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的生活方式由“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的演变是我国家具形制发展的重要特点。在唐代之前,中国人的起居方式以席地而坐和席地而卧为主,因此家具形制都是低矮型的。汉代开始从西方传入高坐型家具,宋代以后的家具多为高型家具且品种和形式多样,人们的室内活动从床上移到了地面。
家具在我国起源很早,早期人类为了避寒暑,便知道了用茅草、树叶或兽皮为席,以树椿、石块作墩,从而形成了用自然石块堆成的原始家具雏形“丌”。在商、周两代的铜器里,“铜禁”“铜俎”在形制上已具有家具的基本形象。同时,根据象形文字、甲骨文和商代铜器的装饰纹样推测,当时已产生了几、榻、桌、案、箱柜的雏形。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床、榻、几、案、屏风、橱、箱、禁、俎和衣架等。精致的髹漆技术已被用在家具上,造型粗壮。木制结构,如燕尾榫、凹凸榫、割肩榫等也被广泛运用。出于席地而坐的习俗,几、案、衣架和睡眠的床、榻在形制上较矮。几在春秋战国是多置于床上作凭椅;案到汉代多设于床前或榻的侧面;屏风则呈两面或三面形,围在床的后边和侧边。至东汉末灵帝时,胡床也由西域传入中原,但多流行于宫廷与贵族间,仅作战争和狩猎时的必备家具。
汉代,屏风得到广泛的使用,这是因为它不仅可以避风寒,同时也成为起居、会客的肃静背景,起到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由于佛教的影响和民族的融合,建筑和家具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从甘肃敦煌最早的窟壁上见到了西魏年间壁画上的扶手椅和年代稍晚的高凳,说明当时已有高型家具,虽然那时普遍的仍是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但床和榻的尺度有了加高,床上有帐架和仰尘,这时有可折叠移动的屏风。也出现了方凳、圆凳等新型家具。
隋、唐、五代时期,由于建筑技术空前发展,住宅有了各种院落布局,家具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垂足而坐的休憩方式逐渐成为普遍现象。但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仍然比较广泛地保存着,因而出现了高低型家具并存的局面。家具的种类繁多,如短几,长、短案,方、圆案,高、低桌,方、圆凳,靠背椅,扶手椅,藤墩,床,榻,巾架,衣架,箱,柜,橱等。宋代的高型家具已经定型化,从而基本结束了漫长的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使室内陈设的面貌焕然一新。北宋的《燕几图》详细记载了桌类组合家具的设计,即用三种规格的七张大方桌为单元,拼成25件76种格局的组合桌,可以根据“宾客多寡,杯盘丰约”的具体情况任意摆设。
明代家具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达到了古代家具的高峰,其典型样式被誉为“明式”。杨耀先生按明式家具的功能将其分为六大类,即:坐具类、几案类、橱柜类、床榻类、台架类、屏座类、它从各个方面满足了人们居住、贮藏、玩赏、社交,文化、娱乐等各种需要。
明式家具的形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造型大方,比例适度,轮廓简练舒展。二是结构科学,榫卯精密、坚固牢实。三是精于选材配料、重视木材本身自然的纹理和色泽。四是雕刻,线脚处理得当,起着点睛的作用。五是金属配件式样玲珑,色泽柔和,起到辅助装饰的作用。
明代家具在外貌上追求神态韵律, 造型古朴典雅, 结构严谨, 线条流畅。 在装饰上以简洁花饰取胜, 并充分运用多种多样的线脚来体现造型的完美。在形制上十分讲究结构合理和坚固耐用,如椅、凳四条腿下端略向外倾形成收分,两腿之间用横木再加上“替木牙子”等,起到了加固的作用。在构件的连接上多采用榫卯结合,加工严密,达到了用胶粘剂也难以达到的程度。
明代家具结构上的科学性和装饰上的高度艺术化,使中国古典家具的制造进入了鼎盛期。另外明式家具中夹杂着文人化的意趣,文人已参与了家具的设计,这又是前朝后代的家具所无法拥有的。
清代家具,总体尺寸要比明式家具宽大,形成稳定、浑厚的气势,而样式也十分丰富。在装饰上,这一时期力求华丽,并注意与其他各种工艺品相结合,使用了金、银、玉石、象牙、珐琅器、百宝嵌等不同质材,追求金碧璀璨、富丽堂皇。遗憾的是,这一时期的家具,有的由于过分追求奢侈,显得繁琐累赘。
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思潮。如反映在家具的形制上,我们可以看到商周家具的笨拙神秘、春秋战国秦汉家具的浪漫神奇、魏晋南北朝家具的婉雅秀逸、隋唐五代时期家具的华丽润妍、宋元时期家具的简洁隽秀、明式家具的古雅精美以及清式家具的雍容华贵。再如明代家具的不加漆饰,不多装饰,充分发挥木材的纹理和色质,体现了当时崇尚自然的审美趋向。家具形制的时代美,正是一个时代审美观念的物态表现。
佛教与家具
约在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自天竺国(印度)传入中国,便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还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同样,佛教对中国古典家具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这种影响一直到现在,我们今天使用的诸多家具.都是因佛教而生。
须弥座是佛教造像的佛座,是佛塔的塔基。它的造型是上下两头是平台,中间收缩的样式。须弥座的出现,开启了中原匠师的灵感和创造力,他们创造出箱型家具和束腰家具。
墩,即佛座。它传入中国后便入乡随俗,造型得到了极大丰富,有方形、圆形、腰鼓形的。
家具在我国起源很早,早期人类为了避寒暑,便知道了用茅草、树叶或兽皮为席,以树椿、石块作墩,从而形成了用自然石块堆成的原始家具雏形“丌”。在商、周两代的铜器里,“铜禁”“铜俎”在形制上已具有家具的基本形象。同时,根据象形文字、甲骨文和商代铜器的装饰纹样推测,当时已产生了几、榻、桌、案、箱柜的雏形。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床、榻、几、案、屏风、橱、箱、禁、俎和衣架等。精致的髹漆技术已被用在家具上,造型粗壮。木制结构,如燕尾榫、凹凸榫、割肩榫等也被广泛运用。出于席地而坐的习俗,几、案、衣架和睡眠的床、榻在形制上较矮。几在春秋战国是多置于床上作凭椅;案到汉代多设于床前或榻的侧面;屏风则呈两面或三面形,围在床的后边和侧边。至东汉末灵帝时,胡床也由西域传入中原,但多流行于宫廷与贵族间,仅作战争和狩猎时的必备家具。
汉代,屏风得到广泛的使用,这是因为它不仅可以避风寒,同时也成为起居、会客的肃静背景,起到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由于佛教的影响和民族的融合,建筑和家具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从甘肃敦煌最早的窟壁上见到了西魏年间壁画上的扶手椅和年代稍晚的高凳,说明当时已有高型家具,虽然那时普遍的仍是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但床和榻的尺度有了加高,床上有帐架和仰尘,这时有可折叠移动的屏风。也出现了方凳、圆凳等新型家具。
隋、唐、五代时期,由于建筑技术空前发展,住宅有了各种院落布局,家具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垂足而坐的休憩方式逐渐成为普遍现象。但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仍然比较广泛地保存着,因而出现了高低型家具并存的局面。家具的种类繁多,如短几,长、短案,方、圆案,高、低桌,方、圆凳,靠背椅,扶手椅,藤墩,床,榻,巾架,衣架,箱,柜,橱等。宋代的高型家具已经定型化,从而基本结束了漫长的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使室内陈设的面貌焕然一新。北宋的《燕几图》详细记载了桌类组合家具的设计,即用三种规格的七张大方桌为单元,拼成25件76种格局的组合桌,可以根据“宾客多寡,杯盘丰约”的具体情况任意摆设。
明代家具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达到了古代家具的高峰,其典型样式被誉为“明式”。杨耀先生按明式家具的功能将其分为六大类,即:坐具类、几案类、橱柜类、床榻类、台架类、屏座类、它从各个方面满足了人们居住、贮藏、玩赏、社交,文化、娱乐等各种需要。
明式家具的形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造型大方,比例适度,轮廓简练舒展。二是结构科学,榫卯精密、坚固牢实。三是精于选材配料、重视木材本身自然的纹理和色泽。四是雕刻,线脚处理得当,起着点睛的作用。五是金属配件式样玲珑,色泽柔和,起到辅助装饰的作用。
明代家具在外貌上追求神态韵律, 造型古朴典雅, 结构严谨, 线条流畅。 在装饰上以简洁花饰取胜, 并充分运用多种多样的线脚来体现造型的完美。在形制上十分讲究结构合理和坚固耐用,如椅、凳四条腿下端略向外倾形成收分,两腿之间用横木再加上“替木牙子”等,起到了加固的作用。在构件的连接上多采用榫卯结合,加工严密,达到了用胶粘剂也难以达到的程度。
明代家具结构上的科学性和装饰上的高度艺术化,使中国古典家具的制造进入了鼎盛期。另外明式家具中夹杂着文人化的意趣,文人已参与了家具的设计,这又是前朝后代的家具所无法拥有的。
清代家具,总体尺寸要比明式家具宽大,形成稳定、浑厚的气势,而样式也十分丰富。在装饰上,这一时期力求华丽,并注意与其他各种工艺品相结合,使用了金、银、玉石、象牙、珐琅器、百宝嵌等不同质材,追求金碧璀璨、富丽堂皇。遗憾的是,这一时期的家具,有的由于过分追求奢侈,显得繁琐累赘。
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思潮。如反映在家具的形制上,我们可以看到商周家具的笨拙神秘、春秋战国秦汉家具的浪漫神奇、魏晋南北朝家具的婉雅秀逸、隋唐五代时期家具的华丽润妍、宋元时期家具的简洁隽秀、明式家具的古雅精美以及清式家具的雍容华贵。再如明代家具的不加漆饰,不多装饰,充分发挥木材的纹理和色质,体现了当时崇尚自然的审美趋向。家具形制的时代美,正是一个时代审美观念的物态表现。
佛教与家具
约在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自天竺国(印度)传入中国,便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还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同样,佛教对中国古典家具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这种影响一直到现在,我们今天使用的诸多家具.都是因佛教而生。
须弥座是佛教造像的佛座,是佛塔的塔基。它的造型是上下两头是平台,中间收缩的样式。须弥座的出现,开启了中原匠师的灵感和创造力,他们创造出箱型家具和束腰家具。
墩,即佛座。它传入中国后便入乡随俗,造型得到了极大丰富,有方形、圆形、腰鼓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