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和音乐,看似不相关的两个领域,实则联系密切。语文和音乐都是艺术,它们“直指人心”,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让人去听,去读,去欣赏。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引领、提升着人的情感、气质和修养。音乐自古以来就是和文学相生相伴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音乐与语文的结合与互相渗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课堂教学;音乐;原则;意义
引言
乐与语文本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随着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多元化发展和不断整合,音乐教学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也不断被大家重视起来。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相互强化,更容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文教学环境中来,有效改变语文教学传统、简单的教学现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课堂教学中音乐的选用原则
1.语文课堂教学中选择音乐要适度
所谓的适度,就是在需要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音乐,巧妙的运用而不是不分场合的随便用或者乱用。首先,教师要对所选音乐的内容长短有很好的把握,不能让一节语文课成了音乐欣赏课。在运用音乐进行辅助教学时要时刻将语文教学摆在首位。其次,要把握音乐引入的时机。在语文教学中,音乐情境并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创设的,引入音乐的时机把握好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创设有效的音乐情境能让学生随其喜而喜,随其悲而悲,从而进入文本的角色,与作者或作品产生共鸣。相反,如果引入音乐的时机没有把握好,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事与愿违,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扰乱课堂教学秩序。在一例教学案例中,我了解到这样一个真实事件。一次“青春随想”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首先放了几首当下流行的歌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但是,在接下来的学习环节中,学生似乎还沉浸在歌曲的情境里,不少学生仍然在偷偷地翻看歌词或轻声哼唱,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好不容易把他们拉回了课堂,却也是事半功倍。因此,在语文课堂中选用音乐一定要把握时机,不要把语文课变成了音乐课,偏离了学习的主题。
2.语文课堂教学中选择音乐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合
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所以音乐情境的设置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教学内容不适合设置音乐情境,而有些需设置相应的音乐情境学生才能够理解,这就需要教师的仔细分析与思考。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多下些功夫,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音乐情境。合理的音乐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烘托文章内容,创设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可以朗诵或播放或吟唱与课文有关的诗词,便可以配上优美的古典音乐,从而达到创造美的意境的目的,以便于学生吟诵和欣赏古诗文,更好的理解古詩词内容与感情。如此一来,便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学生学习古诗词感到枯燥乏味。有一则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为诗歌配上了古曲《阳关三叠》,还为学生演唱了这首诗。学生有着极大地热情和兴趣,纷纷要求进行配乐朗诵,熟练的吟诵过后,很多学生希望学唱这首歌。不到一节课的时间,无论是诗歌的内容还是主题思想,学生便牢牢掌握了。一种注入了音乐灵性的情境创设,确实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音乐的意义
1.音乐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古人云:“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意思是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再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背诵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是知识输入的一种有效途径,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单纯的背课文是“单式记忆”,而借助音乐强化记忆则是“复式记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借助美妙的歌曲、立体的声音形象地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加强对大脑记忆区的刺激,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在教学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时,一位教师对(1)班与(2)班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教学。(2)班用传统的方法,主要靠讲解和板书;而(1)班除去讲解分析外,还播放歌曲《长征》,让学生细细地聆听,尽情地遐想,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在这里,该教师用激昂的音乐渲染了情境,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大多数学生都很投入,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背诵这首诗。两天后突击抽查书面默写(无准备情况下),结果表明,运用音乐配合教学比用传统方法教学的效果好,学生的记忆得到了强化。
2.音乐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音乐可以创造意境、激发情感、调节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向心力,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拉近学生与文学作品的距离。《草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神往。一位教师在教学《草原》一课时作了一些尝试,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为背景音乐,播放展现草原风光的图片。草原是一幅画,草原是一首诗,天空赋予草原以明丽,小丘赋予草原以线条,牛羊赋予草原以生命的活力。随着优美的旋律,通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等方式,让学生真正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之中。一位学生在课后写道:小丘是绿的,平地也是绿的。眼前是绿色,远一点儿的是绿色,再远一点儿的也是绿色!草原非常辽阔,放眼望去,处处皆绿色,草原如同一张巨幅的绿色绒毯,一直铺到天地相接的地方。听着那动人的音乐声,我真想去内蒙古领略一下草原的美!由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因此必须营造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氛围。“音乐”恰恰能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调节情绪、设置氛围。“音乐”恰恰能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调节情绪、设置氛围。比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诗歌《泊船瓜洲》《秋思》和《长相思》,精读散文《梅花魂》和略读课文《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这些内容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在初学课文时,教师可以播放哀愁伤感的旋律《异乡寒夜曲》,让学生很快进入“状态”,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由此可见,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在语文教学中能烘托气氛、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走进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廖予宁.动听的音乐,动感的语文——谈音乐教学与语文教学的整合[J].语文建设,2013.
[2]郑磊.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3]戴建国.音乐作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4]任娟.音乐在耳边萦绕文字在心中飞扬——浅谈语文教学与音乐的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1,(06).
[5]李先彬.语文课堂中如何妙用音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4).
[6]陈超.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音乐元素的引入[D].四川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蔡红玉(1993—),女,聊城大学文学院2016级研究生,专业:学科教学(语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音乐;原则;意义
引言
乐与语文本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随着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多元化发展和不断整合,音乐教学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也不断被大家重视起来。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相互强化,更容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文教学环境中来,有效改变语文教学传统、简单的教学现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课堂教学中音乐的选用原则
1.语文课堂教学中选择音乐要适度
所谓的适度,就是在需要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音乐,巧妙的运用而不是不分场合的随便用或者乱用。首先,教师要对所选音乐的内容长短有很好的把握,不能让一节语文课成了音乐欣赏课。在运用音乐进行辅助教学时要时刻将语文教学摆在首位。其次,要把握音乐引入的时机。在语文教学中,音乐情境并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创设的,引入音乐的时机把握好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创设有效的音乐情境能让学生随其喜而喜,随其悲而悲,从而进入文本的角色,与作者或作品产生共鸣。相反,如果引入音乐的时机没有把握好,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事与愿违,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扰乱课堂教学秩序。在一例教学案例中,我了解到这样一个真实事件。一次“青春随想”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首先放了几首当下流行的歌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但是,在接下来的学习环节中,学生似乎还沉浸在歌曲的情境里,不少学生仍然在偷偷地翻看歌词或轻声哼唱,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好不容易把他们拉回了课堂,却也是事半功倍。因此,在语文课堂中选用音乐一定要把握时机,不要把语文课变成了音乐课,偏离了学习的主题。
2.语文课堂教学中选择音乐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合
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所以音乐情境的设置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教学内容不适合设置音乐情境,而有些需设置相应的音乐情境学生才能够理解,这就需要教师的仔细分析与思考。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多下些功夫,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音乐情境。合理的音乐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烘托文章内容,创设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可以朗诵或播放或吟唱与课文有关的诗词,便可以配上优美的古典音乐,从而达到创造美的意境的目的,以便于学生吟诵和欣赏古诗文,更好的理解古詩词内容与感情。如此一来,便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学生学习古诗词感到枯燥乏味。有一则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为诗歌配上了古曲《阳关三叠》,还为学生演唱了这首诗。学生有着极大地热情和兴趣,纷纷要求进行配乐朗诵,熟练的吟诵过后,很多学生希望学唱这首歌。不到一节课的时间,无论是诗歌的内容还是主题思想,学生便牢牢掌握了。一种注入了音乐灵性的情境创设,确实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音乐的意义
1.音乐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古人云:“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意思是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再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背诵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是知识输入的一种有效途径,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单纯的背课文是“单式记忆”,而借助音乐强化记忆则是“复式记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借助美妙的歌曲、立体的声音形象地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加强对大脑记忆区的刺激,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在教学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时,一位教师对(1)班与(2)班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教学。(2)班用传统的方法,主要靠讲解和板书;而(1)班除去讲解分析外,还播放歌曲《长征》,让学生细细地聆听,尽情地遐想,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在这里,该教师用激昂的音乐渲染了情境,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大多数学生都很投入,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背诵这首诗。两天后突击抽查书面默写(无准备情况下),结果表明,运用音乐配合教学比用传统方法教学的效果好,学生的记忆得到了强化。
2.音乐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音乐可以创造意境、激发情感、调节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向心力,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拉近学生与文学作品的距离。《草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神往。一位教师在教学《草原》一课时作了一些尝试,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为背景音乐,播放展现草原风光的图片。草原是一幅画,草原是一首诗,天空赋予草原以明丽,小丘赋予草原以线条,牛羊赋予草原以生命的活力。随着优美的旋律,通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等方式,让学生真正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之中。一位学生在课后写道:小丘是绿的,平地也是绿的。眼前是绿色,远一点儿的是绿色,再远一点儿的也是绿色!草原非常辽阔,放眼望去,处处皆绿色,草原如同一张巨幅的绿色绒毯,一直铺到天地相接的地方。听着那动人的音乐声,我真想去内蒙古领略一下草原的美!由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因此必须营造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氛围。“音乐”恰恰能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调节情绪、设置氛围。“音乐”恰恰能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调节情绪、设置氛围。比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诗歌《泊船瓜洲》《秋思》和《长相思》,精读散文《梅花魂》和略读课文《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这些内容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在初学课文时,教师可以播放哀愁伤感的旋律《异乡寒夜曲》,让学生很快进入“状态”,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由此可见,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在语文教学中能烘托气氛、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走进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廖予宁.动听的音乐,动感的语文——谈音乐教学与语文教学的整合[J].语文建设,2013.
[2]郑磊.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3]戴建国.音乐作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4]任娟.音乐在耳边萦绕文字在心中飞扬——浅谈语文教学与音乐的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1,(06).
[5]李先彬.语文课堂中如何妙用音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4).
[6]陈超.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音乐元素的引入[D].四川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蔡红玉(1993—),女,聊城大学文学院2016级研究生,专业: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