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上帝?
学校一向被人们视为圣洁的象牙塔,不染一丝俗尘。可是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今天,象牙塔如果不放下身段,投身市场竞争恐怕也难以立足。随着各类教育单位,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抢生源使学校间的竞争变得白热化了。于是乎有些学校就提出了学校属于服务性行业。既然是服务性行业,就应该以“顾客”为上帝,而显然在学校,这顾客就是学生。其实笔者认为此言差矣,事实上当下很多企业因为严格奉行“顾客”就是上帝,却遭到了“上帝”的冷遇,甚至企业被一群无理取闹的“上帝”活活缠死。远的如美国的希捷公司因为听信顾客意见而放弃了3.5英寸硬盘驱动器的开发,而损失了便携式个人计算机的广阔市场;近的如一些日本企业盲目地追捧“上帝”,而使公司背上沉重的包袱,在经济寒冬中丧失了活力。由此可以看出在企业。“顾客就是上帝”都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原则,更何况在一个做教育事业特别是职业教育事业的学校呢!
那么学生不是上帝又是什么呢?我们怎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呢?笔者认为,中国历来有摩师重教的传统,天地君亲师,师道尊严,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盲目要求学生服从老师的确不符合一个现代社会的特征,但是矫枉过正地以学生为上帝也不是一个健康的师生定位。虽然,生源是学校生存的基础,应该以学生为本提供教育,但面对一批尚且处在懵懂青春期的学生,和一个自身文化知识,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的家长群体,我们应该放弃那些仰视“顾客”的心态,而从四个俯视的角度,以发现的目光重新定位学生及其家长。
1 学生和家长是追求利益的个体
这里所说的利益并不是金钱,而追求利益也并非是贬义。只是客观地描述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立场。学生和家长付出了金钱和时间等成本,目的当然要换取自己期待的利益。其实无论是学生还是学生家长并不想做上帝,他们只想合理地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知识和能力。你学校的老师和办学条件能提供这些,学生和家长自然忠诚于你,而你的竞争对手若能提供更有价值的东西,那么学生和家长会毫不犹豫地离开你。所谓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满意度是建立在满足学生和学生家长需求利益基础之上的。例如眼下很多大学生逐渐发现,学费昂贵的高等学位,特别是M BA学位,不再是致富或就业的捷径。而哪怕是1个月的职业技能培训,比如计算机基本操作,也能说服老板雇用或提升自己,而不是没经过培训的竞争对手。对许多处在就业困境中的国人来说职业教育是迅速走上岗位的捷径。我们从今年高考的考生数量减少了30万,降至1020万人。许多许多学生放弃高考转而选择职业学校就可略见一斑。
因此,面对这些追求利益的个体,学校不能做个虔诚的信徒,认为“学生就是上帝”而应该持续地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提供更多适用于学生的教学内容,才会受到学生和家长们的青睐,到那时或许学校和老师还会成为学生的“上帝”。比如很多家长和学生都会不顾一切,无论是金钱还是其他,执着地徘徊在名师和名校门前。我们周围的大桥中学,第一中学不正处于这样的境界吗?
2 学生是学校和老师的朋友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道:“虚其心,实其腹。”这句话放在学校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身上就是让学生从学校获得利益,获得睿智的建议,让他们对学校以及学校的老师产生依赖。当学生与家长慢慢发现学校和老师提供的建议都是真知灼见,对自己的社会履历大有帮助时,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技术落后,而学校能及时给予帮助和提升时,那么学生和家长就会视这样的学校,这样的老师为终身的朋友,到那时学校还用愁生源吗?学校到那时既会有一大批忠实的广告宣传员会现身说法为学校吸引生源,又会在学习型社会中为从业者提供的在职培训这个大蛋糕上获得很大一个份额!
其实从本质上说,学生非常愿意结交一个强大、体贴、靠得住、愿意在自己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的朋友。如果我们的学校和老师能做到,学生以及他们家长的忠诚自然会产生。
3 学生和家长是学校的追星族
大多数学校可能在每年中考或者高考的时候卯足了劲儿作宣传,又是出动电视广告,又是派出学校教师去推介,又是组织学生现身说法,追着考生跑。这种做法往往疲惫不堪却成绩一般。其实有很多学校却高高在上,等着学生和家长挤破门槛来报考!其实这样的例子在市场经济领域经常发生。试问有谁见过劳斯莱斯汽车大打广告,到处游说推介他们的汽车,而消费者对劳斯莱斯汽车反而趋之若鹜。原因在于劳斯莱斯汽车队车主的身份有着严格的限制,如果消费者不符合身份要求,再多的钱也只能望车兴叹!
学校何尝不能如此,但是最关键的是要把自身打造成一颗耀眼的明星。学校的专业一定是市场需求量大的。而且技术含量适中,能给职校生带来一个发展平台的。学校的设备是当下流行的,通过学校的培训立马能在企业独当一面的。学校的管理是严格的,培养的学生能吃苦耐劳,有很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这样的学校就是学生和家长追捧的明星。
老师亦是如此,老师能将桀骜不驯的孩子引导得彬彬有礼,能给学生适当的点拨但不是全权代办,能让引领学生成长,从成人走向成才的,这个老师就是明星。魏书生、马祖光、任小艾不正是闪亮的明星吗?
由此可见,学校和老师其实可以讲学生及其家长定位为“追星族”。换种角度让学生们追着学校和优秀教师跑!
4 不讲理的学生和家长会是“魔鬼”必要时需要痛下决心割舍
经济学领域有一个80/20法则,这个法则同样适用于学校。即80%的学生只能带给学校20%的美誉度,而其余80%的美誉度则是由优秀学生带来的。如果把学生看成是学校的产品的话,很多劣质产品甚至会给学校带来负面的价值。这些就是所谓的“魔鬼学生”,我们应该向这些学生说不!
我们宁可得罪那些无理的学生,也要支持和尊重在学习中努力进取的学生,以换取学生、学生家长对学校的高度认可和强大的凝聚力!
不可否认职业学校生源较差,有学生突破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有的甚至被绳之以法。有的行为习惯差劲。在学校里建立帮派兴风作浪,甚至敢欺负老师,俨然一个小小的黑社会的样子。还有的根本无心上学,寄希望于考试作弊。让平时努力学习的学生颇感不公正。如果让这种丑恶现象存在于校园就是拿学校的明天,学校的未来在开玩笑。此时如果学校还是对这些魔鬼学生一忍再忍,那么得到的肯定会比失去的多,面对他们应该痛下杀手,把他们清除出学校这个圣洁的地方。因为教育毕竟不是万能的,否则还要道德和法律做什么呢?
事实上,学校如果将优质的资源如教学设备,优秀的教师,和教师的精力都投放在脚踏实地,认真努力具有潜力的“白金学生”身上,培养出的一大批优秀学生将会为学校带来更多的美誉度。慢慢地,正气校风,正直的精神——坚决不向身染陋习的学生妥协,正确的培养手段——能培养优秀人才会在未来的学生群体心目中确立并鲜明起来。到那时报考的学生会自我衡量一番,自己是否符合这所学校;到那时我们的学校就会把那些不良的“魔鬼学生”从目标招收群中剥离出去。其实学校还是投入那么多,可是在投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却能看到效益的明显提高,因为学校的美誉度高了——生源好了——毕业生更优秀了——美誉度更高了……学校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阶段!
总之,学校和教师应该跳出固有的思路。发现和重新学生的身份或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校一向被人们视为圣洁的象牙塔,不染一丝俗尘。可是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今天,象牙塔如果不放下身段,投身市场竞争恐怕也难以立足。随着各类教育单位,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抢生源使学校间的竞争变得白热化了。于是乎有些学校就提出了学校属于服务性行业。既然是服务性行业,就应该以“顾客”为上帝,而显然在学校,这顾客就是学生。其实笔者认为此言差矣,事实上当下很多企业因为严格奉行“顾客”就是上帝,却遭到了“上帝”的冷遇,甚至企业被一群无理取闹的“上帝”活活缠死。远的如美国的希捷公司因为听信顾客意见而放弃了3.5英寸硬盘驱动器的开发,而损失了便携式个人计算机的广阔市场;近的如一些日本企业盲目地追捧“上帝”,而使公司背上沉重的包袱,在经济寒冬中丧失了活力。由此可以看出在企业。“顾客就是上帝”都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原则,更何况在一个做教育事业特别是职业教育事业的学校呢!
那么学生不是上帝又是什么呢?我们怎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呢?笔者认为,中国历来有摩师重教的传统,天地君亲师,师道尊严,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盲目要求学生服从老师的确不符合一个现代社会的特征,但是矫枉过正地以学生为上帝也不是一个健康的师生定位。虽然,生源是学校生存的基础,应该以学生为本提供教育,但面对一批尚且处在懵懂青春期的学生,和一个自身文化知识,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的家长群体,我们应该放弃那些仰视“顾客”的心态,而从四个俯视的角度,以发现的目光重新定位学生及其家长。
1 学生和家长是追求利益的个体
这里所说的利益并不是金钱,而追求利益也并非是贬义。只是客观地描述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立场。学生和家长付出了金钱和时间等成本,目的当然要换取自己期待的利益。其实无论是学生还是学生家长并不想做上帝,他们只想合理地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知识和能力。你学校的老师和办学条件能提供这些,学生和家长自然忠诚于你,而你的竞争对手若能提供更有价值的东西,那么学生和家长会毫不犹豫地离开你。所谓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满意度是建立在满足学生和学生家长需求利益基础之上的。例如眼下很多大学生逐渐发现,学费昂贵的高等学位,特别是M BA学位,不再是致富或就业的捷径。而哪怕是1个月的职业技能培训,比如计算机基本操作,也能说服老板雇用或提升自己,而不是没经过培训的竞争对手。对许多处在就业困境中的国人来说职业教育是迅速走上岗位的捷径。我们从今年高考的考生数量减少了30万,降至1020万人。许多许多学生放弃高考转而选择职业学校就可略见一斑。
因此,面对这些追求利益的个体,学校不能做个虔诚的信徒,认为“学生就是上帝”而应该持续地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提供更多适用于学生的教学内容,才会受到学生和家长们的青睐,到那时或许学校和老师还会成为学生的“上帝”。比如很多家长和学生都会不顾一切,无论是金钱还是其他,执着地徘徊在名师和名校门前。我们周围的大桥中学,第一中学不正处于这样的境界吗?
2 学生是学校和老师的朋友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道:“虚其心,实其腹。”这句话放在学校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身上就是让学生从学校获得利益,获得睿智的建议,让他们对学校以及学校的老师产生依赖。当学生与家长慢慢发现学校和老师提供的建议都是真知灼见,对自己的社会履历大有帮助时,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技术落后,而学校能及时给予帮助和提升时,那么学生和家长就会视这样的学校,这样的老师为终身的朋友,到那时学校还用愁生源吗?学校到那时既会有一大批忠实的广告宣传员会现身说法为学校吸引生源,又会在学习型社会中为从业者提供的在职培训这个大蛋糕上获得很大一个份额!
其实从本质上说,学生非常愿意结交一个强大、体贴、靠得住、愿意在自己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的朋友。如果我们的学校和老师能做到,学生以及他们家长的忠诚自然会产生。
3 学生和家长是学校的追星族
大多数学校可能在每年中考或者高考的时候卯足了劲儿作宣传,又是出动电视广告,又是派出学校教师去推介,又是组织学生现身说法,追着考生跑。这种做法往往疲惫不堪却成绩一般。其实有很多学校却高高在上,等着学生和家长挤破门槛来报考!其实这样的例子在市场经济领域经常发生。试问有谁见过劳斯莱斯汽车大打广告,到处游说推介他们的汽车,而消费者对劳斯莱斯汽车反而趋之若鹜。原因在于劳斯莱斯汽车队车主的身份有着严格的限制,如果消费者不符合身份要求,再多的钱也只能望车兴叹!
学校何尝不能如此,但是最关键的是要把自身打造成一颗耀眼的明星。学校的专业一定是市场需求量大的。而且技术含量适中,能给职校生带来一个发展平台的。学校的设备是当下流行的,通过学校的培训立马能在企业独当一面的。学校的管理是严格的,培养的学生能吃苦耐劳,有很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这样的学校就是学生和家长追捧的明星。
老师亦是如此,老师能将桀骜不驯的孩子引导得彬彬有礼,能给学生适当的点拨但不是全权代办,能让引领学生成长,从成人走向成才的,这个老师就是明星。魏书生、马祖光、任小艾不正是闪亮的明星吗?
由此可见,学校和老师其实可以讲学生及其家长定位为“追星族”。换种角度让学生们追着学校和优秀教师跑!
4 不讲理的学生和家长会是“魔鬼”必要时需要痛下决心割舍
经济学领域有一个80/20法则,这个法则同样适用于学校。即80%的学生只能带给学校20%的美誉度,而其余80%的美誉度则是由优秀学生带来的。如果把学生看成是学校的产品的话,很多劣质产品甚至会给学校带来负面的价值。这些就是所谓的“魔鬼学生”,我们应该向这些学生说不!
我们宁可得罪那些无理的学生,也要支持和尊重在学习中努力进取的学生,以换取学生、学生家长对学校的高度认可和强大的凝聚力!
不可否认职业学校生源较差,有学生突破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有的甚至被绳之以法。有的行为习惯差劲。在学校里建立帮派兴风作浪,甚至敢欺负老师,俨然一个小小的黑社会的样子。还有的根本无心上学,寄希望于考试作弊。让平时努力学习的学生颇感不公正。如果让这种丑恶现象存在于校园就是拿学校的明天,学校的未来在开玩笑。此时如果学校还是对这些魔鬼学生一忍再忍,那么得到的肯定会比失去的多,面对他们应该痛下杀手,把他们清除出学校这个圣洁的地方。因为教育毕竟不是万能的,否则还要道德和法律做什么呢?
事实上,学校如果将优质的资源如教学设备,优秀的教师,和教师的精力都投放在脚踏实地,认真努力具有潜力的“白金学生”身上,培养出的一大批优秀学生将会为学校带来更多的美誉度。慢慢地,正气校风,正直的精神——坚决不向身染陋习的学生妥协,正确的培养手段——能培养优秀人才会在未来的学生群体心目中确立并鲜明起来。到那时报考的学生会自我衡量一番,自己是否符合这所学校;到那时我们的学校就会把那些不良的“魔鬼学生”从目标招收群中剥离出去。其实学校还是投入那么多,可是在投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却能看到效益的明显提高,因为学校的美誉度高了——生源好了——毕业生更优秀了——美誉度更高了……学校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阶段!
总之,学校和教师应该跳出固有的思路。发现和重新学生的身份或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