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阅读教学”让高中语文课堂更精彩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ang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思维能力之一,人类天生就会想象,人类的一切活动也都离不开想象力的参与。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使用“想象阅读教学法”,能够多给学生一些独立的想象空间。通过“想象”,让学生进入文本的精彩世界,在文本基础上,再创造出新的形象,这样的高中语文课堂,才能更有活力,才能变得更精彩。那么,通过哪些教学方法去实行想象阅读教学呢?
  一、运用导语,激发学生想象
  一节语文课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前导语至关重要。有一些教师上课喜欢开门见山,或者很随意地引出新课,在教学方法上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语文课不一定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课堂沉闷,没有活力,学生没有兴趣,学习效果自然就打了折扣。因此,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课前导语的设计。好的导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带着想象走进课文。学生有了想象,对本节课就产生了兴趣,由此,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例如,学习《季氏将伐颛臾》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1988年1月,在法国巴黎的一次大会上,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说:“人类如果想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回到两千五百年前,从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这个科学家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和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生活又有什么联系,今天我们就带着疑问走进《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
  二、借助诵读来营造学生的想象空间
  诵读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古人非常重视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是,现在高中学生的诵读能力并不强,这有点违背新课标的要求。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在高中三年并不重视诵读,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也不太重视让学生诵读,即使在早读时要求学生朗读背诵,但朗读的时间也不长。再者,这种朗读的功利性很强,学生主要是为了背诵才去朗读。他们根本没有在朗读课文时主观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没有主动地思考,是为了背诵而读,这种朗读很难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更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应该有目的地让学生通过诵读来营造他们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在朗读中有意地去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而让他们能更深地走进文本。例如,学习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就可通过阅读第二章、第三章来让学生自己去想象阿Q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长得什么样,还可以试着画出阿Q的肖像。这样,教师不用多讲,学生对阿Q这个人物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三、课堂上设计一些问题去引导学生想象
  一节课能否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关键在于教学设计,课本上的这些文本,尤其是文学类文本,都能为学生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充分地研读文本,精心地设计教学,这样才能带领学生驰骋想象,才能给学生独立的想象空间。
  以《项链》的课堂教学为例,当把小说关键的情节研读完后,如果教师再以一个假设性提问:“假如玛蒂尔德没有丢失这挂项链,玛蒂尔德的命运会怎样?”这个问题,让学生就有很广阔的想象思考空间,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但是能更加充分地帮助学生来理解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
  四、巧用“补白”来开发学生的想象
  所谓“补白”,就是通过师生的教学活动,把与课文有关但课文没有写或者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解释和说明,使教学内容更加周密、清楚、完整,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达到曲径通幽、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
  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小说的结尾是:弗莱思节夫人告诉马蒂尔德“那挂项链是假的,顶多值五百法郎”,就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尾给学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补白”:马蒂尔德听到这个事实后该如何反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也会有很多的答案,只要是合理的就符合要求。
其他文献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这种“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的达成,是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的结果,其实质则是学生的多学,自主地、主动地学。  在教学《囚绿记》时,尝试把“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贯串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了良好的
期刊
面对高中的全面普及,素质教育的推行,高中昔日的精英教育已面临巨大的挑战。学生数量的增加,整体水平的下降,后进生面的增加,给高中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不少教师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人才,对他们总是高看一眼,而对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打心眼里看不上,认为他们根本不是念书的材料,将来也不会有大出息。其实,所谓的“后进生”,他们有许多地方是值得赞赏的:有个性,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教师要平等、公平地对
期刊
要想做到阅读与写作的真正互动,就应该把阅读与写作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只有找到两者的结合点,才能收到“双剑合璧,威力剧增”的效果。这就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要注重各种知识的积累,在阅读时要注重“体验”和“欣赏”。多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他们才会有更多的欣赏兴趣和表达冲动,写生活中的事,写实实在在的事,用通俗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感情。使阅读和写作不再是枯燥的“搜集”和“记录”,而是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和
期刊
一、审题技巧  1.树立“赋分”意识。  根据试题的分数来合理地分配答题时间,确定答案文字的长度,甚至大胆推断答案大体上可分为几点来表述。如,4分的题一般可分为两条来表述,6分的题可分为三条来表述,事实上,标准答案也是按照两条或三条来确定答案要点的。赋分的多少常常也暗示了试题的难易度,对于小分值的试题,考生的思考应该简洁。  2.树立“提示”意识。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为了让考生能写出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了活力,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但不能忽视其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
期刊
从《诗经》中的“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到现在人们唱的“我会爱你到天长到地久,到海枯到石烂”,都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但是,有一种爱却令人肝肠欲断,那就是爱人虽在却要生离。在一个秋风渐起黄叶飘零的日子,又有一对相亲相爱的人就要分离了,那就是《长亭送别》中的莺莺与张生。《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  一、情与景的交融  【端正好】选取了碧
期刊
“材不在多,会用则灵。”一则好的材料往往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不仅能使枯燥的材料变得多姿多彩,富有生气,同时也可以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要善于捕捉,勤于思索,手头的有限素材也可以多次使用,写入不同的话题,快速成文。只要用得好,同样能收到极佳的效果。  “一材多用”的常用技巧,有以下几种:  一、
期刊
材料作文审题是重要的,审题难度往往也是较大的,要想赢得作文高分,进行有效的作文训练是必须的。  一、读题训练  1.通读材料,全面把握。  只有全面把握了材料,不断章取义,才可能正确立意。如:  王羲之学“书”,在广袤平原中感受“横”的舒展,在深山古藤上感受“竖”的坚韧,观察,体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简单的笔画与结构。  孔子学琴,在反复弹奏中思考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领悟曲作者高尚的追求。思考,领悟
期刊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稳步推进,普通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如何尽快适应,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认真学习了李炳亭先生所撰写的《高效课堂22条》,感到收获很大。特别是高效课堂的模式、管理和导学案,对教师的启发和思考是全方位的。要想高中语文课堂高效,就要做到八个必须。  一、必须教师换脑,更新观念  高效课堂不是对原有教法的修修补补,而是全方位的更新。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更新。
期刊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围绕“高效课堂”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究和实践,紧扣“自主、合作、探究”这一中心,形成了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程度地收到了教学实效。但是,如何让课堂探究更切合教材实际、切合学生实际,正在成为部分教师的一大困惑。  一、探究学习中的问题  1.盲目相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总以为新的教学方式就是合理的,没有深入地思考和认真地处理探究学习和传统的接受学习之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