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补白”指的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与课文有关,但课文没有写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解释和说明。新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语言精练。但其中,也不乏留下一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留白”之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若教师能适当地对这些文本进行“补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借用插图补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的写作能力光靠每学期八个单元的习作是无法得到有效提高的。课文中有许多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紧扣课文重点内容,集中反映了课文的中心。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插图进行补白,以此增加小练笔的次数,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教学古诗《秋思》,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是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张籍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我借助书中插图先让学生说说秋风带来的景色变化,再观察图中张籍寄家书时的动作,想象他的心理活动,最后借助插图改写古诗。这样既使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浓郁思乡之情,又提供了一次练笔的机会,真可谓水到渠成,一举两得。
二、利用标点补白,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篇完整的文章缺少不了标点,标点符号是作者表情达意的一部分,课文中的许多省略号常常另有含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省略号“补白”,让学生进行想象练笔,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如《盘古开天地》一文描述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非常清楚:“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含义?它省略的是什么?此时,教师抓住这一空白,巧妙填补,让学生仿造句式再说一说,盘古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宇宙的情形,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激活了文本,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加积极,盘古的献身精神更深入学生的心灵。
三、借助词语补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文本中有许多关键词语是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石。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我们抓准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扩充词语的内涵,让学生在词语与意境的沟通运用中,提高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作者、与文本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如《艾滋病小斗士》的第四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课上,教师相机质疑:“轩然大波”是什么意思?在同学们短暂的讨论之后,教师围绕“轩然大波”一词进行形象化的补白——这会是一场怎样的轩然大波呢?学生的想象使“轩然大波”这个原本生疏的词语拥有了极其丰富的形象内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深入文本的字里行间,强烈地感受到一个艾滋病患儿的不幸遭遇。
四、创设内容补白,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由于生活经验有限,有时很难融入到文章所表达的意境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对文本内容中的空白点进行补白,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由于学生对那段历史不了解,在理解课文上有一定难度。教师布置课前预习时对相关背景的资料进行补白,通过上网查找资料、阅读书籍等途径,了解旧中国的落后,中国人被外国侵略者欺辱的事实。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感悟“中华不振”四个字的含义。在教学到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时,又一次创设情境补白,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画面: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这一文本的补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发言的欲望,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五、结尾续写补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许多课文的结尾意犹未尽,给学生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在此安排一些适当的口头补白或练笔,引领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延伸文本情节,这将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桥》一课的文末时,我抓住“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一句,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补白,“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这位肝肠寸断的老母亲,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泪眼蒙眬之中,她看见了_,却看不见_;她听见了_,却听不见_”,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老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补白”的形式多种多样,补白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极其重要。教师应积极挖掘各种具有启发性的个性补白,使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第九小学)
一、借用插图补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的写作能力光靠每学期八个单元的习作是无法得到有效提高的。课文中有许多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紧扣课文重点内容,集中反映了课文的中心。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插图进行补白,以此增加小练笔的次数,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教学古诗《秋思》,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是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张籍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我借助书中插图先让学生说说秋风带来的景色变化,再观察图中张籍寄家书时的动作,想象他的心理活动,最后借助插图改写古诗。这样既使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浓郁思乡之情,又提供了一次练笔的机会,真可谓水到渠成,一举两得。
二、利用标点补白,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篇完整的文章缺少不了标点,标点符号是作者表情达意的一部分,课文中的许多省略号常常另有含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省略号“补白”,让学生进行想象练笔,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如《盘古开天地》一文描述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非常清楚:“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含义?它省略的是什么?此时,教师抓住这一空白,巧妙填补,让学生仿造句式再说一说,盘古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宇宙的情形,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激活了文本,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加积极,盘古的献身精神更深入学生的心灵。
三、借助词语补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文本中有许多关键词语是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石。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我们抓准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扩充词语的内涵,让学生在词语与意境的沟通运用中,提高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作者、与文本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如《艾滋病小斗士》的第四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课上,教师相机质疑:“轩然大波”是什么意思?在同学们短暂的讨论之后,教师围绕“轩然大波”一词进行形象化的补白——这会是一场怎样的轩然大波呢?学生的想象使“轩然大波”这个原本生疏的词语拥有了极其丰富的形象内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深入文本的字里行间,强烈地感受到一个艾滋病患儿的不幸遭遇。
四、创设内容补白,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由于生活经验有限,有时很难融入到文章所表达的意境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对文本内容中的空白点进行补白,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由于学生对那段历史不了解,在理解课文上有一定难度。教师布置课前预习时对相关背景的资料进行补白,通过上网查找资料、阅读书籍等途径,了解旧中国的落后,中国人被外国侵略者欺辱的事实。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感悟“中华不振”四个字的含义。在教学到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时,又一次创设情境补白,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画面: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这一文本的补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发言的欲望,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五、结尾续写补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许多课文的结尾意犹未尽,给学生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在此安排一些适当的口头补白或练笔,引领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延伸文本情节,这将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桥》一课的文末时,我抓住“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一句,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补白,“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这位肝肠寸断的老母亲,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泪眼蒙眬之中,她看见了_,却看不见_;她听见了_,却听不见_”,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老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补白”的形式多种多样,补白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极其重要。教师应积极挖掘各种具有启发性的个性补白,使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第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