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 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
在结束了《家庭消费的内容》授课后,对本节课进行的反思如下。
一、反思教学设计模式是否符合教学需求
在对《家庭消费内容》课堂教学设计中,遵循了奥苏贝尔的设计模式,即“先行组织者模式”教学模式的结构。
第一阶段“先行组织者”的呈现
第二阶段学习任务和材料的呈现
第三阶段认知结构的加强
阐明课的目的,呈现“组织者”:鉴别定性特征、举例、提供前后关系、重复、唤起学习者的知识和经验的意识。
明确组织安排学习的逻辑顺序,明确材料,呈现材料。
运用综合贯通原则促进主动积极的接受学习,引起对学得内容的评析态度,阐明学得内容。
个案举例:
一是阐明课的目的:实现“家庭梦想”的“智慧之匙”和“实践之匙”。
二是呈现“组织者”——本节课学习内容结构组成。
三是唤起学习者的知识和经验的意识:借助“五一”长假学生家庭的实际消费让学生谈谈“我的家庭梦想”。
四是提供前后关系:通过对上一节课有关“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复习,引申本节“家庭消费”的相关内容。
二 、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教学中,知识点以四个方面出现,即家庭消费的含义、分类、制约因素、恩格尔系数。其中家庭消费的制约因素是教学的重点,恩格尔系数是教学的难点。知识在讲授过程中注重条理的清晰性,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知识的脉络,树立宏观印象。每个知识点的讲授均用学生熟悉的时事政治材料,或学生有兴趣的漫画、小品引导,从生活的感性认识出发,总结归纳出理性知识,从而达到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此时,在每个知识环节讲解之后,再用日常生活的实例及历年高考题,来考察学生的记忆理解运用能力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遵循
“感性认识 归纳总结 理性认识 回归验证 感性认识”,也即
“实践 归纳总结 理论 指导 实践”的认识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充分运用学生的不同个性问题回答,要有应变的思维,充分运用现成的事例,不失时机的对学生本人乃至全体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三、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并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围绕“家庭消费”的课本主线知识,不拘泥于教材,要灵活多样的将现实揉和进去,特别是政治教材提供的背景材料会变成“历史”,不再适合国家社会个人的实际,“骨干(主线知识)”不变,但“血肉(感性材料)”可丰富多彩。
在本节课教学中,课本提供的家庭消费的素材(以该校学生手持为准)资料,均截止于2001年,而面对2007级的高一学生,不如采用更新的资料,让他们从身边的事例出发去掌握知识,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时间去把整节课的时代背景扭转,符合学生实际。背景材料不仅可用文字数据,还可搜集漫画、音像资料、图片等色彩丰富的材料来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通过现代发达的通讯手段,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包括练习材料)最好发生在此06~07年间,让学生有新鲜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四、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五、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六、反思教学反思的效果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赫(J.W.Brubacher)等人认为反思性教育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对实践的反思”是指反思发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之后,“实践中反思”指的是反思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而“为实践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即“实践后反思”与“实践中反思”的目的,最终是要形成超前性反思的良好习惯。
在对《家庭消费内容》课堂教学的准备中,实现了布鲁巴赫(J.W.Brubacher)反思性教育教学实践三类中的“实践中反思”,在对《家庭消费内容》课堂教学的实践后,实现了“对实践的反思”。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把“为实践反思”更具体落实到行动中,形成超前性反思的良好习惯。
“任重而道远”,教育教学的反思是反复的艰辛的过程,但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毅力,不断在教学的实际经验中总结进步,在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学的主体地位”的体现,真正做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和主要目标——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实现。
在结束了《家庭消费的内容》授课后,对本节课进行的反思如下。
一、反思教学设计模式是否符合教学需求
在对《家庭消费内容》课堂教学设计中,遵循了奥苏贝尔的设计模式,即“先行组织者模式”教学模式的结构。
第一阶段“先行组织者”的呈现
第二阶段学习任务和材料的呈现
第三阶段认知结构的加强
阐明课的目的,呈现“组织者”:鉴别定性特征、举例、提供前后关系、重复、唤起学习者的知识和经验的意识。
明确组织安排学习的逻辑顺序,明确材料,呈现材料。
运用综合贯通原则促进主动积极的接受学习,引起对学得内容的评析态度,阐明学得内容。
个案举例:
一是阐明课的目的:实现“家庭梦想”的“智慧之匙”和“实践之匙”。
二是呈现“组织者”——本节课学习内容结构组成。
三是唤起学习者的知识和经验的意识:借助“五一”长假学生家庭的实际消费让学生谈谈“我的家庭梦想”。
四是提供前后关系:通过对上一节课有关“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复习,引申本节“家庭消费”的相关内容。
二 、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教学中,知识点以四个方面出现,即家庭消费的含义、分类、制约因素、恩格尔系数。其中家庭消费的制约因素是教学的重点,恩格尔系数是教学的难点。知识在讲授过程中注重条理的清晰性,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知识的脉络,树立宏观印象。每个知识点的讲授均用学生熟悉的时事政治材料,或学生有兴趣的漫画、小品引导,从生活的感性认识出发,总结归纳出理性知识,从而达到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此时,在每个知识环节讲解之后,再用日常生活的实例及历年高考题,来考察学生的记忆理解运用能力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遵循
“感性认识 归纳总结 理性认识 回归验证 感性认识”,也即
“实践 归纳总结 理论 指导 实践”的认识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充分运用学生的不同个性问题回答,要有应变的思维,充分运用现成的事例,不失时机的对学生本人乃至全体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三、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并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围绕“家庭消费”的课本主线知识,不拘泥于教材,要灵活多样的将现实揉和进去,特别是政治教材提供的背景材料会变成“历史”,不再适合国家社会个人的实际,“骨干(主线知识)”不变,但“血肉(感性材料)”可丰富多彩。
在本节课教学中,课本提供的家庭消费的素材(以该校学生手持为准)资料,均截止于2001年,而面对2007级的高一学生,不如采用更新的资料,让他们从身边的事例出发去掌握知识,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时间去把整节课的时代背景扭转,符合学生实际。背景材料不仅可用文字数据,还可搜集漫画、音像资料、图片等色彩丰富的材料来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通过现代发达的通讯手段,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包括练习材料)最好发生在此06~07年间,让学生有新鲜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四、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五、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六、反思教学反思的效果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赫(J.W.Brubacher)等人认为反思性教育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对实践的反思”是指反思发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之后,“实践中反思”指的是反思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而“为实践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即“实践后反思”与“实践中反思”的目的,最终是要形成超前性反思的良好习惯。
在对《家庭消费内容》课堂教学的准备中,实现了布鲁巴赫(J.W.Brubacher)反思性教育教学实践三类中的“实践中反思”,在对《家庭消费内容》课堂教学的实践后,实现了“对实践的反思”。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把“为实践反思”更具体落实到行动中,形成超前性反思的良好习惯。
“任重而道远”,教育教学的反思是反复的艰辛的过程,但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毅力,不断在教学的实际经验中总结进步,在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学的主体地位”的体现,真正做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和主要目标——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