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课前预习,可是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不乐观,教师们没有很好的指导方法,学生在预习时也仅仅只限于读读课文,而且无法检测,有些学生并没有真正完成,同时学生的预习也只是在浅层次里徘徊,不够深入,对于学生自学能力提升没有帮助。为此,我们提出了我们认为“读-查-问-评-写”课前预习“五步”法对学生课前预习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预习质量得到了提高。本文重点就是对这“五步法“的具体操作进行介绍。
[关键词] 读 查 问 评 写 课前预习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课前预习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关注,大家普遍意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可是通过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了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1)学生课前预习目的不明确。有的学生很少预习,有的学生即使预习了,但是仍然不是很清楚自己预习的目的是什么。(2)学生课前预习目标不清楚。从调查来看,学生对预习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不是很了解,很多学生以为预习就是读读课文,读读生字词,只要能读就算是预习过了。(3)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几乎没有。从学生的问卷中,我们看到学生的预习课文无非就是读读课文,读读生字词。
从学生预习的现状来看,我们知道学生之所以会出现预习情况不太理想,预习的结果比较肤浅,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师们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没有引导学生怎样去预习,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实际的语文能力,提出了“读.查.问.评.写”课前预习“五步”法的用以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预习质量得到了提高。这种预习方法的操作程序是这样的:
第一步:读——读准生字,读好课文
读书是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前预习的第一关是要会读,如果连文本也不会读正确读流利,生字都不能读准,那怎么能说是预习过了呢?所以,读是我们让学生预习的的第一步。
1.自读课文三遍。读课文是预习的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要求高段学生预习时至少通读课文三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在读的时候我们请学生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在以前的预习中,我们发现学生碰到不认识的字就带过去了,以前学的带读字学生忘记后再次碰到就乱读或者跳过不读。为此在读第一遍课文的时候,就要求学生把所有生字的字音读准了,不要拼错。不认识的字自己查一下字典或者问父母或者问同学老师,力争把课文中的所有的字念准了。
(2)再读课文,读懂大意。读课文不能光会念这些字组成的文章,还要把文章的大概意思弄明白,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印象。学生再读课文的时候,要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最好是每一自然段里讲了些什么。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讲还是以全文主要讲了什么为主,而低中年级的学生预习的时候则以每一自然段讲了什么为主,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三读课文,感悟体验。学生的读要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就得在读的要求上有所提升。学生在第三次读课文的时候,想想自己能从中受到什么教育,得到怎样的启发,或者是读懂了些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读与悟就结合在一起了,对于学生感悟语言、体会文本的能力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
2.自读字词三遍。学生在课文中能读生字新词了,并不代表能在另外的地方也能读。在以往的教学实际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生字新词里的一个有趣特点,那就是他们能随课文读生字新词,可是离开课文之后,把生字单独拿出来时就又不认识了,这是正常现象。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记住生字,学生在读完课文之后,把教材最后的后面生字表(一)、(二)中的带读字与课文中要学会的生字读正确了,更要读读课文后面的那些去掉拼音之后的带读字与生字。那样一来的话,学生真正会念这些新出现的生字与新词了。
为了便于学生的读落到实处,我们设计了《学生课前读课文评价表》,对学生的课前预习中读这一步进行督促与检查,除了自查之外,还有家长查与四人小组中互查。以便学生能真正完成读的任务,培养良好的课前读课文的习惯。(附《学生课前读课文评价表》)
第二步:查——查找意思,查找资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其实质就是让学生在前面探和闯,让学生打头阵,去尝试,去发现。学生可以利用工具书帮助理解字词;搜集跟课文有关的课外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图片式的,也可以是文字式的。教师引导学生从网络、图书室等地方去查找。
查工具书,理解字词
学生在学习新文本时,必然会对有些没见过的字词意思不太理解,虽然高年级的学生也学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但是毕竟这样的理解还是大致的,对于有些少见的生字新词的意思可能就不太清楚了。这个时候,学生就必须要借助一定的工具书来帮助自己理解词语的意思了。
(1)查《新华字典》。学生已经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过查字典了,为了让这种学习方法能在实际的学习中真正运用起来,也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查字典的习惯。我们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来理解生字在课文中的意思,那是需要十分精确的解释的。所以,我们在预习的时候让学生查字典,并给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语,写在语文书上,词语可以在字典中找到。
(2)查《词语手册》。学生手里都会有一本与教材相配套的《词语手册》,这本《词语手册》都是对课文中重要的词语意思进行解释,还有另外的一些词语积累方面的知识与内容。平时我们很少有老师会利用这份很好的资料,那么让学生在预习时自行看一下词语手册,在上课里则不能照着读,而是根据自己的记忆来说说某个词的意思,以此检测预习时有没有真正弄明白一些词语的意思。
查相关资料,理解课文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不再只是学生唯一的学习材料。教师应当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学习内容也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的内容。我们在让学生预习课文的时候,查找一些跟课文有关的资料,以此来拓宽学习面,更好地理解文本,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1)作者介绍。每篇文章都是作者精心构思而成的,是作者辛勤劳动的见证,也是作者心声的表达。在这个时候,我们学习文章之前必须对作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让学生去查找有关作者介绍方面的文字。看看他生活的时代,作者写作上的一些特色,还可以了解作者的兴趣爱好,为人处事方面的一些故事等。
(2)时代背景。有的文章写作时与我们学生有很大的距离,比如说一些红色经典的精美作品,学生并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中,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感,理解起来也相对来说比较困难,还有一些古诗的理解。我们就让学生对这一类的文章要求去查找跟课文相关的时代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
(3)相关题材的作品。美文的欣赏还可以通过比较来更好的把握文章的内容与写作的方法。我们有时还会让学生课前去查找有跟课文相关题材的一些作品来读一读。主要是对相同内容不同写法的材料的查找,还有就是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等等。
(4)图片与影像资料。文章只是一些文字所构成的,有些文章是写景的,而这景学生却从来没有见到过。我们就让学生去查找这些景物的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者影像资料,以加深学生对此景此物的喜爱之情。
第三步:问——问出疑惑,问出水平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我们要求学生随时质疑,让他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阅读能力。大部分学生不是没有问题,就是提了几个与课文内容大相径庭的问题。于是,我们指导学生从以下五处入手学会提问,逐渐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1.对课题质疑。
课题常常是课文的眼睛,分析透了课题,有时就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对课题质疑,我们只要在课堂上略微点拨即可,学生都还是比较容易学会从课题中提问的。比如说预习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窃读记》之后,有好多学生提出了:“窃读是什么意思?读书是件光明正大的事情,为什么要窃读呢?怎样窃读?”等问题。
2.在“矛盾”处质疑
课文有些地方描写看似矛盾,前后有些不太一致,或者说跟我们所想的完全不一样,而事实上却是作者别具匠心,另有深意。我们让学生寻找这样的一些可疑之处,提出自己的问题。在预习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中,学生就会问到:“课文中根本没有那匹马,可作者为什么要说‘别饿坏了那匹马’呢?”
3.在“空白”处质疑
课文中的描写有详尽的,也的简略的。我们通常会碰到很多可想象的地方,作者没有细细地加以描绘,这个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质疑。在预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一文时,学生就提了这样的问题“老人的眼睛时充满了企盼,他在企盼什么呢?”
4.对中心句质疑
中心句是统领全文的一个句子,它往往是教师上课时会用到的句子,教师们在教学设计里也会围绕文章的中心句提一些问题作为教学时的主问题,如果让学生在预习时主动提出来的话,那么效果会更好。比如预习《一夜的工作》时,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提问,学生就会问道:“为什么说总理是多么辛劳,多么俭朴?”“哪些地方说明总理是多么辛劳,多么俭朴?”
5.对精彩处质疑
课文中都会有一些精彩的描述,会有许多优美的句子。对于这样的好句子,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质疑的。比如在预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雨》一文时,有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雨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呢?”
第四步:评——评注语言,评价特色
文本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载体或者说是一个范例,而学生要在这个范例中学习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作为教师都是非常清楚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文本的学习中既要得“言“,又要得“意”,即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上的一些特色。为此,我们在学生预习课文时,就要从两个方面对文章进行评价。
1.评价内容
一千个学生眼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感受与体会是各不相同的。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也不尽一样。我们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把课文中自己已经理解的句子或者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再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与理解,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读懂了什么”写下来。我们在课堂上先教会学生怎样来理解词句的含义,多次训练之后,就可让学生自由预习写体会。
评价特色
教材中所选择的文本都是精品,都有其独到之处。作者语言运用的准确与生动就不必再多说了。对于作者的这种独特的遣词造句、谋局布篇的意图,即文法,让学生在预习时能自主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了解文本使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对学生预习能力与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有益处。比如说郑振铎在描写燕子用尾尖或翼尖点水后所形成的那个小水圈,为什么说成了“小圆晕”?燕子飞倦了,落在远处的几痕电线上,为什么这里不用“根”,而用“痕”?看似一个字,却是情趣横生啊!这些词句的安排,都蕴含着作者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也反映了他们在遣词造句上的独具匠心。碰到这样的一些好词好句,我们就引导学生预习时在旁边写上批注或者体会。
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是在实践中来的,而评价文本的内容与写作特色,则是最好的一直实践方式,只有经历长期的一个实践过程,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提升,学生的预习的主动性会加强,预习的质量也会不断地提高。
第五步:写——写下字词,写出感悟
有了前面的四个步骤,第五步的写也就是水到渠成了,学生在读、查、问、评的基础上,就可以把这些预习的成果记录下来。我们还设计了《学生课前预习书面作业》表。这主要是针对中高年级学生,每篇课文在预习时都要完成下面这张作业表。(附《学生课前预习书面作业》表)
通过以上课前预习“五步法”的操作,学生的课前预习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明确了预习的目的与要求,并能按照这样的方式一步步进行,使预习真正落到实处,预习能力与水平得到了提高,更为可喜的是他们在预习中的成果非常明显,特别是阅读能力的提高是突飞猛进的,学生的理解与认识的深刻程度有时超乎我们的想象。
[关键词] 读 查 问 评 写 课前预习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课前预习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关注,大家普遍意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可是通过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了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1)学生课前预习目的不明确。有的学生很少预习,有的学生即使预习了,但是仍然不是很清楚自己预习的目的是什么。(2)学生课前预习目标不清楚。从调查来看,学生对预习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不是很了解,很多学生以为预习就是读读课文,读读生字词,只要能读就算是预习过了。(3)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几乎没有。从学生的问卷中,我们看到学生的预习课文无非就是读读课文,读读生字词。
从学生预习的现状来看,我们知道学生之所以会出现预习情况不太理想,预习的结果比较肤浅,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师们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没有引导学生怎样去预习,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实际的语文能力,提出了“读.查.问.评.写”课前预习“五步”法的用以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预习质量得到了提高。这种预习方法的操作程序是这样的:
第一步:读——读准生字,读好课文
读书是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前预习的第一关是要会读,如果连文本也不会读正确读流利,生字都不能读准,那怎么能说是预习过了呢?所以,读是我们让学生预习的的第一步。
1.自读课文三遍。读课文是预习的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要求高段学生预习时至少通读课文三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在读的时候我们请学生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在以前的预习中,我们发现学生碰到不认识的字就带过去了,以前学的带读字学生忘记后再次碰到就乱读或者跳过不读。为此在读第一遍课文的时候,就要求学生把所有生字的字音读准了,不要拼错。不认识的字自己查一下字典或者问父母或者问同学老师,力争把课文中的所有的字念准了。
(2)再读课文,读懂大意。读课文不能光会念这些字组成的文章,还要把文章的大概意思弄明白,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印象。学生再读课文的时候,要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最好是每一自然段里讲了些什么。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讲还是以全文主要讲了什么为主,而低中年级的学生预习的时候则以每一自然段讲了什么为主,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三读课文,感悟体验。学生的读要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就得在读的要求上有所提升。学生在第三次读课文的时候,想想自己能从中受到什么教育,得到怎样的启发,或者是读懂了些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读与悟就结合在一起了,对于学生感悟语言、体会文本的能力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
2.自读字词三遍。学生在课文中能读生字新词了,并不代表能在另外的地方也能读。在以往的教学实际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生字新词里的一个有趣特点,那就是他们能随课文读生字新词,可是离开课文之后,把生字单独拿出来时就又不认识了,这是正常现象。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记住生字,学生在读完课文之后,把教材最后的后面生字表(一)、(二)中的带读字与课文中要学会的生字读正确了,更要读读课文后面的那些去掉拼音之后的带读字与生字。那样一来的话,学生真正会念这些新出现的生字与新词了。
为了便于学生的读落到实处,我们设计了《学生课前读课文评价表》,对学生的课前预习中读这一步进行督促与检查,除了自查之外,还有家长查与四人小组中互查。以便学生能真正完成读的任务,培养良好的课前读课文的习惯。(附《学生课前读课文评价表》)
第二步:查——查找意思,查找资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其实质就是让学生在前面探和闯,让学生打头阵,去尝试,去发现。学生可以利用工具书帮助理解字词;搜集跟课文有关的课外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图片式的,也可以是文字式的。教师引导学生从网络、图书室等地方去查找。
查工具书,理解字词
学生在学习新文本时,必然会对有些没见过的字词意思不太理解,虽然高年级的学生也学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但是毕竟这样的理解还是大致的,对于有些少见的生字新词的意思可能就不太清楚了。这个时候,学生就必须要借助一定的工具书来帮助自己理解词语的意思了。
(1)查《新华字典》。学生已经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过查字典了,为了让这种学习方法能在实际的学习中真正运用起来,也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查字典的习惯。我们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来理解生字在课文中的意思,那是需要十分精确的解释的。所以,我们在预习的时候让学生查字典,并给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语,写在语文书上,词语可以在字典中找到。
(2)查《词语手册》。学生手里都会有一本与教材相配套的《词语手册》,这本《词语手册》都是对课文中重要的词语意思进行解释,还有另外的一些词语积累方面的知识与内容。平时我们很少有老师会利用这份很好的资料,那么让学生在预习时自行看一下词语手册,在上课里则不能照着读,而是根据自己的记忆来说说某个词的意思,以此检测预习时有没有真正弄明白一些词语的意思。
查相关资料,理解课文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不再只是学生唯一的学习材料。教师应当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学习内容也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的内容。我们在让学生预习课文的时候,查找一些跟课文有关的资料,以此来拓宽学习面,更好地理解文本,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1)作者介绍。每篇文章都是作者精心构思而成的,是作者辛勤劳动的见证,也是作者心声的表达。在这个时候,我们学习文章之前必须对作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让学生去查找有关作者介绍方面的文字。看看他生活的时代,作者写作上的一些特色,还可以了解作者的兴趣爱好,为人处事方面的一些故事等。
(2)时代背景。有的文章写作时与我们学生有很大的距离,比如说一些红色经典的精美作品,学生并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中,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感,理解起来也相对来说比较困难,还有一些古诗的理解。我们就让学生对这一类的文章要求去查找跟课文相关的时代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
(3)相关题材的作品。美文的欣赏还可以通过比较来更好的把握文章的内容与写作的方法。我们有时还会让学生课前去查找有跟课文相关题材的一些作品来读一读。主要是对相同内容不同写法的材料的查找,还有就是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等等。
(4)图片与影像资料。文章只是一些文字所构成的,有些文章是写景的,而这景学生却从来没有见到过。我们就让学生去查找这些景物的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者影像资料,以加深学生对此景此物的喜爱之情。
第三步:问——问出疑惑,问出水平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我们要求学生随时质疑,让他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阅读能力。大部分学生不是没有问题,就是提了几个与课文内容大相径庭的问题。于是,我们指导学生从以下五处入手学会提问,逐渐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1.对课题质疑。
课题常常是课文的眼睛,分析透了课题,有时就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对课题质疑,我们只要在课堂上略微点拨即可,学生都还是比较容易学会从课题中提问的。比如说预习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窃读记》之后,有好多学生提出了:“窃读是什么意思?读书是件光明正大的事情,为什么要窃读呢?怎样窃读?”等问题。
2.在“矛盾”处质疑
课文有些地方描写看似矛盾,前后有些不太一致,或者说跟我们所想的完全不一样,而事实上却是作者别具匠心,另有深意。我们让学生寻找这样的一些可疑之处,提出自己的问题。在预习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中,学生就会问到:“课文中根本没有那匹马,可作者为什么要说‘别饿坏了那匹马’呢?”
3.在“空白”处质疑
课文中的描写有详尽的,也的简略的。我们通常会碰到很多可想象的地方,作者没有细细地加以描绘,这个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质疑。在预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一文时,学生就提了这样的问题“老人的眼睛时充满了企盼,他在企盼什么呢?”
4.对中心句质疑
中心句是统领全文的一个句子,它往往是教师上课时会用到的句子,教师们在教学设计里也会围绕文章的中心句提一些问题作为教学时的主问题,如果让学生在预习时主动提出来的话,那么效果会更好。比如预习《一夜的工作》时,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提问,学生就会问道:“为什么说总理是多么辛劳,多么俭朴?”“哪些地方说明总理是多么辛劳,多么俭朴?”
5.对精彩处质疑
课文中都会有一些精彩的描述,会有许多优美的句子。对于这样的好句子,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质疑的。比如在预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雨》一文时,有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雨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呢?”
第四步:评——评注语言,评价特色
文本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载体或者说是一个范例,而学生要在这个范例中学习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作为教师都是非常清楚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文本的学习中既要得“言“,又要得“意”,即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上的一些特色。为此,我们在学生预习课文时,就要从两个方面对文章进行评价。
1.评价内容
一千个学生眼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感受与体会是各不相同的。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也不尽一样。我们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把课文中自己已经理解的句子或者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再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与理解,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读懂了什么”写下来。我们在课堂上先教会学生怎样来理解词句的含义,多次训练之后,就可让学生自由预习写体会。
评价特色
教材中所选择的文本都是精品,都有其独到之处。作者语言运用的准确与生动就不必再多说了。对于作者的这种独特的遣词造句、谋局布篇的意图,即文法,让学生在预习时能自主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了解文本使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对学生预习能力与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有益处。比如说郑振铎在描写燕子用尾尖或翼尖点水后所形成的那个小水圈,为什么说成了“小圆晕”?燕子飞倦了,落在远处的几痕电线上,为什么这里不用“根”,而用“痕”?看似一个字,却是情趣横生啊!这些词句的安排,都蕴含着作者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也反映了他们在遣词造句上的独具匠心。碰到这样的一些好词好句,我们就引导学生预习时在旁边写上批注或者体会。
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是在实践中来的,而评价文本的内容与写作特色,则是最好的一直实践方式,只有经历长期的一个实践过程,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提升,学生的预习的主动性会加强,预习的质量也会不断地提高。
第五步:写——写下字词,写出感悟
有了前面的四个步骤,第五步的写也就是水到渠成了,学生在读、查、问、评的基础上,就可以把这些预习的成果记录下来。我们还设计了《学生课前预习书面作业》表。这主要是针对中高年级学生,每篇课文在预习时都要完成下面这张作业表。(附《学生课前预习书面作业》表)
通过以上课前预习“五步法”的操作,学生的课前预习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明确了预习的目的与要求,并能按照这样的方式一步步进行,使预习真正落到实处,预习能力与水平得到了提高,更为可喜的是他们在预习中的成果非常明显,特别是阅读能力的提高是突飞猛进的,学生的理解与认识的深刻程度有时超乎我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