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姚思华是新余市姚圩中学七年级(1)班学生,吃住都在廖兵老师家里,尽管父母远在深圳打工,家的温暖和爱的阳光同样紧紧包围着他。
“能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真高兴。”黄娇娇同学与父母通话后说。每到周末,广丰县鹄山中学免费为留守儿童提供的11台包月亲情电话总是忙个不停。为了让孩子多与外出务工父母沟通联系,感受亲情,广丰县搭建多座亲情沟通桥梁:在学校计算机房开辟了留守儿童与父母视频对话;教师们代孩子给父母发问候平安短信息;定期开展“两地书,母子情”书信交流活动,增进了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和理解。
江西是个农业大省,也是人口流动大省,每年农村向城市流动的人口达600万之多。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有144.9万名,占江西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24.97%。全省各地采取积极措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教育取得了新成效。
[一]
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了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接收为主,切实做好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与所在地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免交学杂费,免收借读费,免费提供教科书。省教育厅会同省妇联等有关单位实施了“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大行动,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档案,并从经济、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给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更多的关心,为进城务工农民解决了后顾之忧。
贵溪市对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做到与本地居民一视同仁。针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学习程度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贵溪市教育部门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实行分类指导,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一名学生“自由、快乐、健康成长”。“父母不在身边老师在身边”,对出外务工农民子女做到在学习、生活上悉心关怀,真正让外出务工农民放心,让“留守儿童”舒心,解除打工农民外出之忧。
南昌市南京路小学有留守、流入学生500余人,接近全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南京路小学每位党、团员教师与7名留守、流入儿童结成对子,在学生之间开展“成长伙伴、爱心结对”活动,少先队员与他们结成“一对一”爱心对子。爱心对子之间合影留念,每名学生建立了“关爱从心开始”的学生成长档案。成长档案设计精美,内容丰富,内有“天天小提示”“伙伴留言板”“你要完成的事”“园丁寄语”“花朵真言”“父母寄望”六个板块的内容,师生以及家长每天记录下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为确保帮扶活动开展有序,学校进行“爱心之星”评选活动,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180名学生进行表彰,让每一名学生都开心无忧上学。
南京路小学杜娟副校长与学校内的8名留守、流入儿童结成爱心对子之后,她不仅自己与他们成为好朋友,而且让自己的孩子也与他们交朋友。特别是其中有一名流入儿童与她的小孩年龄相仿,她就带着自己的孩子与这名儿童周末一起去湿地公园郊游,一起约好去看儿童剧,一起庆祝生日,去流入儿童家中做客,请流入儿童到自己家做客。如此往来,杜校长的儿子与这名流入儿童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今年8岁的胡阳同学是一位农民工的小孩。他3岁时就死了父亲,母亲改嫁,孤苦伶仃的小阳阳,从小与年迈的祖母相依为命。阳阳十分懂事,非常孝敬老人。在一次作文中,他透露了一个小秘密:“我有一个梦想,要为祖母买一个很大的生日蛋糕。”他省吃俭用努力攒钱,终于存了2l元钱,但离买一个40元的大蛋糕还差得很远……班里的同学知道这件事后,都被他这份孝心感动了,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零花钱,由班长收齐后,交到阳阳手里。小胡阳很感动,流着眼泪收下了大家的一份心意,为祖母买了一个蛋糕,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
[二]
江西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加强情感关怀,引领孩子们健康成长。通过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开展“代替父母”和“知心妈妈”活动等,不仅让留守儿童的学习得到更多的关注,生活、情感、心理也得到了更多的关爱。不少教师主动做起了孩子的“爸妈”,生活上嘘寒问暖,用真情感染学生,既为师又为父(母),经常将留守儿童带回家中辅导功课,与留守儿童共度周末。
南康市第六中学小芸本是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可这个学期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了,一放学总是匆匆往家赶。经了解,班主任王小红老师得知:不久前,小芸父母外出打工,她与年老的爷爷奶奶为伴,小芸一时无法适应。下班后,王小红老师带着水果和学习资料,骑着自行车来到小芸家,与她的爷爷奶奶交换思想,表示愿意做小芸的“代理家长”,并把自己家的电话、手机号码告诉他们。此后,王老师经常接小芸到自己家里过周末,同她一起散步,陪她到书店买学习资料,为她过生日。亲情的滋润,使小芸走出了“情感饥饿”的困境,重新开朗活泼起来,学习成绩也一跃而上。
在南康六中,“留守孩”都像小芸一样有一个“代理家长”,他们多是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兼任。有了“代理家长”,孩子的饮食起居,特别是学习、思想、情感等方面都能得到老师如同父母般的关心和爱护。“代理家长”每两周至少走访一次“留守孩”,并与“留守孩”共同生活一天;“留守孩”随时可以通过亲情电话向亲人倾诉,让他们在学习之余,处处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在横峰县港边中学,记者见到了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吴妈妈”的教师吴晶珍。吴晶珍自参加工作以来,连续担任了20年班主任,她把爱给了班上所有的学生。许多留守学生家中没有大人管,她担心学生放学跑到网吧玩,于是每天放学后便站在学校附近的网吧门口;她担心留守学生在生日那天觉得孤独,就组织班上的同学给每一个留守学生庆祝生日;她每个星期坚持家访,即便有的学生家住山区,她跋山涉水也不落下一个……
吴老师说,她也曾经是一名留守学生。上世纪80年代,她在港边中学上学时,父亲出门打工,是学校的老师给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今天,她要把这份爱传递给学生。如今,在港边中学,不仅有许多像吴晶珍老师这样的“代理妈妈”,还涌现出许多“代理哥哥”和“代理姐姐”。
[三]
记者走访了于都县许多中小学校,孩子们的脸上充满阳光,再也看不出谁是留守孩,谁不是留守孩了。在这里实施了多年的“留守孩关爱工程”显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留守孩子们健康的心灵和爽朗的笑声让我们感到如春风拂面。
“老师,我也不想这样……”曾祥春是禾丰中心小学四年级的留守孩,他是班上有名的“调皮王”,还有点小偷小摸的坏习惯。这是他再一次犯了错误后,在学校“心灵驿站”里跟班主任陈老师说的心里话。陈老师没有训斥他,而是和风细雨跟他聊天。他告诉小祥春,父母外出务工了,还有很多人关心他,班上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希望他能改过自新做个好孩子。一番话,温暖了小祥春的心,他信赖地看着老师坚定地点了点头。陈老师更加关注小祥春的成长,上课时多点名让他回答问题,下课后常和他在一起,放学后还送他回家。4月10日是小祥春的生日。那天,曾祥春一进教室门,就看到桌子上摆放着一盒蛋糕,全班同学一看到他就全体起立,齐声高唱:“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陈老师带头送上自己的生日礼物,曾祥春感动得热泪盈眶。从此,曾祥春变了。课堂上,他和同学热烈讨论问题;操场上,活跃着他敏捷的身影;遇上谁生活困难了,他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在于都,每所中小学校都有一间这样的“心灵驿站”,都有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每学期,都会聘请高校专家前来给心理辅导老师讲课;每到暑期,就有一些高校师生前来与老师们交流心理辅导的经验和体会。孩子遇上心理困惑,都可以到“心灵驿站”找老师谈心。各校改变过去“以考试论英雄、以分数排座次”的评价方式,设立诚信星、智慧星等“十星”荣誉奖,让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找到幸福的感觉和成功的自信。
记者来到禾丰中心小学工作室,一股温馨气息扑面而来,墙上贴着中国地图,让孩子们知道父母在何处务工;“这里是你温暖的家”及“我们都爱你,我们是一家人”等标语,还有那“亲情电话”,都向孩子们展示着这里是他们温馨的家。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跟老师敞开心扉,也可以与父母交流亲情。“心灵驿站”的外墙上,“悄悄话信箱”,把孩子们的开心事、烦恼事都传递给了老师。在盘古山中心小学,我们见到了五年级学生曾美兰。“以前,我真的好恨爸爸妈妈,我想不通,他们为什么要去外地。后来,经过老师的开导,我明白了父母亲为生活而奔波的艰辛。”“心灵驿站”使曾美兰懂事了,她成了学校“心灵驿站”老师的小助手,许多同学都愿意到这里来跟她聊天说悄悄话。 “心灵驿站”温暖了一颗颗幼小的心灵,也让于都的中小学校形成了爱的磁场。冬天来了,杨承龙同学衣着单薄,王成秀老师当场脱下外衣让他穿上。钟根发父母外出务工了,李娟老师一周三次去他家帮他缝衣服、叠被子,教他做饭、烧菜,辅导他写家庭作业。在老师的关爱下,孩子们变了,变得懂事了。每到双休日,钟根发都把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带到自己家里,帮助他们补课。黄承波自发组建了一个“十人爱心小组”,经常帮助住校的留守孩整理内务。活跃在各个校园的“爱心传递”队伍越来越大,到目前,全县已有1万多人次参加了“爱心接力行动”。
[四]
记者来到赣州市章贡区寄宿制学校蛤湖小学。这里,给予孩子的不仅是与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环境,更是一个“家”的氛围。蛤湖,这个小学适龄儿童仅566人的章贡区的边远山区,父母双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孩子”有96人,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有225人,其中有些“留守孩子”上学路途远达10多公里。
2003年,章贡区把9所学校合并建立一所区域性寄宿制学校。并在自愿的原则下,组织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在学校食宿,集中管理。学校成立后,从原有的45名教师中,挑选出32名学历高、素质好的教师组成新的教师队伍。同时,政府加大了对该校教学资金投入,多方筹集资金103万元,修建了一个200米跑道的运动场,添置了37台新电脑,装备了电脑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语音教室、自然成套实验室和图书阅览室,兴建了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和可供220人就餐的食堂。
三年级的朱建香做梦都没有想到:只在电视上看到的电脑,现在自己竟亲手使用上了;大学校园里那种就餐情景,竟在自己身边出现……同小建香一样,蛤湖小学的孩子们都经历了一番这样的惊喜:学校每周组织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一场电影;学校的图书阅览室5000多册贴近孩子的图书每天放学后向孩子们开放;老师们在电子备课室里制作了大量寓教于乐的课件和动漫故事;电脑室里,老师们在网上通过“师生悄悄话信箱”启开了一扇扇幼小的心灵之窗;学校指定的3名生活教师,全面负责住校生的生活起居;食堂科学、合理调配膳食,确保学生吃得好、吃得饱。
为了让家庭困难的孩子住得起校,章贡区每年从财政为该校拨付3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贫困住校生的生活补贴和解决工勤人员工资。学校向学生每月收取74元伙食费,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学校给予每月20元、30元、4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家庭特困生则食宿费全免。据悉,该校住校生生活费补助面达到40%。
以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等实际问题为目标,江西省投资2亿元建成了418所寄宿制学校。江西大力支持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和留守儿童托管、托教中心等留守儿童社会服务机构,开展教育辅导、校外学习辅导和家庭式管理。同时,不断加强“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建设,定期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培训、优秀家长教子育子经验交流等活动,并利用节假日等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之际,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帮助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家长更新观念,学习掌握家教知识和方法,提高监护能力。
在铜鼓县众多寄宿制学校采访,留给记者一个很深的印象:教学楼美观大方,操场宽敞平坦,绿化带错落有致;走进学生寝室,只见地面干干净净,被子叠得方方正正,毛巾、水桶、牙刷等摆放整齐,墙壁上还贴着学生自己创作的各种字画等艺术作品……
铜鼓县结合学校布局调整和学校危房改造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至2004年底,全县共建成初具规模的寄宿制学校23所,中小学数量由1998年的183所调整为74所。1998年以来,铜鼓县共筹资3000余万元,在各校建成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寝室、餐厅、厨房,使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相分离;配备设施齐全的远程教育室、计算机教室、特色教育室及健身娱乐器材,开设了英语、信息技术课程,使全县85%以上的中小学生均能接受现代技术教育。
“城里孩子有少年宫,乡下娃也应有自己的少年之家。”今年81岁的婺源县浙源乡退休老教师孙灶森这么想。孙灶森从教几十年,把所有的心血倾注在孩子们身上,先后被评为全国劳模、全国优秀教师。浙源乡是边远山区,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的80%。2004年,孙灶森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购买了书籍,添置了娱乐设施,聘请了辅导员,创办了免费的“少年之家”。
“少年之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起初,“少年之家”借用村里的老祠堂,活动面积仅100平方米。2007年9月,浙源中心小学搬迁新校区后,将一幢教学楼腾出给“少年之家”使用。浙源中心小学免费提供了部分图书和体育锻炼设施及器械,还派来了教师当辅导员。县教育局送来了价值2000元的图书,上饶市教育局送来了1万元的经费和8台电脑。如今,“少年之家”不仅有读书区、运动区、娱乐区,还有放映区、电脑室,吸纳少年儿童289名,山里孩子从此有了自己的快乐之家。
江西着力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孩”关爱工程,使“留守孩”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爱护,他们性格开朗、人格健全、精神充实、品行端正、学习自觉,真正做到了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能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真高兴。”黄娇娇同学与父母通话后说。每到周末,广丰县鹄山中学免费为留守儿童提供的11台包月亲情电话总是忙个不停。为了让孩子多与外出务工父母沟通联系,感受亲情,广丰县搭建多座亲情沟通桥梁:在学校计算机房开辟了留守儿童与父母视频对话;教师们代孩子给父母发问候平安短信息;定期开展“两地书,母子情”书信交流活动,增进了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和理解。
江西是个农业大省,也是人口流动大省,每年农村向城市流动的人口达600万之多。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有144.9万名,占江西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24.97%。全省各地采取积极措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教育取得了新成效。
[一]
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了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接收为主,切实做好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与所在地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免交学杂费,免收借读费,免费提供教科书。省教育厅会同省妇联等有关单位实施了“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大行动,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档案,并从经济、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给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更多的关心,为进城务工农民解决了后顾之忧。
贵溪市对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做到与本地居民一视同仁。针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学习程度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贵溪市教育部门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实行分类指导,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一名学生“自由、快乐、健康成长”。“父母不在身边老师在身边”,对出外务工农民子女做到在学习、生活上悉心关怀,真正让外出务工农民放心,让“留守儿童”舒心,解除打工农民外出之忧。
南昌市南京路小学有留守、流入学生500余人,接近全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南京路小学每位党、团员教师与7名留守、流入儿童结成对子,在学生之间开展“成长伙伴、爱心结对”活动,少先队员与他们结成“一对一”爱心对子。爱心对子之间合影留念,每名学生建立了“关爱从心开始”的学生成长档案。成长档案设计精美,内容丰富,内有“天天小提示”“伙伴留言板”“你要完成的事”“园丁寄语”“花朵真言”“父母寄望”六个板块的内容,师生以及家长每天记录下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为确保帮扶活动开展有序,学校进行“爱心之星”评选活动,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180名学生进行表彰,让每一名学生都开心无忧上学。
南京路小学杜娟副校长与学校内的8名留守、流入儿童结成爱心对子之后,她不仅自己与他们成为好朋友,而且让自己的孩子也与他们交朋友。特别是其中有一名流入儿童与她的小孩年龄相仿,她就带着自己的孩子与这名儿童周末一起去湿地公园郊游,一起约好去看儿童剧,一起庆祝生日,去流入儿童家中做客,请流入儿童到自己家做客。如此往来,杜校长的儿子与这名流入儿童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今年8岁的胡阳同学是一位农民工的小孩。他3岁时就死了父亲,母亲改嫁,孤苦伶仃的小阳阳,从小与年迈的祖母相依为命。阳阳十分懂事,非常孝敬老人。在一次作文中,他透露了一个小秘密:“我有一个梦想,要为祖母买一个很大的生日蛋糕。”他省吃俭用努力攒钱,终于存了2l元钱,但离买一个40元的大蛋糕还差得很远……班里的同学知道这件事后,都被他这份孝心感动了,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零花钱,由班长收齐后,交到阳阳手里。小胡阳很感动,流着眼泪收下了大家的一份心意,为祖母买了一个蛋糕,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
[二]
江西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加强情感关怀,引领孩子们健康成长。通过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开展“代替父母”和“知心妈妈”活动等,不仅让留守儿童的学习得到更多的关注,生活、情感、心理也得到了更多的关爱。不少教师主动做起了孩子的“爸妈”,生活上嘘寒问暖,用真情感染学生,既为师又为父(母),经常将留守儿童带回家中辅导功课,与留守儿童共度周末。
南康市第六中学小芸本是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可这个学期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了,一放学总是匆匆往家赶。经了解,班主任王小红老师得知:不久前,小芸父母外出打工,她与年老的爷爷奶奶为伴,小芸一时无法适应。下班后,王小红老师带着水果和学习资料,骑着自行车来到小芸家,与她的爷爷奶奶交换思想,表示愿意做小芸的“代理家长”,并把自己家的电话、手机号码告诉他们。此后,王老师经常接小芸到自己家里过周末,同她一起散步,陪她到书店买学习资料,为她过生日。亲情的滋润,使小芸走出了“情感饥饿”的困境,重新开朗活泼起来,学习成绩也一跃而上。
在南康六中,“留守孩”都像小芸一样有一个“代理家长”,他们多是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兼任。有了“代理家长”,孩子的饮食起居,特别是学习、思想、情感等方面都能得到老师如同父母般的关心和爱护。“代理家长”每两周至少走访一次“留守孩”,并与“留守孩”共同生活一天;“留守孩”随时可以通过亲情电话向亲人倾诉,让他们在学习之余,处处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在横峰县港边中学,记者见到了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吴妈妈”的教师吴晶珍。吴晶珍自参加工作以来,连续担任了20年班主任,她把爱给了班上所有的学生。许多留守学生家中没有大人管,她担心学生放学跑到网吧玩,于是每天放学后便站在学校附近的网吧门口;她担心留守学生在生日那天觉得孤独,就组织班上的同学给每一个留守学生庆祝生日;她每个星期坚持家访,即便有的学生家住山区,她跋山涉水也不落下一个……
吴老师说,她也曾经是一名留守学生。上世纪80年代,她在港边中学上学时,父亲出门打工,是学校的老师给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今天,她要把这份爱传递给学生。如今,在港边中学,不仅有许多像吴晶珍老师这样的“代理妈妈”,还涌现出许多“代理哥哥”和“代理姐姐”。
[三]
记者走访了于都县许多中小学校,孩子们的脸上充满阳光,再也看不出谁是留守孩,谁不是留守孩了。在这里实施了多年的“留守孩关爱工程”显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留守孩子们健康的心灵和爽朗的笑声让我们感到如春风拂面。
“老师,我也不想这样……”曾祥春是禾丰中心小学四年级的留守孩,他是班上有名的“调皮王”,还有点小偷小摸的坏习惯。这是他再一次犯了错误后,在学校“心灵驿站”里跟班主任陈老师说的心里话。陈老师没有训斥他,而是和风细雨跟他聊天。他告诉小祥春,父母外出务工了,还有很多人关心他,班上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希望他能改过自新做个好孩子。一番话,温暖了小祥春的心,他信赖地看着老师坚定地点了点头。陈老师更加关注小祥春的成长,上课时多点名让他回答问题,下课后常和他在一起,放学后还送他回家。4月10日是小祥春的生日。那天,曾祥春一进教室门,就看到桌子上摆放着一盒蛋糕,全班同学一看到他就全体起立,齐声高唱:“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陈老师带头送上自己的生日礼物,曾祥春感动得热泪盈眶。从此,曾祥春变了。课堂上,他和同学热烈讨论问题;操场上,活跃着他敏捷的身影;遇上谁生活困难了,他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在于都,每所中小学校都有一间这样的“心灵驿站”,都有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每学期,都会聘请高校专家前来给心理辅导老师讲课;每到暑期,就有一些高校师生前来与老师们交流心理辅导的经验和体会。孩子遇上心理困惑,都可以到“心灵驿站”找老师谈心。各校改变过去“以考试论英雄、以分数排座次”的评价方式,设立诚信星、智慧星等“十星”荣誉奖,让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找到幸福的感觉和成功的自信。
记者来到禾丰中心小学工作室,一股温馨气息扑面而来,墙上贴着中国地图,让孩子们知道父母在何处务工;“这里是你温暖的家”及“我们都爱你,我们是一家人”等标语,还有那“亲情电话”,都向孩子们展示着这里是他们温馨的家。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跟老师敞开心扉,也可以与父母交流亲情。“心灵驿站”的外墙上,“悄悄话信箱”,把孩子们的开心事、烦恼事都传递给了老师。在盘古山中心小学,我们见到了五年级学生曾美兰。“以前,我真的好恨爸爸妈妈,我想不通,他们为什么要去外地。后来,经过老师的开导,我明白了父母亲为生活而奔波的艰辛。”“心灵驿站”使曾美兰懂事了,她成了学校“心灵驿站”老师的小助手,许多同学都愿意到这里来跟她聊天说悄悄话。 “心灵驿站”温暖了一颗颗幼小的心灵,也让于都的中小学校形成了爱的磁场。冬天来了,杨承龙同学衣着单薄,王成秀老师当场脱下外衣让他穿上。钟根发父母外出务工了,李娟老师一周三次去他家帮他缝衣服、叠被子,教他做饭、烧菜,辅导他写家庭作业。在老师的关爱下,孩子们变了,变得懂事了。每到双休日,钟根发都把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带到自己家里,帮助他们补课。黄承波自发组建了一个“十人爱心小组”,经常帮助住校的留守孩整理内务。活跃在各个校园的“爱心传递”队伍越来越大,到目前,全县已有1万多人次参加了“爱心接力行动”。
[四]
记者来到赣州市章贡区寄宿制学校蛤湖小学。这里,给予孩子的不仅是与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环境,更是一个“家”的氛围。蛤湖,这个小学适龄儿童仅566人的章贡区的边远山区,父母双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孩子”有96人,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有225人,其中有些“留守孩子”上学路途远达10多公里。
2003年,章贡区把9所学校合并建立一所区域性寄宿制学校。并在自愿的原则下,组织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在学校食宿,集中管理。学校成立后,从原有的45名教师中,挑选出32名学历高、素质好的教师组成新的教师队伍。同时,政府加大了对该校教学资金投入,多方筹集资金103万元,修建了一个200米跑道的运动场,添置了37台新电脑,装备了电脑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语音教室、自然成套实验室和图书阅览室,兴建了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和可供220人就餐的食堂。
三年级的朱建香做梦都没有想到:只在电视上看到的电脑,现在自己竟亲手使用上了;大学校园里那种就餐情景,竟在自己身边出现……同小建香一样,蛤湖小学的孩子们都经历了一番这样的惊喜:学校每周组织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一场电影;学校的图书阅览室5000多册贴近孩子的图书每天放学后向孩子们开放;老师们在电子备课室里制作了大量寓教于乐的课件和动漫故事;电脑室里,老师们在网上通过“师生悄悄话信箱”启开了一扇扇幼小的心灵之窗;学校指定的3名生活教师,全面负责住校生的生活起居;食堂科学、合理调配膳食,确保学生吃得好、吃得饱。
为了让家庭困难的孩子住得起校,章贡区每年从财政为该校拨付3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贫困住校生的生活补贴和解决工勤人员工资。学校向学生每月收取74元伙食费,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学校给予每月20元、30元、4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家庭特困生则食宿费全免。据悉,该校住校生生活费补助面达到40%。
以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等实际问题为目标,江西省投资2亿元建成了418所寄宿制学校。江西大力支持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和留守儿童托管、托教中心等留守儿童社会服务机构,开展教育辅导、校外学习辅导和家庭式管理。同时,不断加强“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建设,定期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培训、优秀家长教子育子经验交流等活动,并利用节假日等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之际,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帮助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家长更新观念,学习掌握家教知识和方法,提高监护能力。
在铜鼓县众多寄宿制学校采访,留给记者一个很深的印象:教学楼美观大方,操场宽敞平坦,绿化带错落有致;走进学生寝室,只见地面干干净净,被子叠得方方正正,毛巾、水桶、牙刷等摆放整齐,墙壁上还贴着学生自己创作的各种字画等艺术作品……
铜鼓县结合学校布局调整和学校危房改造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至2004年底,全县共建成初具规模的寄宿制学校23所,中小学数量由1998年的183所调整为74所。1998年以来,铜鼓县共筹资3000余万元,在各校建成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寝室、餐厅、厨房,使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相分离;配备设施齐全的远程教育室、计算机教室、特色教育室及健身娱乐器材,开设了英语、信息技术课程,使全县85%以上的中小学生均能接受现代技术教育。
“城里孩子有少年宫,乡下娃也应有自己的少年之家。”今年81岁的婺源县浙源乡退休老教师孙灶森这么想。孙灶森从教几十年,把所有的心血倾注在孩子们身上,先后被评为全国劳模、全国优秀教师。浙源乡是边远山区,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的80%。2004年,孙灶森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购买了书籍,添置了娱乐设施,聘请了辅导员,创办了免费的“少年之家”。
“少年之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起初,“少年之家”借用村里的老祠堂,活动面积仅100平方米。2007年9月,浙源中心小学搬迁新校区后,将一幢教学楼腾出给“少年之家”使用。浙源中心小学免费提供了部分图书和体育锻炼设施及器械,还派来了教师当辅导员。县教育局送来了价值2000元的图书,上饶市教育局送来了1万元的经费和8台电脑。如今,“少年之家”不仅有读书区、运动区、娱乐区,还有放映区、电脑室,吸纳少年儿童289名,山里孩子从此有了自己的快乐之家。
江西着力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孩”关爱工程,使“留守孩”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爱护,他们性格开朗、人格健全、精神充实、品行端正、学习自觉,真正做到了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