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波德戈里察名字的回归,是黑山乃至整个东欧国家返回欧洲的一个侧面。
我刚到黑山首都波德戈里察,就接到国内一个朋友的电话。他问我在哪儿,我回答在黑山。他说,那你就顺便来一趟沈阳吧。我听后大笑道,此黑山非辽宁之黑山,它是巴尔干半岛上2006年才独立的一个国家。黑山很小,国土面积不足1.4万平方千米,而人口62万刚出点头,首都人口不到19万。开车两三天就转遍了黑山的东西南北,美丽的亚得里亚海滩,巍峨的高山,厚重的历史古城以及身材明显高大的黑山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能过境”
黑山位于巴尔干中西部,西北、东和南三面分别与波黑、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接壤,在亚得里亚海沿岸与克罗地亚的少许领土相连。乘车从陆路由克罗地亚南部城市杜布罗夫尼克去黑山首都波德戈里察有两条路,一条近些但要穿过几公里的波黑领土,另一条远些但直接与黑山相连。开车前来接我的黑山小伙儿决定走前一条。这条路上被波黑隔断的地方有严格的边境控制,从克罗地亚出境没有什么麻烦问题,边检的小伙子还特意告诉我:“您的签证可以两次出入境。”但在进入波黑国土的时候,我却遇到了麻烦。一名边检人员拿着我的护照看了一会儿,又交给另一名看上去是个小头目的女警察。她又看了半天,最后摇了摇头,说我虽然有克罗地亚和黑山两国的签证,但没有波黑的,因此绝对不能过波黑的境。黑山小伙子苦苦地解释了半天,我也说刚刚去过波黑,但这些都不管用。最后,我们只好又退回克罗地亚,好在我是两次入境的签证,否则可就麻烦大了。另一条路不经过波黑,我两边的签证都有,出关入关都很顺利。特别是进入黑山,所需时间不超过一分钟,比在俄罗斯入境的速度要快上一百倍。
进入黑山之后,开车的小伙话多了起来,但主要表达的是失落感。他说,五年前,黑山与塞尔维亚是一家,20年前与波黑、克罗地亚也是一家。那时的南斯拉夫是巴尔干半岛上最大的国家。可现在,不论向哪个方向,走不多远就是边境。他有些无奈地摇着头。的确,前南斯拉夫在铁托的领导下在世界上可都是鼎鼎有名的国家,又是搞自治社会主义,又是闹不结盟。但由于种种原因,前南斯拉夫在苏东剧变的大潮中一分为五。在接下来的日子,这个地区发生了波黑内战、科索沃战争、北约轰炸南联盟,社会转型充斥着血腥。2006年黑山与塞尔维亚和平分家,2008年科索沃宣布独立。至此,原南斯拉夫事实上分成了七个国家,前南地区的内部篱笆就这样扎起来了。多了边界,少了方便;多了警察,少了和谐;多了敌对,少了亲情。
黑山的根与魂
一国之所以能成为一国,必定有它的根和它的魂。黑山的根就是高山。“黑山”是意译,拉丁语的音译是“门地内格罗”,而斯拉夫语说快时的音与“可口可乐”相似,它们的含义都是“黑色的山”。所谓黑色,不过是灰色和深绿的夸张说法。黑山的山雄伟粗犷,色彩深沉、表面粗糙的山体,在一簇簇低矮灌木、一片片森林的映衬下显得既高大又厚重,远远望去,在蓝天白云之下连绵起伏。盘山公路就像长蛇一圈一圈地缠绕着高山,车行其上,左拐右转,仿佛上天入地。极致之地,一侧的悬崖和一侧的峭壁让你感到心惊肉跳。这样的高山孕育了黑山的早期国家,也造就了黑山民族。1040年,原属于古罗马的南达尔马提亚省首府多克里尔独立。又过了47年,它发展成为一个王国,称“泽塔”。在波德戈里察以西29公里的洛夫琴山脚下,有一个“石头城”,它就是采蒂涅。采蒂涅曾是泽塔王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黑山的“历史博物馆”和“档案馆”之誉。从民族起源上说,黑山人原本就是塞尔维亚人,公元13~15世纪之间撑起塞尔维亚王国。15世纪,土耳其征服了巴尔干之后,一部分塞尔维亚人逃进黑山,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南部斯拉夫黑山民族。采蒂涅的博物馆中有一面布满弹孔的黑山国旗,它是黑山人同外来征服者浴血抗争的见证。
高山更孕育了黑山的文化和精神。我去黑山之前到其驻华使馆取签证时,大使莉尔雅娜·托什科维奇女士将彼得·涅古什的一本长篇诗集《山地花环》作为礼物送给我。涅古什生于1813年,1830年成为黑山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者,在采蒂涅创建了第一个法庭、第一所学校、第一个印刷厂和第一个图书馆。19世纪30~50年代,他领导黑山人民打退了土耳其人的多次进攻,迫使后者承认黑山的独立。涅古什还是一位诗人,创作了多部描写黑山人与土耳其斗争的诗集,有“永恒的经典”之誉的《山地花环》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名言是:“我们绝不会不经流血就交出许多世纪以来用鲜血保卫的一切。我们宁肯牺牲,也不愿做土耳其的臣民。”如今,涅古什的陵墓就在采蒂涅的那座海拔1660米的高山上。在中北部另外一座更高的大山的峭壁上,镶嵌着有“三教圣地”之称的奥斯卓东正教教堂,教堂里面埋葬着一位“圣人”,其功绩就是将瓦西利耶从黑塞哥维那独立出来。教堂的最高处有一株葡萄藤,连藤带叶都被铁栏杆围着,朝拜者排着队亲吻着围栏上的名牌,在他们的心目中,这可是圣人亲手栽种的圣树呵!
黑山的山傍着美丽的亚得里亚海,这也是一个滨海的国度,海成了黑山的魂。驾车行驶在弯弯曲曲的亚得里亚海岸公路上,清澈见底的海,浅黄泛白的海滩,建筑物桔红的屋顶,浅灰或白色的墙,成荫的绿树,与蓝天白云一起构成了一幅又一幅美丽绝伦的风景画。拜伦曾赞美说:“宇宙诞生之时,海洋与陆地的最美丽邂逅就在黑山的海岸。当大自然的珍珠撒播时,其中一大把就落到了这片土地上。”科托尔海峡上的古城科托尔被说成是古代水手、建筑师、科学家之乡和博物馆城市,建城已有2500多年的布德瓦是夏日剧院和狂欢节小城,著名港口巴尔是外界窥视黑山的窗口,斯万提斯蒂凡小城留下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卓别林、索菲娅·罗兰等世界显贵名流的足迹,乌尔齐尼则被称为东方化的西方小城或者最西方化的东方小城。黑山的深沉在于高山,而它的明快则在于大海。
命运轨迹
然而,黑山毕竟是小国,根与魂还得与命运抗争。它的首都波德戈里察名称的演变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波德戈里察处于里布尼察河和莫拉察湾的交汇处,河水弯弯曲曲地流经波德戈里察市区,因而河上有好几座桥。其中,离市中心最近处的两座桥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深。一座是白色的斜拉铁索桥,看上去是新建的,上面可以跑汽车。另一座是比较旧的人行休闲桥,桥上一侧还有不少椅子。文献上说,波德戈里察最早可能是伊利里亚人部落的中心,后来成为古罗马的一个客栈。中世纪之初是一个封建邦国的首府,称里布尼察,1326年改称波德戈里察。在以后的日子里,土耳其人于1474年、奥地利人于1916年、意大利人于1941年、德国人于1943年先后占领过波德戈里察。到1944年底,铁托领导的游击队控制了黑山大部分地区,而黑山共产党人是铁托的坚定支持者。所以,1945年,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建立时,黑山成为六个联邦主体之一。为了感谢铁托,1946年,黑山人将波德戈里察改称“铁托格勒”。铁托是前南斯拉夫的主要领导人,而“格勒”则是俄语中“城”的意思,大体可以译成“铁托城”或“铁托市”。这种起源来自苏联,名称类似的城市有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加里宁格勒等等。在原东欧其他国家中,按苏联模式用主要领导人命名的城市只有这一个。这说明波德戈里察与苏联有着一种特别的关系。在上面提到的那座人行休闲桥的两端,桥体上对称地竖着两块玻璃,上面除了图案之外还刻有“莫斯科”和“波德戈里察”的俄文字。1992年,南联邦解体后,“铁托格勒”又改回了“波德戈里察”。波德戈里察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独立的和西方的属性,而铁托格勒带有依附的和东方的特点。在它名称改变的背后,黑山人有着一言难尽的坎坷命运。波德戈里察名字的回归,是黑山乃至整个东欧国家返回欧洲的一个侧面。
黑山的外表没有装饰,也不豪华,缺少现代气息,但却原汁原味朴实得彻底。同样让人赞叹的是,在这些朴实无华的外表之下,黑山和黑山人书写了太多太多的传奇和故事。比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前南斯拉夫电影《桥》中的那座桥,其复制品现在还矗立在塔拉河上。再比如,寫那本有名的《新阶级》一书的前南斯拉夫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米洛万·吉拉斯就是黑山人。
(作者供图)
我刚到黑山首都波德戈里察,就接到国内一个朋友的电话。他问我在哪儿,我回答在黑山。他说,那你就顺便来一趟沈阳吧。我听后大笑道,此黑山非辽宁之黑山,它是巴尔干半岛上2006年才独立的一个国家。黑山很小,国土面积不足1.4万平方千米,而人口62万刚出点头,首都人口不到19万。开车两三天就转遍了黑山的东西南北,美丽的亚得里亚海滩,巍峨的高山,厚重的历史古城以及身材明显高大的黑山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能过境”
黑山位于巴尔干中西部,西北、东和南三面分别与波黑、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接壤,在亚得里亚海沿岸与克罗地亚的少许领土相连。乘车从陆路由克罗地亚南部城市杜布罗夫尼克去黑山首都波德戈里察有两条路,一条近些但要穿过几公里的波黑领土,另一条远些但直接与黑山相连。开车前来接我的黑山小伙儿决定走前一条。这条路上被波黑隔断的地方有严格的边境控制,从克罗地亚出境没有什么麻烦问题,边检的小伙子还特意告诉我:“您的签证可以两次出入境。”但在进入波黑国土的时候,我却遇到了麻烦。一名边检人员拿着我的护照看了一会儿,又交给另一名看上去是个小头目的女警察。她又看了半天,最后摇了摇头,说我虽然有克罗地亚和黑山两国的签证,但没有波黑的,因此绝对不能过波黑的境。黑山小伙子苦苦地解释了半天,我也说刚刚去过波黑,但这些都不管用。最后,我们只好又退回克罗地亚,好在我是两次入境的签证,否则可就麻烦大了。另一条路不经过波黑,我两边的签证都有,出关入关都很顺利。特别是进入黑山,所需时间不超过一分钟,比在俄罗斯入境的速度要快上一百倍。
进入黑山之后,开车的小伙话多了起来,但主要表达的是失落感。他说,五年前,黑山与塞尔维亚是一家,20年前与波黑、克罗地亚也是一家。那时的南斯拉夫是巴尔干半岛上最大的国家。可现在,不论向哪个方向,走不多远就是边境。他有些无奈地摇着头。的确,前南斯拉夫在铁托的领导下在世界上可都是鼎鼎有名的国家,又是搞自治社会主义,又是闹不结盟。但由于种种原因,前南斯拉夫在苏东剧变的大潮中一分为五。在接下来的日子,这个地区发生了波黑内战、科索沃战争、北约轰炸南联盟,社会转型充斥着血腥。2006年黑山与塞尔维亚和平分家,2008年科索沃宣布独立。至此,原南斯拉夫事实上分成了七个国家,前南地区的内部篱笆就这样扎起来了。多了边界,少了方便;多了警察,少了和谐;多了敌对,少了亲情。
黑山的根与魂
一国之所以能成为一国,必定有它的根和它的魂。黑山的根就是高山。“黑山”是意译,拉丁语的音译是“门地内格罗”,而斯拉夫语说快时的音与“可口可乐”相似,它们的含义都是“黑色的山”。所谓黑色,不过是灰色和深绿的夸张说法。黑山的山雄伟粗犷,色彩深沉、表面粗糙的山体,在一簇簇低矮灌木、一片片森林的映衬下显得既高大又厚重,远远望去,在蓝天白云之下连绵起伏。盘山公路就像长蛇一圈一圈地缠绕着高山,车行其上,左拐右转,仿佛上天入地。极致之地,一侧的悬崖和一侧的峭壁让你感到心惊肉跳。这样的高山孕育了黑山的早期国家,也造就了黑山民族。1040年,原属于古罗马的南达尔马提亚省首府多克里尔独立。又过了47年,它发展成为一个王国,称“泽塔”。在波德戈里察以西29公里的洛夫琴山脚下,有一个“石头城”,它就是采蒂涅。采蒂涅曾是泽塔王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黑山的“历史博物馆”和“档案馆”之誉。从民族起源上说,黑山人原本就是塞尔维亚人,公元13~15世纪之间撑起塞尔维亚王国。15世纪,土耳其征服了巴尔干之后,一部分塞尔维亚人逃进黑山,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南部斯拉夫黑山民族。采蒂涅的博物馆中有一面布满弹孔的黑山国旗,它是黑山人同外来征服者浴血抗争的见证。
高山更孕育了黑山的文化和精神。我去黑山之前到其驻华使馆取签证时,大使莉尔雅娜·托什科维奇女士将彼得·涅古什的一本长篇诗集《山地花环》作为礼物送给我。涅古什生于1813年,1830年成为黑山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者,在采蒂涅创建了第一个法庭、第一所学校、第一个印刷厂和第一个图书馆。19世纪30~50年代,他领导黑山人民打退了土耳其人的多次进攻,迫使后者承认黑山的独立。涅古什还是一位诗人,创作了多部描写黑山人与土耳其斗争的诗集,有“永恒的经典”之誉的《山地花环》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名言是:“我们绝不会不经流血就交出许多世纪以来用鲜血保卫的一切。我们宁肯牺牲,也不愿做土耳其的臣民。”如今,涅古什的陵墓就在采蒂涅的那座海拔1660米的高山上。在中北部另外一座更高的大山的峭壁上,镶嵌着有“三教圣地”之称的奥斯卓东正教教堂,教堂里面埋葬着一位“圣人”,其功绩就是将瓦西利耶从黑塞哥维那独立出来。教堂的最高处有一株葡萄藤,连藤带叶都被铁栏杆围着,朝拜者排着队亲吻着围栏上的名牌,在他们的心目中,这可是圣人亲手栽种的圣树呵!
黑山的山傍着美丽的亚得里亚海,这也是一个滨海的国度,海成了黑山的魂。驾车行驶在弯弯曲曲的亚得里亚海岸公路上,清澈见底的海,浅黄泛白的海滩,建筑物桔红的屋顶,浅灰或白色的墙,成荫的绿树,与蓝天白云一起构成了一幅又一幅美丽绝伦的风景画。拜伦曾赞美说:“宇宙诞生之时,海洋与陆地的最美丽邂逅就在黑山的海岸。当大自然的珍珠撒播时,其中一大把就落到了这片土地上。”科托尔海峡上的古城科托尔被说成是古代水手、建筑师、科学家之乡和博物馆城市,建城已有2500多年的布德瓦是夏日剧院和狂欢节小城,著名港口巴尔是外界窥视黑山的窗口,斯万提斯蒂凡小城留下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卓别林、索菲娅·罗兰等世界显贵名流的足迹,乌尔齐尼则被称为东方化的西方小城或者最西方化的东方小城。黑山的深沉在于高山,而它的明快则在于大海。
命运轨迹
然而,黑山毕竟是小国,根与魂还得与命运抗争。它的首都波德戈里察名称的演变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波德戈里察处于里布尼察河和莫拉察湾的交汇处,河水弯弯曲曲地流经波德戈里察市区,因而河上有好几座桥。其中,离市中心最近处的两座桥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深。一座是白色的斜拉铁索桥,看上去是新建的,上面可以跑汽车。另一座是比较旧的人行休闲桥,桥上一侧还有不少椅子。文献上说,波德戈里察最早可能是伊利里亚人部落的中心,后来成为古罗马的一个客栈。中世纪之初是一个封建邦国的首府,称里布尼察,1326年改称波德戈里察。在以后的日子里,土耳其人于1474年、奥地利人于1916年、意大利人于1941年、德国人于1943年先后占领过波德戈里察。到1944年底,铁托领导的游击队控制了黑山大部分地区,而黑山共产党人是铁托的坚定支持者。所以,1945年,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建立时,黑山成为六个联邦主体之一。为了感谢铁托,1946年,黑山人将波德戈里察改称“铁托格勒”。铁托是前南斯拉夫的主要领导人,而“格勒”则是俄语中“城”的意思,大体可以译成“铁托城”或“铁托市”。这种起源来自苏联,名称类似的城市有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加里宁格勒等等。在原东欧其他国家中,按苏联模式用主要领导人命名的城市只有这一个。这说明波德戈里察与苏联有着一种特别的关系。在上面提到的那座人行休闲桥的两端,桥体上对称地竖着两块玻璃,上面除了图案之外还刻有“莫斯科”和“波德戈里察”的俄文字。1992年,南联邦解体后,“铁托格勒”又改回了“波德戈里察”。波德戈里察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独立的和西方的属性,而铁托格勒带有依附的和东方的特点。在它名称改变的背后,黑山人有着一言难尽的坎坷命运。波德戈里察名字的回归,是黑山乃至整个东欧国家返回欧洲的一个侧面。
黑山的外表没有装饰,也不豪华,缺少现代气息,但却原汁原味朴实得彻底。同样让人赞叹的是,在这些朴实无华的外表之下,黑山和黑山人书写了太多太多的传奇和故事。比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前南斯拉夫电影《桥》中的那座桥,其复制品现在还矗立在塔拉河上。再比如,寫那本有名的《新阶级》一书的前南斯拉夫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米洛万·吉拉斯就是黑山人。
(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