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小学数学而言,由于其抽象性非常强,因此必须使用有效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比如针对“图形与几何”开展教学,由于相关知识不仅非常抽象,而且对学生形象思维还有很高要求,使用有效策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图形与几何”,对其进入初中以后正式学习几何知识有很大帮助。基于此,本文展开了对“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
引言:
在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知识包含多种平面图形,掌握这些图形可以让学生以后学习相关知识更加顺利,而且还可以令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得到良好锻炼。在这两种思维的共同推动下,学习其他数学知识也会更轻松。所以非常有必要分析“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
一、创新教學观念和教学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必然要求,只有创新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数学教学,进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过去,教师一般都不够重视学生主体,比如在讲解“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时,只是在一味地讲解图形概念以及各种计算方式,整个教学过程特别枯燥无聊,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没有得到良好培养[1]。对此,笔者觉得教师应该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更轻松、更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讲解“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比如讲解三角形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演示三角形和其他图形的关系,也可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主导课堂。可让学生先在课下对三角形进行了解,然后到课堂上由学生来讲述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由教师负责引导和纠错。这几种方式都让学生变得特别主动,当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以后,不仅在学习中的表现会更加积极,而且思维能力还能得到了良好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还牢固掌握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教学效果也会因此得到显著提升。
二、转变教学结构
传统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一般结构都是由教师利用模型讲解,由学生负责观看。虽然这种方式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图形与几何”,但因为整个过程较为死板和枯燥,以至于学生的兴趣难以得到有效激发。这也是“图形与几何”一直无法获得理想效果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要对教学结构做出积极转变。但这里要注意一点,转变教学结构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结构,应在传统教学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改变。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将要学习的内容,由教师给予引导和帮助,及时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此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图形与几何”,并在学习过程中促进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比如针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开展讲解时,正式开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二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与之前学习过的图形有什么关系等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针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开展探究。学生的探究结束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台前讲述探究结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记录并综合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然后在正式讲解时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这样既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也就因此得到了提升。
三、积极联系现实生活
数学知识来自现实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也要回归现实生活。开展“图形与几何”教学,可以积极联系现实生活,以此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并且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物体理解和掌握“图形与几何”,实现学习难度的降低和学习效果的提升[2]。对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建生活情境的方式来传递“图形与几何”知识,并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展自我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积极引导,进而提升探究效果。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三角形”为例,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回想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样的三角形,并思考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在生活中的作用、为什么会用到三角形等问题。通过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可有效激发学生对三角形的兴趣,但由于学生还没有接触过三角形,因此一些问题可能无法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三角形的美化作用、稳定性等开始讲解,并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梯形、矩形等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三角形的印象。接下来就可以正式讲解三角形的概念以及相关计算方式,这样学生对三角形的掌握就会更加牢固,可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此时做好“图形与几何”教学,可以让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更加顺利。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此一定要提高重视,应积极创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结构,然后联系现实生活,以此更好地向学生传递“图形与几何”知识,进而加强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掌握。
参考文献:
[1]许新文,王宪波.浅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有效教学策略[J].吉林教育,2017,21(13):126-128.
[2]闫宪彬.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有效教学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6,13(5):32-33.
关键词: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
引言:
在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知识包含多种平面图形,掌握这些图形可以让学生以后学习相关知识更加顺利,而且还可以令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得到良好锻炼。在这两种思维的共同推动下,学习其他数学知识也会更轻松。所以非常有必要分析“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
一、创新教學观念和教学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必然要求,只有创新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数学教学,进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过去,教师一般都不够重视学生主体,比如在讲解“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时,只是在一味地讲解图形概念以及各种计算方式,整个教学过程特别枯燥无聊,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没有得到良好培养[1]。对此,笔者觉得教师应该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更轻松、更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讲解“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比如讲解三角形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演示三角形和其他图形的关系,也可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主导课堂。可让学生先在课下对三角形进行了解,然后到课堂上由学生来讲述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由教师负责引导和纠错。这几种方式都让学生变得特别主动,当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以后,不仅在学习中的表现会更加积极,而且思维能力还能得到了良好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还牢固掌握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教学效果也会因此得到显著提升。
二、转变教学结构
传统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一般结构都是由教师利用模型讲解,由学生负责观看。虽然这种方式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图形与几何”,但因为整个过程较为死板和枯燥,以至于学生的兴趣难以得到有效激发。这也是“图形与几何”一直无法获得理想效果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要对教学结构做出积极转变。但这里要注意一点,转变教学结构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结构,应在传统教学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改变。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将要学习的内容,由教师给予引导和帮助,及时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此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图形与几何”,并在学习过程中促进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比如针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开展讲解时,正式开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二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与之前学习过的图形有什么关系等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针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开展探究。学生的探究结束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台前讲述探究结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记录并综合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然后在正式讲解时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这样既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也就因此得到了提升。
三、积极联系现实生活
数学知识来自现实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也要回归现实生活。开展“图形与几何”教学,可以积极联系现实生活,以此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并且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物体理解和掌握“图形与几何”,实现学习难度的降低和学习效果的提升[2]。对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建生活情境的方式来传递“图形与几何”知识,并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展自我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积极引导,进而提升探究效果。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三角形”为例,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回想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样的三角形,并思考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在生活中的作用、为什么会用到三角形等问题。通过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可有效激发学生对三角形的兴趣,但由于学生还没有接触过三角形,因此一些问题可能无法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三角形的美化作用、稳定性等开始讲解,并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梯形、矩形等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三角形的印象。接下来就可以正式讲解三角形的概念以及相关计算方式,这样学生对三角形的掌握就会更加牢固,可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此时做好“图形与几何”教学,可以让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更加顺利。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此一定要提高重视,应积极创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结构,然后联系现实生活,以此更好地向学生传递“图形与几何”知识,进而加强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掌握。
参考文献:
[1]许新文,王宪波.浅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有效教学策略[J].吉林教育,2017,21(13):126-128.
[2]闫宪彬.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有效教学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6,13(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