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年轻的母亲,生命的年轮刚刚才过29圈,就不幸患上了白血病。由于无力负担高昂的手术费用,她无奈地放弃了治疗,这也意味着,年轻的生命随时可能画上句号。
面临死亡的时候,她没有慌乱,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首先想到如何不让失去母亲这件事给3岁的儿子留下心理阴影。她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儿子能同其他的孩子一样,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不缺少母爱。于是,趁着病体还能支撑,罗南英开始在病床上给儿子写信。“我把所有能够想到的都写出来,让儿子在我离开这个世界后,每隔一段时间都能收到母亲预留给他的信,像每一个母亲在她儿子耳边的一种唠叨,就是这样,我所能做的就是这样。”罗南英说。
“鹏鹏:我亲爱的孩子,当你能独立看懂这封信的时候,妈妈也许已经离开你了,可是妈妈多么希望和你在晨曦里在晚风中嬉戏玩耍,看着你无忧无虑地成长啊……”这是罗南英留给3岁儿子的第一封绝笔信。
“孩子,妈妈对不起你,在你这样年幼的时候就要离开你。但是妈妈会写许多许多信留给你,在你每个生日到来的时候,让爸爸读给你听,识字以后你也可以自己看。虽然那时已是阴阳相隔,但妈妈会在天上看着鹏儿一天天一年年快乐、健康地长大。”
“亲爱的孩子,今天是你20岁的生日,你终于长大了,妈妈祝贺你!妈妈得白血病时,你才3岁。妈妈得了如此凶险的病,尽管可以做手术,但毕竟凶多吉少,风险大而又需要巨额费用,是足以让几家人倾家荡产的。所以,我选择了放弃。希望多年之后,鹏儿能理解其中的苦衷!要怨,只能怨噩梦来得如此突然,将妈妈对你的许多企盼和心愿击得支离破碎,许多要告诉你的话在匆促之间变得杂乱无章,可是妈妈决意要将真实的爱留给你,请你理解并坚强地面对生活!孩子,但愿爱能跨越时空的界限,把妈妈的殷殷关怀传递到你的身边!”
在宁波治病期间,罗南英最大的幸福就是给儿子写信的那一刻,她从儿子3岁、10岁、20岁,一直写到29岁,一共写了13封信。罗南英认为她完成了一件对自己而言是最重要的事情,此后她和丈夫决定回家。就在他们准备动身的时候,偶然间看到宁波晚报登出的“给孩子的一封信”征文活动启事。夫妻俩商量了一下,决定去投稿试一试。他们没想到,就是这个消息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转变——短短1周的时间,被这位“白血病母亲”深深感动的宁波市民,就把60万元的医疗费捐齐了!
可以放弃生命,但不能放弃爱
罗南英是青海省乐都县乡村的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今年3月的一次体检中,还不到30岁的罗南英被诊断出患了白血病。由于长期腹痛,大量流鼻血,延误就诊,现在只能通过骨髓移植手术来挽救生命。罗南英和丈夫千里迢迢慕名到宁波求医,幸运的是,罗南英和陪她来的姐姐骨髓配对成功。然而残酷的现实是,60万元的巨额治疗费,浇灭了罗南英心中刚刚燃起的求生希望。
“一听医生说出治疗费用,我就没想过要继续治,也不敢这样想。就我们的经济条件来说,得上白血病就只能等死。”罗南英说。
罗南英每月工资只有八九百元,丈夫是西宁电信局一名临时工,两个人的月收入加在一起还不足2000元,现在还是租房子生活。这次来宁波带来的1万多块钱,也都是向亲戚借来的。
罗南英的丈夫说,为了凑钱,家里人还想到过卖房子。但把双方父母以及罗南英姐姐的房子都卖掉,凑起来也只有20多万元。
60万元的治疗费,对罗南英一家不啻是天文数字,这让已经找到骨髓配型的罗南英不得不作出艰难的决定:放弃治疗!比作出决定更难的是,罗南英无法想象3岁的儿子如何在没有母爱的生活中成长!于是,躺在病榻上的罗南英决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孩子写信。
信只写到孩子29岁生日那天。“因为我当时觉得我的生命就在29岁戛然而止,我所能感受到的也只有这些,再往上给他写30岁、40岁的,那是我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罗南英说。
她是县里的优秀教师,如果没得白血病,今年8月,她就可以拿到本科文凭。在做教师的这几年里,罗南英每个星期只回家一趟。在写给儿子29岁生日的那封信里,罗南英这样说道:“写时心里有种难言的感觉,因为再过几天,也是病中的妈妈29周岁的生日了。29岁,妈妈的一生短暂而又平凡,却因为活在爱和被爱里而无憾。妈妈有幸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尽管只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8年,也没有取得什么骄人业绩,但对人间的真情,妈妈还是充分地感受到了。每当病情不太好时,妈妈的眼前总会浮现领导、同事还有学生们,在送我外出治疗时企盼的眼神和挥动的双手。那时我才知道,我深深地爱着我的职业、我的同事、我的学生,而他们,也在深深地爱着我!年年岁岁,花开花落,世间万象纷繁变迁,唯一不会改变的,是真诚的爱!”
在罗南英简陋而整齐的学校宿舍里,有一件给儿子织了一半的毛衣。她本以为再也没有机会把这件毛衣织完,但是,爱和期待,让罗南英家人重新看到了希望。
博大母爱感动一座城市
2005年6月26日,也就是罗南英向《宁波晚报》寄去“给儿子的信”的第十天,《宁波晚报》以《让爱穿越时空成为永恒》为题,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罗南英给鹏鹏的四封信。
这一期的报纸在当天下午出现在报摊之后,报社的电话就开始响个不停,所有的来电者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挽救这位伟大的母亲!
《宁波晚报》的热线记者杨静雅说:“我觉得这并不是每个母亲都能做得到的,她必须是个非常平静的母亲,一个有博大爱心的母亲才能做到。当时,仅仅5分钟就有8万元打进来。这8万元不是一个人,而是无数人打进来的,100元、200元,甚至是50元这样数额累积起来的。”
此后的短短一个星期,就有2000多名宁波市民为罗南英治病捐款60万元,还有400多位市民冒着酷暑来到病榻前看望她……
无以为报,病中的罗南英提笔给宁波市素不相识的伯伯、叔叔、阿姨大姐及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们写了一封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公开信——
善良的宁波市民:
请接受我——一名普通教师、一名平凡母亲最诚挚的谢意!我和我的家人将永远铭记在宁波这座充满爱心的城市的所有经历。
自从《宁波晚报》刊出我写给孩子的4封信后,我那小小的病房几乎成了爱的海洋。我的初衷只是想给孩子留下一些爱的纪念,却引来了你们如潮的爱心!一张张陌生却又真挚的笑脸消融了我绝望中的悲哀,一双双温暖和真诚的手扬起了我希望的风帆!
几天来,我和我的爱人常常是泪水纷飞如雨,因为深深的感动,因为强烈的震撼!哪一个人不是在勤勤恳恳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哪一个父母不怜惜自己的儿女?而我却因为这样朴素的理由获得了你们的资助和抚慰,我怎能不深深地感恩!
但是善良的人们啊,你们为什么不肯留下姓名?如果有一天我因为你们的爱幸运地活了下来,那除了记忆里您温暖的容颜,却没有文字可以让我记住你们。
那个让外婆把瓷娃娃储蓄罐带给我的幼儿园小朋友,谢谢你帮助鹏弟弟挽留妈妈,我会把它一直带在身边,伴随我渡过难关,因为那是一个孩子对一个母亲真诚的鼓励!那些年迈的叔叔阿姨们冒着酷暑专程来到医院给予我关怀和支持,就像父亲和母亲对待生病的女儿一样语重心长,细致入微。还有让我印象深刻的“特殊”的一家:父亲没有健全的身躯,但一家三口是那样甜蜜和幸福,他们的看望更加坚定了我战胜病魔、回到亲人身边的信心……未曾谋面的默默支持我的人们,我该如何来报答您啊!
选择坚强,期待手术成功
骨髓配对成功了,治疗费用也解决了,罗南英的手术原定今年7月进行,可是,上苍似乎在有意考验这位勇敢的“白血病母亲”。正在手术紧锣密鼓准备的时候,罗南英却突然出现了视网膜剥离,什么都看不见。虽然经过治疗,她的视力慢慢恢复了,可身体底子很差的罗南英又出现了其他的并发症,预定手术时间从8月一直推到9月底,主治医生说,究竟何时能进行手术,还要视她的身体状况而定。
谁都知道,白血病病人出现并发症可能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但病床上的罗南英依旧乐观,继续给儿子写信。在一次准备手术前,她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南方的夜晚温暖从容,遥望夜空眼前就会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明亮的灯光下,幸运逃过劫难的母亲拥着心爱的孩子,一起翻看一沓发黄了的写给孩子的信件,父亲在一边含笑地注视着母子俩,温馨动人的往事又一遍遍在脑海中浮现……”
为了缓解罗南英对儿子的思念之情,青海电视台的记者特地把记录了罗南英儿子、家人和学生问候的录像片交到她手中。四五个月没见到儿子鹏鹏的罗南英的眼泪止不住了。但当丈夫接通儿子电话的时候,鹏鹏却不肯接听。“有点生疏了,时间太长了,离开的时间太长了。”在罗南英的喃喃自语里,其实仍然流淌着一位母亲伟大的爱,那是一种亘古不变、千金难买的人类之爱!
“爱创造了奇迹,在短短几天,凑足了巨额手术费用,就让妈妈装着这些爱和期待,去迎接挑战吧!不管结果如何,过程,是如此的美。孩子,请你接过爱的火把,将爱传递。”这是罗南英给儿子写下了第14封信。病中的罗南英想告诉儿子,只有爱,才是最有力量的。
对于3岁的鹏鹏来说,现在还无法听懂妈妈的这些信,但是总有一天,他会发现,这是他一生曾经拥有且终身珍藏心底的最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