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世世代代影响着我们中国人精神世界。在小学德育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首先要弄清楚,这些经典著作中,哪些是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哪些已经违背了时代要求。其次是要将国学和小学德育进行融合,要突出国学与德育要求的重合点,同时也要考虑受众的特殊性,立足儿童本身,从生命教育的高度构建国学经典在德育中的新内容。
關键词:小学德育;国学;融合
当代的小学德育已经取得很多的成就,然而,小学德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的德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每一个人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小学德育注重生命的教育,如何在校园环境中,建构起德育的大厦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国学经典的内涵界定
国学最初指的是国家设立的学校机构,从现代国学的概念提出来看,许之衡《读<国粹学报>感言》中说:“夫国学即国魂所存,保全国学,诚为最重要的事。”著名古文字学家顾实,认为我国学术主要分为:小学类,经学类、诸子类、佛典类、诗文类,“此六者类,统名曰国学”。在他看来,国学主要指包括佛典在内的我国的传统学术。专家对于国学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朱振武认为“常念为经,常数为典,是为经典。”所以,国学经典就可以缩小我们德育中引用国学内容的范围,我们所选择的国学内容一定是经典的一些著作和典籍。
二、适应时代,国学经典也需“去伪存真”
曾经,有学者就国学经典著作进课堂之前要不要进行修改以及重新编订进行了辩论,主张删减并且重新编订的一方认为,国学经典著作很多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封建社会其实是建立在君权的基础上,要求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其中的“三纲五常”就是十分明确的例子,这样的内容就是传统文化的糟粕,已经不适合现代学校教育的孩子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些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很难去理解。同时,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一些情况发生了改变,我们现在社会的意识形态中,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但是在《孟母三迁》这个故事里,孟母多次搬家,就是在贬低一些职业或者行为。在古代读书做官是远大志向,但是在现在,并不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内容要去除,将国学经典进行改编更符合时代气息。孩子学会辨证的看待问题,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教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是德育的一部分。而对经典作品进行切割,容易造成误解,让学生失去自己探究和辨别的能力,去除糟粕应该是学习过程。
三、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小学德育应该是从生命本身出发,因为德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纵观我国小学德育发展30年,以培养集体人、社会人为目标,近些年来,才逐渐意识到培养人的个体体验。集体主义也会关注到人生,但是并不深入和集中。德育不从生命本身出发就难以明了生命以及做人的道理,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代小学德育在形式上多是说教,大而空。宏大叙事,没有抓手。我们应该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德育浅显易懂,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更好的领悟和内化。
四、国学经典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
首先,国学经典进入德育课堂,必须遵循“立足儿童”的原则,考虑到国学对于小学德育的适应性。国学经典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以及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有内涵的人,一个完整的人,对国学的倡导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人格修养,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但是所有的作用必须建立在这一原则之上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不管是内容的选择,还是组织形式的选择,必须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其对国学的兴趣。国学经典中,小学生可读的有《三字经》《弟子规》这样具有教育意义的启蒙读本,也有对偶押韵的《唐诗三百首》以及《论语》等著作。这些读本,不管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比较符合儿童认知的。但是这些读本中,也存在不符合时代特点的思想,我们要辩证地进行选择其中的内容,在解读的时候应该结合时代要求,比如:“克己复礼",虽是崇尚道德的,这个“礼”指的是“周礼”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说,没有统治者的允许,人民是不能去看、去听、去说话、去行动的。”所以,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去理解这样的语句。辨证选择内容的同时,我们要遵循生命形态德育观,树立经典教育的生命性。这是德育要遵循的原则,也是现在德育引入国学经典教育所有尊重的原则。我们不能像旧时期的学校那样“呆读死记,强迫纪律”。有些学者认为,在儿童时期,国学教育要以背诵为主,他们把背诵国学经典比作是小牛吃草,有反刍的作用。等到长大以后有了一些人生阅历自然会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不是十分认同,这样就是不尊重儿童生命的“填鸭”式教学。强硬灌输,让儿童死记硬背,刚然违背了儿童教育的近代观念,是在走历史的回头路。在学习国学经典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带着孩子了解国学知识,包括背诵国学文本和理解文本的意思。然后是体会经典中蕴含的要义,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最后是内化观念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行为,这是最重要的,也是小学德育追求的最终目标。我们设立课堂,课堂可以在学校里面,也可以走出校园,在实际的情境中,去“穿越”,去领悟,把课堂扩大到任何可能的教育基地,名胜古迹也好,纪念馆也好,让更多的形式服务于学生的德育。国学经典进入小学德育,我们必须坚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命价值形态,以生命教育为基础,站在生命价值的高度,发掘国学经典对个体基本道德塑造的作用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
国学经典融入小学德育,遵循“立足儿童”,尊重儿童生命形态的原则。国学经典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更是为了构建积极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国式的文化生活。季羡林先生在评价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时说:“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里,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显,这项工程所作的任何努力,都会是安放我们能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8.
[2]杨坤道.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与阐释尺度[J].高等教育研究,2013(03):77-79.
[3]刘晓东.“儿童读经运动”质疑——与南怀瑾先生商榷[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63-70.
[4]黄济.在中小学如何开展国学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5(02):3-16
關键词:小学德育;国学;融合
当代的小学德育已经取得很多的成就,然而,小学德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的德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每一个人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小学德育注重生命的教育,如何在校园环境中,建构起德育的大厦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国学经典的内涵界定
国学最初指的是国家设立的学校机构,从现代国学的概念提出来看,许之衡《读<国粹学报>感言》中说:“夫国学即国魂所存,保全国学,诚为最重要的事。”著名古文字学家顾实,认为我国学术主要分为:小学类,经学类、诸子类、佛典类、诗文类,“此六者类,统名曰国学”。在他看来,国学主要指包括佛典在内的我国的传统学术。专家对于国学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朱振武认为“常念为经,常数为典,是为经典。”所以,国学经典就可以缩小我们德育中引用国学内容的范围,我们所选择的国学内容一定是经典的一些著作和典籍。
二、适应时代,国学经典也需“去伪存真”
曾经,有学者就国学经典著作进课堂之前要不要进行修改以及重新编订进行了辩论,主张删减并且重新编订的一方认为,国学经典著作很多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封建社会其实是建立在君权的基础上,要求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其中的“三纲五常”就是十分明确的例子,这样的内容就是传统文化的糟粕,已经不适合现代学校教育的孩子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些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很难去理解。同时,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一些情况发生了改变,我们现在社会的意识形态中,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但是在《孟母三迁》这个故事里,孟母多次搬家,就是在贬低一些职业或者行为。在古代读书做官是远大志向,但是在现在,并不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内容要去除,将国学经典进行改编更符合时代气息。孩子学会辨证的看待问题,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教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是德育的一部分。而对经典作品进行切割,容易造成误解,让学生失去自己探究和辨别的能力,去除糟粕应该是学习过程。
三、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小学德育应该是从生命本身出发,因为德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纵观我国小学德育发展30年,以培养集体人、社会人为目标,近些年来,才逐渐意识到培养人的个体体验。集体主义也会关注到人生,但是并不深入和集中。德育不从生命本身出发就难以明了生命以及做人的道理,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代小学德育在形式上多是说教,大而空。宏大叙事,没有抓手。我们应该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德育浅显易懂,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更好的领悟和内化。
四、国学经典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
首先,国学经典进入德育课堂,必须遵循“立足儿童”的原则,考虑到国学对于小学德育的适应性。国学经典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以及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有内涵的人,一个完整的人,对国学的倡导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人格修养,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但是所有的作用必须建立在这一原则之上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不管是内容的选择,还是组织形式的选择,必须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其对国学的兴趣。国学经典中,小学生可读的有《三字经》《弟子规》这样具有教育意义的启蒙读本,也有对偶押韵的《唐诗三百首》以及《论语》等著作。这些读本,不管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比较符合儿童认知的。但是这些读本中,也存在不符合时代特点的思想,我们要辩证地进行选择其中的内容,在解读的时候应该结合时代要求,比如:“克己复礼",虽是崇尚道德的,这个“礼”指的是“周礼”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说,没有统治者的允许,人民是不能去看、去听、去说话、去行动的。”所以,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去理解这样的语句。辨证选择内容的同时,我们要遵循生命形态德育观,树立经典教育的生命性。这是德育要遵循的原则,也是现在德育引入国学经典教育所有尊重的原则。我们不能像旧时期的学校那样“呆读死记,强迫纪律”。有些学者认为,在儿童时期,国学教育要以背诵为主,他们把背诵国学经典比作是小牛吃草,有反刍的作用。等到长大以后有了一些人生阅历自然会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不是十分认同,这样就是不尊重儿童生命的“填鸭”式教学。强硬灌输,让儿童死记硬背,刚然违背了儿童教育的近代观念,是在走历史的回头路。在学习国学经典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带着孩子了解国学知识,包括背诵国学文本和理解文本的意思。然后是体会经典中蕴含的要义,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最后是内化观念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行为,这是最重要的,也是小学德育追求的最终目标。我们设立课堂,课堂可以在学校里面,也可以走出校园,在实际的情境中,去“穿越”,去领悟,把课堂扩大到任何可能的教育基地,名胜古迹也好,纪念馆也好,让更多的形式服务于学生的德育。国学经典进入小学德育,我们必须坚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命价值形态,以生命教育为基础,站在生命价值的高度,发掘国学经典对个体基本道德塑造的作用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
国学经典融入小学德育,遵循“立足儿童”,尊重儿童生命形态的原则。国学经典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更是为了构建积极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国式的文化生活。季羡林先生在评价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时说:“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里,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显,这项工程所作的任何努力,都会是安放我们能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8.
[2]杨坤道.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与阐释尺度[J].高等教育研究,2013(03):77-79.
[3]刘晓东.“儿童读经运动”质疑——与南怀瑾先生商榷[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63-70.
[4]黄济.在中小学如何开展国学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5(0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