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li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怎样一堂课算是好课的界定,不同时期的标准不尽相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课程观逐渐进入教师的领域,评价好课的标准也随之发生一些实质性的转变。通过近期的摸索与探究,笔者对新课程理念下一堂好课的标准有了一些思考:评价好课离不开对现代教学背景下课堂教学活动本质的把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不同程度创新和突破。此次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的影响十分深刻,不仅反映在教师教学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上,还反映在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认识与把握上。针对这次课程改革,教师们都在思考和争论:新课程理念下怎样的一堂课算是好课?一堂好课需要具备哪些特征?如何评价课堂教学?针对这些疑惑,本人将通过专家和教师们对新课程标准的讨论意见,结合自己的理论研究、教学实践,谈谈一些不尽成熟的思考与想法。
  1、对于课堂教学的本质,历来有不同理解。传统的认识大致上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认识,认为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或者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这种看法就是认为教学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不是直接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而是通过的人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来认识。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往往成为以教师活动为主的行为过程,是教师在有选择地讲解、说明和演示,教师自身也自然地成为知识的代表,成为学生效法与模仿的对象。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讲——听”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而在当今信息时代,大量新知识、新信息的涌现,对于这种只强调“讲——听”式的教学,不仅无法顺利完成传递文化的任务,而且会使学生因其自主学习能力低下而无法适应网络条件下的人类生存方式。第二种认识,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合起来的共同活动过程,这一种看法主张教学的本质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和三种认识,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对话”、“交流”和“沟通”,认为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效活动过程。这种认识强调人与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对人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并且强调“教师不仅仅是传授者的角色”,主张教师通过“对话”、“交流”与学生实现共同活动,这种活动必然有共同的话题或学习对象——即教材或其他中介,也只能在相互交换信息的基础上使“共同活动”得以持续。
  2、基于现代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是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这一认识包含以下四层意义:(1)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所以它一定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种涉及两个人以上的实践活动。(2)它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因此,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3)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它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这是一种指向性很强的学习活动。所以,学生随意阅读不是教学,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感兴趣的东西也不是教学,学习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观察、认识、感悟、发现等等,更不是教学。(4)这里所说的教师的组织活动,包括讲解、讲述、指导、辅导,也包括展示、演示,还包括组织各种参观、操作活动,包括释疑问难、激励评价等等。总之,凡是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进行的手段,教师都应该利用,而教师利用这些方法、途径、媒体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真正进行下去,能够收到切实的成效。
  3、当我们把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从教师传递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活动以后,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那么怎样才能促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学习呢?一般地讲,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组织实施科学的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1)精心处理教材,设计独具匠心。一堂好课要显现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在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参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学校和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加以灵活的处理,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2)体现课程理念,过程流畅自然。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一种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环境,通过课前精心设计与课堂中教师的恰当引导,构建一个流畅自然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而又紧凑地参与学习与思考,较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情感、情趣等因素。(3)激发学生情趣,课堂活泼有序。随着对学生主体观的重新思考与定位,看一堂好课必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课应是教师努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甚至可以议论纷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愿望,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4)展示教师素质,塑造教师形象。新课程的实施,向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由于新课程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知识的权威,这样的课堂变得灵活多变。课堂上,教师除了应组织和谐有序的秩序、表述精彩悦耳的语言、展现漂亮美观的板书、呈现敏捷准确的思维外,还必须增加课堂情况的灵活多变、网络媒体的合理使用、知识背景的广泛引用等。(5)设计完成美提问,思维延伸课外。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绝大多数内容,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学到其他更多的内容。同时,也要让学生在上完这节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在研究那节课的内容,感觉回味无穷,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个性,能够主动地加入课堂教学中去。
  当然,上述几点不是必备条件,只要具备某几点即可。除上述特征外,教师能在课堂中恰当使用网络媒体辅助教学、精心准备并用教学用具、设计并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等,也是构成一堂好课的条件。
  总之,评价一堂课的好坏,重要的是看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知识,受到了多少启发,能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当然上面我所讲的一些,也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应当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才能上出更多的好课来。
  (作者单位:131400 吉林省乾安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能力是以知识和活动为前提条件而形成的经验及其应用。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在加强美术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文化修养,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美术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创造性能力创造性教育  随着世界科技的不断进步,知识经济已经突出,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
期刊
新课程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选择了很多适合学生发展的新知识、新内容,倡导一种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还给了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天空,充分挖掘了学生的能力。     一、新教材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联系实际重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新课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向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富有意义且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以
期刊
自古道:“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在社会上享有特殊的地位,历来都受到社会的尊重。教师,是教育、培养人才的人,是民族的希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才有动力。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没有对自己教
期刊
什么是集体主义精神呢?就是一切从集体出发,以集体利益为重,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有为集体奉献的精神。在多年的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我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六点体会:    一、做好入学教育,建立小学生的集体意识    在小学中建立起集体意识,是培养小学生集体精神的起点。对刚入学的小学生,心目中还没有集体这个概念,也不能像对成人那样讲定义和深奥的道理。我首先引导他们知道自己是哪个学校、哪个班级
期刊
一、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课外阅读,是学生拓宽视野、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当前,在中学生课外阅读中普遍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1、阅读面窄。不少中学生比较重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对课外阅读分配的时间较少,导致阅读面窄,知识面不广。笔者曾对本校的学生阅读情况作了调查。从图书室学生借书的记录了解到,全校1180人,有借书记录的总共有568人次,从学生所借的书的
期刊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生物课堂教学方法百花齐放,比较常用的有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引导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法、情境教学法等。这些方法都是广大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验中研究和总结出来的,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中最深刻的一次重大变革,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责任。语文是各门课程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主阵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呢?窃以为必须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立足整体,把握教材,设计教法    坚持整体性原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语文教学中教者把握教材、设计教法、指导学法必须遵循的主要方法之一。首先,
期刊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加以足够的重视。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真正理解创新的含义    《新大纲》中指出: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教学的角度发现和指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够解决他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期刊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学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诸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仅能启发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    一、创新能力和创新教育的涵义    马斯洛将人的创造能力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特殊才能
期刊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对象,作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和主体性。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    一、教师要扮演多种不同角色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