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近4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严峻的环境状况与美丽中国的构想存在巨大的差距。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中枢,金融可以通过杠杆作用有效引导社会资源的流向,支持并推动绿色经济稳步发展。通过绿色金融市场引导绿色经济发展是国际社会通用的手段,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引导社会资源更多地流向绿色领域来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较高的居民储蓄率决定了国内主要依靠间接融资方式,商业银行在我国的间接融资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从客观上决定了商业银行是绿色金融的主要践行者。
国内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实践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实践
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贯彻信贷政策和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金融机构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投资项目授信时要严把审查关,对环境保护部门不予批准的投资项目一律不准发放贷款。这是中国首次利用金融手段进行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是指导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实践的开端。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提出了绿色信贷及相关规定和要求。2012年,中国银监局发布《关于印发绿色信贷指引的通知》及《绿色信贷指引》,首次以纲领性的文件形式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效开展绿色信贷,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国家政策和相关文件的指引下,我国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战略和绿色金融业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大多商业银行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实践的成效
第一,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金融战略在主要商业银行得到了贯彻和落实。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将融资项目的环境影响和社会风险纳入了信贷指引,并在银行日常工作中强调绿色运营。兴业银行成为国内第一家赤道银行,坚持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使命,实现了经营战略从强调经济效益向社会效益的转变。中国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在完善本行的信贷政策时不同程度参照了赤道原则,国内商业银行对赤道原则的认知度提升。
第二,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绿色信贷政策。商业银行依据《绿色信贷指引》等政策文件,或者参照赤道原则、IFC绩效与标准等国际金融倡议,根据自身业务发展形成了规范性的绿色信贷政策。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制定了60个行业绿色信贷细化政策,实现了公司客户行业全覆盖,使绿色项目融资业务有据可循。
第三,绿色信贷支持环保节能取得一定成效。截至2016年末,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升至7.51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8.83%。其中,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为1.70万亿元,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余额为5.81万亿元,预计可年节约标准煤1.88亿吨,减排二氧化碳量4.27亿吨,减排化学需氧量271.46万吨、氨氮35.89万吨、二氧化硫488.27万吨、氮氧化物282.69万吨,节水6.02亿吨。
第四,绿色产品创新力度加强,在众多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机构先后发行了绿色金融债券;农业银行、华夏银行等机构探索碳排放权、排污权质押融资方式。其中,兴业银行对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了大胆创新和探索,形成了包括节能减排技改项目融资、CDM项目融资、节能服务商融资、绿色买方信贷、公用事业服务商融资、绿色融资租赁、排污权质押融资等丰富的绿色金融信贷体系,涵盖了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三大领域。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不足
第一,未形成银行战略层面的金融发展战略,虽然国内商业银行都秉承了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但是大多银行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绿色金融管理机制和组织架构。没有全面的战略布局,商业银行践行绿色金融的积极性较差,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产品创新、激励机制等变革进程缓慢。
第二,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ESRM)不足。国内商业银行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尚处于探索时期,虽将环境和社会风险嵌入到了绿色信贷指引,但是由于无系统规范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组织架构、流程操作规定,未形成成熟的ESRM体系。且商业银行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主动干预较少,多源于政策性推动,鲜能从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中发现商业效益,缺少创新改革的动力。
第三,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创新不足。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实践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而且绿色信贷以传统的资金授信为主,对象主要是大企业和大项目,产品单一,覆盖面窄,难以满足绿色金融发展需求。虽然个别银行对绿色债券、绿色融资租赁、碳金融等创新型绿色业务有所探索,但是融资额度杯水车薪,现实效果不甚理想,对行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第四,绿色金融人员储备重视程度不高。国内商业银行普遍缺乏能够对绿色产业的发展及风险进行合理预测的专业分析团队;信贷人员相关知识和经验缺乏,难以对技术含量高的绿色项目进行评估;没有专门的绿色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团队等,均是源于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人才的引入和培训关注度不够。
国际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实践及经验借鉴
发展绿色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国际银行业已经达成共识,国际上一些先进的银行从战略布局、组织架构、管理流程、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日本、英国和德国都曾经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工业革命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道路,且这三个国家是世界上绿色金融实践较早的国家,为银行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日本瑞穗银行
瑞穗银行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认为保持可持续发展是开展经营活动的必要前提,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控制环境和社会风险。2003年瑞穗银行成为亚洲第一家赤道银行,凭借在其践行赤道原则积累的环境管理经验增强了业务优势,获取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和效益。 第一,在发展战略上高度重视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影响,积极承担环境和社会责任。瑞穗银行积极加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赤道原则、联合国负责人投资原则等可持续银行和金融倡议,将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原则直接嵌入信贷管理政策。为推动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瑞穗银行设置可持续发展室,形成专门的可持续发展团队,银行集团总裁为可持续发展问题负最终责任,亦负责审批环境和风险管理政策。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和环境责任,有利于提升银行的国际认知度,降低环境领域的声誉风险,获得商业机会和效益。2008年,瑞穗银行在全球融资规模中排名第3位,比2003年加入赤道原则之初上升了15位。
第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框架。瑞穗银行使用独立开发的评价体系——“瑞穗环保等级”来评价客户的环境绩效,通过要求客户制定和执行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行动方案、将环境和社会的合规要求和表现纳入交易合约、要求客户获得独立第三方对其环境和社会表现的担保、通过补偿机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如碳中和、生物多样性补偿)等措施规避环境和社会风险。
第三,开发可持续金融产品,将绿色金融业务扩展到个人客户。瑞穗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产品和服务包括:对清洁技术、可再生能源能效提供融资;碳销售、交易及发起;设立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基金;设立环境和社会责任投资基金;提供社会融资;提供可持续金融产品的咨询服务;可持续股权研究等。对致力于推进环保的企业,瑞穗银行除了传统的绿色信贷之外,推出了低于规定利率的环保融资产品——“瑞穗环保助手”和环保公司债工具——“瑞穗环保私募债”。通过环境业务、产业对接、向环境关联设备投资等服务和产品促进生态循环。此外,瑞穗银行针对太阳能发电等绿色住宅改造、购买清洁能源汽车等融资项目降低贷款利率以支持个人客户的低碳消费。
英国绿色投资银行
绿色投资银行是英国政府全资拥有的专注于绿色低碳项目融资的政策性银行。但是不同于其他政策性银行,英国绿色投资银行独立于政府,完全商业化操作。我国目前尚未设立专门的绿色银行(大同绿色银行尚在筹建期),绿色金融的实践主体为商业银行,因此绿色投资银行的绿色金融实践对国内商业银行亦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英国绿色投资银行具有五大绿色目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自然资源使用效率、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和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该行在制定绿色政策时以是否符合五大绿色目标为出发点。制定的《绿色投资政策》明确规定了绿色投资的七大原则:必须是绿色项目、有助于英国和全球范围的温室气体减排、有助于银行可持续发展、清晰且严格的绿色标准、完善且透明的绿色评估方法和流程、持续项目影响检测和绿色信息披露。清晰且公开的战略目标和原则使该行绿色金融业务实践有据可依,操作性强。银行设立专门的绿色委员会,绿色委员会负责审查该行制定的绿色投资政策、绿色投资原则、投资管理流程和投资项目是否符合银行的绿色目标。2013年英国绿色投资银行正式采纳赤道原则,把赤道原则的要求嵌入该行的投资政策。同时,英国绿色投资银行在运营管理中也制定了环保政策,主要从员工出行、办公能源耗费、采购三个方面推进银行的绿色运营。绿色投资银行重视人才的专业背景,管理团队和投资团队不仅具备强硬的金融投资知识,而且在投资领域(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气候变化等)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坚实的行业知识。总体来说,绿色投资银行绿色金融实践实现了战略、战术、政策和操作的统一。
自成立到现在,英国绿色投资银行已经与70余家共同投资人合作,推动英国绿色投资经济发展。截至2017年1月末,该行已经在海上风电、能效、陆上可再生能源等绿色技术领域支持了98个项目和7个项目基金,投资额达34亿英镑,且绿色投资银行的直接投资可撬动3倍的民间资金投入。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是二战之后为复兴国家经济建设而成立的金融机构。自成立以来,复兴信贷银行在保持业务持续性的同时,不断根据经济形势及经济任务的变化积极调整战略。在绿色发展成为国际潮流的环境下,复兴信贷银行顺应市场规律,主动参与赤道原则的推广,参与国际绿色信贷,探索碳交易等新型绿色金融产品。
目前,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将绿色信贷作为主营业务,积极与政府合作开发与创新绿色信贷相关的金融产品,为环保和节能项目提供贷款扶持和优惠利率信贷政策。经过多年的发展,复兴信贷银行已经形成较完备的绿色信贷产品体系,使资金有效地利用到环保事业,绿色信贷也成为复兴信贷银行支持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和业务。为推动绿色信贷业务发展,复兴信贷银行成立了绿色金融部门专门进行绿色项目投资。绿色金融部门明确而独立的业务职能,有利于绿色业务政策的制定、审核和落实,亦有利于绿色金融人才的聚集,使绿色业务能够高效有序进行。在对融资项目的选择标准上,除了遵循赤道原则外,复兴信贷银行依据IFC评估準则和世界现行的银行评估标准,制定了符合自身业务发展的ABC标准。其中:A类项目,负面影响广泛,对社会和环境有不可逆的影响,主要包括对生态项目的入侵,如原材料的项目或水坝,这些项目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并且大都是不可逆转的;B类项目,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较为有限,通常是技术管理类的项目,主要是工业项目;C类项目,可以忽略不计没有对环境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的项目。
在绿色金融发展趋势下,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复兴信贷银行充当了德国政府环保政策目标执行落实者和可持续发展项目融资者的角色,在环境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国内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建议
通过总结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实践成效和不足,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成功经验,认为国内商业银行应当从全面布局绿色金融战略、建全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参照并逐渐采纳绿色金融国际标准和规范、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加强绿色金融智库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或完善,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工作的开展。 从银行层面布局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将绿色发展战略上升到银行层面,自上而下强有力地推动,是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正确道路。为此,商业银行应当在总行一级设立绿色金融发展部门,统筹规划银行的绿色金融战略,负责绿色政策审核和政策执行落地监督;银行根据自身规模和业务量可在各级分行建立绿色金融发展中心,设置专业绿色金融岗位,配备专业绿色金融人才,形成垂直的绿色金融管理结构,集中管理和组织绿色金融业务。
建全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ES RM)体系。ESRM的实质是通过风险管理达到商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个专业性强的系统工作,完善的ESRM流程应当包括:融资项目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环境和社会风险审计,环境和社会风险分析纳入信贷审核,将环境和社会条款纳入信贷协议,将环境和社会成本及效益写进贷款利率协议,环境和社会风险贷后管理、社会舆情动态监测等。因此商业银行:第一,要建立起ESRM的组织架构,由绿色金融发展部门的专门团队负责风险审核、风险标准制定、企业环境信息收集等工作,以提高風险管理的专业性和管理效益。第二,要健全ESRM的内部审贷准则,实行融资项目的风险分类管理,对环境和社会产生正效应或减少负效应的项目,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对环境和社会产生负效应的项目,应当运用各种措施减缓对环境和社会影响,再决定是否授信。第三,制定环境和社会风险分担措施。通过引入第三方担保、创新环境金融衍生品、运用环境风险保险等措施来分散商业银行承担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第四,加强与环保部门的环境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实时、准确地获取融资企业的环境信息和环境行为,降低绿色信贷过程中商业银行的环境风险。
参照并逐渐采纳赤道原则等国际标准和规范。中国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等在制定绿色信贷政策时适当参照了赤道原则,其他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对客户和交易进行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标准中采纳了IFC绩效标准和指标、国际金融公司中国节能减排融资项目(IFC CHUEE)项目贷款管理办法等国际标准和规范,但是多数银行还是以我国的相关政策和标准为依据。目前赤道原则已经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行业惯例,我国出台的绿色信贷制度虽然在理念上引入了赤道原则,但是与赤道原则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加之我国目前的环境政策法规尚不完善,环境风险认定、环境信息披露等政策法规尚未完全建立,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的界定和分类有待统一,碳金融市场政策不明朗等,使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受到限制,在全球绿色项目融资平台也极少有商业机会。因此,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可考虑赤道原则等全球绿色项目融资通用惯例和规范,主动运用国际惯例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绿色融资服务符合国际通行的环境和社会责任标准,也有利于商业银行和欧美发达国家的竞争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国际融资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主动权。
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第一是绿色信贷产品创新。从融资规模、产品种类和业务发展来看,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的主体。针对绿色信贷产品类别单一,覆盖范围窄的现状,商业银行应当从两方面努力:第一,创新个人客户绿色信贷业务,如发行低碳信用卡、环保信用卡、环保理财产品,为购买新能源汽车、购置节能电器等消费贷款办理优惠政策等。另一方面,推进创新型绿色信贷业务。特许经营权质押融资、能源管理融资、合同环境服务融资、绿色产业基金、绿色融资租赁等创新型金融业务可根据项目的行业特点提供金融服务,不仅能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也可有效地改进商业银行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第二,在绿色债券、碳金融等新兴产品领域提早布局,加快产品创新。农业银行、兴业银行等开始尝试发行绿色债券,但是融资额度较小。目前在我国的融资规模中,债券占社会融资的15%左右,是仅次于信贷的融资渠道,在绿色金融领域,绿色债券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等文件对绿色债券也做出了积极的规定和指引。在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政策利好下,商业银行应当把握绿色债券带来的机遇,发展开拓绿色债券及相关业务,抢占该领域高地。中国是国际上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供给国,随着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中国“碳金融”市场潜力更大,商业银行应当抓住市场先机,利用在社会融资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优势,成为碳金融领域的领先者。
加强绿色金融智库建设。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和绿色金融产品的前提是专业化队伍,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绿色金融智库建设。第一,加强内部人员的绿色金融培训。首先要向全行范围的员工灌输绿色观念,增强员工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法律法规知识,使每个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在日常的工作中践行绿色。其次,从上而下、从总行到分行建设一支专门从事绿色金融工作的核心团队。核心团队应当由从重点业务领域挑选出的既有绿色金融业务能力又有相关绿色行业工作经验的风险分析师、信贷人员、产品经理等组成,采取定期、非定期等形式对团队进行环保政策法律法规、绿色金融产品研发、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贷后风险监测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增强团队的业务能力和开拓精神。同时,可以通过参与国际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建设项目等,如能源清洁机制建设项目,加强与国际先进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增加人才储备。第二,积极引进绿色金融人才。绿色金融涉及法律、金融、保险、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商业银行在培训行业业务精英的同时,要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充实绿色金融人才储备库。第三,加强与领域专家的沟通。聘请节能专家、采购专家、风险评估专家等,对项目的环境评估报告进行审核并提出重要意见,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环境影响、技能技术、行业标准等给予专业指导;同时加强与国际绿色金融业务专家的交流,学习国际绿色信贷操作流程、业务标准和管控模式等,提升银行绿色金融团队的业务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河北省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
国内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实践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实践
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贯彻信贷政策和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金融机构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投资项目授信时要严把审查关,对环境保护部门不予批准的投资项目一律不准发放贷款。这是中国首次利用金融手段进行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是指导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实践的开端。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提出了绿色信贷及相关规定和要求。2012年,中国银监局发布《关于印发绿色信贷指引的通知》及《绿色信贷指引》,首次以纲领性的文件形式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效开展绿色信贷,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国家政策和相关文件的指引下,我国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战略和绿色金融业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大多商业银行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实践的成效
第一,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金融战略在主要商业银行得到了贯彻和落实。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将融资项目的环境影响和社会风险纳入了信贷指引,并在银行日常工作中强调绿色运营。兴业银行成为国内第一家赤道银行,坚持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使命,实现了经营战略从强调经济效益向社会效益的转变。中国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在完善本行的信贷政策时不同程度参照了赤道原则,国内商业银行对赤道原则的认知度提升。
第二,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绿色信贷政策。商业银行依据《绿色信贷指引》等政策文件,或者参照赤道原则、IFC绩效与标准等国际金融倡议,根据自身业务发展形成了规范性的绿色信贷政策。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制定了60个行业绿色信贷细化政策,实现了公司客户行业全覆盖,使绿色项目融资业务有据可循。
第三,绿色信贷支持环保节能取得一定成效。截至2016年末,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升至7.51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8.83%。其中,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为1.70万亿元,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余额为5.81万亿元,预计可年节约标准煤1.88亿吨,减排二氧化碳量4.27亿吨,减排化学需氧量271.46万吨、氨氮35.89万吨、二氧化硫488.27万吨、氮氧化物282.69万吨,节水6.02亿吨。
第四,绿色产品创新力度加强,在众多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机构先后发行了绿色金融债券;农业银行、华夏银行等机构探索碳排放权、排污权质押融资方式。其中,兴业银行对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了大胆创新和探索,形成了包括节能减排技改项目融资、CDM项目融资、节能服务商融资、绿色买方信贷、公用事业服务商融资、绿色融资租赁、排污权质押融资等丰富的绿色金融信贷体系,涵盖了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三大领域。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不足
第一,未形成银行战略层面的金融发展战略,虽然国内商业银行都秉承了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但是大多银行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绿色金融管理机制和组织架构。没有全面的战略布局,商业银行践行绿色金融的积极性较差,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产品创新、激励机制等变革进程缓慢。
第二,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ESRM)不足。国内商业银行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尚处于探索时期,虽将环境和社会风险嵌入到了绿色信贷指引,但是由于无系统规范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组织架构、流程操作规定,未形成成熟的ESRM体系。且商业银行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主动干预较少,多源于政策性推动,鲜能从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中发现商业效益,缺少创新改革的动力。
第三,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创新不足。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实践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而且绿色信贷以传统的资金授信为主,对象主要是大企业和大项目,产品单一,覆盖面窄,难以满足绿色金融发展需求。虽然个别银行对绿色债券、绿色融资租赁、碳金融等创新型绿色业务有所探索,但是融资额度杯水车薪,现实效果不甚理想,对行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第四,绿色金融人员储备重视程度不高。国内商业银行普遍缺乏能够对绿色产业的发展及风险进行合理预测的专业分析团队;信贷人员相关知识和经验缺乏,难以对技术含量高的绿色项目进行评估;没有专门的绿色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团队等,均是源于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人才的引入和培训关注度不够。
国际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实践及经验借鉴
发展绿色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国际银行业已经达成共识,国际上一些先进的银行从战略布局、组织架构、管理流程、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日本、英国和德国都曾经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工业革命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道路,且这三个国家是世界上绿色金融实践较早的国家,为银行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日本瑞穗银行
瑞穗银行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认为保持可持续发展是开展经营活动的必要前提,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控制环境和社会风险。2003年瑞穗银行成为亚洲第一家赤道银行,凭借在其践行赤道原则积累的环境管理经验增强了业务优势,获取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和效益。 第一,在发展战略上高度重视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影响,积极承担环境和社会责任。瑞穗银行积极加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赤道原则、联合国负责人投资原则等可持续银行和金融倡议,将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原则直接嵌入信贷管理政策。为推动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瑞穗银行设置可持续发展室,形成专门的可持续发展团队,银行集团总裁为可持续发展问题负最终责任,亦负责审批环境和风险管理政策。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和环境责任,有利于提升银行的国际认知度,降低环境领域的声誉风险,获得商业机会和效益。2008年,瑞穗银行在全球融资规模中排名第3位,比2003年加入赤道原则之初上升了15位。
第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框架。瑞穗银行使用独立开发的评价体系——“瑞穗环保等级”来评价客户的环境绩效,通过要求客户制定和执行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行动方案、将环境和社会的合规要求和表现纳入交易合约、要求客户获得独立第三方对其环境和社会表现的担保、通过补偿机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如碳中和、生物多样性补偿)等措施规避环境和社会风险。
第三,开发可持续金融产品,将绿色金融业务扩展到个人客户。瑞穗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产品和服务包括:对清洁技术、可再生能源能效提供融资;碳销售、交易及发起;设立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基金;设立环境和社会责任投资基金;提供社会融资;提供可持续金融产品的咨询服务;可持续股权研究等。对致力于推进环保的企业,瑞穗银行除了传统的绿色信贷之外,推出了低于规定利率的环保融资产品——“瑞穗环保助手”和环保公司债工具——“瑞穗环保私募债”。通过环境业务、产业对接、向环境关联设备投资等服务和产品促进生态循环。此外,瑞穗银行针对太阳能发电等绿色住宅改造、购买清洁能源汽车等融资项目降低贷款利率以支持个人客户的低碳消费。
英国绿色投资银行
绿色投资银行是英国政府全资拥有的专注于绿色低碳项目融资的政策性银行。但是不同于其他政策性银行,英国绿色投资银行独立于政府,完全商业化操作。我国目前尚未设立专门的绿色银行(大同绿色银行尚在筹建期),绿色金融的实践主体为商业银行,因此绿色投资银行的绿色金融实践对国内商业银行亦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英国绿色投资银行具有五大绿色目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自然资源使用效率、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和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该行在制定绿色政策时以是否符合五大绿色目标为出发点。制定的《绿色投资政策》明确规定了绿色投资的七大原则:必须是绿色项目、有助于英国和全球范围的温室气体减排、有助于银行可持续发展、清晰且严格的绿色标准、完善且透明的绿色评估方法和流程、持续项目影响检测和绿色信息披露。清晰且公开的战略目标和原则使该行绿色金融业务实践有据可依,操作性强。银行设立专门的绿色委员会,绿色委员会负责审查该行制定的绿色投资政策、绿色投资原则、投资管理流程和投资项目是否符合银行的绿色目标。2013年英国绿色投资银行正式采纳赤道原则,把赤道原则的要求嵌入该行的投资政策。同时,英国绿色投资银行在运营管理中也制定了环保政策,主要从员工出行、办公能源耗费、采购三个方面推进银行的绿色运营。绿色投资银行重视人才的专业背景,管理团队和投资团队不仅具备强硬的金融投资知识,而且在投资领域(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气候变化等)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坚实的行业知识。总体来说,绿色投资银行绿色金融实践实现了战略、战术、政策和操作的统一。
自成立到现在,英国绿色投资银行已经与70余家共同投资人合作,推动英国绿色投资经济发展。截至2017年1月末,该行已经在海上风电、能效、陆上可再生能源等绿色技术领域支持了98个项目和7个项目基金,投资额达34亿英镑,且绿色投资银行的直接投资可撬动3倍的民间资金投入。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是二战之后为复兴国家经济建设而成立的金融机构。自成立以来,复兴信贷银行在保持业务持续性的同时,不断根据经济形势及经济任务的变化积极调整战略。在绿色发展成为国际潮流的环境下,复兴信贷银行顺应市场规律,主动参与赤道原则的推广,参与国际绿色信贷,探索碳交易等新型绿色金融产品。
目前,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将绿色信贷作为主营业务,积极与政府合作开发与创新绿色信贷相关的金融产品,为环保和节能项目提供贷款扶持和优惠利率信贷政策。经过多年的发展,复兴信贷银行已经形成较完备的绿色信贷产品体系,使资金有效地利用到环保事业,绿色信贷也成为复兴信贷银行支持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和业务。为推动绿色信贷业务发展,复兴信贷银行成立了绿色金融部门专门进行绿色项目投资。绿色金融部门明确而独立的业务职能,有利于绿色业务政策的制定、审核和落实,亦有利于绿色金融人才的聚集,使绿色业务能够高效有序进行。在对融资项目的选择标准上,除了遵循赤道原则外,复兴信贷银行依据IFC评估準则和世界现行的银行评估标准,制定了符合自身业务发展的ABC标准。其中:A类项目,负面影响广泛,对社会和环境有不可逆的影响,主要包括对生态项目的入侵,如原材料的项目或水坝,这些项目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并且大都是不可逆转的;B类项目,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较为有限,通常是技术管理类的项目,主要是工业项目;C类项目,可以忽略不计没有对环境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的项目。
在绿色金融发展趋势下,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复兴信贷银行充当了德国政府环保政策目标执行落实者和可持续发展项目融资者的角色,在环境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国内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建议
通过总结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实践成效和不足,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成功经验,认为国内商业银行应当从全面布局绿色金融战略、建全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参照并逐渐采纳绿色金融国际标准和规范、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加强绿色金融智库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或完善,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工作的开展。 从银行层面布局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将绿色发展战略上升到银行层面,自上而下强有力地推动,是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正确道路。为此,商业银行应当在总行一级设立绿色金融发展部门,统筹规划银行的绿色金融战略,负责绿色政策审核和政策执行落地监督;银行根据自身规模和业务量可在各级分行建立绿色金融发展中心,设置专业绿色金融岗位,配备专业绿色金融人才,形成垂直的绿色金融管理结构,集中管理和组织绿色金融业务。
建全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ES RM)体系。ESRM的实质是通过风险管理达到商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个专业性强的系统工作,完善的ESRM流程应当包括:融资项目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环境和社会风险审计,环境和社会风险分析纳入信贷审核,将环境和社会条款纳入信贷协议,将环境和社会成本及效益写进贷款利率协议,环境和社会风险贷后管理、社会舆情动态监测等。因此商业银行:第一,要建立起ESRM的组织架构,由绿色金融发展部门的专门团队负责风险审核、风险标准制定、企业环境信息收集等工作,以提高風险管理的专业性和管理效益。第二,要健全ESRM的内部审贷准则,实行融资项目的风险分类管理,对环境和社会产生正效应或减少负效应的项目,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对环境和社会产生负效应的项目,应当运用各种措施减缓对环境和社会影响,再决定是否授信。第三,制定环境和社会风险分担措施。通过引入第三方担保、创新环境金融衍生品、运用环境风险保险等措施来分散商业银行承担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第四,加强与环保部门的环境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实时、准确地获取融资企业的环境信息和环境行为,降低绿色信贷过程中商业银行的环境风险。
参照并逐渐采纳赤道原则等国际标准和规范。中国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等在制定绿色信贷政策时适当参照了赤道原则,其他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对客户和交易进行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标准中采纳了IFC绩效标准和指标、国际金融公司中国节能减排融资项目(IFC CHUEE)项目贷款管理办法等国际标准和规范,但是多数银行还是以我国的相关政策和标准为依据。目前赤道原则已经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行业惯例,我国出台的绿色信贷制度虽然在理念上引入了赤道原则,但是与赤道原则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加之我国目前的环境政策法规尚不完善,环境风险认定、环境信息披露等政策法规尚未完全建立,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的界定和分类有待统一,碳金融市场政策不明朗等,使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受到限制,在全球绿色项目融资平台也极少有商业机会。因此,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可考虑赤道原则等全球绿色项目融资通用惯例和规范,主动运用国际惯例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绿色融资服务符合国际通行的环境和社会责任标准,也有利于商业银行和欧美发达国家的竞争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国际融资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主动权。
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第一是绿色信贷产品创新。从融资规模、产品种类和业务发展来看,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的主体。针对绿色信贷产品类别单一,覆盖范围窄的现状,商业银行应当从两方面努力:第一,创新个人客户绿色信贷业务,如发行低碳信用卡、环保信用卡、环保理财产品,为购买新能源汽车、购置节能电器等消费贷款办理优惠政策等。另一方面,推进创新型绿色信贷业务。特许经营权质押融资、能源管理融资、合同环境服务融资、绿色产业基金、绿色融资租赁等创新型金融业务可根据项目的行业特点提供金融服务,不仅能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也可有效地改进商业银行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第二,在绿色债券、碳金融等新兴产品领域提早布局,加快产品创新。农业银行、兴业银行等开始尝试发行绿色债券,但是融资额度较小。目前在我国的融资规模中,债券占社会融资的15%左右,是仅次于信贷的融资渠道,在绿色金融领域,绿色债券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等文件对绿色债券也做出了积极的规定和指引。在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政策利好下,商业银行应当把握绿色债券带来的机遇,发展开拓绿色债券及相关业务,抢占该领域高地。中国是国际上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供给国,随着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中国“碳金融”市场潜力更大,商业银行应当抓住市场先机,利用在社会融资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优势,成为碳金融领域的领先者。
加强绿色金融智库建设。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和绿色金融产品的前提是专业化队伍,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绿色金融智库建设。第一,加强内部人员的绿色金融培训。首先要向全行范围的员工灌输绿色观念,增强员工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法律法规知识,使每个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在日常的工作中践行绿色。其次,从上而下、从总行到分行建设一支专门从事绿色金融工作的核心团队。核心团队应当由从重点业务领域挑选出的既有绿色金融业务能力又有相关绿色行业工作经验的风险分析师、信贷人员、产品经理等组成,采取定期、非定期等形式对团队进行环保政策法律法规、绿色金融产品研发、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贷后风险监测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增强团队的业务能力和开拓精神。同时,可以通过参与国际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建设项目等,如能源清洁机制建设项目,加强与国际先进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增加人才储备。第二,积极引进绿色金融人才。绿色金融涉及法律、金融、保险、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商业银行在培训行业业务精英的同时,要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充实绿色金融人才储备库。第三,加强与领域专家的沟通。聘请节能专家、采购专家、风险评估专家等,对项目的环境评估报告进行审核并提出重要意见,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环境影响、技能技术、行业标准等给予专业指导;同时加强与国际绿色金融业务专家的交流,学习国际绿色信贷操作流程、业务标准和管控模式等,提升银行绿色金融团队的业务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河北省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