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订《笔之匠》之明清笔工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udqliwe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毛笔的制作,我国很早就流行有蔡伦造纸、蒙恬制笔的源流说,而后来,有人考证出在蒙氏之前的周朝便已经懂得制作毛笔了。也就是说,中国人由刀笔改用毛笔的纪录,可追索到比蒙恬更早的年代。
  毛笔的制作看似简单,其实颇有讲究。首先需选取合用的毛颖,如除了至今仍在流行使用的兔毫、羊毫、狼毫而外,据记载古人尚且尝试过胎发、鼠毫、鸡羽、雁翎、狎毛、猩猩毛、鼠须、鹿毛等,甚至有用茅草集束而用作笔的。而且选材讲究,以致“一兔仅足成枚”。其次,是依据毛颖的特性,制出不同用途的笔来。制笔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最早而且最著名的就有三国时期的韦仲将(诞)制笔法,这在《齐民要术》中已有详载。又如,宋陈檩《负喧野绿》所记:“欧阳通以狸毛为笔,以兔毫覆之,此二毫笔之所由始也。以羊合兔盛于今时,不但刚柔得中,差宜作字,而且价廉、工省,故人所竞趋。”也就是今日我们使用的“兼毫”笔的起始。除此之外,还有枣心笔、鸡距笔、三副笔、散卓笔、一寸金笔、狼尾笔、水笔等为文人所钟情的种类,可惜其制作方法没有详细记载。再有,就是笔管的种类,常见的自然是竹管,但也有用木、玉、牙、犀、瓷、芦、水晶、玳瑁等为笔管的,而这与运笔则无太大关系。
  
  毛笔的制作,选材固为重要,而关键还在于要有良工。我国古代毛笔的产地分布较广,仅以笔工的籍贯或其主要活动区域计算,则有江西的吉水、弋阳、宜春、卢陵、玉山、潘阳、新淦,江苏的南京、常州、扬州,浙江的杭州、湖州、嘉善、归安、衢州:河北的完县,湖北的安陆:安徽的宣州、歙县、仙源,山西的太原,湖南的武陵,广东的番禺、新会河南的商丘睢隔,山东的金乡、钜野、单父、兰陵、营丘,以及北京等等。自宋以后,以湖州(吴兴)所产最为有名。而那些卓越的笔工,往往得到文人及书画家的推崇,写下了许多赞美他们的诗篇,同时也因此让后人记住了他们的姓名和事迹。有人曾为此作过统计,如清人梁同书在其撰写的《笔史》中,以《笔之匠》为标题,辟一专门章节来介绍历代笔匠。通过他的努力,从文献中翻检出历代笔匠共九十二人。虽然这样的结果远离事实,却是迄今为止于相关方面较为全面的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许多梁氏所无法接触到的古籍、文献,通过后人不断地搜寻和科学整理,已能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使得过去无法做到的事,变得可以做到了,使得过去难以做到的事,变得较为容易做到。譬如为“笔之匠”作增补的工作,也就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了。有感于我们的时代给予我们研究的便利,特为梁氏《笔之匠》作一续订。共获八十七人名。其中唐代及以前笔工补得3人,宋代补得26人,元代补得21人,明代补20人,清代补17人。(由于篇幅关系,本专题特选出其中的明清笔工予以刊载,以飨读者)
  明代笔工
  宋文杰
  “文杰笔赞。叙曰,韩传毛颖托言于秦,既鲸其功,而可不知其人乎7作吴兴宋文杰赞。(文略)”(明邵宝《容春堂续集》卷八)
  朱苕元
  李维祯《书笔谱册子》记“蒋孝廉公鸣贻余书,亟称吴兴朱苕元制笔精良,东南第。已见其笔谱,则王百毅先生、朱元介宗伯、范长伯学宪,品题推许甚至。余不能书,生平未尝有手墨留人间,每听临池家谈笔美恶不知云何。苕元为鸿笔之士,所鉴赏定自不凡。用忆古人善书者,或运帚、或削荆、或染袖,无所不佳。余笑谓拙书人亦无所不可。以苕元笔授余,犹以乌号巨阙委诸偏枯指掌也。昔吴入晋,王秉袍鸣钟鼓,丁宁嫜于振铎,勇怯皆应,三军哗扣,声动天地。余怯者,窃附同声相应之义,安足为苕元长声价哉。”(黄宗羲编《明文海》卷三百十七)
  
  张子良
  “笔妙轩记·吴兴张子良,居京师,以善制笔得名。予始未识也。永乐中,予乡友刘选预修大典在馆阁,每求笔于子良,予得用之,甚适意,因是亦往往求之,遂与相识。予性拙,不善书,而人事酬酢有不能已者,赖子良之笔稍有可观。然予之拙,亦终不能精也。其后,予居北京,而子良亦来北京。北京之制笔者亦皆让其能。然予不见者久矣。今年忽造予,以其笔妙卷求题。予不及见,予子柜为受之。乃作七言近体诗题其上。蹄数日,子良复来见予,曰,幸有名在官府,当朝夕供事,不得数拜庭下,今以疾代将还吴兴,笔妙轩者,众人之所命也。昨辱为赋诗,然鄙意以为未足敢求公序其端,以启士大夫之歌咏。辱见知之久,请无爱干言,庶光远有耀也。予谓笔之用大矣,观夫韩文公所作毛颍传可考也。则制笔者之有功于世,岂他艺可及哉。宜其见重于士大夫。子良制笔之妙固已久知于世,士大夫得其助者非独予也。则予题是轩岂能爱于言哉?昔罗隐喜笔工苌凤,谓之日吾当助子取高价,乃以膈头笺百幅赠之。由是价益增,而笔大售。予谓隐之计踪矣,奚必论价哉?名者实之宾也,修其实以成其名,则自无不利。今诸公为赋诗,则过于隐之赠矣。子良之笔益精,则名益著。人之求笔者孰能舍是而他适哉?笔妙之轩将益有闻于天下矣。若有其名而怠其事,则是轩也将不晦矣乎?故为序如此,既以勉子良,亦以发诸公之兴云。”(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二)
  杨均显
  “赠湖州杨均显制笔:当年冯陆擅吴兴,曾许杨生继盛名。三馆每蒙诸老重,万钧不博一毫轻。归来未觉江湖远,落拓宁知岁月更。颖也此时须自荐,国家用尔颂升平。”(明张昱《可闲老人集》卷四)
  严子英
  “武陵严子英家世善制笔,严应始以笔治生,至今孙子大其名。用世虽云四宝具,传家贵在一艺精。东郭之口即毛颖,南山有竹俱管城。器利天下功不有,慎守其业毋自轻。”(明张昱《可闲老人集》卷四)
  杨彦章
  “于文定慎行云:经筵进讲在文华前殿,日讲在殿后穿廊。正字在后殿东阁,设一幄,次又东一室,乃上所游息。一日,同二、三讲臣入视,见窗下一几,几上设少许书籍。又一、二玉盆,盆中养寸许小金鱼,乃上所玩弄也。西壁一几,几上笔砚无甚珍异,笔皆市中所买,上贴笔匠杨彦章名,纸皆折筒,如士人所用,其朴如此。”(孙承泽撰《春明梦余录》卷九)
  姚元之
  “为笔工姚元之题笔谱:少时见友人作字,每用新笔,辄于书灯上微燎其颍,然后濡墨。予诮之日君殆为赵文敏所误。赵之云右军书兰亭是用已退笔,盖见其藏锋敛锷而意其或然,非定论也。不然,夫岂不知锋藏画中,是用笔秘密藏,顾于守郡胜会赋诗题叙而反欲以退笔见长耶?锋藏画中,正逸少之自喜词翰两擅者也。如赵云云,几于埋没右军用笔矣。目使后人求全笔工,将令如元之辈当于何处生活。”(明娄坚《学古绪言》卷二十四)
  王学诗
  “(明)笔工王学诗传:笔工王姓,名学诗,字全四,完县人。尝以异人言割股肉,愈母疾:又尝佣身葬父,孙徵君钟元为立孝子传。天下士夫由是知有学诗。畿内吴督学飞章以闻,并及其父三锡之孝,与祖母令、母边之节,奉旨降六十金,建三廿节孝坊。诗造笔为业,集工人辨技能,器使之,言奖色劝,人乐为用,工直赊欠蹄年而不怨。诗每环指告人曰:‘此皆君子也,不因餐蔬怠,不为钱后嗔。’群工益喜。以善笔名天下, 凡市会,遐陬见全四招号,争易之。入书斋随手给封,无一劣者。 ……”(《颜元集·习斋记余》卷五)
  张永贤
  “御用笔。朝廷用笔,每月十四、三十日两次进御,各二十管。冬用绫裹管,里衬以绵,春用紫罗,至夏秋用象牙水晶玳瑁等,皆内府临时发出制造。弘治时,吴兴笔工造笔进御,有细刻小标记云‘笔匠施阿牛。’孝宗见而鄙其名,内传以小名对敕易名目施文用,至今犹然。右二事,吴兴笔工张永贤说。”(《戒庵老人漫笔》卷三)
  张文宝、张士行、张士荣、张宗大
  “王孟端为张文宝作笔舫图卷。款题 昆陵王绂写图,永乐十二年四月,九龙山人为张文宝作。’”顾文彬注云,画后题咏二十三家,庐陵曾檗等皆是。又文宝之孙土行,侨居吴中,能传其业。集中辛夷牡鸡图为笔翁张士行题“莫惜锦毛加束缚,涪翁囊底恰三钱”是也。而此名士荣,见任麒跋,号嗣英。见潘喜诗序,当是士行昆弟。行又有文伯仁跋,则已在文宝七世孙宗大时矣。(顾文彬《过云楼书话记、卷三画三)
  李用之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五记“仙源县笔工李用之子病斑疮”
  强端甫
  明孙永祚《雪屋集》卷三录诗《赠笔工强端甫、(文略)。
  王宾山
  明严怡《严石溪诗稿》卷一录诗《泰州南门送王宾山笔工》(文略)。
  罗耀国
  明张溥《七录斋诗文合集》文集近稿卷四录有《罗耀国笔跋》(文略)。
  黄文用
  “笔工名家,湖州笔工名家张天锡、又陆用之,精于笔,居娄江,授其法于顾秀岩。秀岩又授其甥张蒙。孙大雅有赠笔生张蒙序。明业笔者推吴兴黄文用为第一。”(清陆廷灿《南村随笔》卷二引记《笔尘》)
  西吴王生
  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下记,“作书须能用材,无使材屈无伸可也。常谓怀素诸草帖,疑今之笔墨非复往时。及得燕中所造水笔与砚拭,知必此器为之,每用作字甚适也。近有西吴王生脱格造笔,南工几欲废,北一时名流亦顿知善。但莫悉其合古法耳。有一名士反不善之,恶之特甚。一目过我作书,余曰:独有王生笔,不称君手,奈何。无已,姑试之,喜曰大良器也。索数矢而去,异日相晤,乃云:前笔独所用一矢耳,余皆弃物。余因叹息。”
  杨父美
  徐守和题《宋米元章天衣禅师碑真迹》“……崇祯七年(1634)甲戌清和月一日,朗白父徐守和书于小清闼阁中。是日春雨初霁,天气甚佳,试杨父美紫毫笔,用小宋贡砚,罗小华墨,精良既合,诚人生一乐也。”(吴荣光《辛丑销夏记》卷一)消代笔工
  张祥鉴
  “张笔。张韶台祥鉴孝廉,南山司马第二公子也。在黄州时方成童,即爱诵余诗,亦夙缘也。诗文具有家学,书亦工楷,方期远到。丁酉(1837),来赴北闱,时相觞咏。中副车,归里。己亥(1839),魁粤榜。庚子(1840)、甲辰(1844),两次欢会。讵归后竞以疾逝,可惜也。公车来时,赠笔数枝,上镌‘小松庐自制停舫吟诗之管’。停舫,余斋名,‘小松庐’,其书屋也。余谢之曰:‘今而后停舫安然无恙矣。’韶台愕然问故。余日数年前,有乡客主余,适其友来访,见此额,问
  这两个字现成么々客摇首曰:未必现成。余窃听之,爽然若失。既而思之,初额之时虽是偶兴,然唐人诗云‘停船暂借问’,又曰‘停舫临孤驿’,似非臆撰。今得君镌之管城,来从海国,江山阅历,文采风流,犹不足以为将来之现成故实乎?相与一笑。“难得同心友,生平夙好知。松庐亲制笔,停舫劝吟诗。我梦生花杏,君才染翰宜。玉楼伤赋早,搦管怯临池。”(《乡言解颐》卷五)
  沈源
  “沈源字蕴久,浙江归安人。蕴久工干制笔,立行不苟,犹萧中素之隐于木工也。诗亦静细,士大夫不以艺人目之。有‘过仙霞岭’诗。”(《清诗别栽集》卷二十八)
  沈利
  “湖州沈利,故笔贾也。后得秘制,遂不复贾,所制笔适用而寿可数十年。尝曰‘选毫极难。’兔鼠诸物,望辄辨之,径拔其尤者一二毫,余悉弃去。曰:‘毫稚故易损。凡吾所选毫,皆雪霜锻炼已经十年者,柔韧精劲。故卒不败。’累岁积毫,始足制一笔。其诜伐束缚之法,亦与他工异,惜不传矣。沈后不知所终。”(清《耳食录二编》卷四)
  李玉田、王名通、宋尧庵
  “外城笔工多聚于宣武门外,如李玉田、王名通、宋尧庵之属,皆声价自高。翰苑诸公,在所必需。然但取其利于折卷,古所谓任笔成形是也。不惟宣城诸葛之制不可得,即乾、嘉时旧样,亦如天球河图矣。”(《天咫偶闻》卷七)
  王兴源、王永清
  “记两笔工语。王兴源者,归安之善连镇人,估笔扬州兴教寺,甚困。扬市羊毫无佳者,嘉庆丙寅(1806)春,兴源介友人进其笔,试之而善。兴源欲将去再修,谓此笔固已无弊,然见君指势,修笔势以称之,当益工。已而信然。因问之,日寻常市笔差可用者,不过什一、二,何也?兴源曰,此修工之优劣也。能手所修,虽干百管,皆精良如一出,俗工则必无幸焉。吾善连女工习扎头,男工唯主修,然俗手取值当能手才什一,而能手出货当俗工亦什一。估笔者多嗜利,用笔者少真知,此市之所为无佳笔,而佳笔之所为难售也。能手之修笔也,其所去皆毫之曲与扁者,使圆正之毫独出锋到尖,含墨以着纸,故锋皆劲直,其力能顺指以伏纸。俗工意亦如是,而目不精,手不稳,每至去圆正之毫,而扁与曲者反在所留。曲且扁之毫到尖则力不足以摄墨,而着纸辄臃肿拳曲,遇弱纸即被裹,遇强纸即被拒,且何以发指势,以称书意哉?丙子秋在吴门又遇王永清,永清吴之大郎桥人。制笔于家,不传徒,不设肆,试其羊毫,尤圆健。……”(清包世臣《艺舟双楫》卷六)
  许小萼
  清斌良《抱冲斋诗集》卷二十三录有《试紫颖赠笔工许小萼》诗。(文略)
  詹瑞(字小溪,微州歙县人。)
  渚斌良《抱冲斋诗集》卷二十八录有《赠笔工詹瑞》诗。(文略)
  袁容若
  清陈大章《玉照亭诗抄》卷十三录有《戏赠笔工袁容若》诗。(文略)
  章普音
  清盛枫《嘉禾征献录》卷四十四记“章普音(一作傅音),嘉善人。笔工。……”
  曹觐王、沈集元
  清俞樾《茶香室三钞》卷二十一录有:“吴兴笔工。国朝汪日桢《湖雅》云前代笔工著名者元之冯府科、陆文宝外,又有杨均显、有施文用、王用古,并见吴兴备志》。国朝有曹觐王、沈集元,亦著名。”
  程洛
  清张五典《荷塘诗集》卷十录有(谢汤玉枚赠笔)诗,‘昔我游钱塘,笔工访几遍。
  叟得称洛,居邻智果院。疑是弈之(程奕,宋人),所制颇称善。……”
  胡生
  清赵翼《瓯北集》卷四十七录有(笔工胡生以羊毫裹兔颖,名之日绵里针,顿顺健可书,戏为二绝、诗。(文略)
  吴效文
  清郑复光《费隐与知录》记,“笔铁欲齐非谓不锐。问笔忌参差,以按笔则短毛杂出也。笔工吴效文言制笔全在衬工,中心长,层层包裹,鳞次渐杀,如层级然,愈多愈好。……”
其他文献
73年了。我想起了73年前鲁迅死后的个挽联所写的!鲁迅先生你死了/我们誓要继续呐喊,鲁迅先生你死了/谁启示我们的彷徨·我还想起了另一个挽联,呐喊如狂人为国而已/华盖育彷徨导民中流。这两个挽联都是把鲁迅最有影响的两个书名恰到妙处地镶嵌在悲痛的情感里。挽联是生者对逝者敬重与怀念的一个表达方式,随着逝者的渐行渐远,后来者的表达方式会与最初有所不同,他们开始一本一本地搜集鲁迅著作的早期版本一这是参与者最多
期刊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江的中国画独领风骚。因为当时杭州有个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其中尤以写意人物画,以崭新的面貌享誉画坛。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就是浙江美院人物画的三大支柱。时至今日,他们当年的成功之作,依旧为人乐道,他们的笔墨技巧,依然令人向往。  五十年代,风华正茂的昌谷先生,以《两个羊羔》的国画创作,获一九五五年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为他奠定了在写意人物画界的地位。那年昌谷
期刊
周越然先生的《书的回忆》中有一段话说:“做官有幸运,就是连升,经商有幸运,就是赚钱。购古书者,也有幸运,就是:(一)我要什么书,马上买到什么书,并且价钱不大。(二)或者在冷摊上偶然拾得一种毫不相干的破书,归来审察,发现某名士的印记,某名士的批校。(三)又或者书贾拿了奇僻的古本来售,索价不高,故留之。后来细作审查,知是海内外孤本。”周先生谈到的二个方面的幸运,笔者都经历过。别的不必说了,就拿2003
期刊
2012年4月17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政协书画室、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联合主办,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画院、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画派纪念馆、岭南画院、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协办,广东美术馆承办的“吞吐大荒——许钦松山水画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20世
期刊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摄影师杨勇就将镜头对准了深圳这座新兴城市,并且一直生活和工作在那里,在他的镜头下,深圳是一个在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都市形态的典型例子。如今,杨勇多了策展人和当代艺术收藏家的身份,他大多数以交换作品的方式收藏当代艺术品,并强调艺术价值在于个人趣味和价值观的认可。本期杂志就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现状对话杨勇,从艺术家、策展人以及收藏家的视角来探讨艺术收藏的趣味、摄影收藏的现状以及对当前当
期刊
鉴容    宋代以前,人们通常直接手系在镜纽上的绦带来鉴容,有的还将铜镜放置在一种很低的镜台上,如顾恺之所画《女史箴图》中就有手拿铜镜或者对着镜台上的钢镜梳妆照影的画面。宋代以后,座具普遍增高,其形式主要定格在一桌二椅的陈设上,并出现了与近代的梳妆台样式有些接近的高镜台,然后把镜子固定悬挂于其上,以便鉴容。    磨镜    铜镜使用时间过久,镜面便会昏暗无光,达不到清晰照人的效果,因此需要加以磨
期刊
英国近代美术宝库的诞生    法国梧桐树的绿荫,装饰着伦敦的街道。流经伦敦的泰晤士河,与耸立在河畔的泰特美术馆,更添伦敦市的风采。从耸立在泰特美术馆外,靠近河畔之英国雕刻家亨利·摩尔的作品,以及美术馆人口旁19世末拉斐尔前派画家米莱斯的雕像,可以感受到堪称“英国近代美术宝库”的泰特美术馆之独特魅力。  19世纪后半期的英国不但经济繁荣,同时文化艺术也逐渐成熟,这时英国已有1759年创立的大英博物馆
期刊
精美别致的铜镜艺术    据目前中国的考古发现,最早的铜镜是距今四千多年的“齐家文化”铜镜(1975年发现于甘肃省的齐家坪,故名“齐家文化”),其次是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商“妇好”铜镜(“妇好”为商王武丁的王妃)。  中国铜镜艺术的鼎盛时代雄踞了干多年,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从公元前500年的春秋晚期至公元前206年的战国结束,历时将近三百年。第二阶段;公元前206年的西汉到公元220年的东汉止,
期刊
根据不完全统计,珠三角9座城市共有140多座博物馆,其中广州147家、东莞24家、深圳22家、佛山13家、中山12家、江门10家、肇庆8家、惠州7家、珠海4家(资料来源粤港澳文化合作项目——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广东省博物馆2006年5月编《博物馆导游册》,香港编《博物馆导游册》等)。从博物馆数量的变化来看,广东的珠三角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0多年来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可以说是出现了一个博物馆
期刊
社会反思与民生视角    “大千世界——中国当代艺术近作展”由来自芝加哥文化中心的戈瑞格·奈特(Gregory Knight)和德国柏林TA艺术中心的特丽萨·德·阿鲁达(Tereza de Arruda)共同策划,策展人特别强调这些作品是中国当代艺术最新的一批作品,参展的22位艺术家目前依然生活和工作干中国,这使得艺术家能切身地对中国当前正在发生的社会变化和社会现实有最直接的体会和感触,并把这种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