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现代文坛,张爱玲的写作独树一帜。她才华横溢,一生颠簸,从上海到香港,从中国到美国,张爱玲的作品一如她的足迹在一一记录。《色·戒》自1950年开始创作,历经三十年面世,数十年的积淀让这部小说凝聚了深刻的力量。
【关键词】离散写作;意义;价值
《色·戒》在文学与现实之间做出了新的平衡。
作为小说,《色·戒》具有极强的文学性。故事源自上海著名的“刺丁案”,当时明为上海名媛、实为中统情报员的郑苹如在中统的安排下参与刺杀汪伪政权上海特工总部一号魔头丁默村的行动,姣好的外貌和游刃有余的社交手腕使郑苹如很快获得了与丁默村亲密接触的机会。丁默村对郑苹如十分信任和迷恋,而在最后关头,丁默村警觉到由皮草交易掩盖的刺杀,逃脱了。这与小说内容十分相似,但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和尖锐。王佳芝更加多情,甚至有些软弱,在工作中渐渐对易先生产生了感情,而易先生也更加无情,对王佳芝后来的结局并没有太多的同情。两人性格的对比鲜明,在结局中几乎无法找到的当初旖旎的情感,更多的是一种怅然。而这种超出现实的文学化改编,对于人物和感情的关注远超过当时两党相争的描述,透出了浓烈的人性关怀。
同时,《色·戒》根植于现实。张爱玲由上海前往香港,小说中充满对上海沦陷时期的回望。张爱玲身上带有着上海传统小姐的生活体验,也目睹了沦陷时期上海与香港饱受西方的冲击。开篇对于打麻将和几个夫人聊天的描写具有极强的传统色彩,对于川菜和西餐的争论、带着西方情调的咖啡厅和门口穿着长衫的人,这种港沪交融、中英穿插的生活方式和中英穿插的生活方式,正是当时身处香港的上海人的生活方式。而在西方的冲击下,打麻将等习惯的留存,乃至官员迟到的习惯,体现出日常生活中的中国性。
《色·戒》在文学与政治之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一方面,张爱玲在小说中表现出的极强的私人性,是对政治的一种有意的忽略。在人物的选择上,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都不是什么大人物,王佳芝只是一个稍有姿色的平凡女学生,易先生也只是一个平凡的官员,英雄的缺失构成了一个私人的故事框架。在事件上,小说选取了一个刺杀案。如此惊险的案件,却充斥着麻将、聊天等琐碎的细节,原本应该疏离开来的卧底,却在小说中有着无数温情和细腻,打着眼色的约会、挑选戒指,仿佛只是平常的情人。甚至在刺杀行动中,王佳芝心中“这个人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没有任何政治上的挣扎,却最贴近一个女人的心理,这种顺理成章又出人意料的转折,无关国家大义,结构民族言语,是身边随处可见的小女人的选择。这种私人性的描写,是对政治的一种淡化。
另一方面,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了政治。在与政治的接触中,更多的是从女性视角和日常描写中体现出来的。王佳芝是一个满怀热情的女学生,她对于刺杀的选择,完全是出于自己对国家的一种近乎盲目的热爱。整个刺杀案,起源只是一群学生并不周密的计划。王佳芝付出了自己的身体,她心中并未消逝热爱和对认可的渴望,也促使她之后接受地下党的邀请,而她对地下党的归属感却是模糊不清的。在小说中,充斥着鲜明的细节和温情。像是两人在怀中“红了脸”,在咖啡厅里,王佳芝冰凉的小手仿佛感到了乡音的温暖,这些出于女性的敏感,其实在另一角度表现出了小说对于政治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革命者并不是全部都有着满满英雄情结投身革命的。
《色·戒》中表现出的情感也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
小说看似写了一个女学生刺杀汪伪政权官员的故事,却和革命小说不同。小说的主题更多关注着普通学生对于国家的热爱,甚至只是青春生命的满腔热情和对感情的执着彷徨。这种对于情感的描述,无关政治的好坏或政治与政策,而是对于生命的关注。王佳芝对于自己热衷的事情甘愿奉献出自己的纯洁,而她在面对易先生时,明明带着目的接近,感情却慢慢滋长,以至于最终假戏真做。在看到戒指时,哪怕看到易先生敷衍的笑容,仍然“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最终让他“快走”。这种对于自己热情的付出,对于感情清纯的歌颂和个性的延续,无疑是对女性的体察,充斥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色·戒》对于张爱玲自身也有极大的意义。
在小说写作上,小说仍然带着张爱玲独有的平静。叙事尽管运用了顺序、插叙等多种手法,却始终简单而朴素,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就连情感也是细水长流。小说以王佳芝为主要视角,同时辅以易先生的视角,视角的转换始终贯穿交杂,让故事更为全面。这种在艺术上的简化,使小说更能撼动人心,让人更为深刻地体会到小说想要表现出的人性。
《色·戒》带有明显的离散写作的痕迹,糅杂了上海和香港两地的痕迹,带着她离开家乡远去他乡的历程和情感的感伤。而这对于之后的《小团圆》的写作业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对《小团圆》中对自己人生的整理和回顾是一种积淀。而《色·戒》对于情感的伤感和生命逝去的悲哀,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其作品当中,逐渐成为了张爱玲的特色之一。
《色·戒》无论是对于中国文坛,还是张爱玲的写作来说,都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关键词】离散写作;意义;价值
《色·戒》在文学与现实之间做出了新的平衡。
作为小说,《色·戒》具有极强的文学性。故事源自上海著名的“刺丁案”,当时明为上海名媛、实为中统情报员的郑苹如在中统的安排下参与刺杀汪伪政权上海特工总部一号魔头丁默村的行动,姣好的外貌和游刃有余的社交手腕使郑苹如很快获得了与丁默村亲密接触的机会。丁默村对郑苹如十分信任和迷恋,而在最后关头,丁默村警觉到由皮草交易掩盖的刺杀,逃脱了。这与小说内容十分相似,但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和尖锐。王佳芝更加多情,甚至有些软弱,在工作中渐渐对易先生产生了感情,而易先生也更加无情,对王佳芝后来的结局并没有太多的同情。两人性格的对比鲜明,在结局中几乎无法找到的当初旖旎的情感,更多的是一种怅然。而这种超出现实的文学化改编,对于人物和感情的关注远超过当时两党相争的描述,透出了浓烈的人性关怀。
同时,《色·戒》根植于现实。张爱玲由上海前往香港,小说中充满对上海沦陷时期的回望。张爱玲身上带有着上海传统小姐的生活体验,也目睹了沦陷时期上海与香港饱受西方的冲击。开篇对于打麻将和几个夫人聊天的描写具有极强的传统色彩,对于川菜和西餐的争论、带着西方情调的咖啡厅和门口穿着长衫的人,这种港沪交融、中英穿插的生活方式和中英穿插的生活方式,正是当时身处香港的上海人的生活方式。而在西方的冲击下,打麻将等习惯的留存,乃至官员迟到的习惯,体现出日常生活中的中国性。
《色·戒》在文学与政治之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一方面,张爱玲在小说中表现出的极强的私人性,是对政治的一种有意的忽略。在人物的选择上,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都不是什么大人物,王佳芝只是一个稍有姿色的平凡女学生,易先生也只是一个平凡的官员,英雄的缺失构成了一个私人的故事框架。在事件上,小说选取了一个刺杀案。如此惊险的案件,却充斥着麻将、聊天等琐碎的细节,原本应该疏离开来的卧底,却在小说中有着无数温情和细腻,打着眼色的约会、挑选戒指,仿佛只是平常的情人。甚至在刺杀行动中,王佳芝心中“这个人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没有任何政治上的挣扎,却最贴近一个女人的心理,这种顺理成章又出人意料的转折,无关国家大义,结构民族言语,是身边随处可见的小女人的选择。这种私人性的描写,是对政治的一种淡化。
另一方面,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了政治。在与政治的接触中,更多的是从女性视角和日常描写中体现出来的。王佳芝是一个满怀热情的女学生,她对于刺杀的选择,完全是出于自己对国家的一种近乎盲目的热爱。整个刺杀案,起源只是一群学生并不周密的计划。王佳芝付出了自己的身体,她心中并未消逝热爱和对认可的渴望,也促使她之后接受地下党的邀请,而她对地下党的归属感却是模糊不清的。在小说中,充斥着鲜明的细节和温情。像是两人在怀中“红了脸”,在咖啡厅里,王佳芝冰凉的小手仿佛感到了乡音的温暖,这些出于女性的敏感,其实在另一角度表现出了小说对于政治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革命者并不是全部都有着满满英雄情结投身革命的。
《色·戒》中表现出的情感也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
小说看似写了一个女学生刺杀汪伪政权官员的故事,却和革命小说不同。小说的主题更多关注着普通学生对于国家的热爱,甚至只是青春生命的满腔热情和对感情的执着彷徨。这种对于情感的描述,无关政治的好坏或政治与政策,而是对于生命的关注。王佳芝对于自己热衷的事情甘愿奉献出自己的纯洁,而她在面对易先生时,明明带着目的接近,感情却慢慢滋长,以至于最终假戏真做。在看到戒指时,哪怕看到易先生敷衍的笑容,仍然“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最终让他“快走”。这种对于自己热情的付出,对于感情清纯的歌颂和个性的延续,无疑是对女性的体察,充斥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色·戒》对于张爱玲自身也有极大的意义。
在小说写作上,小说仍然带着张爱玲独有的平静。叙事尽管运用了顺序、插叙等多种手法,却始终简单而朴素,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就连情感也是细水长流。小说以王佳芝为主要视角,同时辅以易先生的视角,视角的转换始终贯穿交杂,让故事更为全面。这种在艺术上的简化,使小说更能撼动人心,让人更为深刻地体会到小说想要表现出的人性。
《色·戒》带有明显的离散写作的痕迹,糅杂了上海和香港两地的痕迹,带着她离开家乡远去他乡的历程和情感的感伤。而这对于之后的《小团圆》的写作业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对《小团圆》中对自己人生的整理和回顾是一种积淀。而《色·戒》对于情感的伤感和生命逝去的悲哀,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其作品当中,逐渐成为了张爱玲的特色之一。
《色·戒》无论是对于中国文坛,还是张爱玲的写作来说,都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