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文化交际活动不仅需要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了解双方不同的思维模式。本文从哲学角度出发,对中西方思维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两种文化中思维模式的巨大差异性,以期中西方互相了解彼此的思维差异,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学最先在美国兴起。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许多军事基地。与此同时,许多国际组织也纷纷成立。由于各国文化、历史差异,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碰撞时有发生,这一现象逐步引起了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者的高度重视,他们积极投身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美国著名人类文化学家爱德华霍尔1959年所著的《无声的语言》奠定了跨文化交流学的基础。在这本经典之作里,霍尔提出了跨文化交流学的基本概念,对时间语、人际关系等问题做出了阐述。他认为“文化存在于两个层次中,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学者顾嘉祖指出:“文化所隐蔽之物大大甚于所揭示之物。奇怪的是,它能隐蔽的东西最难为其自身的参与者所识破。”学者胡文仲认为,潜藏在文化冰山下的部分包括时间观念、对空间的利用、交际模式、谦虚的观念、家庭观念、对宇宙的看法和控制感情的模式等。这些不易被察觉的“隐蔽之物”可能正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的主要原因。本文将从哲学角度出发阐释中西方思维模式及其差异性,有助于揭示文化冰山下的抽象思维,有助于交际双方了解彼此文化中所体现的哲学观,有助于了解文化差异现象、跨文化交际失误背后所隐藏的“无声的语言”。
一、中式思维模式
学者陈凌认为,传统的中国哲学理念归功于道教和孔子的学说,人们在一切社会活动中遵循的都是儒教和道教的教条,对中国人的性格乃至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些哲学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总体而言,中式思维模式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思维整体型
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这个“天”字,中国文化里一个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话题都与“天”相关。古代哲学家张载根据中国人对天与人的整体认识,提出“天人合一”的观点。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在他的《新理学》提出:“我们将一切物为有者,作为一个整体思想之,则即得西洋哲学中所谓宇宙观念。”“天人合一”直接指出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古代一些著名人物对此都有精辟论述。例如,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苏东坡说“哀吾生之须臾,念天地之无穷,携飞仙以遨游,报明月而长终”等类似有关“天”与人的关系的名言警句不胜枚举。由此可以看出,“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它直接决定了人的思维模式和对一切事物的看法。因此,它也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
(二)直觉思维型
这里说的直觉性思维主要指体验、领悟、个体经验、主观意志、心理事实等。其实,直觉思维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它以个体经验与智慧直接切入事物本质。它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而带来相对的模糊性,让人有时难以把握。在处理一些事情时,人们容易出现感情用事的情况,缺乏独立思维和判断。直接思维是非逻辑的思维。也就是说,中国哲学偏好,追求非逻辑、非形式化带来的灵活、简洁、深刻,这种思维模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了较为明显的印记。中国哲学思维偏好运用直觉体验的方式来获取和传达。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曾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你)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种直觉体验与个人心智、心理情态密切相关。例如,《庄子·秋水》记载了庄子与惠施的对话:“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三)直观实用性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宣扬“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亘古不变的人生哲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古代圣人先贤都有自己的贡献,如黄帝农耕、大禹治水、李时珍遍尝百草等。重实践的理性思维原则具有不可估量的实用价值。然而,在中国古代,氏族血缘是主要的社会纽带,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网,将人们的思维与人际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国当代哲学家李泽厚在其《试谈中国的智慧》一书中对这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思维模式进行了生动的表述,“不狂暴、不玄想、贵领悟、轻逻辑、重经验、好历史,以服务于现实生活,保持现有的有机系统的和谐稳定为目标,珍视人际”。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中式思维具有服务于现实的直观实用性思维,同时更注重立德、注重情感建立,使得纽带联系可能会高于其他。
二、西式思维模式
不同的地理、社会、历史、人文等众多因素决定了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性。西方思维模式充满了二元对立、逻辑分析、思辨性思维。
(一)二元对立性
西方文化里对自然、对事物卻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观念。在面对大自然方面,西方文化强调探索自然,认识自然,最终达到征服自然、让自然为我所用的目的。在这点上,人们从西方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西方人对自然的态度和做法,纵观整个西方文化发展过程,它都是强调人与自然做斗争,而不是中国文化所推崇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英国历史学家巴克尔在他的《英国文明史》中说:“全部文明的进程是以精神法则战胜自然法,人战胜自然为标志的。”
由于长期的文化承递,主客二分的认识在西方被固定下来。卢素在《西方哲学史》一书中提出:“心与物之间的区别,这在哲学上、科学上和一般人的思想里已经成为常识了。”人们在西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可以看到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它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他们推崇个人价值。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曾说:“要使人人彼此和平相处且能互相扶助起见,则人人必须放弃他们的自然权利,保持彼此间的信心,确保彼此互不损害。”然而,在充满竞争的世界里,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人人都可能是竞争对手,两者之间必然有获胜者和失败者。西方文化承认事物的差异特征,强调个人的价值,人也在这个充满挑战的社会里经历了各种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因此必须从小就要培养勇于挑战的意识和敢于挑战的能力,要学会在孤独中求生存、求发展。萨特曾说,“地狱就是他人”,这也是为什么西方人倡导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人与人之间守信和讲规则。 (二)逻辑分析性思维
在西方哲学家的眼里,任何事情都有不同的对立面,如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等。西方人在对事物的分析过程中追求细致和最小化,在这方面做得最突出的人物有古希腊的解剖学家阿尔克美翁、亚历山大时期的赫罗拉斯和罗马人盖伦。西方哲学家普遍认为,概念源自对经验的分析和归纳,只有这样才可以确定其具有普遍推广的意义。基于分析过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亚里士多德建立了思维的规则体系——形式逻辑。古希腊人辉煌的天文学、数学、逻辑成就已为人们所熟知。这三大科学互相连接,缺一不可,例如,天文学家要想建立宇宙模型就必须依赖数学,通过推导和演绎获得求证。这种逻辑思维模式不仅体现在自然科学领域,在西方语言上也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德语就具备极强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以至于人们在信息沟通中不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签署重要的合同或协议书时偏向使用德语文本的缘故。
(三)纯粹思辨性思维
西方哲学强调物质本质的潜在性,而不是简单的直观性。所以,西方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通过抽象符号和公式建立纯粹的思辨性。法国学者莱昂·罗斑在《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序》中引述了米劳德的话:“在知识的一切部门中,东方及埃及的民族都传给希腊人大量的材料、规律及对日常生活很有用的方法。希腊人并不限于把它们都记载下来,而且把这张单子无限地增加。他们要求那种作为经验方法的总和而给予他们的东西的理由;他们要求但只用他们的理智这一源泉来证明如此漫长的观察历程引导人们达到的那些规律的合法性。”思辨性思维不会追求眼前利益,急功近利,而是将目光放在远方。事实上,思辨性虽然是不计功利的,但它具有更深刻的實用性。纯粹性、思辨性思维通过寻找方法,建立系统理论,通过逻辑思维和分析建立起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三、结语
中国人的思维更加注重整体和谐,而西方人的思维强调个体具象;对事物做出判断时,中国人往往更多凭借直觉经验,而西方人则注重逻辑思辨。不同的哲学思维模式可能会导致跨文化沟通不畅。例如,在与西方人就某一商业事务争论不休,无法达成一致时,为了缓和气氛,以和为贵,中国人可能会把话题转移到饭桌上再议,而西方人往往是丁卯二分,在谈判彻底成功之后,才会到饭桌上举行庆祝仪式。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必须对彼此的思维模式、文化习俗有相当的了解,否则,语言表达能力再好都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英语影视作品中的跨文化意象差异研究”(项目编号:2018XJKY-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德(1959-),男,北京人,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化。
跨文化交际学最先在美国兴起。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许多军事基地。与此同时,许多国际组织也纷纷成立。由于各国文化、历史差异,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碰撞时有发生,这一现象逐步引起了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者的高度重视,他们积极投身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美国著名人类文化学家爱德华霍尔1959年所著的《无声的语言》奠定了跨文化交流学的基础。在这本经典之作里,霍尔提出了跨文化交流学的基本概念,对时间语、人际关系等问题做出了阐述。他认为“文化存在于两个层次中,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学者顾嘉祖指出:“文化所隐蔽之物大大甚于所揭示之物。奇怪的是,它能隐蔽的东西最难为其自身的参与者所识破。”学者胡文仲认为,潜藏在文化冰山下的部分包括时间观念、对空间的利用、交际模式、谦虚的观念、家庭观念、对宇宙的看法和控制感情的模式等。这些不易被察觉的“隐蔽之物”可能正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的主要原因。本文将从哲学角度出发阐释中西方思维模式及其差异性,有助于揭示文化冰山下的抽象思维,有助于交际双方了解彼此文化中所体现的哲学观,有助于了解文化差异现象、跨文化交际失误背后所隐藏的“无声的语言”。
一、中式思维模式
学者陈凌认为,传统的中国哲学理念归功于道教和孔子的学说,人们在一切社会活动中遵循的都是儒教和道教的教条,对中国人的性格乃至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些哲学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总体而言,中式思维模式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思维整体型
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这个“天”字,中国文化里一个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话题都与“天”相关。古代哲学家张载根据中国人对天与人的整体认识,提出“天人合一”的观点。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在他的《新理学》提出:“我们将一切物为有者,作为一个整体思想之,则即得西洋哲学中所谓宇宙观念。”“天人合一”直接指出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古代一些著名人物对此都有精辟论述。例如,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苏东坡说“哀吾生之须臾,念天地之无穷,携飞仙以遨游,报明月而长终”等类似有关“天”与人的关系的名言警句不胜枚举。由此可以看出,“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它直接决定了人的思维模式和对一切事物的看法。因此,它也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
(二)直觉思维型
这里说的直觉性思维主要指体验、领悟、个体经验、主观意志、心理事实等。其实,直觉思维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它以个体经验与智慧直接切入事物本质。它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而带来相对的模糊性,让人有时难以把握。在处理一些事情时,人们容易出现感情用事的情况,缺乏独立思维和判断。直接思维是非逻辑的思维。也就是说,中国哲学偏好,追求非逻辑、非形式化带来的灵活、简洁、深刻,这种思维模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了较为明显的印记。中国哲学思维偏好运用直觉体验的方式来获取和传达。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曾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你)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种直觉体验与个人心智、心理情态密切相关。例如,《庄子·秋水》记载了庄子与惠施的对话:“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三)直观实用性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宣扬“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亘古不变的人生哲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古代圣人先贤都有自己的贡献,如黄帝农耕、大禹治水、李时珍遍尝百草等。重实践的理性思维原则具有不可估量的实用价值。然而,在中国古代,氏族血缘是主要的社会纽带,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网,将人们的思维与人际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国当代哲学家李泽厚在其《试谈中国的智慧》一书中对这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思维模式进行了生动的表述,“不狂暴、不玄想、贵领悟、轻逻辑、重经验、好历史,以服务于现实生活,保持现有的有机系统的和谐稳定为目标,珍视人际”。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中式思维具有服务于现实的直观实用性思维,同时更注重立德、注重情感建立,使得纽带联系可能会高于其他。
二、西式思维模式
不同的地理、社会、历史、人文等众多因素决定了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性。西方思维模式充满了二元对立、逻辑分析、思辨性思维。
(一)二元对立性
西方文化里对自然、对事物卻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观念。在面对大自然方面,西方文化强调探索自然,认识自然,最终达到征服自然、让自然为我所用的目的。在这点上,人们从西方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西方人对自然的态度和做法,纵观整个西方文化发展过程,它都是强调人与自然做斗争,而不是中国文化所推崇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英国历史学家巴克尔在他的《英国文明史》中说:“全部文明的进程是以精神法则战胜自然法,人战胜自然为标志的。”
由于长期的文化承递,主客二分的认识在西方被固定下来。卢素在《西方哲学史》一书中提出:“心与物之间的区别,这在哲学上、科学上和一般人的思想里已经成为常识了。”人们在西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可以看到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它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他们推崇个人价值。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曾说:“要使人人彼此和平相处且能互相扶助起见,则人人必须放弃他们的自然权利,保持彼此间的信心,确保彼此互不损害。”然而,在充满竞争的世界里,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人人都可能是竞争对手,两者之间必然有获胜者和失败者。西方文化承认事物的差异特征,强调个人的价值,人也在这个充满挑战的社会里经历了各种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因此必须从小就要培养勇于挑战的意识和敢于挑战的能力,要学会在孤独中求生存、求发展。萨特曾说,“地狱就是他人”,这也是为什么西方人倡导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人与人之间守信和讲规则。 (二)逻辑分析性思维
在西方哲学家的眼里,任何事情都有不同的对立面,如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等。西方人在对事物的分析过程中追求细致和最小化,在这方面做得最突出的人物有古希腊的解剖学家阿尔克美翁、亚历山大时期的赫罗拉斯和罗马人盖伦。西方哲学家普遍认为,概念源自对经验的分析和归纳,只有这样才可以确定其具有普遍推广的意义。基于分析过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亚里士多德建立了思维的规则体系——形式逻辑。古希腊人辉煌的天文学、数学、逻辑成就已为人们所熟知。这三大科学互相连接,缺一不可,例如,天文学家要想建立宇宙模型就必须依赖数学,通过推导和演绎获得求证。这种逻辑思维模式不仅体现在自然科学领域,在西方语言上也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德语就具备极强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以至于人们在信息沟通中不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签署重要的合同或协议书时偏向使用德语文本的缘故。
(三)纯粹思辨性思维
西方哲学强调物质本质的潜在性,而不是简单的直观性。所以,西方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通过抽象符号和公式建立纯粹的思辨性。法国学者莱昂·罗斑在《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序》中引述了米劳德的话:“在知识的一切部门中,东方及埃及的民族都传给希腊人大量的材料、规律及对日常生活很有用的方法。希腊人并不限于把它们都记载下来,而且把这张单子无限地增加。他们要求那种作为经验方法的总和而给予他们的东西的理由;他们要求但只用他们的理智这一源泉来证明如此漫长的观察历程引导人们达到的那些规律的合法性。”思辨性思维不会追求眼前利益,急功近利,而是将目光放在远方。事实上,思辨性虽然是不计功利的,但它具有更深刻的實用性。纯粹性、思辨性思维通过寻找方法,建立系统理论,通过逻辑思维和分析建立起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三、结语
中国人的思维更加注重整体和谐,而西方人的思维强调个体具象;对事物做出判断时,中国人往往更多凭借直觉经验,而西方人则注重逻辑思辨。不同的哲学思维模式可能会导致跨文化沟通不畅。例如,在与西方人就某一商业事务争论不休,无法达成一致时,为了缓和气氛,以和为贵,中国人可能会把话题转移到饭桌上再议,而西方人往往是丁卯二分,在谈判彻底成功之后,才会到饭桌上举行庆祝仪式。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必须对彼此的思维模式、文化习俗有相当的了解,否则,语言表达能力再好都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英语影视作品中的跨文化意象差异研究”(项目编号:2018XJKY-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德(1959-),男,北京人,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