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因其最初用于科学教育,在语言教育的具体应用是不可以直接套用其格式的。因为语言教育有特殊的性质,在各个环节都务必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实现有效果的探究。
【关键词】 探究 学习 效果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并非什么新话题,杜威最早在1909年的时候提出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改变了过去教育学者通过直接讲授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做法,后来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由此探究学习才真正对科学教育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这种方法经过不断发展,最终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
一、英语课堂探究什么
机械应用探究性学习方法的一个弊端是“就事论事”,以为英语既是学习的对象,那么课堂上理所当然要探究“英语”。这倒也不偏离主题,但未免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
首先要明确,英语课堂探究的对象是什么?语言作为人类社会表达记录交流的工具,本质上语言探究的对象应该为人本身。语言包含的除了词汇意义,尚有更深层的意蕴、语音的停顿、语调的高低、语句的长短,均包含着无比丰富的人类思想和情感,电脑系统模拟人类发音,可无论如何接近真实,毕竟听来是各个词汇的连接而已,完全体现不了说话者的情绪意图。那么,教师单向讲授、学生单向听讲,不也是“机器人交流”的另一种形式吗?
所以,英语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对“人”的探究。
二、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探究对象
语言不是用于交流吗?语言的交流本质上还是思想的沟通!学生的思想沟通究竟属于何种层次,这都是次要的,要将英语课上成哲学课,要谈马克斯·韦伯、谈斯宾诺莎、谈尼采、谈萨特、谈皮亚杰……这是妄人妄想。因此教师预设课堂时,有一点要清楚的是学生究竟在谈些什么、想些什么。也就是把落脚点放到具体的人身上,才有机会让学生开口交流。学生思想层次是可以逐步提高的,但在提高之前别将之堵在门外。
学生探究的对象是身边的学生、发生在身边、可闻可睹的事,这些对象满足学生交流的欲望、符合沟通的能力,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性。
三、课堂探究的基本方法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比较——分析——归纳
探究是科学研究获得真实材料、鉴别可用材料的基本方法,可是课堂毕竟不能等同于实地研究,它应该依赖书本来直接获取知识和经验,这就有了阅读。
阅读,英语阅读是词汇与语法的融合,阅读构成语言学习的基础。在没有阅读的情况下,语言表达是会受到限制的。阅读并不局限于文字的观摩,它应该包括听读和写作三者的交互作用。学校教育追求集中高效,不能以自然语言学习的过程作为参照,所以操母语的人一辈子不看书不写作,也能熟练使用该语言倾听交流,但这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比较,有交流才有比较。课堂预设注重理论和实践、语言和语言、人与人的比较。
分析归纳,这其实是一体两面。英语课堂的探究应该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预设问题的比较讨论得出观点——从观点的内涵寻找外延拓展——归纳外延拓展的共通性和差异性获得深刻认知。因而预设问题应该具有相对丰富的思辨性和可塑性,以便顺利开发学生的交流能力。
四、探究对象的预设
探究对象虽然本质上是学生本身,同时我们也说明了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即经验、知识和技能的直接获取。所以研究本质的表象——语言本身注定成为重中之重,预设课堂就有了两个需要考虑的因素:谁要学习,学习什么。
探究性学习往往离不开创设情境、讨论、预期效果、反馈等环节,我们就用讨论这一环节来说吧。
讨论主体和讨论对象,讨论是一个群体针对某一问题的探讨。教师预设这个环节时,人员分组应该最终要保证他们能力能够平衡,问题应该贴切大多数人员的实际感受,符合组员的最近发展区。这就是要保证了语言落实到人身上,到问题本身,探究才具有可行性。
所以课堂预设不应该是板上钉钉的,要灵活要生动。否则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许还会打击到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的探究能力究竟有多少?
这是个十分难以把握的问题。一个原因是大多数情况下每个班级分到的学生总有高有低,二是教师容易错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要么预设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要么预设的问题过简单而没有探究的意义。
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人员调整来解决,可是如何才能正确估计学生的探究能力呢?英语学习的探究性学习因为缺乏像自然科学那样稳固的探究对象,探究的过程最不好把握,首先说到阅读,这是有个体差异的,阅读量高的学生相对来说拥有更敏感的语言领悟,反之则没有。语言还讲究天赋,纯粹的阅读也不能保证拥有良好的语感和语言表达,有部分学生耗尽精力学习英语,不过也就记住很多单词罢了,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因而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掌握,决定了课堂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教师会高估学生的探究能力,一来是被探究过程表象的热闹所迷惑,二来预设探究毕竟是一个十分耗精力的工作,难以保证每一节课每一个内容都做到精致。所以一来二去也就对学生的探究产生疏忽了。
正确理解学生的探究能力。
高中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基本属于概念思维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能对概念有一个基本的理解。例如“noble”,通过查阅词典可知“If you say that someone is a noble person,you admire and respect them because they are unselfish and morally good。”同时根据字典的解释来判断“noble”的外延,这是对概念本身的理解,但对概念的辩证并不是十分明晰,当具体发生与概念有关的事件时,学生的理解往往是片面、机械的,黑就是黑,白就是白,这是他们年龄段的特点。
所以预设课堂内容时不能脱离这个特点而过高要求学生对语言有怎样深入的辩证的理解,这也是我们在前面反对有些教师将英语课上成哲学课的原因。
五、探究性学习课堂的生成
课堂是离不开老师的,要是否认这一点将无益于教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更应该有教师的把控而免于变成自由市场。教师应该想尽办法使预设在生成的过程中做到精确高效。教师在每个环节都要制定好合理的时间范围、设定好预期的目标,以便在教学过程严格又灵活布置程序,抑扬顿挫,节奏鲜明。以一堂词汇小结课为例,高中英语Book4 Unit3 Chaplin-A Great Master of Humour 通过串记单词的形式,要求学生按本单元所学的单词的相应形式补全文章,使文章完整。
【关键词】 探究 学习 效果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并非什么新话题,杜威最早在1909年的时候提出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改变了过去教育学者通过直接讲授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做法,后来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由此探究学习才真正对科学教育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这种方法经过不断发展,最终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
一、英语课堂探究什么
机械应用探究性学习方法的一个弊端是“就事论事”,以为英语既是学习的对象,那么课堂上理所当然要探究“英语”。这倒也不偏离主题,但未免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
首先要明确,英语课堂探究的对象是什么?语言作为人类社会表达记录交流的工具,本质上语言探究的对象应该为人本身。语言包含的除了词汇意义,尚有更深层的意蕴、语音的停顿、语调的高低、语句的长短,均包含着无比丰富的人类思想和情感,电脑系统模拟人类发音,可无论如何接近真实,毕竟听来是各个词汇的连接而已,完全体现不了说话者的情绪意图。那么,教师单向讲授、学生单向听讲,不也是“机器人交流”的另一种形式吗?
所以,英语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对“人”的探究。
二、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探究对象
语言不是用于交流吗?语言的交流本质上还是思想的沟通!学生的思想沟通究竟属于何种层次,这都是次要的,要将英语课上成哲学课,要谈马克斯·韦伯、谈斯宾诺莎、谈尼采、谈萨特、谈皮亚杰……这是妄人妄想。因此教师预设课堂时,有一点要清楚的是学生究竟在谈些什么、想些什么。也就是把落脚点放到具体的人身上,才有机会让学生开口交流。学生思想层次是可以逐步提高的,但在提高之前别将之堵在门外。
学生探究的对象是身边的学生、发生在身边、可闻可睹的事,这些对象满足学生交流的欲望、符合沟通的能力,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性。
三、课堂探究的基本方法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比较——分析——归纳
探究是科学研究获得真实材料、鉴别可用材料的基本方法,可是课堂毕竟不能等同于实地研究,它应该依赖书本来直接获取知识和经验,这就有了阅读。
阅读,英语阅读是词汇与语法的融合,阅读构成语言学习的基础。在没有阅读的情况下,语言表达是会受到限制的。阅读并不局限于文字的观摩,它应该包括听读和写作三者的交互作用。学校教育追求集中高效,不能以自然语言学习的过程作为参照,所以操母语的人一辈子不看书不写作,也能熟练使用该语言倾听交流,但这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比较,有交流才有比较。课堂预设注重理论和实践、语言和语言、人与人的比较。
分析归纳,这其实是一体两面。英语课堂的探究应该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预设问题的比较讨论得出观点——从观点的内涵寻找外延拓展——归纳外延拓展的共通性和差异性获得深刻认知。因而预设问题应该具有相对丰富的思辨性和可塑性,以便顺利开发学生的交流能力。
四、探究对象的预设
探究对象虽然本质上是学生本身,同时我们也说明了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即经验、知识和技能的直接获取。所以研究本质的表象——语言本身注定成为重中之重,预设课堂就有了两个需要考虑的因素:谁要学习,学习什么。
探究性学习往往离不开创设情境、讨论、预期效果、反馈等环节,我们就用讨论这一环节来说吧。
讨论主体和讨论对象,讨论是一个群体针对某一问题的探讨。教师预设这个环节时,人员分组应该最终要保证他们能力能够平衡,问题应该贴切大多数人员的实际感受,符合组员的最近发展区。这就是要保证了语言落实到人身上,到问题本身,探究才具有可行性。
所以课堂预设不应该是板上钉钉的,要灵活要生动。否则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许还会打击到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的探究能力究竟有多少?
这是个十分难以把握的问题。一个原因是大多数情况下每个班级分到的学生总有高有低,二是教师容易错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要么预设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要么预设的问题过简单而没有探究的意义。
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人员调整来解决,可是如何才能正确估计学生的探究能力呢?英语学习的探究性学习因为缺乏像自然科学那样稳固的探究对象,探究的过程最不好把握,首先说到阅读,这是有个体差异的,阅读量高的学生相对来说拥有更敏感的语言领悟,反之则没有。语言还讲究天赋,纯粹的阅读也不能保证拥有良好的语感和语言表达,有部分学生耗尽精力学习英语,不过也就记住很多单词罢了,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因而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掌握,决定了课堂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教师会高估学生的探究能力,一来是被探究过程表象的热闹所迷惑,二来预设探究毕竟是一个十分耗精力的工作,难以保证每一节课每一个内容都做到精致。所以一来二去也就对学生的探究产生疏忽了。
正确理解学生的探究能力。
高中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基本属于概念思维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能对概念有一个基本的理解。例如“noble”,通过查阅词典可知“If you say that someone is a noble person,you admire and respect them because they are unselfish and morally good。”同时根据字典的解释来判断“noble”的外延,这是对概念本身的理解,但对概念的辩证并不是十分明晰,当具体发生与概念有关的事件时,学生的理解往往是片面、机械的,黑就是黑,白就是白,这是他们年龄段的特点。
所以预设课堂内容时不能脱离这个特点而过高要求学生对语言有怎样深入的辩证的理解,这也是我们在前面反对有些教师将英语课上成哲学课的原因。
五、探究性学习课堂的生成
课堂是离不开老师的,要是否认这一点将无益于教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更应该有教师的把控而免于变成自由市场。教师应该想尽办法使预设在生成的过程中做到精确高效。教师在每个环节都要制定好合理的时间范围、设定好预期的目标,以便在教学过程严格又灵活布置程序,抑扬顿挫,节奏鲜明。以一堂词汇小结课为例,高中英语Book4 Unit3 Chaplin-A Great Master of Humour 通过串记单词的形式,要求学生按本单元所学的单词的相应形式补全文章,使文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