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济南市长清区石麟小学的前身是清朝康熙年间创建的五峰书院,1816年迁进县城南门里大街,1823年改为石麟书院。200多年来,它一直是长清区的文化汇集之地,为其营造着文明之风,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栋梁之才。1951年它被确定为山东省“五年一贯制”试点学校,1981年被确定为济南市重点小学,1993年被评为全国地方名校。近年来,在相继成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的同时,先后有五千多篇师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分别被《世华文学》《时代文学》《当代小说》《中国诗词》《世华文学报》等专业报刊发表,并有《卿云集》《凌波集》《叶吟风》三部诗集正式出版,4位教师被吸纳为省、市作协会员。学校的“立体诗化”校园文化建设经验被《山东教育》《当代教育科学》等报刊报道后,在国内引起极大反响,他们的改革经验成了我国“诗意语文与生本课堂”研究的一面旗帜。
他们的科研之路是怎样展开的?他们的优异成绩是怎样获取的?这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1999年9月,由中华诗词学会、华中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的全国第十二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在武汉召开,大会的主题是“让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这在古诗文教学刚刚起步、中华经典诵读还未大力开展的中国教育界,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创举”。这对刚刚上任一年、正感到校园文化建设无从抓起的房玉喜校长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惊喜。他想,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代诗歌,诗词歌赋始终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主流。可以说,诗歌早已铭刻在国人的心灵上,流淌在国人的血液里,融化在国人的生活中了。为什么不可以用优美的诗歌去美化我们的校园、去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们有一个诗意的未来和诗意的人生呢?想至此,一个词蓦地闪现在他的脑海里——诗辅教化。
他认为,诗辅教化是培养国人人文素养的优秀传统。它以中华传统诗词为内容,通过诵读、吟唱、创作,对国民进行理想志向、爱国情感、公正诚信、关爱他人、奋发进取等人文素养教育,使之成为既正直敢为又温柔敦厚的国家公民,使之成为具有建设和谐社会必备的品格素养。诗辅教化能纯洁人的心灵、塑造人的性格、锻炼人的意志、提升人的道德、培养人的情操、美化人的思想,使人成为“善之善者也”。自此,拥有深厚古诗文功底的房玉喜校长开始了他的“立体诗化”校园文化建设“三部曲”。
一、满园尽是读诗声
在进行经典诵读的同时,房玉喜校长组织部分语文教师对浩如烟海的古诗词名篇进行精挑细选、仔细分类,然后交给学生。
每天清晨,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要求学生将诵读的内容抄在“诗词欣赏与积累”专册上,并试着改写成现代文;每天放学,学生都诵读着诗词名句离开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都成为了学生进行短时轮诵展示的舞台;学校每月举行一次“诵读竞赛”,每学期举行一次“诵读状元赛”。通过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诵读古典诗词的积极性,也使“满园尽是读诗声”成为了济南市长清区石麟小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谱得新诗传古韵
在全校形成了读诗、吟诗、品诗、赏诗的浓郁氛围后,房玉喜校长又一次进行了深度的思考。他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让学生读、吟、品、赏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深刻地体味诗词的三味、探寻诗词的精华,并将之内化在心灵深处,还必须让学生在生活上寻源头,在创作中悟真谛。
思路是出来了,但具体应该怎么办呢?凡事讲究一板一眼的房玉喜校长来了个曲中套曲、环上扣环。
首先,他重新拿起了诗词创作的笔,开始了严谨的思考和亲身实践。不论是工作、生活、读书、旅游,还是外出开会,他都时时揣着小本本、动着“老”脑筋、拿着“烂”笔头、写下一片心。几年下来,他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先后结集出版了《卿云集》《凌波集》两部诗词集,并被山东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其次,是动员教师搞创作。慢慢地,在校长的感染与鼓励下,学校的许多教师也拿起笔,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创作格律诗词为主的创作圈子。教师的诗词作品陆续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也有结集成书、正式出版的,并有4名教师先后被省、市作家协会和诗词协会吸收为会员。
在教师中培养起这种诗词创作的潜力与创作激情后,学校又在学生中开始了诗词鉴赏与创作的大胆尝试。他们先从四、五、六年级学生开始,采取自愿报名和班级选拔相结合的形式,先后成立了以学写格律诗为内容的“兰石”文学社、以学写现代诗为内容的“君之”文学社和以学写中华楹联为内容的“雏韵”文学社,并遴选出有一定水平的教师担任辅导教师。校长房玉喜亲自担当了“兰石”文学社的辅导老师,风雨无阻地指导着学生和部分教师进行着格律诗词的创作。
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诗词基础知识教学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进行格律诗祠的创作,从确立内容、适用格式、选择韵部、平仄规律、对仗要求、确定题目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细致的指导,学生也逐步学会了创作、学会了思考,创作热情被逐渐激发起来。
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后,谯凤雅同学奋笔写下了七绝一首:“地震无情万户坍,同胞蹙陷死生间。一方有难八方助,众志成城度难关。”当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到济南站时,董盼盼同学创作了《渔家傲
他们的科研之路是怎样展开的?他们的优异成绩是怎样获取的?这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1999年9月,由中华诗词学会、华中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的全国第十二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在武汉召开,大会的主题是“让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这在古诗文教学刚刚起步、中华经典诵读还未大力开展的中国教育界,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创举”。这对刚刚上任一年、正感到校园文化建设无从抓起的房玉喜校长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惊喜。他想,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代诗歌,诗词歌赋始终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主流。可以说,诗歌早已铭刻在国人的心灵上,流淌在国人的血液里,融化在国人的生活中了。为什么不可以用优美的诗歌去美化我们的校园、去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们有一个诗意的未来和诗意的人生呢?想至此,一个词蓦地闪现在他的脑海里——诗辅教化。
他认为,诗辅教化是培养国人人文素养的优秀传统。它以中华传统诗词为内容,通过诵读、吟唱、创作,对国民进行理想志向、爱国情感、公正诚信、关爱他人、奋发进取等人文素养教育,使之成为既正直敢为又温柔敦厚的国家公民,使之成为具有建设和谐社会必备的品格素养。诗辅教化能纯洁人的心灵、塑造人的性格、锻炼人的意志、提升人的道德、培养人的情操、美化人的思想,使人成为“善之善者也”。自此,拥有深厚古诗文功底的房玉喜校长开始了他的“立体诗化”校园文化建设“三部曲”。
一、满园尽是读诗声
在进行经典诵读的同时,房玉喜校长组织部分语文教师对浩如烟海的古诗词名篇进行精挑细选、仔细分类,然后交给学生。
每天清晨,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要求学生将诵读的内容抄在“诗词欣赏与积累”专册上,并试着改写成现代文;每天放学,学生都诵读着诗词名句离开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都成为了学生进行短时轮诵展示的舞台;学校每月举行一次“诵读竞赛”,每学期举行一次“诵读状元赛”。通过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诵读古典诗词的积极性,也使“满园尽是读诗声”成为了济南市长清区石麟小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谱得新诗传古韵
在全校形成了读诗、吟诗、品诗、赏诗的浓郁氛围后,房玉喜校长又一次进行了深度的思考。他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让学生读、吟、品、赏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深刻地体味诗词的三味、探寻诗词的精华,并将之内化在心灵深处,还必须让学生在生活上寻源头,在创作中悟真谛。
思路是出来了,但具体应该怎么办呢?凡事讲究一板一眼的房玉喜校长来了个曲中套曲、环上扣环。
首先,他重新拿起了诗词创作的笔,开始了严谨的思考和亲身实践。不论是工作、生活、读书、旅游,还是外出开会,他都时时揣着小本本、动着“老”脑筋、拿着“烂”笔头、写下一片心。几年下来,他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先后结集出版了《卿云集》《凌波集》两部诗词集,并被山东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其次,是动员教师搞创作。慢慢地,在校长的感染与鼓励下,学校的许多教师也拿起笔,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创作格律诗词为主的创作圈子。教师的诗词作品陆续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也有结集成书、正式出版的,并有4名教师先后被省、市作家协会和诗词协会吸收为会员。
在教师中培养起这种诗词创作的潜力与创作激情后,学校又在学生中开始了诗词鉴赏与创作的大胆尝试。他们先从四、五、六年级学生开始,采取自愿报名和班级选拔相结合的形式,先后成立了以学写格律诗为内容的“兰石”文学社、以学写现代诗为内容的“君之”文学社和以学写中华楹联为内容的“雏韵”文学社,并遴选出有一定水平的教师担任辅导教师。校长房玉喜亲自担当了“兰石”文学社的辅导老师,风雨无阻地指导着学生和部分教师进行着格律诗词的创作。
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诗词基础知识教学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进行格律诗祠的创作,从确立内容、适用格式、选择韵部、平仄规律、对仗要求、确定题目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细致的指导,学生也逐步学会了创作、学会了思考,创作热情被逐渐激发起来。
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后,谯凤雅同学奋笔写下了七绝一首:“地震无情万户坍,同胞蹙陷死生间。一方有难八方助,众志成城度难关。”当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到济南站时,董盼盼同学创作了《渔家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