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本文从语感的定义与类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阐述了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性,并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秋天》朗读指导为例,简要分析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语感;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很多,手段多样,因此,有人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其实不然,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
一、语感的概念
什么是“语感”?《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中的解释为“言语交流中指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觉判断或感受”。具体来说,语感的“感”和“美感”“乐感”的“感”相同,即感觉,只是语感的对象为“语”——言语。感觉是人对具体可感事物的内在反应能力。列宁说过,感觉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外部刺激向意识的转化。语感就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其表现为人对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人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
最早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丏尊先生,后由浙江師范大学王尚文教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语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专注于人对言语的感知、领悟和把握,涉及言语的发展、言语的生成及理解。
二、朗读的重要性
语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白皮书明确提出,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落实到语文学科中,学生需要发展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教授在《为语文的核心素养而教》一文中,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提出语文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传承”“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四个方面,而“语言建构与运用”就是语感,并居于核心地位。
语感是人们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着眼于言语主体与言语作品的关系,可以分为输入型语感与输出型语感。听、读是言语的输入;说、写是言语的输出。人们总是在听、读的活动中形成语感,然后用于说、写活动,听、读是说、写的基础。输入型语感是语感的核心和基础,输出型语感是从这个核心中“生长”出来的,是在此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基于此,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方法。因此,学生要通过朗读学习语言,通过朗读理解内容,通过朗读体会情感,通过朗读培养语感。
三、指导学生朗读的措施
语文阅读教学如何通过朗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给出了答案,即“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显然,教师指导朗读教学,首先是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次是把课文有感情地读出来。
《秋天》是2017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优美,是经典的阅读教材,非常适合学生朗读。
1.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首先进行范读,然后一句一句地领着学生读。文章中有些地方要特别指导:轻声的朗读,如“凉了”“黄了”;儿化的指导,如“一会儿”;“一”的变调,如“一片片”“一群”“一会儿”;努力做到“五不”基本要求——不错字,不添字,不丢字,不倒字,不重复。消除阅读中的障碍后,放手让学生朗读,直到读流利为止。
2. 指导学生品味赏读,读出感情来
第一,品读课题。教师先用课件展示如洗的蓝天、火红的枫树、丰收的田野等秋天的优美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后,再品读课题,有了之前的情感铺垫,有感情地读出课题也就水到渠成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准重音。在朗读中,有时为了强调那些起重要作用的词或短语,如课文中“凉”“黄”“落”“蓝”“南”等,教师需要进行重读。这些词或短语通常称为重音。抓住关键词,读准重音,是朗读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采用领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感受并领悟重音的作用。第三,关注标点,读准情感。课文中“啊!秋天真美啊!”一句,对于其中两个感叹号,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第四,读出节律,比较变化。教师通过范读“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让学生比较前后的音高,感受前后节律的变化。第五,想象意境,情景交融。在朗读的最后环节,让学生还原文字描述的画面,随着悠扬的音乐想象情景,并把自己融入情景,声情并茂地朗读。
总而言之,学生通过朗读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通过朗读领会并准确表达作品的语句含义和精神实质。在以朗读为主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坚持朗读训练,一定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语感;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很多,手段多样,因此,有人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其实不然,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
一、语感的概念
什么是“语感”?《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中的解释为“言语交流中指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觉判断或感受”。具体来说,语感的“感”和“美感”“乐感”的“感”相同,即感觉,只是语感的对象为“语”——言语。感觉是人对具体可感事物的内在反应能力。列宁说过,感觉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外部刺激向意识的转化。语感就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其表现为人对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人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
最早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丏尊先生,后由浙江師范大学王尚文教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语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专注于人对言语的感知、领悟和把握,涉及言语的发展、言语的生成及理解。
二、朗读的重要性
语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白皮书明确提出,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落实到语文学科中,学生需要发展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教授在《为语文的核心素养而教》一文中,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提出语文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传承”“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四个方面,而“语言建构与运用”就是语感,并居于核心地位。
语感是人们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着眼于言语主体与言语作品的关系,可以分为输入型语感与输出型语感。听、读是言语的输入;说、写是言语的输出。人们总是在听、读的活动中形成语感,然后用于说、写活动,听、读是说、写的基础。输入型语感是语感的核心和基础,输出型语感是从这个核心中“生长”出来的,是在此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基于此,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方法。因此,学生要通过朗读学习语言,通过朗读理解内容,通过朗读体会情感,通过朗读培养语感。
三、指导学生朗读的措施
语文阅读教学如何通过朗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给出了答案,即“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显然,教师指导朗读教学,首先是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次是把课文有感情地读出来。
《秋天》是2017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优美,是经典的阅读教材,非常适合学生朗读。
1.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首先进行范读,然后一句一句地领着学生读。文章中有些地方要特别指导:轻声的朗读,如“凉了”“黄了”;儿化的指导,如“一会儿”;“一”的变调,如“一片片”“一群”“一会儿”;努力做到“五不”基本要求——不错字,不添字,不丢字,不倒字,不重复。消除阅读中的障碍后,放手让学生朗读,直到读流利为止。
2. 指导学生品味赏读,读出感情来
第一,品读课题。教师先用课件展示如洗的蓝天、火红的枫树、丰收的田野等秋天的优美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后,再品读课题,有了之前的情感铺垫,有感情地读出课题也就水到渠成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准重音。在朗读中,有时为了强调那些起重要作用的词或短语,如课文中“凉”“黄”“落”“蓝”“南”等,教师需要进行重读。这些词或短语通常称为重音。抓住关键词,读准重音,是朗读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采用领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感受并领悟重音的作用。第三,关注标点,读准情感。课文中“啊!秋天真美啊!”一句,对于其中两个感叹号,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第四,读出节律,比较变化。教师通过范读“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让学生比较前后的音高,感受前后节律的变化。第五,想象意境,情景交融。在朗读的最后环节,让学生还原文字描述的画面,随着悠扬的音乐想象情景,并把自己融入情景,声情并茂地朗读。
总而言之,学生通过朗读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通过朗读领会并准确表达作品的语句含义和精神实质。在以朗读为主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坚持朗读训练,一定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