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及国内不同梯度地区产业转移路径分析基础上,初步界定、厘清我国产业转移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其系统特征进行分析。着重对地方政府在产业转移中的定位及作用机理进行了解析、设计。最后,提出了低梯度地区地方政府引导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低梯度地区;地方政府;产业转移;系统观点
一、引言
上世纪90年代至今,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新技术广泛采用为特征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不断掀起高潮。我国凭借巨大的市场、丰富的资源、良好的基础及低廉的成本,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接收国之一。近年来,东部发达地区一方面积极承接和改造发达国家和地区移出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将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和开发成本趋高的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到低梯度(经济欠发达)地区,为承接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腾出空间,由此掀起国内产业转移新一轮热潮。这为我国中、西部低梯度地区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能否抓住这次国内产业再转移的历史机遇,实现当地经济社会协同、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低梯度地区地方政府的战略认识是否到位,在产业转移实现过程中的作用是否充分发挥。
二、产业转移的界定、厘清及系统特征分析
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一种经济过程。本质上来说,产业转移是一个规模庞大、影响因素众多、开放的社会技术经济复合系统。作为一个系统整体,产业转移具有十分明显的系统特征,充分认识和了解这些,是进一步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必备基础。
(一)整体性
这是产业转移的最基本特征。产业转移受到区域内外技术、经济以及社会、自然资源、组织和人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必须从整体出发,通盘考虑。
(二)过程连续性
产业转移中的各个环节相辅相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续过程。过程中各阶段的工作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缺一不可,任何把产业转移过程等相分离的想法、说法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三)有序性
产业转移的结构调整和状态变化要有时间和空间上合理的顺序性。首先,开放是有序性的必要条件。对环境和政策的高度开放性,使我们有可能建立耗散结构型的产业转移系统,从而实现以协同有序、整体最优为基本特征的系统性要求。其次,协同是有序性的充分条件。提高产业转移的协同有序性,要求尽量避免区域内的内耗,坚持一致对外。
(四)滞后性
对产业转移的效果评价具有较长的滞后时间,一般要数年之久,因此,在研究、分析、组织实施和评价产业转移的相关工作中,对其后效性要有充分的认识。
三、地方政府在产业转移中的定位及作用机理分析
地方政府是政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事实表明,如果没有有效的政府,经济的、社会的和可持续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有效的政府——而不是小政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政府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不是作为增长的直接提供者,而是作为合作者、催化剂和促进者而体现出来的,政府的作用是补充市场,而不是替代市场。从已有成功实践经验可以看出,关于政府作用最主要的问题,既不是公共部门的规模应有多大,也不是政府应在多大程度上干预经济,而是政府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干预。也就是说,在那些可以发挥市场功能的领域,或者是通过一些办法能够促进市场运行的地方,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干预。同时,在那些不能依靠市场的领域,政府就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目前正处于转型经济时期,市场经济制度和体制还很不完备,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的问题不断涌现,需要地方政府在集约和整合经济社会发展整体信息的前提下,制定具有超前意识的发展战略,以补充市场体制的不完善,促进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在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环境中,由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整合各方面信息和知识制定全局性、前瞻性的有关产业转移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有必要的。这样的战略指导方案必须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并作为市场失灵、市场体系和机制不完备的一种补充,更具体地说,它必须建立在对企业产业转移的目标模式的充分理解上,这样的战略指导方案必须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考虑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整体和长远效益,考虑促进本地经济和产业转移对象区域经济同步发展的“双赢”效果。
四、低梯度地区地方政府有序引导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一)培育与产业转移相关的政府决策者、管理者及操作人员的系统性思维模式
产业转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它的决策及执行过程是一个由人、财、物、信息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整体系统,并且在这个系统中,存在多级递阶层次结构,不同的管理环节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工作过程[5]。因此,政府决策者、管理者及相关操作人员必须树立起系统性的思维模式,将自己的工作内容及业务范围纳入到系统的整体中去考量,明晰产业转移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内外部环境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清晰给出自己决策或工作板块在系统中的定位和作用,这是对相关政府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就目前的具体实践来看,低梯度地区政府相关决策者、管理者及操作人员系统性思维模式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业转移的效果和推进力度。
(二)强化低梯度地区地方政府对产业转移的系统定位
低梯度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并且它是处在国际产业转移及发达地区产业调整这些不同层次的环境超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个系统与国内外产业转移环境、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政策及制度安排等之间具有大量、频繁的物质、能量、信息、资金等的流动和作用。低梯度地区产业转移的决策及执行需要立足自身,主动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在不确定环境条件下,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对有用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当地地方政府在实施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强化系统定位和工作模式,立足系统内部,一方面在现有管理环境和内部条件约束下,实现系统进程的优化和系统目标的提升;另一方面,以贡献求支持,主动通过工作成果和系统优化去影响外部管理环境,以加强不同层次产业转移系统的外部输入,强化外部对系统的刺激,以加速系统的演化及作用进程,提高系统的工作成效。 (三)优化低梯度地区产业转移的动态协调机制
产业转移的决策及执行本质上是一个具有自适应能力的动态系统过程,并且它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系统,这就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进行闭环管理和有效控制,注重信息的搜集及反馈,以保持不同层次产业转移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产业转移实施过程中逐步建立信息的反馈控制机制和动态协调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行的低梯度地区产业转移实践中,就出现了诸多与原来设计的管理方案不一致的地方和环节,这是系统执行中正常的反应,我们不能一概否定或斥之为问题,需要根据系统发展需要和实际工作内容来具体判别,并且要接受实际工作效果的检验。在后续的深层产业转移中,随着内外部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动和自身业务内容的变化,局部调整将会层出不穷,我们必须进一步优化低梯度地区产业转移的动态协调机制。
(四)深化政府对产业转移的系统结构、内部作用关系及关键要素的认识
产业转移具有不同的层次和相对稳定的系统结构,并且各层次都有其自身的最佳规模,系统各层次之间以及每个层次内部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频繁联系和作用。就目前低梯度地区产业转移的实践来看,这些系统结构和要素作用关系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必须加强认识,不断调整管理规模、管理幅度及管理控制模式,以求最大限度适应产业转移的内部结构及要素作用关系,只有这样,产业区域转移才会得以有效推进。另外,产业转移作为软科学的典型系统,人和信息的作用至关重要,并且强调信息的多次反馈和反复协商。在低梯度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尤其要注重人和信息的作用。
(五)动态调整低梯度地区地方政府对产业转移的综合评价
我们必须认识到产业转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转移及管理系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因此,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长期的目标任务,坚定发展信心,积极转变观念,正视改革中的困难,积极化解改革中的结构性矛盾,以不断推进产业转移过程及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另外,对产业转移的效果及前景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时、一地,在系统发展初期,由于自身结构的不明晰化、内外部作用关系的不成熟,外部供给的不稳定等因素,可能会出现产业转移后产出的不稳定甚至退步,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情况,坚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系统,争取做到对产业转移综合评价的科学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羊绍武. 产业转移战略论[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2.魏后凯. 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 福建论坛, 2003(4).
3.J.H.Thompson. 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 for Manufacturing Geography Economic Geography[M].1966.
4.R.Vern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6.
5.汪应洛, 袁治平等.系统工程学(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王其藩. 高级系统动力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9).
7.A.Castelletti, D.de.Rigo, A. E. Rizzoli et al.Neuro-dynamic Programming for Designing Water Reservoir Network Management Policies[J].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2006.
8.Cristiano Cervellera,Aihong Wen,Victoria C,P.Chen.Neural Network and Regression Spline Value Function Approximations for Stochastic Dynamic Programming[J].Computers &Operations Research, 2007.
(作者单位:魏邦朵,胶州市行政服务中心; 孙丰文,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低梯度地区;地方政府;产业转移;系统观点
一、引言
上世纪90年代至今,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新技术广泛采用为特征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不断掀起高潮。我国凭借巨大的市场、丰富的资源、良好的基础及低廉的成本,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接收国之一。近年来,东部发达地区一方面积极承接和改造发达国家和地区移出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将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和开发成本趋高的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到低梯度(经济欠发达)地区,为承接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腾出空间,由此掀起国内产业转移新一轮热潮。这为我国中、西部低梯度地区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能否抓住这次国内产业再转移的历史机遇,实现当地经济社会协同、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低梯度地区地方政府的战略认识是否到位,在产业转移实现过程中的作用是否充分发挥。
二、产业转移的界定、厘清及系统特征分析
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一种经济过程。本质上来说,产业转移是一个规模庞大、影响因素众多、开放的社会技术经济复合系统。作为一个系统整体,产业转移具有十分明显的系统特征,充分认识和了解这些,是进一步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必备基础。
(一)整体性
这是产业转移的最基本特征。产业转移受到区域内外技术、经济以及社会、自然资源、组织和人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必须从整体出发,通盘考虑。
(二)过程连续性
产业转移中的各个环节相辅相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续过程。过程中各阶段的工作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缺一不可,任何把产业转移过程等相分离的想法、说法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三)有序性
产业转移的结构调整和状态变化要有时间和空间上合理的顺序性。首先,开放是有序性的必要条件。对环境和政策的高度开放性,使我们有可能建立耗散结构型的产业转移系统,从而实现以协同有序、整体最优为基本特征的系统性要求。其次,协同是有序性的充分条件。提高产业转移的协同有序性,要求尽量避免区域内的内耗,坚持一致对外。
(四)滞后性
对产业转移的效果评价具有较长的滞后时间,一般要数年之久,因此,在研究、分析、组织实施和评价产业转移的相关工作中,对其后效性要有充分的认识。
三、地方政府在产业转移中的定位及作用机理分析
地方政府是政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事实表明,如果没有有效的政府,经济的、社会的和可持续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有效的政府——而不是小政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政府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不是作为增长的直接提供者,而是作为合作者、催化剂和促进者而体现出来的,政府的作用是补充市场,而不是替代市场。从已有成功实践经验可以看出,关于政府作用最主要的问题,既不是公共部门的规模应有多大,也不是政府应在多大程度上干预经济,而是政府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干预。也就是说,在那些可以发挥市场功能的领域,或者是通过一些办法能够促进市场运行的地方,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干预。同时,在那些不能依靠市场的领域,政府就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目前正处于转型经济时期,市场经济制度和体制还很不完备,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的问题不断涌现,需要地方政府在集约和整合经济社会发展整体信息的前提下,制定具有超前意识的发展战略,以补充市场体制的不完善,促进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在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环境中,由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整合各方面信息和知识制定全局性、前瞻性的有关产业转移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有必要的。这样的战略指导方案必须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并作为市场失灵、市场体系和机制不完备的一种补充,更具体地说,它必须建立在对企业产业转移的目标模式的充分理解上,这样的战略指导方案必须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考虑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整体和长远效益,考虑促进本地经济和产业转移对象区域经济同步发展的“双赢”效果。
四、低梯度地区地方政府有序引导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一)培育与产业转移相关的政府决策者、管理者及操作人员的系统性思维模式
产业转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它的决策及执行过程是一个由人、财、物、信息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整体系统,并且在这个系统中,存在多级递阶层次结构,不同的管理环节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工作过程[5]。因此,政府决策者、管理者及相关操作人员必须树立起系统性的思维模式,将自己的工作内容及业务范围纳入到系统的整体中去考量,明晰产业转移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内外部环境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清晰给出自己决策或工作板块在系统中的定位和作用,这是对相关政府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就目前的具体实践来看,低梯度地区政府相关决策者、管理者及操作人员系统性思维模式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业转移的效果和推进力度。
(二)强化低梯度地区地方政府对产业转移的系统定位
低梯度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并且它是处在国际产业转移及发达地区产业调整这些不同层次的环境超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个系统与国内外产业转移环境、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政策及制度安排等之间具有大量、频繁的物质、能量、信息、资金等的流动和作用。低梯度地区产业转移的决策及执行需要立足自身,主动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在不确定环境条件下,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对有用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当地地方政府在实施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强化系统定位和工作模式,立足系统内部,一方面在现有管理环境和内部条件约束下,实现系统进程的优化和系统目标的提升;另一方面,以贡献求支持,主动通过工作成果和系统优化去影响外部管理环境,以加强不同层次产业转移系统的外部输入,强化外部对系统的刺激,以加速系统的演化及作用进程,提高系统的工作成效。 (三)优化低梯度地区产业转移的动态协调机制
产业转移的决策及执行本质上是一个具有自适应能力的动态系统过程,并且它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系统,这就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进行闭环管理和有效控制,注重信息的搜集及反馈,以保持不同层次产业转移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产业转移实施过程中逐步建立信息的反馈控制机制和动态协调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行的低梯度地区产业转移实践中,就出现了诸多与原来设计的管理方案不一致的地方和环节,这是系统执行中正常的反应,我们不能一概否定或斥之为问题,需要根据系统发展需要和实际工作内容来具体判别,并且要接受实际工作效果的检验。在后续的深层产业转移中,随着内外部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动和自身业务内容的变化,局部调整将会层出不穷,我们必须进一步优化低梯度地区产业转移的动态协调机制。
(四)深化政府对产业转移的系统结构、内部作用关系及关键要素的认识
产业转移具有不同的层次和相对稳定的系统结构,并且各层次都有其自身的最佳规模,系统各层次之间以及每个层次内部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频繁联系和作用。就目前低梯度地区产业转移的实践来看,这些系统结构和要素作用关系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必须加强认识,不断调整管理规模、管理幅度及管理控制模式,以求最大限度适应产业转移的内部结构及要素作用关系,只有这样,产业区域转移才会得以有效推进。另外,产业转移作为软科学的典型系统,人和信息的作用至关重要,并且强调信息的多次反馈和反复协商。在低梯度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尤其要注重人和信息的作用。
(五)动态调整低梯度地区地方政府对产业转移的综合评价
我们必须认识到产业转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转移及管理系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因此,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长期的目标任务,坚定发展信心,积极转变观念,正视改革中的困难,积极化解改革中的结构性矛盾,以不断推进产业转移过程及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另外,对产业转移的效果及前景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时、一地,在系统发展初期,由于自身结构的不明晰化、内外部作用关系的不成熟,外部供给的不稳定等因素,可能会出现产业转移后产出的不稳定甚至退步,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情况,坚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系统,争取做到对产业转移综合评价的科学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羊绍武. 产业转移战略论[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2.魏后凯. 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 福建论坛, 2003(4).
3.J.H.Thompson. 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 for Manufacturing Geography Economic Geography[M].1966.
4.R.Vern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6.
5.汪应洛, 袁治平等.系统工程学(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王其藩. 高级系统动力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9).
7.A.Castelletti, D.de.Rigo, A. E. Rizzoli et al.Neuro-dynamic Programming for Designing Water Reservoir Network Management Policies[J].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2006.
8.Cristiano Cervellera,Aihong Wen,Victoria C,P.Chen.Neural Network and Regression Spline Value Function Approximations for Stochastic Dynamic Programming[J].Computers &Operations Research, 2007.
(作者单位:魏邦朵,胶州市行政服务中心; 孙丰文,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