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临皇象急就篇卷》及其他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dy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博的赵孟頫
  《临皇象急就篇卷》
  
  在辽宁省博物馆馆藏书画中有一件《急就篇》元代临本,题为元赵盂頫《临皇象急就篇卷》。书写者是元代著名的书画家赵孟頫。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官道人,因所居有鸥波亭,人又谓鸥波,湖州(今属浙江)人。生于南宋宝祜二年(1254),卒于元至治二年(1322),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嫡裔。后人元为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绘画上主张“书画同源”,对元代文人画的成熟与风行,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书法上创造“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是开启元代复古风气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元代书坛的扛鼎人物。《元史·赵孟頫传》载:“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赵孟頫《临皇象急就篇卷》,纵24.5厘米,横278.4厘米。全卷书写于宋经笺上,行间有墨书小楷注释。从卷末款署“至大二年(1309)九月既望子昂临”可知,为赵孟頫56岁时所临写。该卷系以三国皇象《急就篇》为底本。皇象,字体明,三国时吴国人,曾寓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善章草书。全篇以章草书写就,圆转如篆,点捺如隶,结构谨严、风致纵逸。与皇象写本对照,用笔结体更为灵活,波捺特别突出,点画时露锋芒。笔法上较之赵氏的楷、行、草书别有风貌。
  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伪讹考辨》中认为:“应是元人仿书”,因为“此卷用尖笔书”,且“赵氏五十后书,大都沉着苍劲,不可能有此尖薄态”。刘九庵先生在《刘九庵书画鉴定集》中谈到此卷,认为其“与大德九年(1305)邓文原为理仲雅所书《急就篇》对校,颇为接近,但功力则有所不逮”,疑为“元末善书者临仿邓文原本而冒赵孟頫之名的伪作,但不得不谓之佳书”。张珩先生《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录有此卷,鉴评曰:“笔势纤若,与他书异”,疑出俞和但无定论。启功先生亦称其“笔力殊弱,疑出临写者”。而杨仁恺先生在《国宝沉浮录》中,则从书于同一年的上海博物馆藏赵孟頫《临皇象急就篇》,以及赵氏传世画作《红衣罗汉图》《水村图》《怪石晴竹图》《秀石疏林图》《墨石坡竹图》等题款,并结合邓文原、宋克传世《急就章》临本笔法考证,此卷确系赵孟烦所书真迹无疑。
  


  从此卷的传藏经历看,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作品。卷后有自明至清多位收藏家题跋,其中包括明代道衍(俗名姚广孝)、解缙、王达、张显,清代张照、沈荃等。卷内钤有“宛平王崇简敬斋珍藏”“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宝笈”“石渠定鉴”“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宁寿宫人石渠宝笈”“宝笈重编”“乐寿堂鉴藏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等鉴藏印记多方。从上述鉴藏玺印可知,此卷在明初由燕山赵景晖收藏,清初归宛平人王崇简,之后进入清内府。清代内府收藏至乾嘉时颇具规模,乾隆皇帝在乾隆八年(1743),九年(1744)及五十六年(1791)三次敕梁诗正、张照、董诰、阮元等编录清内府藏品目录,分别著录于《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初编》(1745年成书),《石渠宝笈续编》(1793年成书)。赵孟頫临《皇象急就篇卷》作为此次整理的历代法书之一种,列入《石渠宝笈续编》的著录之中。
  末代皇帝溥仪时,大清王朝被推翻,逊位后的溥仪在优待清室条件的保护下,在紫禁城留居十一年。1922年以后,迫于国内国际形势,溥仪开始为自己的将来谋划,此后以赏赐其弟溥杰、溥佳的名义,先后将清官所庋藏的1200多件包括隋、唐、宋、元国宝在内的书画手卷携出官外,以备日后之用。这批珍贵法书名画后经天津,由日本人运往长春伪皇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陆续在东北散佚。其中有溥仪在逃亡时携至吉林通化大栗子沟的一批书画珍品,后被东北民主联军收缴,交东北银行。40年代末期拨交东北博物馆,即今辽宁省博物馆。这批书画系溥仪平时最珍爱之物,赵孟頫《临皇象急就篇卷》即为其中一件。此外还有著名的晋人书《曹娥诔辞》,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唐张旭《古诗四帖》等。还有赵盂頫的另外四件传世巨迹: 《苏轼烟江叠嶂诗》《欧阳修秋声赋》《陶渊明归去来辞》《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赵孟頫所临本为31章
  
  赵孟頫《临皇象急就篇卷》系三国皇象书《急就篇》的临本。与《千字文》一样,《急就篇》是中国古代蒙童教典,但它的历史比《千字文》至少要早五个世纪。《急就篇》的出现,是在西汉元帝初元元年至竞宁元年,即公元前48年至前33年间,距今已有约2400年的历史。
  中国的蒙童教育由来已久,很早就出现了专为学童编写的启蒙教育课本,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课本是从字书发轫的。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教儿童识字的字书《史籀篇》。据《汉史·艺文志》载:“《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史籀篇》是我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部识字课本。秦统一后,推行“书同文”,李斯、赵高、胡毋敬先后作《苍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作为当时的字书教授蒙童。汉初,闾里宗师将秦代三篇蒙书《苍颉篇》《爱历篇》《博学篇》合并为一篇,仍称“《苍颉篇》”,后几经修改。到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篇》。西周《史籀篇》及秦汉之际的几部蒙学课本时至今天,多已亡佚,除罗振玉《流沙坠简》中载有散存的《苍颉篇》四简外,只有《急就篇》较为完整地流传至今(现有《四库丛刊》本)。
  


  《急就篇》,一名《急就章》。据文献记载,为史游奉西汉元帝之命所作。史游,生卒年不详,西汉元帝时官黄门令。因其所作字书卷首以“急就奇觚与众异”起句,便冠以《急就篇》之名。《急就篇》不仅是蒙童的识字课本,也是书法章程,在汉魏教学习字中尤为盛行,初唐时期仍作为蒙童识字写字的基础课本广泛使用。颜师古在《急就篇注叙》中云:“蓬门野贱,穷乡幼学,递相承禀,犹竞习之”。自唐以后,《急就篇》使用日渐衰微,作为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蒙童教科书,其使用时间长达600多年。
  明姚广孝在赵孟頫临《皇象急就篇卷》跋语中谓:“急就篇,汉史游仿 《凡将》作”。《凡将》即司马相如
  《凡将篇》,《急就篇》按《凡将篇》体裁把当时的常用字按姓氏、衣着、农艺、饮食、器用、音乐、生理、兵器、飞禽、走兽、医药、人事等“分别部居”“泛施日用”,主体部分为七言韵语,或用三言、四言。《急就篇》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后编写蒙童教材,如南北朝梁时周兴嗣编《千字文》、北宋初年编《百家姓》、南宋王应麟编
  《三字经》,都是以《急就篇》的体例和内容为范本的。
  现存《急就篇》全篇共2144字,34 章。其中有31章是史游编写的,另3章为后汉人续写编入。这3章分别是第七《焦灭胡》、第卅三《齐国给献素缯帛》、第卅四《三阳过魏》。纵观赵孟頫《临皇象急就篇卷》前后31章,全篇无后人续写三章,止于第卅一《汉地广大》。考赵孟烦临《急就篇》另外两个写本,一卷为“大德本”,曾刻入《三希堂法帖》,款署“大德癸卯(1303)八月十一日,吴兴赵孟頫”。另一卷为明项子京藏本,与此卷书于同一年,款署“至大二年(1309)夏五月廿四日,子昂为德卿临于松雪行斋”。虽然该两卷否为赵氏真迹尚存争议,但从书写内容看,均为31章,据此推测皇象所祖之本或为史游原本。
  
  宋代以前的章草墨迹
  
  赵孟頫《临皇象急就篇卷》全篇以章草写就。章草又称草隶,是隶书草化或兼隶书和草书于一身的一种书体。从形制上看,隶书与草书笔法兼而有之。画有波捺,是为隶。简率连笔,是为草,这是章草的总体特点。在章法上,该书字字独立,不似今草字字牵连。笔画特点为在横画上省掉隶书的蚕头却保留了雁尾,字内笔画间有牵丝映带、缠绵连接,笔画的粗细轻重变化较大。章草书体“务简而便”,遵循简省的原则,单字笔画以四到八画居多,十画以上者很少,而楷书以八至十五画为最多,可见章草比晋唐以后通行的楷书笔画还少。
  关于章草名称的由来,历来说法很多:一说以章帝之名号为章草。唐韦续《纂五十六种书》载:“章草书,吾相杜伯度(操)援藁所作,因章帝所好,名焉。”二说汉章帝喜杜度草书,命其用草书写奏章,后世谓章草。《书断》云:“杜度善草,见称于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三说汉元帝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相传以章草书写,明孙(钅广)谓“章草名当托始《急就章》耳”。四说因区别今草,定名章草。清段玉裁说:“其各字不连绵者曰‘章草’,晋以下相连绵者日‘今草’”。五说“章”指章句,由《急就篇》原是小学识字之书,起始便有“有道其章”而来。因为汉代经学家重视“章句”之学,著书即分章次。所以为章草之名。六说章草由“章程书”之“章”而来。南朝羊欣《古来能书人名》载:“钟(繇)书有三体,一日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一日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日行押书,相闻者也”。宋曾造《类说·法书苑》云:“钟繇有三体,……二日章程,谓八分书”。八分系隶书之别称,而章草乃隶书(包括古隶)之草写。
  章草具有高古浑穆的气象,极具品位。汉魏时期史游、杜度、崔瑗、张芝、张昶、韦诞、卫觊、皇象等俱以善写章草闻名于世。其中以张芝成就最高,谓为“草圣”。相传汉章帝、蔡琰、曹植、司马懿、王羲之、王献之都擅长章草。今天能见到的章草作品,主要有墨迹本与刻拓本之别,今以宋以前传本列举。宋代以前的墨迹本存世不多,主要有:
  《西晋陆机平复帖》,传世最早的墨迹。曾经北宋宣和内府收藏,有宋徽宗瘦金书题签“陆机平复帖”。陆机(261-303),字士衡,三国时东吴吴郡人,西晋时文学家。《平复帖》是陆机所书信札,仅存9行84字。帖中之字颇似汉晋简牍章草,与东晋以来的今草不同,以章草视之为宜。
  《西晋残纸》,亦称《济白帖》,光绪二十六年(1900)楼兰古城遗址出土三种残纸之一。字仅存三行,书者不详,书法风格与索靖章草有近似之处。
  


  《隋人出师颂》,曾经南宋绍兴内府、清内府收藏,溥仪逊位后,以赏赐溥杰之名携出清官,《清官已佚书画目》中列有此卷目录,后散失于民间。2003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于中国嘉德公司春季拍卖会上购藏。未署书者名款,有谓索靖所书,米友仁审定为隋人墨迹,今从米说。书法风格与唐代敦煌遗书接近。
  《恪法师第一抄卷》,敦煌遗书。原藏敦煌藏经洞内,1922年由罗振玉购藏,后入藏辽宁省博物馆。标题中“法师第一抄”五字,或为后来所加。书写者未详。通篇流畅自然,毫无拘谨板滞之态,其中隐约可见章草的余韵。从唐代的书法发展来看,此卷的书写年代当在盛唐时期,最迟不能晚于开元年间。
  至于刻拓本,则主要有:汉章帝《千字文》残简(亦称《辰宿帖》),《公羊砖刻》,张芝《秋凉平善帖》(亦称《八月帖》),蔡琰《胡笳十八拍》,曹植《鹞雀赋》,皇象《急就章》《文武帖》《顽闇帖》,索靖《月仪帖》《出师颂》《戴妖帖》《七月帖》,陆云《三月帖》,《西晋咸宁吕氏砖》,王羲之《豹奴帖》,王献之《孤不度德量力帖》《亮白帖》《江东帖》,萧子云《出师颂》以及孙过庭《佛教遗经》等。
  上述刻拓本多收入北宋太宗淳化三年(992)王著所刻《淳化阁帖》之历代帝王法帖、历代名臣法帖、王羲之书、王献之书中,虽然一些作品、作者存有争议,疑为伪托,但这些章草拓本不乏史料价值,对于章草书体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章草的复兴
  
  亦如《急就篇》为《千字文》取代,随着今草发展成熟,章草日渐衰微,至隋唐渐成绝响。直到元代,赵孟頫提倡书法复古运动,重振章草遗绪,将章草作为草书的源流,于是章草得以复兴。赵孟頫作为宋宗室,深受宋代帝后书法风习的影响,最终将书法基础在于全面复古的理论推向深层实践。由于其直取魏晋风气,别具一格、古朴厚重的章草自然得到他的青睐。纵观元明时代,以赵孟頫为首,邓文原、俞和、宋克等书家均曾临习章草作品。仅以临《急就篇》为例,就有赵孟頫大德癸卯本一卷、至大本两卷(如前述),邓文原大德三年临本一卷,宋克则书有多卷,以洪武庚戌本、卓君庸藏本、洪武丁卯残本为典型。此外,鲜于枢、康里巎巎、杨维桢、祝允明等亦在书法当中融入章草笔法和结体特征,并有所突破,成为独树一帜的一代大家。至晚清和民国时期,章草再度为文人书家所重,其代表人物有沈曾植、王世镗、卓君庸、王蘧常、郑诵先、高二适等。
  据史籍记载,自汉至宋,崔瑗、钟繇、皇象、卫夫人、王羲之、萧子云、陆柬之皆曾书《急就篇》,今多不复存在。仅皇象所写的《急就篇》由北宋叶梦得刻石于颍昌(河南许昌),明代吉水(今属江西)杨政再刻石于松江,于是皇象本《急就篇》得以广泛流传,成为学习章草的最佳范本,不二法门。从汉简、竹木简牍、汉砖文以及魏晋时期的残纸文书中,屡见书写《急就篇》内容的,但多为章隶杂书,皆为残篇。《急就篇》作为西汉时期的字书,起初是否由章草所书,很难确定,但随着皇象本《急就篇》的传播,三国以后书家笔下的《急就篇》几乎全是章草所写的了。
其他文献
政府终于出手救市,A股市场旋即“涨”声一片。  弱势美元政策使美国输出通货膨胀,全世界为之买单。在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合力救市背景下,经济形势有所好转。目前,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低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的9450亿美元。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4月30日(8个月来)第7次降息后暗示,降息措施将告一段落。面对分配两极分化造成的流动性过剩,中国人民银行倾向于以提高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利率应对脆弱的市场
期刊
高凤翰,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乾隆十四年(1749年)卒。字西园,号南村、南阜山人,山东胶州人氏。雍正五年(1727年)荐举贤良方正科,次年赴京应试,考列一等,授安徽歙县县丞。后因卢雅雨案连坐入狱,中年辞官流寓扬州。他平生性情豪迈而重交游,诗书画印样样精绝。所绘山水纵逸,不拘法度;花卉清奇,颇具天姿。他与金冬心、郑板桥、高其佩、李方膺、边寿民、李复堂、黄瘿瓢等扬州画坛诸贤互为发明,标新
期刊
《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的成名作,凭借《聊斋志异》一书,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人。他创作的《聊斋志异》一书,大体完成于康熙十八年(1679)前后,汇六朝志怪与唐宋传奇于一体,通过谈狐说鬼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情节曲折生动,语言简练传神,文风清新峻
期刊
2008年春季拍卖的重头戏几乎都已落下帷幕。从整个市场格局来看,虽厚今,然也不薄古。当代艺术依旧一路高歌,成为艺术品市场上一匹桀骜不驯的黑马,古代书画作品也仍然是老树新花,分外粲然。  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书画拍卖成交价排行榜前100位中,古代书画作品占到了三分之一,在排行的前10位中占据了7位,更为可喜的是,排行榜前5位的皆为古代史名显赫的画家作品,续写了去年的业绩,且再创辉煌。    中国
期刊
儿童都喜好玩耍,为此制作有很多玩具。中国的玩具起源很早,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陶制动物和小石球等器物,就是早期玩具的雏形。如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儿童瓮棺葬中随葬的陶狗,即被学者确认为最早的儿童玩具。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安阳小屯村北的一处殷墟建筑遗址时,于房屋内的一座祭祀坑里清理出1件铜器盖(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75年安阳殷墟的新发现》,《考古》1976年第4期
期刊
海派画家中,江寒汀是我喜爱的一位。我喜爱江寒汀,是因为他的作品既清新又雅致,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许多作品直接来自生活,简直就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他作品中的花鸟鱼虫,是生活中常见的,只是我们没有艺术家的精湛技艺,生花妙笔,能将所见所爱作传神而生动的再现罢了。欣赏他的作品,让人感到亲切,没有距离感。欣赏他的作品,脑海中会自然地呈现某些生活的片段,那是人生中美好的回忆。    近日从北京诚轩拍卖有限公
期刊
万里驰骋的黄河从陕晋峡谷一路南下冲出禹门口,也即传说中大禹治水时凿开的龙门。告别了群山,进入渭汾平原后,顿时开阔的河面就像要把紧缩的筋骨无限舒展,懒散地摇摆于黄泥细沙铺就的宽广河滩,有意无意地拍打着西岸的黄土台塬,似乎要唤醒那个曾经存在于这片土地上的,被历史尘埃湮没2600余年的周代古国。  这里是史圣司马迁的故里——陕西韩城市,市区东北约七公里处的黄河岸边现有一个叫梁带村的小村庄。2005开始的
期刊
《湘夫人》是傅抱石一生所画屈原《九歌》题材中的一件极为精采的作品,纵105厘米,横62厘米,设色纸本。《九歌》相传是夏代与祭祀有关的乐歌,屈原的《九歌》是在民间祭祀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的一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美诗篇,其中的“九”表示多数,并非实指,包括《东皇太乙》《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11篇,祭祀的对象是天神、地祗、人鬼。湘君和
期刊
在先秦之前,四川地区生活着巴、蜀两大部族,蜀族以今天的成都为中心,巴族以川东包括现在的重庆一带为活动范围,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巴蜀文明,尤其是青铜器和玉器,以神秘奇异、制作精美的独特艺术魅力和地方特色闻名于世。    早期的巴蜀青铜器以广汉三星堆、新繁水观音及彭县竹瓦街等地出土的文物为代表。如广汉三星堆两个商代祭祀坑出土的各类文物就达千余件,其中有中国目前形体最大的青铜雕像群,最大的青铜
期刊
今年春拍,宋元瓷器天价频出,现当代陶瓷走热拍场。有市场人士指出, “以明清瓷器为主体的瓷器拍卖格局正在被打破,高古瓷器、现当代瓷器将成为瓷器拍卖的两大重要板块。实质上,这一趋势预示着瓷器拍卖将正由清代瓷器为主体的时代,转入多元竞秀的新时期。”  回首中国瓷器拍卖历程,我们会发现,在内地拍卖业兴起前,以香港为中心的中国瓷器拍卖,因20世纪早期成长起来的老一辈收藏家群体的支撑,明代瓷器极为流行。香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