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建活动教学模式是学科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情境再现——探究质疑——交流解疑——归纳构建——升华拓展”这一活动教学模式建立在“以生为本”“以情激趣”“全面发展”这几个教学理念之上,实现课堂教学的最大实效。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模式;情境再现;探究质疑;归纳构建
教无定法,教学为何要创建模式?国内学者界认为: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中介,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用来设计课程,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基本范型。
教学模式只是一种基本范型,相当于只是房屋的框架,而不是房屋的样式,更不是房屋的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灌注式”的,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把预先准备好的知识材料填鸭子似的灌给学生;而学生是课堂的接受者,被动而机械地接受着老师的“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后,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再只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而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课程也不再只是教学计划和目标,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不再只是由教材这一单因素构成的静态课程,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的构建过程。
心理学也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 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得来的。
课程的要求,现实的需要,都告诉我们,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为此,创建活动教学模式是学科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创建语文活动教学模式就是要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一、在推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尝试创建了“情境再现——探究质疑——交流解疑——归纳构建——升华拓展”活动教学模式。
1.“情境再现”,利用语文学材中的情感基点,创设课堂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内心潜藏的情感,让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共鸣,对学生的学习起了很好的刺激作用,加速了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2.“探究质疑”立足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对文本质疑,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有了学习的需要,学习的过程就是主动的、愉快的,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好。
3.“交流解疑”体现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与文本对话,发现问题后,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在交流中分享心得,在交流中收获知识。教师此时只是一个平等的交流者、一个明智的引导者,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而不是束缚與操控。
4.“归纳构建”着眼于学生的收获。学生在进行了学习之后,开始归纳总结自己的收获,在归纳总结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能力的提升。
5.“升华拓展”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学以致用,充分体现能力的发展。
二、“情境再现——探究质疑——交流解疑——归纳构建——升华拓展”活动教学模式的创建主要基于几种教学理念
1.以生为本
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语文新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课堂的设计一切为了学生,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而从哲学角度讲,活动是人的存在形式。教学活动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丰富个性,能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觉投入学习,在学习中积累经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2.以情激趣
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唤起学生的趣味,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得以激发。教学过程是由师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这两条经纬线交织而成的信息传输和接受过程,教师除了能通过知识吸引学生外,还能通过情感的感染吸引学生。在导入时再现文本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文本情感的真切,体会文本思想的深邃;在探究中让学生自主领悟文本的精彩,发掘文本的魅力;在交流中让学生迸溅思想的火花,与同伴、与文本交融……利用情感的催化,让学生自觉学习,收获知识,提高能力。
3.全面发展
按新课程标准的界说,语文教育的特点,一是人文性,二是实践性,三是民族性。语文课堂不但担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任务,还担负着审美教育、品德教育、思想教育等等教育责任。为此,语文课堂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境再现”给予学生情感影响;“探究质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能力;“交流解疑”促进学生协调与合作……在课堂学習的过程中,学生有了不同方面的发展。
三、“情境再现——探究质疑——交流解疑——归纳构建——升华拓展”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将课程的目标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情境再现——探究质疑——交流解疑——归纳构建——升华拓展”教学模式就是要层层深入,逐步实现这三方面的目标。
1.情境再现
情感最主要的是具有调节功能,即情感(非智力因素)对个体的认知操作活动(智力因素)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会影响认知活动的效果。为此,在课堂的先导环节通过对文本的情境再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再现文本情境的方法有多种,下面简要说说其中的三种。
①画面组合法:
搜集文本的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通过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学生看,并且配以切合的音乐或解说、朗诵等,让学生在脑海中组合画面,再现文本情境。
②小品演示法:
根据课文的内容改编小品,不但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解,更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探讨兴趣。
③闭眼想象法:
让学生平静心情,闭上眼睛,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想象,让学生切身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促使他们自主地学习。“一个又聋、又哑、又瞎的人,他(她)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在《再塑生命》一课的导入中,我让学生安静下来,闭上眼睛,用心想象,用心体会,学生仿佛就是海伦凯勒,他们感到了无助与惶恐,也就为他们阅读文本,领会“再塑生命”作了很好的铺垫,下面的教与学都已是水到渠成。
2.探究质疑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文本,让他们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本环节关键要把握好教师的角色演绎。教师不能过多的干涉,但也不能放任不理,应该适时给予适量的指导。一般来说,教师都可以提示学生按照文本“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这个阅读规律去探究文本,从而发现问题。
3.交流质疑
这一环节是本模式的关键环节。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的问题要在本环节中得到解决,他们的知识与经验在这一环节都将得以积累。组织这一环节时教师要注意课堂的调控,要使课堂“活而不乱”。另外教师在这一环节更要发挥自己的引导功能,即不能包办,把知识硬授予学生,也不能坐视不理,任由学生漫无边际地交流探讨。教师要把好活动的方向。
4.归纳构建
这是本模式的总结阶段。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要把自己在这一堂课的收获系统化、条理化,从而成功构建他们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教师注意不要包揽总结的任务,只需要在学生总结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并引导他们进行方法的归纳。
5.升華拓展
这一环节学生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既巩固所学的知识,也检验学习的效果。在这个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教师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对别人的评价中以及在听别人的评价中反思、升华,从而实现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我发现“情境再现——探究质疑——交流解疑——歸纳构建——升华拓展”教学模式把“语文学习的特点”与“学生是课堂主人”相结合,既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又体现了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标准。它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泼而有序的课程中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得。
参考文献:
[1]乔伊斯和韦尔.教学模式
[2]语文新课程标准
[3]心理学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模式;情境再现;探究质疑;归纳构建
教无定法,教学为何要创建模式?国内学者界认为: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中介,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用来设计课程,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基本范型。
教学模式只是一种基本范型,相当于只是房屋的框架,而不是房屋的样式,更不是房屋的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灌注式”的,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把预先准备好的知识材料填鸭子似的灌给学生;而学生是课堂的接受者,被动而机械地接受着老师的“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后,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再只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而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课程也不再只是教学计划和目标,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不再只是由教材这一单因素构成的静态课程,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的构建过程。
心理学也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 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得来的。
课程的要求,现实的需要,都告诉我们,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为此,创建活动教学模式是学科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创建语文活动教学模式就是要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一、在推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尝试创建了“情境再现——探究质疑——交流解疑——归纳构建——升华拓展”活动教学模式。
1.“情境再现”,利用语文学材中的情感基点,创设课堂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内心潜藏的情感,让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共鸣,对学生的学习起了很好的刺激作用,加速了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2.“探究质疑”立足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对文本质疑,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有了学习的需要,学习的过程就是主动的、愉快的,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好。
3.“交流解疑”体现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与文本对话,发现问题后,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在交流中分享心得,在交流中收获知识。教师此时只是一个平等的交流者、一个明智的引导者,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而不是束缚與操控。
4.“归纳构建”着眼于学生的收获。学生在进行了学习之后,开始归纳总结自己的收获,在归纳总结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能力的提升。
5.“升华拓展”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学以致用,充分体现能力的发展。
二、“情境再现——探究质疑——交流解疑——归纳构建——升华拓展”活动教学模式的创建主要基于几种教学理念
1.以生为本
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语文新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课堂的设计一切为了学生,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而从哲学角度讲,活动是人的存在形式。教学活动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丰富个性,能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觉投入学习,在学习中积累经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2.以情激趣
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唤起学生的趣味,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得以激发。教学过程是由师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这两条经纬线交织而成的信息传输和接受过程,教师除了能通过知识吸引学生外,还能通过情感的感染吸引学生。在导入时再现文本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文本情感的真切,体会文本思想的深邃;在探究中让学生自主领悟文本的精彩,发掘文本的魅力;在交流中让学生迸溅思想的火花,与同伴、与文本交融……利用情感的催化,让学生自觉学习,收获知识,提高能力。
3.全面发展
按新课程标准的界说,语文教育的特点,一是人文性,二是实践性,三是民族性。语文课堂不但担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任务,还担负着审美教育、品德教育、思想教育等等教育责任。为此,语文课堂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境再现”给予学生情感影响;“探究质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能力;“交流解疑”促进学生协调与合作……在课堂学習的过程中,学生有了不同方面的发展。
三、“情境再现——探究质疑——交流解疑——归纳构建——升华拓展”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将课程的目标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情境再现——探究质疑——交流解疑——归纳构建——升华拓展”教学模式就是要层层深入,逐步实现这三方面的目标。
1.情境再现
情感最主要的是具有调节功能,即情感(非智力因素)对个体的认知操作活动(智力因素)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会影响认知活动的效果。为此,在课堂的先导环节通过对文本的情境再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再现文本情境的方法有多种,下面简要说说其中的三种。
①画面组合法:
搜集文本的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通过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学生看,并且配以切合的音乐或解说、朗诵等,让学生在脑海中组合画面,再现文本情境。
②小品演示法:
根据课文的内容改编小品,不但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解,更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探讨兴趣。
③闭眼想象法:
让学生平静心情,闭上眼睛,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想象,让学生切身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促使他们自主地学习。“一个又聋、又哑、又瞎的人,他(她)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在《再塑生命》一课的导入中,我让学生安静下来,闭上眼睛,用心想象,用心体会,学生仿佛就是海伦凯勒,他们感到了无助与惶恐,也就为他们阅读文本,领会“再塑生命”作了很好的铺垫,下面的教与学都已是水到渠成。
2.探究质疑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文本,让他们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本环节关键要把握好教师的角色演绎。教师不能过多的干涉,但也不能放任不理,应该适时给予适量的指导。一般来说,教师都可以提示学生按照文本“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这个阅读规律去探究文本,从而发现问题。
3.交流质疑
这一环节是本模式的关键环节。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的问题要在本环节中得到解决,他们的知识与经验在这一环节都将得以积累。组织这一环节时教师要注意课堂的调控,要使课堂“活而不乱”。另外教师在这一环节更要发挥自己的引导功能,即不能包办,把知识硬授予学生,也不能坐视不理,任由学生漫无边际地交流探讨。教师要把好活动的方向。
4.归纳构建
这是本模式的总结阶段。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要把自己在这一堂课的收获系统化、条理化,从而成功构建他们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教师注意不要包揽总结的任务,只需要在学生总结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并引导他们进行方法的归纳。
5.升華拓展
这一环节学生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既巩固所学的知识,也检验学习的效果。在这个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教师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对别人的评价中以及在听别人的评价中反思、升华,从而实现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我发现“情境再现——探究质疑——交流解疑——歸纳构建——升华拓展”教学模式把“语文学习的特点”与“学生是课堂主人”相结合,既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又体现了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标准。它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泼而有序的课程中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得。
参考文献:
[1]乔伊斯和韦尔.教学模式
[2]语文新课程标准
[3]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