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山去,下山来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pa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宁波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后,原本只有城区的海曙也有了乡村与山区,便有了下乡上山的机会。整个海曙西乡片山区属四明山脉,即是文人骚客纷至沓来的千年“唐诗之路”一部分。在这里,并没有享誉海内外的名山大川,但随处可见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古村古桥,四季气象迥异,各具风韵。单从人文景观看,当首推鄞江,毕竟千年“四明首镇”的底蕴摆在那。若从山水秀色看,处在深山之中的龙观乡则略胜一筹。
  所居的龙观青云宾馆,处于森林环抱的狭长山谷之中。每套房间都有偌大的阳台,摆着休闲桌椅,适宜三五好友闲适地坐在阳台上,品品香茗,侃侃大山,只要一抬眼,那青山绿岭就矗立在眼前,千树万木的苍绿直愣愣地扑入眼帘,西边重山叠峦向更深更远处连绵而去,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门前,奔流着一条日夜不歇的清澈山溪,那是发源于崇山峻岭间的五龙潭,一路迤逦,穿山入谷,最终汇入晴江岸的光溪河。眼光所至的小公园,溪水被巧妙地引入,蓄成了一湾清澈碧绿的池塘。这里,虽没有荷塘月色般的景致,但只要置身其间,望望山溪聚积而成的盈盈池潭,听听空幽山谷中的潺潺溪鸣,一种愉悦便自然弥漫身心。
  这别具匠心的设计,是放松心情、纵情山水两相宜。
  南方的冬天,虽然草木起了些变化,但并不会如北方般萧杀一片的凄凉。山野的整体色彩是绿色的,偶尔混杂了几点或黄或红的色彩,却并不显萧条和悲切,反恰如水彩画鲜活的点缀,点缀出南方秋冬的意境。路边岩脚,溪岸斜坡,支伶伶地立着一两丛芦荻,几丛枯草,倒能生些秋冬的味道,也有了些中国画里常有的残枯美。
  入山后,山里的冬雨沒有停歇地下着,却如雾般似有似无,周边不高大的山峦上也笼起如轻纱般的云雾,生出一些山野特有的神秘气息。突然,一对长尾的山雀映入眼帘,双双拖着长长的羽尾,姿态极优雅地或飞翔或跳跃着,在淫淫冬雨中相伴而行。在京城,常见这种四处游荡着的生灵,它们喜欢停留在高大的树木上,由于城里生活衣食无忧,它们一个个变得体形肥硕,行动迟钝,显得呆头呆脑,失掉了鸟儿原有的灵气。而在如此青秀空灵的地方,再遇到南方不多见的它们,确如两个山野精灵般,有着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又有些神雕侠侣的温情。
  尽管山里的天气有点冷,比城中气温低上个二三度吧,但并没有那种冰冰冷的感觉,反倒空气清新,沁人心脾,涤荡着五脏六腑。傍晚时分,几位同仁还兴致颇高地结伴出行,边走边聊,行走在曲曲折折的山路,潺潺的溪水一路奔流相伴。路边,一棵有姿态的老树,一个早已没落的古村,或一座荒芜已久的寺院,不时引起久居城市的我们的好奇,评头论足一番。
  山里夜来得早,行至半路已是暮色沉沉,突然一只黑狗不知从哪里窜出,惊起女士们一声声惊叫,却发现它极亲热地脚前脚后地奔跑,甚至还讨好地蹭着我们的腿。后来才发现这一带的狗儿,天生遇到生人都会亲热而友好地摇着尾巴,大约寂寞已久的缘故,即便是陌生人的来访,也会如老友般的亲切。
  去看的是峡谷里的一个小镇,溪边错落分布着十多幢风格各异的酒店民宿。夏天定是个避暑的好去处,但这时节是旅客稀少的淡季。冬夜散发着阵阵寒气,店里冷清的灯火里只有一两个店家人,他们似乎极适应这种生活,依然不紧不慢地忙碌着。偶尔走进一家小店,一位老婆婆正在包着点心,晶莹雪白的糯米皮,掺和肉丝的咸菜馅,用手抟成白白圆圆的点心,整齐地码在竹匾上,一旁的小孙女正歪着头认真地看着,似乎不是卖的,而是在准备全家的晚饭。厨房里冒着腾腾的热气,晃动着一个忙碌的人影。此时此景,一下子把心境拉入了冬天里另一种火热,这是平常山里人家实在的日子。
  小镇上有座新盖的竹博物馆,这也是同仁们慕名而来的原因。第一次来时,是一位相识的朋友雨夜相伴而来,主人是他的老友,两夫妻提前精心准备了菜肴,有山里散养的禽畜鲜肉,也有到附近农贸市场采购的农民自产的土豆、茭白、冬笋等。这些食材在宁波乡间十分寻常,但贵在透骨新鲜,茭白不会如城里浸过水再出售,土豆是山区沙地里出产的。这些食材经他和夫人亲自下厨操刀打理,每道菜肴都透着天然食材的本味,这自然是乡土菜与大饭店的本质区别。我们一道探讨起厨艺,他称追求食材本味乃是厨师的最高境界,身为厨艺爱好者的我很是赞同。
  他又自言,自己出生在城中月湖畔,算是地道的宁波城里人,因为喜欢山里无拘无束的生活,与夫人在此相伴而居已十七载。这真让我生出许多佩服,笑言两位在此再居二十年,真可得道当神仙了。夫人虽然与他年龄相近,似乎比他年轻十多岁,颜值很高。后来听说夫人是附近千年古镇鄞江人,心中便暗思忖,不慕红尘爱美人,也许才是此君久居于此的更重要原由吧。
  主人因为喜欢竹子,经过多年积蓄,终于在去年建起了这座以竹为主题的博物馆。上下三层的博物馆,琳琅满目地陈列着竹类的日常用品、艺术品,物件既有新货,也有老件,既有本地手工艺品,也有全国各地出产的,看得出是花费了相当的心血和时间。依靠两家不大的小饭店支撑起这家博物馆,不是挚爱之人是难以做到的。
  同仁们从小镇回到宾馆。食罢晚饭,此时山野陷入无尽的黑暗里,且被极静的孤寂包裹着,山间夜生活确实不同于城市,那是一种相当不习惯的无聊与寂寥。但这时,高大幽默的李哥突然到访,立即掀起欢快的气氛。李哥下午刚主持完一个极重要的活动,一结束即匆匆开车赶来,还心细地从城中捎来了各类下酒零食。十多位作家、音乐家、书画家、主持人等各类“文青”们呼啦啦地聚集到李哥房间里,摆椅放桌,端杯冲水,热热闹闹围坐在一起,一场山野彻夜神聊正式开始了,每一个人发自内心地说着笑着,有着几分神仙般无拘的欣悦,房间弥漫着一种轻松自在的文艺气息。
  曲散人归,回到自己的房间,仍意犹未尽地独自泡上一壶乌龙茶,山居午夜听雨吟溪鸣,连同那一屋的静寂,将时光一点点拉得悠长而回味,恍若离尘。
  这注定是一个辗转难眠之夜。
  第二日醒来,已是早上七时,习惯地打开微信,约跑的两位健身女达人,已炫耀地发了几张五龙潭白茫茫的景致,她们至少跑了四五公里路,去看五龙潭的雪景。我一个激灵便翻身下床,飞快地穿上单衣短裤,出门沿着山路晨跑,一路是白露为霜的景致,遇到二三个早早出门忙着讨生活的山里人,个个全身裹着厚厚的棉衣,缩头缩脑的模样,如同看外星人般好奇地打量着我。
  宾馆的东侧有片面积不小的山谷,里面林木葱郁。在这里又遇到几只长尾的精灵鸟,从枝头腾空飞向宽广苍茫的天空。寒意阵阵的清晨里,没有其他的生灵,它们似乎是这寂静山谷真正的主人。山野的清晨真是有些冷,但只感觉冻得爽成了夏天的冰棒,只关注自己身体的感觉,还有周围这山谷,这空气,这一草,这一木,不再想什么尘世的纷扰,心儿简单而快乐!
  这些年,越来越喜欢山中寂寥空阔的生活,千年前的王维先生也曾发出“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的由衷感叹。这种心态,或许是因年龄渐长,或许经历人生沧桑,对人生的某种渐悟。来到山中,想寻找一方清静的人也不少,水彩名家绍灵先生便在龙观买了两间农家房屋,同仁剑峰先生的父母退休后也在附近居住,还有那曾到外面打拼多年,又回归故土修建了宁波最美民宿龙观禅那的女主人,其实这家民宿诞生的背后源于一群小伙伴一次偶尔闲聊,便有了以后志同道合的行动。
  前后曾两次入山,临时联系竹博物馆主人,他却道自己下山了,有点小小失望。本以为即使如寻隐者不遇,那也是“言师采药去,云深不知处”的状况。想来还是山里寂静久了,便生出些城中的热闹。热闹久了,又想念山中那种空静。芸芸众生啊,只能在红尘与离尘不停往返中寻找一种平衡罢了。别说人类,就连山中寂寞的狗族不亦如此吗?
  这时突然想到在江南的寺院里,师傅口中常说的“吃茶去”,是禅宗所指淡定而持的心态。此时细一品“入山去”,似乎也隐隐有了暂放俗事而淡处世事的某种禅意,两者蕴意相通,有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妙。
  “入山去,下山来。”于是,在来与去之间,生活也多了份变换如四季的悠长滋味。那就约吧,明天入山上山吧!
其他文献
1  关于水塔有妖的传闻,是在那个夏夜随着萤火虫飞出来的。  水塔高耸在南山半腰,与北山的碉堡遥遥相对,似乎可以把它们比作矿山的乳房,只是——碉堡是空洞的,那个小日本留下来的石头房里只有黑狗白狗在草窠里耍流氓;水塔却是丰盈的,汩汩流出水来,喂养着整个矿区人家。这是个国营煤矿,一排排红砖平房高高低低地堆在山脚下,挤挤挨挨地分列在柏油马路旁,跟鸡窝似的。这无甚稀奇,我只是想不明白:那大山下究竟藏着怎样
期刊
山川佛土  数不清的清晨与黄昏,我沿着黄尾河在山间行走,不回头。每次约一万步,跨越两座桥,一小时周游山川,走到原点。寂寞的乡村生活,行走是锻炼,是修行。边走边思,山中悟道,思想的碎片,如露,如电,如梦幻,如泡影。喧嚣离我远去,孤独是进入真理的方便法门。  一直以为时间是一条直线,无始无终。生命永无归程,转瞬即逝,过去茫茫不可留兮,未来渺渺不可见兮,能把握的只有当下。然而,什么是当下?果真有当下?它
期刊
1  旺根坐在田埂上,两只脚踩在田里,他把裤脚卷到膝盖处,露出静脉曲张严重的小腿。背后二亩田外便是灌渠和出村的马路,渠里的水哗啦啦地流。旺根喜欢这声音,每次听见总想起那歌儿,怎么唱来着?“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这声音听了差不多一辈子,就是听不厌,倒是偶尔因为听不到这声音,他和全村人都急得做噩梦。  哗啦啦,哗啦啦,听着听着就好像那些清澈冰凉的水流进了庄稼人的心里,让人踏实又痛快。太阳
期刊
一  父亲十六岁那年,祖父去世了,那是1962年。最艰难的三年困难时期已经过去了,祖父是因为一场病,不太严重的病,去了。安葬的时候,没有棺材,只用一个床踏板将就着盖住他颀长的身躯,草草地葬了。  我的妈妈是和父亲同一个村子里长大的,对父亲家的往事很清楚,有关祖父的许多事,都是听她点点滴滴说出来的。妈妈很敬佩祖父,她对我说,你家祖父个子非常高,走起路来虎虎生风,方方正正一张脸,威而不露。祖父有一杆祖
期刊
公公最喜欢唱那首《我爱你,中国》,歌声嘹亮,气势恢宏。唱着唱着,公公常常会泪水涟涟。  那是女儿亦惠出生后,睡前必听曲目。我曾笑着向朋友描述:“别人家用钢琴曲胎教、催眠,我家的孩子却是在爷爷气势雄浑的歌声中睡去。”  七十岁的公公,早年在南京当兵,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但最让他引以为荣的便是他“与共和國同岁,与共和国同一天过生日”。  那时,公公很期待有一个孙子,唯一的希望就是
期刊
1  “租友启事”贴出后,猛热闹一阵子,但网上热闹来得快去得也快,没几天就从“热帖”变成“冷帖”。加江河清的人多,搭腔的人少,特别热情的不是推销保险就是兜售安溪铁观音,胡吹乱侃调皮捣乱甚至暗示性交易的自然也不少。刚开始,江河清还有点新奇而舍不得,后来,对完全不靠谱的“好友”直接拉黑。最终,唯一保持联系的是“女妖”,但真正让他牵挂的却是仅仅QQ对话一次的“良家妇女”。于是江河清就发现,所谓恋爱其实不
期刊
贡家庄是芜湖县的一个自然村,700多口人,外被青弋江与上潮河环绕,雨水丰沛,是典型的水网圩区。虽然村名叫贡家庄,但全庄并无一户姓贡,95%的人家姓陶。据《陶氏宗谱》记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7),陶氏族人从山东定陶迁移至此,给贡家庄庄主打工。贡庄主生性仁慈,双方相处非常融洽。随着岁月的流逝,贡家的人丁逐渐减少,而陶姓人口十分兴旺,最后陶姓接管了这片土地。但陶姓人并没有将村名改为“陶家庄”,
期刊
老屋已矣!恍惚迷离,昏暗而沉重地在心头晃荡,只留下无声的记忆。眼前旧址上是新建的楼宇,已难以复归原有的鲜活,留下来的仅是心灵的追溯或相册中一些黑白的老照片了……只是那扇一米见方的摇头格窗上镶着的三个字“独乐园”是我自题的,一直悬挂在画室的墙上,这是老屋留给我唯一的艺术品。我最初的艺术形象思维是来自老屋斑驳的墙壁,糊满报纸,落满尘埃,脱落后露出似是而非的画面,像云,像海,似龙非虎,或人像或鸟兽。我躺
期刊
多少年来,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在我的生命历程里占据着无比崇高的位置。现实中,我有时觉得离他已经很近很近,但就在一刹那间,仿佛离他又是那么遥远。因为现实的距离,仿佛近在咫尺,又因为时空的界限,我只能对他仰望,仿佛他在遥远的天空。我从没有停下追寻英雄的脚步,用心去感受或聆听与他有关的声音,试图接近并享受英雄精神的洗礼和对灵魂的荡涤。孩童时心中的黄继光  孩提時的那个金黄色的秋天,在皖西北平原上有一所普通
期刊
塔塔这次回国乘的是船,从神户到上海,走了48小时。整整两天在海上,本来塔塔还担心会难耐寂寞,没想到根本没时间感受寂寞,一觉醒来,船就到了。塔塔买的是中午的船票,从家里出发,到码头不过二十来分钟的路,时间充裕,舒舒服服不用赶早。对塔塔来说,乘船是不二选择,也是最经济最方便最合理的选择。这次,她的行李有4个大纸板箱,2个中纸板箱,还有普通行李箱2个。  领取托运行李的时候,塔塔明显感受到四周投来的惊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