全体参试人员感谢部党组的关心和慰问,决心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完成好任务。
16时45分,北京又传来令人无比振奋的消息:12日9时将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张指挥长即刻召开指挥组成员会议;部署工作。“德意”轮进入滞航待命。
10月12日,救助船员迎来了太平洋第一个好天气,海域气温28度,偏西风4级,浪高1米。7时正,全体人员各就各位,所有应急救援设备处于工作状态。
8时30分,传来北京任务联合指挥所卫星电话指示:现在进入30分钟倒计时。
8时45分,薛船长命令:我轮进入15分钟临战状态。
8时55分,北京任务联合指挥所消息:火箭9时准时点火升空。驾驶台上,指挥组成员以及在场人员的眼球紧紧盯着时钟读秒。时间在一秒一秒的过去,9时18分,又传来北京任务联合指挥所卫星电话:神舟六号已经顺利进入轨道,发射成功。同时,将3艘救助船指挥权移交给交通部救捞局。指挥长张建新抑制不住兴奋大声宣布:解除待命!
宽敞的后甲板上,张指挥长打开了早已准备着的香槟酒,全体船员发出了一阵又一阵欢呼浪潮,共庆“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嚓嚓”的闪光中,救助船员留下了难忘的一瞬间。
9时40分,交通部救捞局副局长丁平生命令:各救援船现在可以返航!随即,丁副局长传达了交通部部长张春贤重要批示。交通部救捞局党委书记王永明代表部局表示热烈祝贺。
庆祝活动仍在进行,红布大横幅书写着“热烈祝贺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全体参战人员沉浸在欢乐之中。
“德意”轮于10时15分正式返航。
这一天,恰巧是政委王闽榕的宝贝孙子1周岁生日,他心情格外激动,欣然提笔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远在2400海里的太平洋上的我遥祝孙子生日快乐,健康成长,将来成为有用之才,祝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日新月异,像卫星上天一样不断攀升。
负责潜水任务的东海救助局应急反应救助队的青年潜水员夏峰更是激动不已,今年春节后,他荣幸地参加了中国交通青年潜水志愿者赴泰救援服务队,载誉回国后,夏峰参观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这一刻起,他就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有机会参加海上应急救援工作,真是心想事成,他如愿了。
“海鸥!”随着王政委的指点,救助船员惊喜地发现,几只海鸥在船舷两侧伴航,他们优美的舞姿不是在向救助船员挥手庆贺胜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