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传承和发展研究一直都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下者偏村就是一个民族风俗习惯和民族传统服饰都保存得较好的一个村寨。下者偏村村民们自己的服饰大部分都是靠家中女眷全手工制作,从裹线、织布、染织到裁剪、缝制,整个过程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制作出来的服饰十分精细美观,具有传统民族服饰的特色,制作手法也是用较传统的土方式。但由于下者偏村地处偏远,交通也不便利,要将这一制作工艺传出去,或者吸收外来先进工艺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对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下者偏村民族传统服饰的研究成为了我们民族服饰研究者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民族服饰;传统;手工艺;传承
一、下者偏村自然概况
云南省文山广南县者兔乡者莫村民委下者偏自然村位于云南省文山广南县一个非常偏远的山村里,属于半山区,海拔约1000米,占国土面积2.92平方公里,有农业人口552人左右,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为生。
下者偏村的交通情况非常恶劣,进村道路只有一条很烂的土路,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也有大概6公里的距离,从而导致该村的电、有线电视、电话通信等的连接都受到了限制,这也严重的影响了该村的经济发展,成为该村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二、下者偏村民族服饰发展现状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传承和发展研究一直都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云南少数民族村寨比较多,保存得较好的却已经不多了,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下的下者偏村就是其中一个民族服饰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保留的较好的一个村寨,于是,2016年的4月,我便与几个同伴到此地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希望能对少数民族服饰的传承和发展有所帮助。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下的下者偏村是一个以壮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是少数民族服饰传承及保存较好的一个村寨。服饰主要以壮族和苗族两个民族为主,壮族服饰偏多,苗族服饰稍微少一些。服装的制作基本都是以全手工为主,从裹线、织布、染织到裁剪、缝制都是村民自己亲手制作,做工非常精细美观。但整个过程都还是用比较古老的手法来进行制作,整套服饰做下来所需要的时间相对来说也是比较长的。由于交通等方面的不便利,外面一些先进的制作方式很难带进来,同时,村寨里古老的服饰制作工艺也很难传出去,这也是导致下者偏村少数民族服饰传承及保存较完整的一个原因。
三、下者偏村特色民族服饰用品简介
云南省文山广南县者兔乡者莫村民委下者偏村村民的服饰主要以壮族服饰偏多,大部分都是由村民自己进行全手工制作,村里几乎所有的女性都会自己制作衣服,做得越好越精细越漂亮的,说明这个女子越發的心灵手巧、勤劳与贤惠,这也成为了村里男子炫耀自己妻子勤劳贤惠的一种方法,男子身上穿的衣服越精细漂亮,越说明家里有一个非常贤惠的妻子。下面,我就以本村壮族民族服饰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1.扎染
扎染工艺主要用于小孩背带的附件中,一般尺寸为104cm×80cm,也可用于缝制褡裢带。村民们一般都在自己织的白土布上进行扎染,通过针线穿扎和捆绑形成各种不同的样式及纹样,较多的有葫芦纹、五瓣花等,有的是散点穿插于几何格子中,有的是二方连续纹的四边框装饰,款式多种多样。制作步骤就是将针线扎好后,用蓝靛染色,待染色一天后进行晾晒,晒干之后再次用蓝靛水泡,接着用清水冲洗干净再晾干。这样的步骤反复三次后,用在山上采来的“冷饭果”(即马桑树果)划成片状加热煮出颜色较浓的水,再进行染洗,最后拿到河水中冲洗干净,扎染便完成了。整个过程的关键是在河水中冲洗时不能揉,任由所染的色均匀自然,直至上色满意为止,一般经过10—15天方成。
2.火草纺织
火草纺织比较柔软,所以一般用来做被套床单,或者是襁褓中的裹布。在进行纺织的时候,经线用棉线,纬线用火草线。纹样有纬线两行相间、三行相间或五行相间的条纹,幅宽尺寸根据织布机“筘”的宽度来定,大约为44cm,。火草布的纹样多为条纹,由白色火草线、黑棉线和浅赭石棉线组合而成。
3.壮族织锦
壮族织锦用壮语来表示为“帮rai热”,“帮”译为“布”之意,“rai热”译为“五彩”之意。壮族织锦一般采用金、蓝、绿、黄、粉红、紫色几种颜色织成大小方格,纹饰多样丰富,比较多的有花椒纹(呈菱形)、折纹、斜线纹、万佛纹、平纹或大方格套小方格、多个小方格组成大方格、九小方格组成一大方格的纹样。
4.头帕
壮族的头帕分男女两种款式。男式头帕的大小一般为530cm×28.5cm,呈长条形布条,中段上部与尾部上端坠有五彩抛球用于点缀。包裹时以宽面对折缠绕于头上,使抛球显现于头部两侧(未婚男子的装抛花球装饰,已婚男子则不装)。女士头帕的大小一般为370cm×31cm,呈长条形的五彩方巾,头尾两端上方坠有绒球装饰。长对折一次后,宽再对折三次,呈细条状缠绕于头部,连着尾端立于头部两侧,五彩抛花球立于头顶上方。
5.头箍
头箍为女性佩戴在头上的一种配饰,起到美观和固定头发的作用。大小一般为50cm×5cm的细长条,两端有刺绣或盘扣、银钉等装饰,并钉有扣袢方便佩戴,样式是根据个人喜好和审美而定的,有的喜欢缝一些银饰上去,有的则喜欢绣花等其他装饰。
6.百褶裙
村寨里村民们的百褶裙跟我们在城市里看到的差别不是很大,只是在制作工艺上有所区别。他们在制作的时候都是用手将做好的普通裙子一条一条的折起来,然后用四根细木棍竖着摆并将折好的裙子压起来,再用一块宽一点的木板压在细木棍上,人站在宽木板上增重来进行压制,反复多次之后形成百褶的样式。壮族服饰中的百褶裙一般为短款的裙子,上身之后裙边刚好在膝盖的部位,大小一般为高:76cm×400cm,腰宽:5cm,裙头:10.5cm,裙长:60cm。百褶裙一般是年轻的姑娘穿,上年纪的老人穿长裤。
7.竹编
村里的竹编产品主要以生活用具为主,品种多样。村中仅有三人擅长竹编,但另外两人都已逝世,只剩下一名年纪较长的村民会此技艺。村中所需竹编用品者都是主动登门订购,然后再根据所需进行编织,因只有一人会此技艺,所以时有供不应求得现象出现。平时很多产品都是挑到外面进行出售,一般会到者宁村工所街市进行售卖,大背篓大约可售30元左右,小菜篮10—15元,蒸盖7—8元。
用来编的竹子是编竹人自己在房前屋后栽种的,有大竹、金竹、刺竹几种,一般生长三年就可砍下用来编制了。对于竹子的栽种也是有所讲究的,一般五月份栽种,来年的五月份砍,生长一对年可用,但这种竹材编成的物品使用年限不长、不牢。砍竹子时的工具一般有大刀、小刀、锯子等,竹制的竹子要趁新鲜时就进行批蔑,一般需批三层,再根据使用需要批成粗细不同的规格,最后再进行编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因为村民们还有其他事情需要做,比如耕田、收割、栽种等等,所以蔑竹一般都是利用休息时的零散时间,如果耽误的时间长,要再接着编,就需用水侵泡竹子使之回软再编。
四、对下者偏村特色民族服饰发展的展望
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传承和发展研究成为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的情况下,类似文山广南县者兔乡者莫村民委下者偏自然村这样的村寨还有很多,但是大部分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交通。交通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话,不管村寨里的传统服饰制作保存得再好,做得再精美,都不能很好的流传到村寨外,甚至城市里,这就形成了一种局限。村寨里的传统服饰只能在自己村寨传承,得不到外面一些高科技的手段支持,精美的手工产品也流传不出去,这到底是起到更好的保存传统服饰制作方式,还是局限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发展呢?这就成为了一个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研究的问题了。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民族服饰;传统;手工艺;传承
一、下者偏村自然概况
云南省文山广南县者兔乡者莫村民委下者偏自然村位于云南省文山广南县一个非常偏远的山村里,属于半山区,海拔约1000米,占国土面积2.92平方公里,有农业人口552人左右,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为生。
下者偏村的交通情况非常恶劣,进村道路只有一条很烂的土路,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也有大概6公里的距离,从而导致该村的电、有线电视、电话通信等的连接都受到了限制,这也严重的影响了该村的经济发展,成为该村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二、下者偏村民族服饰发展现状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传承和发展研究一直都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云南少数民族村寨比较多,保存得较好的却已经不多了,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下的下者偏村就是其中一个民族服饰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保留的较好的一个村寨,于是,2016年的4月,我便与几个同伴到此地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希望能对少数民族服饰的传承和发展有所帮助。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下的下者偏村是一个以壮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是少数民族服饰传承及保存较好的一个村寨。服饰主要以壮族和苗族两个民族为主,壮族服饰偏多,苗族服饰稍微少一些。服装的制作基本都是以全手工为主,从裹线、织布、染织到裁剪、缝制都是村民自己亲手制作,做工非常精细美观。但整个过程都还是用比较古老的手法来进行制作,整套服饰做下来所需要的时间相对来说也是比较长的。由于交通等方面的不便利,外面一些先进的制作方式很难带进来,同时,村寨里古老的服饰制作工艺也很难传出去,这也是导致下者偏村少数民族服饰传承及保存较完整的一个原因。
三、下者偏村特色民族服饰用品简介
云南省文山广南县者兔乡者莫村民委下者偏村村民的服饰主要以壮族服饰偏多,大部分都是由村民自己进行全手工制作,村里几乎所有的女性都会自己制作衣服,做得越好越精细越漂亮的,说明这个女子越發的心灵手巧、勤劳与贤惠,这也成为了村里男子炫耀自己妻子勤劳贤惠的一种方法,男子身上穿的衣服越精细漂亮,越说明家里有一个非常贤惠的妻子。下面,我就以本村壮族民族服饰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1.扎染
扎染工艺主要用于小孩背带的附件中,一般尺寸为104cm×80cm,也可用于缝制褡裢带。村民们一般都在自己织的白土布上进行扎染,通过针线穿扎和捆绑形成各种不同的样式及纹样,较多的有葫芦纹、五瓣花等,有的是散点穿插于几何格子中,有的是二方连续纹的四边框装饰,款式多种多样。制作步骤就是将针线扎好后,用蓝靛染色,待染色一天后进行晾晒,晒干之后再次用蓝靛水泡,接着用清水冲洗干净再晾干。这样的步骤反复三次后,用在山上采来的“冷饭果”(即马桑树果)划成片状加热煮出颜色较浓的水,再进行染洗,最后拿到河水中冲洗干净,扎染便完成了。整个过程的关键是在河水中冲洗时不能揉,任由所染的色均匀自然,直至上色满意为止,一般经过10—15天方成。
2.火草纺织
火草纺织比较柔软,所以一般用来做被套床单,或者是襁褓中的裹布。在进行纺织的时候,经线用棉线,纬线用火草线。纹样有纬线两行相间、三行相间或五行相间的条纹,幅宽尺寸根据织布机“筘”的宽度来定,大约为44cm,。火草布的纹样多为条纹,由白色火草线、黑棉线和浅赭石棉线组合而成。
3.壮族织锦
壮族织锦用壮语来表示为“帮rai热”,“帮”译为“布”之意,“rai热”译为“五彩”之意。壮族织锦一般采用金、蓝、绿、黄、粉红、紫色几种颜色织成大小方格,纹饰多样丰富,比较多的有花椒纹(呈菱形)、折纹、斜线纹、万佛纹、平纹或大方格套小方格、多个小方格组成大方格、九小方格组成一大方格的纹样。
4.头帕
壮族的头帕分男女两种款式。男式头帕的大小一般为530cm×28.5cm,呈长条形布条,中段上部与尾部上端坠有五彩抛球用于点缀。包裹时以宽面对折缠绕于头上,使抛球显现于头部两侧(未婚男子的装抛花球装饰,已婚男子则不装)。女士头帕的大小一般为370cm×31cm,呈长条形的五彩方巾,头尾两端上方坠有绒球装饰。长对折一次后,宽再对折三次,呈细条状缠绕于头部,连着尾端立于头部两侧,五彩抛花球立于头顶上方。
5.头箍
头箍为女性佩戴在头上的一种配饰,起到美观和固定头发的作用。大小一般为50cm×5cm的细长条,两端有刺绣或盘扣、银钉等装饰,并钉有扣袢方便佩戴,样式是根据个人喜好和审美而定的,有的喜欢缝一些银饰上去,有的则喜欢绣花等其他装饰。
6.百褶裙
村寨里村民们的百褶裙跟我们在城市里看到的差别不是很大,只是在制作工艺上有所区别。他们在制作的时候都是用手将做好的普通裙子一条一条的折起来,然后用四根细木棍竖着摆并将折好的裙子压起来,再用一块宽一点的木板压在细木棍上,人站在宽木板上增重来进行压制,反复多次之后形成百褶的样式。壮族服饰中的百褶裙一般为短款的裙子,上身之后裙边刚好在膝盖的部位,大小一般为高:76cm×400cm,腰宽:5cm,裙头:10.5cm,裙长:60cm。百褶裙一般是年轻的姑娘穿,上年纪的老人穿长裤。
7.竹编
村里的竹编产品主要以生活用具为主,品种多样。村中仅有三人擅长竹编,但另外两人都已逝世,只剩下一名年纪较长的村民会此技艺。村中所需竹编用品者都是主动登门订购,然后再根据所需进行编织,因只有一人会此技艺,所以时有供不应求得现象出现。平时很多产品都是挑到外面进行出售,一般会到者宁村工所街市进行售卖,大背篓大约可售30元左右,小菜篮10—15元,蒸盖7—8元。
用来编的竹子是编竹人自己在房前屋后栽种的,有大竹、金竹、刺竹几种,一般生长三年就可砍下用来编制了。对于竹子的栽种也是有所讲究的,一般五月份栽种,来年的五月份砍,生长一对年可用,但这种竹材编成的物品使用年限不长、不牢。砍竹子时的工具一般有大刀、小刀、锯子等,竹制的竹子要趁新鲜时就进行批蔑,一般需批三层,再根据使用需要批成粗细不同的规格,最后再进行编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因为村民们还有其他事情需要做,比如耕田、收割、栽种等等,所以蔑竹一般都是利用休息时的零散时间,如果耽误的时间长,要再接着编,就需用水侵泡竹子使之回软再编。
四、对下者偏村特色民族服饰发展的展望
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传承和发展研究成为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的情况下,类似文山广南县者兔乡者莫村民委下者偏自然村这样的村寨还有很多,但是大部分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交通。交通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话,不管村寨里的传统服饰制作保存得再好,做得再精美,都不能很好的流传到村寨外,甚至城市里,这就形成了一种局限。村寨里的传统服饰只能在自己村寨传承,得不到外面一些高科技的手段支持,精美的手工产品也流传不出去,这到底是起到更好的保存传统服饰制作方式,还是局限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发展呢?这就成为了一个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研究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