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走过的风景地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b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的老山界山麓,有一座山叫小南山,山上纵横几十千米,改革开放后这里“驻守”着一支特殊的部队,官兵们春夏秋冬默默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不畏严寒,光着膀子守卫在峰峦重叠的山坡上,年复一年,让老山界山麓光秃秃的坡岭变成绿色海洋,由穷乡僻壤变为“世外桃源”———乡村旅游农家乐热点,由“好姑娘无被盖”到家家户户有绿色银行,他们被誉为小南山的卫士,新长征的尖兵。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誉。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后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这天,我沿着红军当年走过的长征路,汗流浃背,荆棘把我的身手划出一道道血口。终于登上山巅,眼前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老山界》记述的红军过老山界时的情景,顿时在我的脑海重现: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
  ……
  由于高寒、偏远的地理环境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原因,这里曾是名副其实的“老、少、山、穷”乡村。现在,这里的村民在此种植厚朴、杜仲、黄皮等“三木药材”绿色发展的脱贫致富。他们把小南山绿化了,人工造林规模化了,整个小南山成了金山银山。
  每当严冬来临,几十年如一日一年四季坚守在这里的厚朴、杜仲、黄皮等“三木药材”们全都挺着身子,纷纷脱去厚厚的绿装,一个个光着膀子,巍然屹立在各自的岗位上执行着老山界山麓地区的卫戌工作,并且担负着落叶护兜、蓄水和储蓄养分等默默无闻的“地下工作”任务,每个山凹、每个山顶、每个山坡和每道山沟,他们都“六步一岗、十步一哨”地,横七竖八、一动不动地,整齐划一、昂头挺胸地屹立在广阔的高原上。他们最早经受严寒的打击,最晚盼来春风的抚摸;他们经受冰雪摧残的时间最长,享受春秋温暖气候的时间最短;他们生在寂寞的高山上,长在不为人知的山野里;他们一辈子没有大树给其遮阴挡雨,他们终身不要化肥和农药的陪伴与庇护。我们每次去看望他们,发现他们总是那么苗条,小时候是那么瘦弱,长高了还是那么单挑,我深深地被觸动了———我自言自语的说到:这里不愧是红军走过的地方!
  不是吗?俯视远处的大山脚下,山公公开始换上了春色的盛装。小溪里的泉水“叮咚!叮咚!”唱起了欢快的歌;白色李花开了,好像春天洁白的信使;粉红色的桃花开了,好像春姑娘的一张张笑脸;黄色的迎春花开了,好像金色的小喇叭在向人们报告春天的消息;红艳艳的映山红开了,使人们更加神往新年绚丽多姿的美好生活……耕牛在田地里发出欢快而动听的“哞,哞,哞———”悦声;山民们则唱着山歌在田地里辛勤劳作,书写着一幅幅美丽动人的春天交响画卷。啊!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我喜爱这色彩斑斓的世界,我就像一只小蜜蜂飞进了这个花海里。我像个孩子似的,快乐并快活的听着美妙的歌声、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优美的风景……我尽情地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呼吸着无比清爽的春天的气息,我感受到了春天剧烈跳动的脉搏。
  春天来了,我张开双臂拥抱您!我兴奋地仰望老山界山麓,如此充满活力的春季呀!大地披绿、万紫千红的春姑娘翩翩起舞的“暖风吹得游人醉”的仲春时节,那漫山遍野的厚朴等三木药材却低调而谦逊地还在那默默无闻的吸收水分养分等,为冲锋陷阵周密准备,蓄势而发,含蓄而礼让,把抛头露面的“风头”、“风光”让给那些急于竟艳的李、桃等先锋和自我感觉良好的翠柳红花,把荣耀留给百草万物等春天使者。待春天的绚丽多姿已经万人称颂,万物已经领略春风雨露与阳光明媚的幸福快乐之后,到了初夏,厚朴才“姗姗”含苞怒放,它的叶苞头尖而紫绿紫绿的,与湖面上那“小荷才露尖尖角”有同工异曲之美,犹如一门门新型袖珍型火箭炮整装待发,时刻警惕地守卫着祖国蔚蓝的天空。乘上直升机俯视万人界山麓,只见数十万守备部队齐齐换装,整个漫山遍野的“军营”尽染,万千头戴旌旗的伞兵从天而降,老山界山麓非常神秘地被一簇簇伞花所浓罩,一夜春风过后,茫茫无际的伞花之海,突然似弥漫的一顶顶绿色帐篷在大地冒出,把整个老山界山麓裹得严严实实,一层层绿叶似网络般覆盖大地,使整个老山界山麓仿佛成了天然氧吧,在空气中散发着浓浓的负离子,为整个老山界山麓酝酿与制造出无穷无尽的清新空气。他们不仅是老山界山麓负离子氧吧的产业工人,而且是老山界山麓水土的守护神和小南山各族人民脱贫致富的财神爷……
  厚朴等三木药材树是很普通的树,它们在老山界山麓极普遍,就如同当地的少数民族山民;它们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断,压迫不倒,也跟当地的少数民族山民和广大扶贫干部很相似。我认为它们不但象征了当地的少数民族山民和韦爱敬同志等党的扶贫干部,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在实现伟大中国梦新时代中所不可或缺的质朴、坚强,追求上进的中华民族精神。南山卫士,我崇敬你们!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南国的仲夏如火,傍晚下班虽然夕阳西下了,但行走在钢筋水泥的马路上,依然热浪袭面,就像被铁板烙饼似的,烘热难耐。  途经钦州一桥旁小广场处的市民小舞台,看见几个工人忙着悬挂“采茶戏演出”的背景字幕,“采茶戏”三个字,瞬间勾起了我的回忆,儿时北大荒的那个惊慌失措的寒冬,在病危母亲床边第一次聆听父亲为母亲吟唱采茶戏的悲伤场景不断在我的脑海里回放,那蒙太奇的影像是如此清晰,恍如眼前。  四十年前,北大荒的
期刊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这乍暖还寒的时节里,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让庚子鼠年正月少了些许的佳节气氛。长彼此之间的来往没了,不出村、不窜户、不聚会……为了防止疫病漫延扩散,于是封村、封户、封路……居家不出门,成了这个节点的常态。这是全国战疫情的一个缩影。也因此阻档了许多归乡心切游子回家的路。乡愁很美,路却遥远。原打算回老家看看的我,也只好作罢。于是,勾起了我对家乡的思念
期刊
父爱如山,父亲的爱是沉甸甸的,儿女永远在山的庇护下。父爱犹如村前的那棵古樟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为儿女遮风挡雨,永远依靠。  说起父亲,我就想起那首熟悉的歌:“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时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我的家乡在桂林东乡一座普通的小村庄,村后青山如屏连绵不断,村前两条小溪如练蜿蜒而来,在村南汇合又潺潺而去。石桥座座如虹飞架,村内明清古建筑群保存完好,村外新樓节次
期刊
在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开的南方是无雪可踏的。踏雪是一只猫,一个多月的小奶猫。我起的名字,因为它全身灰黑唯有四只爪子是雪白的,宛如在白雪皑皑的雪地里走了一遭,它携着雪的寒气让南方的冬天多冷了几度。  南方的冬天是湿冷的,迷蒙的雨已经连续下了大半个月。这个冬天干洗店的生意特别好。店里的衣架很拥挤,长长短短五颜六色的羽绒服前胸贴后背。高档低档的羽绒服都蜂拥来这里干洗,灰鸭毛、白鸭毛、鹅毛、狐狸毛、貉
期刊
窗外,北风呜咽,雨滴敲窗。  室内,暖气嘶嘶,几个初中生扎堆八卦,笑语晏晏。  “梆———”大门的关门声,“吱———”教室门的推门声。良子的头探入,红色的羽绒帽上站满雨滴军团,闪着冰冷。我扭头,抬眼,瞅他;他眼皮微动,眼珠略转,泪光氤氲,语音沉咽:“老师———”  “怎么啦,良子?”我声音温和,却满眼地不解:昨天的阳光少年,今天被乌云包裹了?  良子卷着一身寒气进来,走到座位坐下,低頭不语,身体抖
期刊
米花山,位于桂北全州的才湾镇内桂黄公路(现国道322线)旁。八十五年前,红军突破湘江时有三大阻击战,其中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当是脚山铺阻击战,米花山便是脚山铺阻击战的主战场之一;它也是今年刚建成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的园、林、馆三大组成部分中的“纪念林”所在地。  对于米花山,我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  我生长在米花山南边不远的脚山铺,打记事起我就知道,米花山上,红军和湘军打过大仗,国民党军
期刊
一  接到大罗的电话时,我刚到办公室冲好一杯姜糖水。端着杯子站在十一层楼的落地玻璃窗前。窗户向东。初春的早上,暖暖的太阳洒了一屋子的明亮。大罗的声音沉缓,却带着焦急,翁声翁气地问我今儿上午有没有空,他想来我办公室一趟,有件事得请我出面帮忙。我问:“你是和老罗一起来的么?”有几次他们来县城找我,都是搭伴来的。大罗在那头迟疑了一会,说:“廖老师,你还不知啊,老罗在半年前就不在了。”我以为自己没有听清,
期刊
那是生我养我成长的地方。多次回眸梦中的乐土顿谷,故乡的山山水水,田园老屋、浓浓乡风,一捧乡土、一声乡音、一口果甜,如诗如画,历历在目。顿谷街的青石板路,社山中学的梦想求知,南流江的大胆放飞,宴石寺的拾阶而上。喧嚣顿谷街,激情宴石寺,美丽云飞嶂,苍茫伏波祠,悠悠顿谷情。心中反复深情吟唱和呼喊的,总是简单得不再简单,沉重得不再沉重,沉甸甸扑落有声梦的故乡。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南流江水穿流过,弯弯曲
期刊
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地球的北回归线上。这一天,南宁来的采风团在梧州与诗人盘妙彬汇合后,驱车来到古藤州秀气的临江小镇帶江,从这里再转乘小机船和我们一起去探访天平镇的新马莲塘村,因为这里曾经是古藤州一个繁华的驿站,这里曾经养育了一个叫袁崇焕的民族英雄,这里有着一所建于晚清与民国时期的村级小学和中学……  一  新马在古时叫白马,又叫四十三都白马汛,是古藤州一处重要的水上门户和驿站,而莲塘村就恰到好处地生
期刊
清晨起来,拉开窗帘,窗外弥漫着浓浓的雾气,像白白的乳蛋壳一样笼罩了一切,我知道这一天必然阳光明媚,天朗气清。这是进入初夏后特有的天气特点,早上的雾越大,天气越好。我把压了一冬的被子衣物全部搜了出来,准备大洗一次。在我晾完第二桶衣物时,雾气不知何时全部消散了,明亮的阳光透窗而来,窗帘上的小花朵带着太阳的暧色金灿灿地绽放在地板上。  拿衣服丢进洗衣机的时候,四岁的小女儿余菲扯着我的衣角,仰着小脸,“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