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会”走向“会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rsistence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而且应让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如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时,我通过逐步分解目标,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用”,效果显著。
  
  一、明理模仿
  
  先出示教材第54页的例题主题图(如下图),引导学生从图中合理地获取信息,并从不同的角度列式计算。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得到如下等式:65×5 45×5=(65 45)×5。此时教师追问:“为什么65×5 45×5与(65 45)×5相等?你是怎么理解这一等式的?”
  
  除了让学生在上述具体情境中理解5件夹克衫的钱数加上5条裤子的钱数就等于5套衣服的钱数外,还可以从乘法的意义入手,帮助学生理解:(1)65个5加上45个5就等于(65 45)个5;(2)(65 45)×5表示5个(65
  45)相加,即(65 45) (65 45) (65 45) (65 45) (65
  45),也就是5个65和5个45相加。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熟悉的现实情境中引出数学问题,帮助他们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学生容易理解且认可其合理性。
  在学生初步发现这一规律后,教师及时安排模仿练习:“根据上面等式的特点,你能写一些类似的等式吗?”等学生汇报完毕后,教师出示算式65×2 45×3并问学生:“你能将这个式子写成像刚才的等式吗?为什么?这个式子怎样稍作改动就能写成像上面的等式?写成类似的等式又有什么要求呢?”通过逐步追问,启发学生仔细观察等式,明确等式的实质,初步探究规律。让学生改动算式,就是引导他们经历对乘法分配律的再认识过程,达到能够模仿“会用”的目的。
  
  二、自悟建构
  
  在学生会用数字表示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我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不同方式来表示上面的等式,为学生自我感悟、建构概念提供机会。学生不但想出了用符号、文字表示,而且还能用图形、字母等不同方式表达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在得出a×c b×c=(a b)×c这一重要规律后,我又及时地安排了下面的填空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理解概念。
  1.▲×☆ □×☆=(_ _)×_
  2.(▲×☆)×_=▲×□ _×_
  3.(甲 _)×丙=甲×_ 乙×_
  4.(49 1)×99=_×_ _×_
  5.a×c c=(_ _ )×_
  上述第5题是乘法分配律的一种特例,学生在练习中常常出错,帮助学生减少错误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理解这一特殊规律。我在第4题中设立了一个铺垫,引导学生观察第4道算式,并且把49×99 49×1简写成49×99 49,然后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仔细观察,深化理解,最后提问:“从刚才的等式中,你悟出了什么?”这样从一般到特殊,既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特征,又扩大了学生“会用”的范围。
  
  三、比较升华
  
  在新的情境中模仿、建构,直至单一的运用,一般而言,学生都比较顺畅。然而在综合运用时,常常出现以下两种现象:一是学生受旧知识的干扰,出现计算错误或不够简便的现象;二是对新知的变式练习感到生疏,束手无策。
  对于第一种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及时比较、区别新旧知识的异同,让学生在比较中明晰概念。
  比如,可以出示下列练习让学生进行对比:
  1.(125 7)×8  2.(125×7)×8
  第1题,学生容易产生(125 7)×8=125×8 7的错误;第2题,学生容易受乘法分配律的影响,得出(125×7)×8=125×8 7×8的错误。针对上述错误,教师关键要引导学生从概念的最本质入手加以比较和区别:第1题是两数之和乘8,而第2题是两数之积乘8;两数之和乘第3个数应该运用乘法分配律,3个数连乘应该运用乘法结合律。
  再如,计算101×78和101×78-78这一组题时,由于受第1题算法的影响,计算第2题时,学生容易出现下列繁琐的方法: 101×78-78=(100 1)×78-78=100×78 78-78=7878-78=7800。
  如何让学生选择最合理的方法,在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做到最优化呢?我引导学生对计算的过程进行了两次比较:1.怎样计算最简便?毫无疑问,上述题目根据乘法分配律直接计算更简便。2.两道题目中都有101,为什么第1题需要把101拆成(100 1)的和,而第2题却不要拆数?最后让学生统一意见:是否需要拆数,要以计算的过程是否最简便为依据。
  对于第二种情况,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并充分运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升华新知。如可以设计下列练习:38×69 38×30 38,38×69-38×59,(240 36)÷12。这样就把乘法分配律a×c b×c=(a b)×c变式为a×c-b×c=(a-b)×c和(a b)÷c=a÷c b÷c两种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外延,为学生灵活“会用”奠定基础。
  
  四、创新运用
  
  通过上述教学,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算理,并能运用此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又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根据31×99编一道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的试题。”学生想出了如下几种方法:
  (1)31×99 99×69
  (2)31×99 31
  (3)31×99-99
  (4)31×99-31×9
  “还有别的方法吗?”我继续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又编出了一道稍复杂的试题:31×99 99×62 99×7。如“果我再提供一个数,即根据算式31×99 33,让你补充一个数,成为一道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的题目,你会吗?”学生很快得出了下面的算式:31×99 33×31或31×99 33×99。可是学生思考片刻后发现所编题目计算时不够简便,怎么办呢?我启发学生仔细观察已知的三个数,看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终于有一个学生发现99是33的3倍,于是先把99拆成(33×3),就可以根据乘法结合律把31×99变成31×(33×3)=(31×3)×33=93×33,这样原题31×99 33就转化成93×33 33,这时学生编题就感到简单多了。通过上面的编题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灵活“会用”的目的。
其他文献
“往回跑”是一种智慧  托尔斯泰写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累死累活,收获甚微。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停地往前跑一圈,他跑过的地方就全部归其所有。于是,农夫兴奋地朝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们都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生活,又拼命地往前跑……有人告诉他,你到该往回跑的时候了,不然,你就完了。农夫根本听不进去,他
17岁的少女应该过怎样的生活?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在学校过着轻松的学习生活,和同学友好相处,谈论相同的爱好……而17岁少女小丽却在精神病医院里接受治疗,过着灰色的青春岁月。个案  小丽初中毕业后,因为成绩不理想,只考上了一所普通高中,她很不满意,就不想读书了。接下来的日子里,她老是头痛,然后连续几个月失眠,而父母并没有在意她的变化,最后她只身去了深圳打工。就在几个月前,小丽打工所在的工厂打电话
基本信息  书名:《思维的锋刃》  作者:张炜  ISBN:978-7-5598-2743-2  装订:精装  语种:简体中文  页数:328页  定价:39.8元  开本:32开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4月  文学创作,是一个民族固守灵魂、探求顽强生命力的重要方式,源远流长的民族写作习惯,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可谓是功不可没。而置身互联网时代,写作如何才能远离浮躁?张炜
画家简介:  刘廷龙,国家一级美术师,1962年生于新疆哈密,祖籍安徽怀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画院院长、安徽省中国画学会副主席、安徽大学兼职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生導师、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安徽工程大学兼职教授。《春风借我意》《书法四屏1》《书法四屏2》  画之大者,品格为上,艺之真者,情怀第一。古人认为画为文之极,唯品格是其永恒的标准,而不是新与旧。今
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且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它虽肉眼不可见,却在地球上存活了30多亿年,自从细胞诞生,它与病毒已经斗争了数十亿年……人类也在细胞与病毒的一次次战役中,进化着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强壮。  1.片名:《病毒为何致命》  首播时间:2010年1月  片长:51分钟  内容简介:2009年4月,一种神秘的、能带来死亡的物质让
开放性的教学指以知识为载体。以关注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从而促进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各种素质都得到全面的提高。开放性的教学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有利于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充分地去实践和创新。那么,是不是只要有开放性的行为或设计就能够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呢?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有效性呢?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说过:“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开始的教学设计得好,就会引人入胜,燃起孩子们求知的欲望,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听名师授课,每每会惊奇于设计之精心、引入之巧妙,更觉得导课是一种艺术。细细品味名师导课,现总结出以下“导课八法”与大家共享。    一、情境导入法    即教师选取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为数学素材,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以此建立
崇高,并非英雄、伟人的代名词,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崇高,拥有崇高的精神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境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青少年的理想信念、道德意志、文化素质、创业进取精神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所以不能忽视崇高的教育价值。  2019年,《青春期健康》杂志社将继续与北京走进崇高研究院合作,围绕传播崇高理念,报道先进典型人物与事迹,促进崇高文化建设,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的基础上,理解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多种比较策略。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老师,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
“熊孩子”的非理性消费屡见不鲜  陈梓涵(化名)的爸爸:“他每天回家都会玩我的手机,刚开始并未在意,后来发现他几乎每天都用我的微信向他的微信发红包,追问之下,这才承认是他自己偷发的,目的是为了‘向同学买作业答案’。他每次发了红包之后都会清空对话记录,所以我才一直被蒙在鼓里。虽然几百块钱并不多,但是儿子的作弊及欺骗行为我还是不能接受的。”  王子兴(化名)的爸爸:“‘敌军还有5秒到达战场’,每次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