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辛弃疾的豪放性格与豪放词风分析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545133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辛弃疾作为南宋词中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的豪放与悲壮是宋朝无人能比及的,那种战死沙场和为国“死而后已”的决心和壮志也是无人能及的。本文主要通过解读辛弃疾在词作中体现出的豪放性格与豪放词风,对词人进行深层次的体验与领悟,从而体会词人不凡的一生。
  关键词:辛弃疾 豪放性格 豪放词风
  提及宋词,就不得不说一说豪放词派的领袖人物——辛弃疾。辛弃疾被称为“词坛飞将”,其豪放的性格和词风连北宋的苏轼也要略逊一筹。本文主要通过解答“豪放性格”在辛弃疾身上如何体现以及“豪放词风”又是怎样形成的两个问题,带领读者走进辛弃疾的词作世界,体悟这位哪怕年老体弱也依旧心怀天下的词人大家。
  一、历史造就了辛弃疾豪放的性格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豪放派词人。那么是什么造就了辛弃疾词作的豪放特点呢?笔者通过对辛弃疾的生平了解和对辛词的大量研究,了解到词人的豪迈与生俱来,骨子里那种为国效忠、死而后已的决心展示了其心胸的宽广和气势的恢宏。辛弃疾是南宋时期非常重要的将领和伟大的诗人,其主要文学成就之一便是拓展了宋词的新的思想境界,是豪放词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南宋时期豪放词的“第一人”。辛弃疾出生在金国初建的济南,北方人民的深重灾难是他童年的全部画面。随着时代的变迁,辛弃疾南渡投奔南宋朝廷。宋朝的悲剧命运折射着辛弃疾悲壮的一生,而南宋这一朝代的特殊性,让出生行伍的辛弃疾挥笔题词,首首豪迈,阕阕悲壮,其基本主题始终逃脱不了国破家亡。笔者认为,辛弃疾的一生都与政治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在朝廷中他是积极主战的代表,他无法看着自己的国家沦为焦土,自己的同胞沦为难民。同时,辛弃疾是行伍出身,可谓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军人,即便他没有戎马一生,但他的内心终究是向往着有朝一日能穿上盔甲,在抗金的战场上叱咤风云,在硝烟里节节击溃“犯我国土”的金人。青年时,他曾率领五十人的部下直入叛徒张安国五万人的大营,生擒了张安国,光这一壮举也能说明辛弃疾的豪放是骨子里带来的。
  只是,后来朝廷主和派占了上方,辛弃疾始终没能实现抗金的愿望,也因为主战思想被言官弹劾而落职退居江西上饶。值得称赞的是,辛弃疾虽仕途不顺,报国的愿望没能实现,但是闲居的他依旧将他的理想与抱负铭记于心,时时刻刻都把自己放在国家之下,为家国的兴衰牵动心绪。若非他的豪放,怎会轻易原谅国家对他的放弃?笔者在探查辛弃疾性格时还发现,辛弃疾的家境十分优渥,毫无经济压力的他自然可以退则出钱出人,出则上战杀敌。而这样的生活环境也给他提供了豢养侠客的机遇,比如辛弃疾闲居时用自己的钱修了几处园林式的庄园,养了很多的侠客,同时还组织了自己的“死士”。每天接触侠客的辛弃疾,有着自己的独立侠士精神,笔者觉得辛弃疾是想用这样的方式去实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真正实现的抱负和理想。除此之外,辛弃疾的豪放还体现在他的乐善好施。辛弃疾是一个很豪爽的人,曾经自己出钱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烹办了一场奢华的葬礼,震惊了朝廷内外。他也非常爱惜人才,常常救济那些穷困潦倒、得不到朝廷重视的文人骚客。因此,笔者认为,辛弃疾的豪放之处就体现在他在政治得意时能够意气风发的“沙场秋点兵”,政治失意时,也并没有抱怨国家、痛恨社会,而是用自己独特的爱国情怀回馈国家和社会。因此,不论是辛弃疾在位还是退隐,他都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坚持自己的理想,展现他的豪迈。
  笔者也在众多的词作中挑出了两首最能体现辛弃疾豪放性格的词,以便读者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辛弃疾。
  其一,《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 是辛弃疾豪放词中较有成就的一首,是借助日常的情绪抒发来展现辛弃疾虽是闲居却也心怀天下、心怀故人的词作。该词创作于1200年,当时的辛弃疾已经辞去官位,闲居在铅山。这首词是一首唱诵春天的词作。上阕描写了春天的景象,词句清新,情真意切。下阕是词人借景抒情,展现了仕途暂缓却依旧能够豁达、积极。整首词表达作者弃政隐逸,玩乐于山水,但依旧没有忘记自己效忠国家,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志,于是就想到了故人,想要知道他们的情况,更确切的是想要知道國家的现状。因此,该词就增添了一番惆怅和哀怨。
  其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是辛弃疾豪放词的另一首代表作。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借酒消愁,一醉解千愁。可是词人喝醉酒,忧愁却没有消失,反而越喝越浓,以至于激起了词人收复失地的雄心。词人点亮灯,欣赏着许久未出鞘的宝剑,寻思着这一生何时何地何事才能够用上它,并发挥它的作用。在梦里,军营一个接着一个地吹响号角声。秋高马壮之时,点兵沙场,准备出战。这一切都是词人所要表达的“了却君王的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举,只是这是在梦里,而在梦里,什么事情都可以发生。笔者觉得这是词人的用心之处,即便现实的残酷不能够让词人实现梦里想要的名誉,但是依然表达了词人豪迈的胸襟:不与这个世界为敌。
  二、从《破阵子》和《水龙吟》看辛弃疾的豪放词风
  辛弃疾由于其大气、豪爽的人生经历和受到苏轼豪放词风及南宋初期爱国词人战斗传统精神的影响,使得他一生创作的大量词作都有着雄奇阔大的意境,展现了豪放沉郁的风格。也正是这种豪放、阔大的风格,让他的词作受到了后代人的追捧和模仿,也让越来越多的后辈人走进他的世界,感受他的豪放,学习他的豪放。
  例如,辛弃疾豪放词中最具代表的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让人们感觉到辛弃疾身上的那种坦荡的侠士之风,“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则给人们描绘了一个凄凉悲壮的塞外世界,呈现出阔大的“沙场秋点兵”的景象。事实是,辛弃疾早在青年时期就南渡到南宋,他根本没有去过“大漠孤烟”的塞外。塞外世界对他来说,是一个根本无法想象和触及的世界。但是辛弃疾却能把这样一种悲苦经验通过梦境来展现,在自我理想的世界当中穿上盔甲、驰骋疆场,并最终“赢得生前身后名”。然而梦总是要醒的,词人还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杀敌报国、为国建功立业的事情也只能在梦里实现。笔者认为,即便这是一个梦,那也是一个豪放的、悲壮的、充满词人无奈的梦。面对着宝剑青光,词人想到英雄老去,壮怀抒尽,唯叹一声“可怜白发生”。全词始终有一股英雄之气纵贯,豪迈之情跃然纸上。   辛弃疾另一首让人熟知的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也展现着其豪放的词风。本词采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为人们展现了辛词中更加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故国的沦陷、国耻的未雪,这些不仅是词人的仇恨和焦虑,也是每一个同词人一样的爱国人士的仇恨与焦虑。故土难回、流落异乡的飘零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压抑感和怀才不遇无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机遇无望的紧迫感,桩桩件件,集聚于胸,词人进一步没资格,退一步不甘心。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冲突,催生了词人退隐江湖的念想,但执着建功的英雄气质又促使词人留在江湖。欲进不能,欲退不忍,侠客之风的辛弃疾,自信坚毅的辛弃疾,面对着现实的无奈与时空的交换,禁不住潸然泪下,在“无人会,登临意”的痛苦中,只能“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了。
  三、从社会的残酷来看辛弃疾的豪放性格与词风
  作为宋朝大将,辛弃疾誓死捍卫国家主权,怎料自己有心而国主无能。宋朝分裂,初到南方的辛弃疾还存有对朝廷的殷切幻想,在宋高宗赵构赞许和宋孝宗想要恢复失地的决心中蒙蔽了双眼。正是如此,辛弃疾在南宋任职的前期,慷慨激昂地写下了很多有关抗金北伐、收复失地的建议,比如《美芹十论》 《九议》等都是非常出名的。然而,国主的决心就好比“皇帝的新装”,任其热情激荡,朝廷也不愿意再打仗了。国主看中的只是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的实际才干,拿捏的也只是辛弃疾“进不能、退不忍”的爱国情怀。后来辛弃疾被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从收复失地的雄心勃勃到地方官員的治理荒政,辛弃疾内心的落差无人能懂。辛弃疾并不知道,他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激情,会让他无法立足于畏缩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他并没有意识到“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当辛弃疾被弹劾辞官,闲居家中不出时,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怎能够真正接受得了正是可以大展宏图的年纪就被迫离开政治舞台的事实。悲愤如他,只能够在诗词的世界中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但是,不甘心的辛弃疾并没有完全地放弃自己伟大的“复国”梦,六十四岁被任命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时,一度精神萎靡的他为之一振。
  因此,不论是了解辛弃疾本人,还是赏析其词作,人们都能得到一种豪迈与悲壮的风格,而这种风格带给人们的不光是感官上的享受,也是对于辛弃疾本人以及辛弃疾视若珍宝的国家的一种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更是一种对于生命本质意义的探讨和感受。
  参考文献:
  [1] 傅德岷主编.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武汉:崇文书局,2005.
  [2]蒋勋.蒋勋说宋词[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作 者: 吴安荣,湖南省花垣县人民法院法官助理。
  编 辑: 康慧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因为参加了综艺《我就是演员》,演员王媛可登上了微博热搜。她在节目里哭得梨花带雨,表达对总制片人于正的感谢。于正找她出演《延禧攻略》前,她已经有11个月没有戏拍了,“我可能都想放弃做演员了,想去做别的什么工作,因为我还要养家糊口……”出道12年,一切好像才刚刚开始。12年一轮回,她的身后是一个女演员的困境和突围。“笨笨的人”没有戏演  已经很久没有收到过剧本了,王媛可对外一副平静的模样,心里却开始发
飞机缓缓降落,空中俯瞰,绿意盎然的丘陵之间,公路连接着崭新的城镇——这里,是遵义。仅仅是刚刚过去的国庆七天长假期间,就有将近5万人和记者一样看到了这生机勃勃的景色。还有12万人搭乘高铁到达遵义,全市共接待游客800多万人次——要知道,遵义市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也才不过200余万。  过去,“遵义”是一个停留在记忆中的概念,她是一座红楼代表的红色圣地,她是西南地区的一座山城,她是茅台酒的故乡……强劲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阵地就是教师与学生在一方教室,学习写作技巧,模仿范文,套用格式。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导致了学生怕作文的现象。教学中,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写作氛围,引导学生写出富有情感的作文呢?现在的教育倡导的是生命教育、情感教育、个性化的教育,小学作文教学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个生发展的特殊载体,让学生写出童真童趣,敲响快乐作文的音符。那么,如
NIJ标准的历次变化  美国的枪支文化根深蒂固,公民可以合法拥有枪支,每100个美国人中就有893.拥有枪支,导致美国的枪击案发生频率也是其他发达国家的25倍。NIJ标准设计初衷主要为警察等执法人员服务,防止遭受枪弹伤害。随着防弹衣生产技术和枪弹的不断发展,NIJ标准也经历了不同版本的变化,但核心内容均是防弹衣保护身体躯干免遭手枪和步枪弹伤害的最低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下面主要介绍历次变化情况。.3
摘 要:自传体小说《西线无战事》中的德国青年长期处于生存与毁灭的伦理困境中,其命运悲剧性在于无论他们在苟且的生存和壮丽的毁灭二者中做出怎样的伦理选择,结局都是悲惨的,都将留下永不愈合的战争创伤。文章认为,作者通过刻画“一战”中德国青年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做出的伦理选择以及由此带来的战争创伤,凸显了青年们的悲剧命运。伦理困境与战争创伤的相互交织,使小说关于生存与毁灭的对抗得以凸显,对战争的反思和关切士
尽管土耳其的军火买卖往往能够货比三家,但未必是福!  土耳其如有突如其來的乱局,谁最担心?某种程度上还是美国人。  7月18日,有俄罗斯媒体爆出——土耳其检察官进入土耳其因切利克空军基地(Incirlik Air Base)搜查。值得注意的是——该基地由美国和土耳其共用,美国在该基地存有F-16战机,可投放的则是B-61战术核武器!尽管美军方从未证实之,但美国有线新闻网(CNN)信誓旦旦称,因切利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冲击和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是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点工程。而多媒体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束缚,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因而,能否恰当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成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如何使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了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  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黑板、粉笔和教师不厌其烦的灌输,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的媒体简单
摘 要: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吏治最混乱,官员贪腐现象最普遍的一个朝代。沉抑下僚的元杂剧作家,对于吏治混乱和官员贪腐所带来的危害有着切身的体会,他们以饱蘸血泪的妙笔,画出了一轴元代官场的怪相图卷,权豪官吏的经济腐败、政治腐败、生活腐败都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通过正反两类舞台形象的塑造,公案剧作家表达了自己对于廉政问题的看法和对廉政建设的思考,在他们看来,廉政建设是事关民心向背、国家治乱的重大工程,
摘 要:本文主要是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兴趣入手,从改革教学手段、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乐学 参与    由于政治课本身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再加上学生涉世未深,政治课令他们感到缺乏兴趣和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得进去,学习才会卓有成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
人类从童年时代开始,就会玩游戏。关于艺术的起源,就有一种“游戏说”,大致意思是,远古时期的人们在解决了部分温饱需求后,模仿狩猎行为,发明了舞蹈,模仿驱赶野兽的叫声,发明了歌唱。而这些舞蹈、歌唱,更多是帮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他的眼珠会随着拨浪鼓摇动的声音转来转去,如果有人给孩子做鬼脸,他会被逗笑,觉得这是个好玩的游戏。游戏,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就会的本领。  但我们对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