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第六届城市运动会,武汉兴建了十几座大型体育场馆,几十座场馆改造和扩建。但从以往大型运动会的举办城市的遭遇来看,兴建的大型体育场馆,在赛后却经常闲置不用,甚至难以维持和养护。因此,本文以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为研究课题,结合武汉市六城会赛后的体育场馆利用为实例,针对竞赛体育场馆在赛后利用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型体育场馆场馆经营赛后利用
中图分类号:C9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254-01
一、武汉市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 场馆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
武汉市的场馆由于当时都是针对特定比赛用途来建造的,而随着时代发展的需求所需要的场地、服务设施与现有场馆的结构功能等并不一定相协调,因而导致场馆在具体功能转化上有相当大的操作上的难度,甚至导致部分活动设施因未得到合理的转化而闲置浪费。
(二)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人才匮乏
武汉体育馆作为事业性单位,场馆管理人员都是行政安排,对体育市场经济的政策和理论研究不够,使得经营工作管理缺乏力度,经营管理办法滞后,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先进。有些经营管理制度没有相应的管理法则和实施细则,加上管理者的思路和模式不尽相同,使得经营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参差不齐,经营管理与经营开发不能协调发展,直接影响了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的质量。
(三)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合理
目前,武汉市大型体育场馆属于事业单位,长期以来,集社会职能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于一体,存在职责不分、管办不分的现象。由于管理体制问题,经营者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产生了管理制度建设和现代化服务意识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场馆的发展后劲。
武汉市大型性体育场馆所采用的运行机制主要有封闭式管理和经济责任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前者占少数,全额预算管理拨款,统收,统支,统管。这种运行机制没有与市场接轨,主要承担上级机关分配的体育训练比赛任务,造成大量国有资产闲置。后者占大多数,但后者承包责任制的经济指标缺乏科学的依据和客观标准,不利于健全和完善场方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四) 体育场馆营销手段缺乏创新,维修资金匮乏,发展没有后劲
目前,武汉市大型体育场馆都是差额拨款的事业型单位,且国家拨款逐年减少,保障场馆维修具有一定苦难,更谈不上更新设备。而场馆管理人员对于场馆经营得过且过的心态,导致场馆经营能力低下,自身的创收能力有限,因此大多体育场馆自营业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二、建议
(一) 努力开拓武汉市体育场馆新的经营方式
体育场馆的市场化经营运作,是一个全新的行当,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全新的思路。因此武汉市体育场馆的赛后经营运作,最主要的动力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生存,才能焕发生机。
只有把武汉市体育场馆的经营纳入到商业运营的范畴中去,在满足场馆基本的体育活动需要的同时,适当增加开展多样的使用活动,从商业活动的参与中提高场馆的利用率,同时增加场馆的经营收入,为场馆的日常养护维修提供资金保障,“以体养体”,更加有效的保证正常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引入体育经理(经纪)公司和体育管理公司
体育经理公司和体育管理公司有丰富,科学的体育经营,管理的先进经验,制度及一整套手段和办法,体育经理公司能够根据场馆的资产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及市场定位,合理引进能够适应群众需求的体育健身项目,并通过市场商业运作,扩大场馆的创收范围;由于管理公司在人员培训,资源配备,场馆设施的维护,保养等方面具有先进经验,能带动场馆的管理水平,延长场馆设施的使用年限,因此通过引进体育经理和管理公司,可以直接,快速有效的培养综合性 体育场馆需要的人才,为自身发展积累丰富经验。
(三)在体育场馆建设中充分考虑场馆设施赛后的开发利用
武汉市在六城会体育场馆建设中就充分考虑场馆设施赛后的开发利用
第一,在场馆的筹建阶段,就充分考虑了场馆功能的扩展,使比赛场馆在赛后仍能在群众体育、休闲娱乐、文化活动等方面发挥作用。
第二,他们以改造为主,新建为辅,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资源。首先,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的比赛场馆。武汉地区大专院校比较集中,场馆设施条件较好,做到教学、训练、比赛相结合,使场馆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其次,充分利用湖北省体育系统场馆,整合本地资源,发挥存量优势,维修和改建部分场馆,适当新建部分急需和短缺的场馆,达到避免重复建设,节约公共投资的目的。
(四)提升体育场馆的文化内涵,大力开发无形资产
开发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提升其文化内涵极其重要。我国有很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体育场馆,我们应该对其深刻的挖掘,根据其独特文化,建立自己的品牌。
无形资产的开发在国外体育场馆经营中是最大的收入,包括冠名权、广告及知识性无形资产等。美国的大型体育场馆90%以上都进行冠名权的交易,而且收益不凡,美国休斯敦的某体育馆冠名权达到了一年一千万美金。
(五)创新武汉市体育场馆的营销观念和营销手段,强化市场服务意识
营销是大型场馆不断提高经营水平的基本手段。因为赛前和赛后场馆目标定位不同,两者营销对象、目的和手段也不同,所以场馆的赛后经营,必须对营销手段作相应的转换。可利用武汉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已形成的品牌优势及销售渠道,针对目标市场的特点,建立直接、有针对性、有吸引力的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力争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最大化地占有目标市场。
(六)加大武汉市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创造经济效益
管理体制转换的关键在于经营权的转换,要实施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真正“分离”。由于大型竞赛体育场馆投入巨大,公益性强,开始时一般都由政府举办、财政出资,但比赛过后,若仍在这种体制下运营,必然会造成吃“大锅饭”的思想,经营无法创新,经济效益也上不去。要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让企业以“追求最佳效益”为中心,充分行使自主权,成为具有独立经营发展后劲的经济实体。
关键词大型体育场馆场馆经营赛后利用
中图分类号:C9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254-01
一、武汉市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 场馆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
武汉市的场馆由于当时都是针对特定比赛用途来建造的,而随着时代发展的需求所需要的场地、服务设施与现有场馆的结构功能等并不一定相协调,因而导致场馆在具体功能转化上有相当大的操作上的难度,甚至导致部分活动设施因未得到合理的转化而闲置浪费。
(二)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人才匮乏
武汉体育馆作为事业性单位,场馆管理人员都是行政安排,对体育市场经济的政策和理论研究不够,使得经营工作管理缺乏力度,经营管理办法滞后,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先进。有些经营管理制度没有相应的管理法则和实施细则,加上管理者的思路和模式不尽相同,使得经营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参差不齐,经营管理与经营开发不能协调发展,直接影响了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的质量。
(三)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合理
目前,武汉市大型体育场馆属于事业单位,长期以来,集社会职能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于一体,存在职责不分、管办不分的现象。由于管理体制问题,经营者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产生了管理制度建设和现代化服务意识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场馆的发展后劲。
武汉市大型性体育场馆所采用的运行机制主要有封闭式管理和经济责任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前者占少数,全额预算管理拨款,统收,统支,统管。这种运行机制没有与市场接轨,主要承担上级机关分配的体育训练比赛任务,造成大量国有资产闲置。后者占大多数,但后者承包责任制的经济指标缺乏科学的依据和客观标准,不利于健全和完善场方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四) 体育场馆营销手段缺乏创新,维修资金匮乏,发展没有后劲
目前,武汉市大型体育场馆都是差额拨款的事业型单位,且国家拨款逐年减少,保障场馆维修具有一定苦难,更谈不上更新设备。而场馆管理人员对于场馆经营得过且过的心态,导致场馆经营能力低下,自身的创收能力有限,因此大多体育场馆自营业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二、建议
(一) 努力开拓武汉市体育场馆新的经营方式
体育场馆的市场化经营运作,是一个全新的行当,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全新的思路。因此武汉市体育场馆的赛后经营运作,最主要的动力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生存,才能焕发生机。
只有把武汉市体育场馆的经营纳入到商业运营的范畴中去,在满足场馆基本的体育活动需要的同时,适当增加开展多样的使用活动,从商业活动的参与中提高场馆的利用率,同时增加场馆的经营收入,为场馆的日常养护维修提供资金保障,“以体养体”,更加有效的保证正常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引入体育经理(经纪)公司和体育管理公司
体育经理公司和体育管理公司有丰富,科学的体育经营,管理的先进经验,制度及一整套手段和办法,体育经理公司能够根据场馆的资产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及市场定位,合理引进能够适应群众需求的体育健身项目,并通过市场商业运作,扩大场馆的创收范围;由于管理公司在人员培训,资源配备,场馆设施的维护,保养等方面具有先进经验,能带动场馆的管理水平,延长场馆设施的使用年限,因此通过引进体育经理和管理公司,可以直接,快速有效的培养综合性 体育场馆需要的人才,为自身发展积累丰富经验。
(三)在体育场馆建设中充分考虑场馆设施赛后的开发利用
武汉市在六城会体育场馆建设中就充分考虑场馆设施赛后的开发利用
第一,在场馆的筹建阶段,就充分考虑了场馆功能的扩展,使比赛场馆在赛后仍能在群众体育、休闲娱乐、文化活动等方面发挥作用。
第二,他们以改造为主,新建为辅,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资源。首先,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的比赛场馆。武汉地区大专院校比较集中,场馆设施条件较好,做到教学、训练、比赛相结合,使场馆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其次,充分利用湖北省体育系统场馆,整合本地资源,发挥存量优势,维修和改建部分场馆,适当新建部分急需和短缺的场馆,达到避免重复建设,节约公共投资的目的。
(四)提升体育场馆的文化内涵,大力开发无形资产
开发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提升其文化内涵极其重要。我国有很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体育场馆,我们应该对其深刻的挖掘,根据其独特文化,建立自己的品牌。
无形资产的开发在国外体育场馆经营中是最大的收入,包括冠名权、广告及知识性无形资产等。美国的大型体育场馆90%以上都进行冠名权的交易,而且收益不凡,美国休斯敦的某体育馆冠名权达到了一年一千万美金。
(五)创新武汉市体育场馆的营销观念和营销手段,强化市场服务意识
营销是大型场馆不断提高经营水平的基本手段。因为赛前和赛后场馆目标定位不同,两者营销对象、目的和手段也不同,所以场馆的赛后经营,必须对营销手段作相应的转换。可利用武汉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已形成的品牌优势及销售渠道,针对目标市场的特点,建立直接、有针对性、有吸引力的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力争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最大化地占有目标市场。
(六)加大武汉市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创造经济效益
管理体制转换的关键在于经营权的转换,要实施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真正“分离”。由于大型竞赛体育场馆投入巨大,公益性强,开始时一般都由政府举办、财政出资,但比赛过后,若仍在这种体制下运营,必然会造成吃“大锅饭”的思想,经营无法创新,经济效益也上不去。要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让企业以“追求最佳效益”为中心,充分行使自主权,成为具有独立经营发展后劲的经济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