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综合数学、物理与化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初中阶段,在学生的数学、物理与化學基础知识不充足而生物科学的发展又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作为生物教师,如何把生物科学知识生动、形象而又不失严谨、深刻地教授给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这个挑战中,要求我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能够充分动用各种资源,紧随生物科学发展的脉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尽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及合作能力。
关键词:自学能力;分析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合作能力
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看,教材以实验、观察为主线,更强调通过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要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以下是我的一些实践与体会。
一、发挥网络优势,结合课外资料,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已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不善于通过教材以外的途径来获取知识,自学能力较差。与这种现象相对的是,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与课外读物的极大丰富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十分方便。同时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学生家里都有计算机并有条件上网,也已经开始习惯从网络中获取各种信息,这就为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获取课外知识创造了条件。与生物学相关的网络资源包括一些科普知识网站如中国科普博览、科学博物馆、三思科学网等,此外也可以通过一些搜索引擎寻找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为了让学生利用好這些资源,提高学生个人的自学能力,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与生物学相关的知识,在每堂课前进行三分钟演讲,与全班同学交流、分享生物小知识。还有,在学习新章节之前,要求每个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或上图书馆阅览的方式获取关于新章节的知识,并在第一堂课进行交流、汇总。这样,在学生获得较多课外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提问引发学生对本章节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思考,同时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结合多媒体设备及其他传统教具,培养观察与分析能力
科学的学习要从观察入手,观察是获取知识的门户。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一般是:观察─→直觉思维─→想象─→抽象思维─→本质揭示。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他就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知识,就更能从观察对象上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观察能力是人们全面、深人、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是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是人们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环境或某一事物的一种知觉过程。通过观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许多学校都已经开展了多媒体教学,色彩丰富的图片与形象生动的动画不仅可以愉悦学生的视觉,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更为直观的感性认识。例如对于心脏的生理机能的教学,可以使用动画的方式来展现心脏跳动的整个过程,同时结合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心脏跳动的各个过程中心脏房室瓣的形状变化,总结房室瓣的作用,这样就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总结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将传统教学模具与多媒体巧妙地结合起来,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植物学时,收集各种植物的实物图片以多媒体方式播映,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视野;同时结合根、茎、叶的传统模具可以使学生对其内在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而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利用动画方式则可以使学生对植物生长的整个过程了解得更为深刻。
三、深化实验课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对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发展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必备条件。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应该尽可能地结合现有的实验教材,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挖掘实验深度,进一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总结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例如,在对叶片下表皮的气孔进行观察时,按照教材要求,学生只需用显微镜做静态观察,由保卫细胞的结构特点推测出气孔的功能就可以了;但是由于学生对气孔了解得不多,很难直接由结构推出相应的功能。如果在讲课前事先准备一些叶片的下表皮,将它们浸于50 mol/L氯化钾溶液中,并置于黑暗的密闭容器中2小时以上,待上课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下气孔的闭合状态,然后置于荧光灯下约20分钟,观察气孔是否张开,再适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气孔的开闭和什么有关?它的功能是什么?”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这句话的含义了。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外界湿度对气孔开闭的影响,从而加深对蒸腾作用的理解。再如,在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可以补充这样两组实验:一组将唾液、馒头碎屑分别置于沸水中10分钟,另一组则将它们分别置于冰、水混合物中10分钟,而后将唾液与馒头碎屑混合,再分别检验与碘的反应。这两组实验验证了唾液淀粉酶在高温下会失活,而在低温下则活性很低。结合教材原有的实验既说明了酶的作用,又说明了酶的作用条件。
四、设计课外活动,培养组织与合作能力
在中学教学中,组织与合作能力经常被我们忽略,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这两种能力却十分重要。在科学研究中,一个人的合作能力与组织能力更是评价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通过培养学生的组织与合作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主人翁责任感,更能使学生学会相互信任、相互关心与相互尊重,而又不失相互竞争。在生物课外活动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参与组织、合作的氛围。可以首先为学生制定不同的课外活动方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活动方案组成小组。每组5~8个学生,每一个学生相对独立地担任一个任务,互助合作,共同完成这个小组的活动。教师在了解各个学生特长与性格的基础上,协调各个小组的成员,让每个小组配备一个领导成员与一个协调成员,以组织并协调这个小组的工作。这样,小组活动既能尽量发挥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有一定的组织性,使学生在互相学习与讨论中得到锻炼,学会如何合作。
关键词:自学能力;分析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合作能力
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看,教材以实验、观察为主线,更强调通过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要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以下是我的一些实践与体会。
一、发挥网络优势,结合课外资料,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已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不善于通过教材以外的途径来获取知识,自学能力较差。与这种现象相对的是,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与课外读物的极大丰富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十分方便。同时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学生家里都有计算机并有条件上网,也已经开始习惯从网络中获取各种信息,这就为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获取课外知识创造了条件。与生物学相关的网络资源包括一些科普知识网站如中国科普博览、科学博物馆、三思科学网等,此外也可以通过一些搜索引擎寻找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为了让学生利用好這些资源,提高学生个人的自学能力,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与生物学相关的知识,在每堂课前进行三分钟演讲,与全班同学交流、分享生物小知识。还有,在学习新章节之前,要求每个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或上图书馆阅览的方式获取关于新章节的知识,并在第一堂课进行交流、汇总。这样,在学生获得较多课外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提问引发学生对本章节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思考,同时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结合多媒体设备及其他传统教具,培养观察与分析能力
科学的学习要从观察入手,观察是获取知识的门户。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一般是:观察─→直觉思维─→想象─→抽象思维─→本质揭示。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他就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知识,就更能从观察对象上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观察能力是人们全面、深人、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是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是人们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环境或某一事物的一种知觉过程。通过观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许多学校都已经开展了多媒体教学,色彩丰富的图片与形象生动的动画不仅可以愉悦学生的视觉,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更为直观的感性认识。例如对于心脏的生理机能的教学,可以使用动画的方式来展现心脏跳动的整个过程,同时结合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心脏跳动的各个过程中心脏房室瓣的形状变化,总结房室瓣的作用,这样就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总结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将传统教学模具与多媒体巧妙地结合起来,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植物学时,收集各种植物的实物图片以多媒体方式播映,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视野;同时结合根、茎、叶的传统模具可以使学生对其内在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而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利用动画方式则可以使学生对植物生长的整个过程了解得更为深刻。
三、深化实验课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对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发展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必备条件。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应该尽可能地结合现有的实验教材,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挖掘实验深度,进一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总结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例如,在对叶片下表皮的气孔进行观察时,按照教材要求,学生只需用显微镜做静态观察,由保卫细胞的结构特点推测出气孔的功能就可以了;但是由于学生对气孔了解得不多,很难直接由结构推出相应的功能。如果在讲课前事先准备一些叶片的下表皮,将它们浸于50 mol/L氯化钾溶液中,并置于黑暗的密闭容器中2小时以上,待上课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下气孔的闭合状态,然后置于荧光灯下约20分钟,观察气孔是否张开,再适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气孔的开闭和什么有关?它的功能是什么?”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这句话的含义了。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外界湿度对气孔开闭的影响,从而加深对蒸腾作用的理解。再如,在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可以补充这样两组实验:一组将唾液、馒头碎屑分别置于沸水中10分钟,另一组则将它们分别置于冰、水混合物中10分钟,而后将唾液与馒头碎屑混合,再分别检验与碘的反应。这两组实验验证了唾液淀粉酶在高温下会失活,而在低温下则活性很低。结合教材原有的实验既说明了酶的作用,又说明了酶的作用条件。
四、设计课外活动,培养组织与合作能力
在中学教学中,组织与合作能力经常被我们忽略,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这两种能力却十分重要。在科学研究中,一个人的合作能力与组织能力更是评价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通过培养学生的组织与合作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主人翁责任感,更能使学生学会相互信任、相互关心与相互尊重,而又不失相互竞争。在生物课外活动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参与组织、合作的氛围。可以首先为学生制定不同的课外活动方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活动方案组成小组。每组5~8个学生,每一个学生相对独立地担任一个任务,互助合作,共同完成这个小组的活动。教师在了解各个学生特长与性格的基础上,协调各个小组的成员,让每个小组配备一个领导成员与一个协调成员,以组织并协调这个小组的工作。这样,小组活动既能尽量发挥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有一定的组织性,使学生在互相学习与讨论中得到锻炼,学会如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