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时代的特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语文学科的特点等方面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阐述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以求共同探索。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规定不仅明确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德育渗透。但语文课毕竟有自身的特点,语文课不能等同于政治课和班会课,更不能脱离德育教育而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思想教育、语文知识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激发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从而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得到熏陶,能力得到提高。下面笔者试就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在语文课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我们知道高中语文课本中大多数文章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有的蕴藏着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支柱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具有反对剥削、反对压迫,以解放全人类为已任的共产主义思想,有的表达无私忘我献身人民的高尚情操,有的则为读者提供认识世界的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等,都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有的课文还富有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的力量,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起到积极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特殊的有利条件。语文教师如能根据各篇课文的特点,深钻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使德育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渗透、交融、同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其中有两句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我引导学生思考:“直的猛士”是不是指四十多个被害的青年?在学生认识到这里是泛指“真正勇猛的革命者”的基础上,我紧扣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点拨:为什么说他们是哀痛者和幸福者?他们为什么而哀痛?又以什么为幸福?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这两句话的含义:真正勇猛的革命者充满了正义感和勇气,他们不回避黑暗的现实,对反动统治怀着满腔的仇恨,他们在血腥屠杀面前豪不畏惧,面对牺牲者的鲜血,他们牢记血海深仇,化悲痛为力量,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浴血奋战。他们看到了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和人民悲惨的命运而哀痛,是哀痛者,他们为自己能投身于正义斗争而幸福,敌人的血腥屠杀吓不倒他们,他们的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革命而献身,是幸福者,“真的猛士”的幸福观,体现了他们的伟大和崇高,这样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了继承和发扬爱国传统的教育。
如在教学《项链》一课时,我在分析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时,让学生讨论“应该怎样评价路瓦栽夫人?”通过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路瓦栽夫人有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为“借项链出风头”,一时的欢乐换来了“失项链赔项链”的十年的辛酸,其悲剧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她既是资产阶级思想的体现者,也是受害者。她有错误,我们既要批评她的爱虚荣的庸俗的作风,也要同情她的不幸遭遇,让学生懂得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真正的爱美之心的区别,从而爱到教育。
我们知道课文中有许多古今名人,他们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他们的业绩彪炳千秋,永垂史册。如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那种忧国忧民,为国家衰亡而疾心疾首的爱国情怀,博学多才,刚直不阿的气质,敢于同邪恶势力斗争的愤世疾俗的凛然正气,都为人们所倾慕和景仰。这样的英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高风亮节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他们的光辉业绩和高贵品质是我们后代学习、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头脑中树立起英雄形象,让这样的英雄深入学生心中,成为他们追求的真正的“明星”,照亮学生的人生。
我们知道在诗词当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教材中的诗词大都是文质兼优、形神俱佳,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作品,每一首诗词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妙的天地,都是闪光的人伦、理想、信念、情操的寄托者,它为我们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引导学生赏析精品或名句,不仅会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潜移默化中孕育一种内在美的气质,而且也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净化。如品味“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能激发起学生勇于开拓未来、建功立业的满怀豪情;品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可以认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以此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总之,教学中如能善于引导学生赏析诗词,能使学生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上受到细雨滋润、春风沐浴的教育,收到良好的陶冶效果。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训练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再者,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直是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高考改卷的老师一般都是将作品的立意、思想作为打分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可见作品思想健康、立意深刻的重要性。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自然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在写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奋发向上,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发展。
文为心声,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镜子,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的文章,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忽视或淡化作文的德育功能,是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相悖的。
我曾设计一些作文题,如有次我看到杂志上有篇报道,说某记者去采访一个山区放羊娃,问他放羊干什么?放羊娃说为了赚钱,赚了钱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小孩,小孩长大再放羊。对此我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放羊娃的人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人生怎样才有意义?人活着为了什么?于是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成文字上交,这样的作文课学生喜欢上,也喜欢写,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议可发。但教师要善于点拨,这样对学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无形中引导他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人生应该要活的有意义。
三、在言教身教以身作则中渗透德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自己首先要接受课文思想内容的教育,并内化为思想行动,为学生作出榜样,这样,学生才觉得老师的话真实可信。作为老师,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会失信,这样的老师,即使能说出大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因此我在教学中地按照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已,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我从教以来,认真教学,从未旷课,从未说谎,要求学生做的,自已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敬业爱生的精神教育学生,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
以上只是我关于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粗浅认识和做法,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这牵涉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牵涉到教师熟练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正确处理教材及对教学各环节的设计,牵涉到教师如何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不失时机地选取渗透点和教法实施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相信只要语文老师有浓厚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意识地渗透德育于教学实践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就有可能如同“春雨”随“春风”“潜入”学生的心田,德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义洲《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做法》(2001年1月20日《中国教育报》)
[2]《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4月人民出版社出版)
[3]杨四耕《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简论》(来自网络:江西省南城一中)
[4]钟声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8、9期)
[5]徐宇安《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选自戴剑平编《语文教育学新论》)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规定不仅明确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德育渗透。但语文课毕竟有自身的特点,语文课不能等同于政治课和班会课,更不能脱离德育教育而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思想教育、语文知识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激发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从而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得到熏陶,能力得到提高。下面笔者试就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在语文课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我们知道高中语文课本中大多数文章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有的蕴藏着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支柱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具有反对剥削、反对压迫,以解放全人类为已任的共产主义思想,有的表达无私忘我献身人民的高尚情操,有的则为读者提供认识世界的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等,都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有的课文还富有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的力量,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起到积极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特殊的有利条件。语文教师如能根据各篇课文的特点,深钻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使德育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渗透、交融、同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其中有两句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我引导学生思考:“直的猛士”是不是指四十多个被害的青年?在学生认识到这里是泛指“真正勇猛的革命者”的基础上,我紧扣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点拨:为什么说他们是哀痛者和幸福者?他们为什么而哀痛?又以什么为幸福?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这两句话的含义:真正勇猛的革命者充满了正义感和勇气,他们不回避黑暗的现实,对反动统治怀着满腔的仇恨,他们在血腥屠杀面前豪不畏惧,面对牺牲者的鲜血,他们牢记血海深仇,化悲痛为力量,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浴血奋战。他们看到了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和人民悲惨的命运而哀痛,是哀痛者,他们为自己能投身于正义斗争而幸福,敌人的血腥屠杀吓不倒他们,他们的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革命而献身,是幸福者,“真的猛士”的幸福观,体现了他们的伟大和崇高,这样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了继承和发扬爱国传统的教育。
如在教学《项链》一课时,我在分析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时,让学生讨论“应该怎样评价路瓦栽夫人?”通过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路瓦栽夫人有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为“借项链出风头”,一时的欢乐换来了“失项链赔项链”的十年的辛酸,其悲剧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她既是资产阶级思想的体现者,也是受害者。她有错误,我们既要批评她的爱虚荣的庸俗的作风,也要同情她的不幸遭遇,让学生懂得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真正的爱美之心的区别,从而爱到教育。
我们知道课文中有许多古今名人,他们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他们的业绩彪炳千秋,永垂史册。如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那种忧国忧民,为国家衰亡而疾心疾首的爱国情怀,博学多才,刚直不阿的气质,敢于同邪恶势力斗争的愤世疾俗的凛然正气,都为人们所倾慕和景仰。这样的英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高风亮节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他们的光辉业绩和高贵品质是我们后代学习、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头脑中树立起英雄形象,让这样的英雄深入学生心中,成为他们追求的真正的“明星”,照亮学生的人生。
我们知道在诗词当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教材中的诗词大都是文质兼优、形神俱佳,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作品,每一首诗词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妙的天地,都是闪光的人伦、理想、信念、情操的寄托者,它为我们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引导学生赏析精品或名句,不仅会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潜移默化中孕育一种内在美的气质,而且也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净化。如品味“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能激发起学生勇于开拓未来、建功立业的满怀豪情;品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可以认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以此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总之,教学中如能善于引导学生赏析诗词,能使学生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上受到细雨滋润、春风沐浴的教育,收到良好的陶冶效果。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训练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再者,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直是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高考改卷的老师一般都是将作品的立意、思想作为打分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可见作品思想健康、立意深刻的重要性。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自然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在写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奋发向上,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发展。
文为心声,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镜子,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的文章,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忽视或淡化作文的德育功能,是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相悖的。
我曾设计一些作文题,如有次我看到杂志上有篇报道,说某记者去采访一个山区放羊娃,问他放羊干什么?放羊娃说为了赚钱,赚了钱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小孩,小孩长大再放羊。对此我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放羊娃的人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人生怎样才有意义?人活着为了什么?于是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成文字上交,这样的作文课学生喜欢上,也喜欢写,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议可发。但教师要善于点拨,这样对学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无形中引导他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人生应该要活的有意义。
三、在言教身教以身作则中渗透德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自己首先要接受课文思想内容的教育,并内化为思想行动,为学生作出榜样,这样,学生才觉得老师的话真实可信。作为老师,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会失信,这样的老师,即使能说出大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因此我在教学中地按照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已,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我从教以来,认真教学,从未旷课,从未说谎,要求学生做的,自已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敬业爱生的精神教育学生,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
以上只是我关于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粗浅认识和做法,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这牵涉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牵涉到教师熟练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正确处理教材及对教学各环节的设计,牵涉到教师如何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不失时机地选取渗透点和教法实施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相信只要语文老师有浓厚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意识地渗透德育于教学实践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就有可能如同“春雨”随“春风”“潜入”学生的心田,德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义洲《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做法》(2001年1月20日《中国教育报》)
[2]《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4月人民出版社出版)
[3]杨四耕《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简论》(来自网络:江西省南城一中)
[4]钟声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8、9期)
[5]徐宇安《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选自戴剑平编《语文教育学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