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体验生命的增值与律动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yang0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了许多优秀教师的语文课, 常常被他们较高的素质所折服:个个精神抖擞、表情丰富,声音也抑扬顿挫,加上准备充足的教具,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包括听课教师的眼球。但40分钟的热热闹闹之后,走出课堂,想回忆起什么,却难以找到一些永恒的瞬间。寻其原因,可能是教师们太注意外在的东西,学生被眼花缭乱的形式搞得心浮气躁,而应有的感动和体悟却没有发生!在如今追求时尚、追寻潮流、个性张扬的信息化社会,语文课做到生动我们可以,但要让学生心动,真的很难!
  语文教育更是一种精神教育,应当指涉人的心灵,应当具有情感关怀的使命。谢象贤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只有在它不仅对智慧发生作用,而且同时于心灵和情思也发生作用时,才能对学生发生真正的影响作用。”语文课因“心动”才美丽!
  笔者就曾被几堂课感动,至今仍记忆犹新,现与大家共享,更希望能探讨、总结出其中的点滴奥妙所在。
  一、转换角色,渐入佳境,悄然心动
  《生命桥》讲述的是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一座生命之桥,使年轻羚羊井然有序地成功飞跃悬崖求得生存的故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学习区区弱者在生死的关键时刻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若站在旁观者、局外人的角度去讲述、分析这个故事,只会落入繁琐分析、生硬说教的窠臼。现代阅读理论认为,作为阅读者应该与作者的情感在一个节律上跳动,应该在作品描绘的情境中徜徉。若巧妙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渐入佳境,则又是一番奇妙天地。
  师(指名一生读: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 下坠的身体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对面的悬崖边,而老羚羊就像一只短翅的鸟,笔直的坠入了山涧!):你读得真好!如果把你的心与老羚羊的心贴得更近一些,你会读得更好!不信,你把自己当成小羚羊来读一读。
  生:当我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我的蹄下,而我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
  师(当生读到“猛蹬”一词,动情地问):小羚羊,老羚羊是你的亲人,你舍得蹬吗?
  生:不舍得,也得蹬!(露出哀伤又坚定的表情。)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如果不蹬,两人都得死。
  师:是的,前面是深渊,后面是猎人的追杀,这是生存的必须!不舍得,因为他是你的亲人,不舍得蹬,这是多么的无可奈何。无可奈何也得蹬!请你再读读。
  (学生完全进入情境,动情地读。)
  师:你过去了,而老羚羊死了!你站在岸上,你的心情如何?
  生:痛苦!
  师:把这种痛苦读出来!(生更加动情地读,大家齐读。)
  师:孩子们,尝试当老羚羊再读一次,会有不同的收获。
  生: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我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我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体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对面的悬崖边,而我就像一只短翅的鸟,笔直的坠入了山涧!
  师(学生读到“刚好”时):老羚羊,你的身体处在别人的蹄下,你就要坠入深渊,为什么还说“刚好”?
  生:那是我的愿望!
  师(当生读到“像断了翅的……”):你的翅膀被折断了,是被谁折断的?
  生:人类!
  师:他们对人类充满了恨。(出示书上的插图)看老羚羊的那双眼睛里充满了什么?
  生:那双眼睛里有恨,有爱,有痛苦,但也有欣慰!
  师:带着你原来的感受从第三者的角度再读读文章,你的体会会更深!
  生放声朗读,不少禁不住落泪、抽泣。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如亲”——叶圣陶所说的道理,在这样的课堂里得到了实践。正是源于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假如你是年轻羚羊”、“假如你是老羚羊”、“回到第三者的角度读文章”,没有分析讲解,只是让学生变换角色读文章,进入情境,读出了无可奈何,读出了痛苦,读出了仇恨,更读出了钦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文本,真正把自己和文章融为一体,情感如泉涌。用朗读来倾吐自己的心声就会读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地再现其情其境,这时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们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劳动带来的成功感,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
  二、拓展阅读,探索作者的心路历程,幡然心动
  《月光启蒙》描绘了在皎洁的月光下母子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的优美画面。若仅读此文,我们至多只能让学生感受到童谣的趣、童年的乐、母亲的爱。而对月光下母亲的启蒙教育(即“为什么简简单单的童谣能让我飞向诗歌的王国”)及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与感激的情怀却难以把握。若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开展拓展性阅读,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探索作者的心路历程, 则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引起情感的共鸣!
  面对真实的学生,就让我们用真挚的感情在课堂的每一分钟创造爱的永恒,用真实的心灵在课堂四十分钟里体验生命的增值和律动。用爱去创造奇迹,让学生的心随我们的语文课堂而动!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寻找创新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着力点,将激活学生的创新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初步的实践和思考,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积极地创设轻松和谐、自主活泼的课堂教学情境,不断地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让课堂教学成为培育创新人才的“肥沃土壤”。  一、在
期刊
华罗庚教授说:“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更有必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语文学科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人格教育
期刊
材料解析题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设计新问题,引导学生跳出死记硬背的狭小天地,能有效地考查学生驾驭史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等,因而成为高考的主力题型。高考制胜的关键是突破材料解析题,但是在历年的高考中,大多数考生最头疼的、失分最多的恰恰是材料解析题。  根据自己多年带毕业班的经验,我认为学生在材料解析题上失分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期刊
新课标强调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以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激活思维,主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因此,巧妙设置悬念,激
期刊
教学是解决不知与知、浅知与深知的矛盾,也可以简单说是要学生解决问题。我国古代、当代教育学家和世界知名学者对此都很重视。张载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朱熹说:“大疑则大进。”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首诗中有两句是:“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
期刊
所谓激励,就是把人潜在的能量挖掘出来,促使人们为实现预定目标而努力工作。将激励方法用于班级管理,实质上就是要把学校与老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行为的动机,推动学生积极自觉地行动,以达到某项目标。当该项目标实现后,经反馈又构成新的刺激,使学生产生新的需要、形成新的动机。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息,学生就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克服障碍与困难,一步一步迈向更新更高的目标,走向成功。  总结
期刊
传统的资源观认为,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等才是课程教学资源。现代资源观认为,教师、学生本身也是珍贵的教学资源,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在交往互动中时时会生成课程资源。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这些课堂生成事件,只要我们注意挖掘,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资源,课堂会因它们而精彩。  下面笔者就教学中的体会谈
期刊
当代的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他们希望政治课老师能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就他们所关心的一些诸如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国际形势的变化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给他们以信服的解答,希望通过政治课学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提高创新能力
期刊
在小学教育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原则  小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