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把 “错误”转化为“资源”,化消极为积极,是对每一位教师的挑战。“错误”伴随着教学的始终,它有时发生在学生方面,有时发生在教师方面。“错误”也常常会伴随着教学的始终,有它特有的“精彩”之处。
关键词:错误分析深化理解科学
为了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让课堂开放,把空间留给学生,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得到了发展和尊重,课堂上学生表现十分活跃,常常有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为了鼓励学生,减少课堂冲突,教师每一节课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也难免会出现问题,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因此而增多了。
什么是“错误”?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错误”伴随着教学的始终,它有时发生在学生方面,有时发生在教师方面。
“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把 “错误”转化为“资源”,化消极为积极,是对每一位教师的挑战。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精彩的,在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中,其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创造的迸发……往往会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道亮丽风景线。不过,我们却容易忽略另一种“精彩”——“错误”;“错误”也常常会伴随着教学的始终,有它特有的“精彩”之处。
一、 容忍 “错误”,因势利导。
其实,“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布鲁纳语)。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育秘诀之一,就是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
案例分析:在 “酸碱盐”习题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如何鉴别氯化钠和碳酸钠两瓶无色溶液?课堂上同学们设计了众多的方案,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认为只加硝酸银溶液就可以鉴别出来,而忽略再加稀硝酸这一重要物质,经过同学们的相互学习、讨论,全班同学都弄懂了其中的道理。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三天后的一次练习中,有一道和上述一模一样的选择题,全班同学竟然有一半发生错误——只选择硝酸银来鉴别。面对这种情况,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我把习题讲评课移到实验室进行,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身体验在氯化钠和碳酸钠溶液中加硝酸银溶液,结果都产生白色的沉淀,在向产生的白色沉淀中加稀硝酸,确实发现一种沉淀不消失,一种沉淀消失并产生气泡。在这节课上,我又设计延伸氯化钠溶液和硫酸钠溶液、硫酸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的鉴别,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亲身体验,最后进行总结归纳。直到中考复习时我班的同学对这类题都能灵活运用。
二、 利用“错误”,将错就错。
利用出现的错误,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分析: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一节内容时,其中有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问题。在反应进行到后半段时前排突然有一个学生说:“哎,怎么石灰水友变清了呢?”我一看,着实吓了一跳。我马上意识到二氧化碳通入过多了,麻烦的是书本上只介绍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却没有变回澄清这一说。此时,更多的同学已经被这一现象吸引了。正在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的时候,我向全体同学说:“既然你们认为老师范了一个错误,那你们想不想弄清是怎么回事?”“想!”几乎是全体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我提了二个问题:第一,试管里的石灰水开始慢慢变浑浊,这样证明了什么?第二,为什么后来又变回澄清?一位学生站起激动的说:“通入二氧化碳生成一种物质,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我继续鼓励大家:“能说说第二个问题吗?”“还是二氧化碳。”课代表站起来说。“为什么呢?”课代表接着说:“没有其他物质进入试管,如果猜的没错,应该是二氧化碳通入太多所致,其他的我不知道。”是啊!生成什么有什么重要呢,当时根本没学到。我为我的学生如此仔细的观察和精彩的分析而激动。
三、巧设错误,创设精彩。
初中科学中某些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难免出现错误,若教师在教学中巧设错误,创设情境,让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那定会创出别样的精彩。
案例分析:学生总认为人里平面镜越远,看到的平面镜中的像就越小,我没有解释,而是叫一位学生上来体会一下人离平面镜越远,看到的情景,使大家确信像真的变小了。因为错的越深,印象约深刻。之后我在引导学生思考:当你登上山顶看山下的房子时感觉象火柴盒,但当你回到平地走到那房子前,看到的房子还小吗?房子会不会因为离你的远近而发生变化呢?然后让学生回顾平面镜成像规律:像和物体是等大的,房子的大小不变,所以其像的大小也不会变。这样,因为错的深刻,掌握也就牢固了。
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藏着创新的火花。老师给学生一个引导,学生会走的更远。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待学生的错误,不要掩饰,不要否定,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课堂,让他们在一个真实而有效的课堂里毫无顾忌、无所保留地展示自己的才能,让他们乐于学习、勇于探索,在挫折中坚强,在错误中进步,在创新中发展。
关键词:错误分析深化理解科学
为了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让课堂开放,把空间留给学生,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得到了发展和尊重,课堂上学生表现十分活跃,常常有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为了鼓励学生,减少课堂冲突,教师每一节课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也难免会出现问题,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因此而增多了。
什么是“错误”?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错误”伴随着教学的始终,它有时发生在学生方面,有时发生在教师方面。
“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把 “错误”转化为“资源”,化消极为积极,是对每一位教师的挑战。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精彩的,在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中,其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创造的迸发……往往会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道亮丽风景线。不过,我们却容易忽略另一种“精彩”——“错误”;“错误”也常常会伴随着教学的始终,有它特有的“精彩”之处。
一、 容忍 “错误”,因势利导。
其实,“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布鲁纳语)。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育秘诀之一,就是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
案例分析:在 “酸碱盐”习题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如何鉴别氯化钠和碳酸钠两瓶无色溶液?课堂上同学们设计了众多的方案,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认为只加硝酸银溶液就可以鉴别出来,而忽略再加稀硝酸这一重要物质,经过同学们的相互学习、讨论,全班同学都弄懂了其中的道理。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三天后的一次练习中,有一道和上述一模一样的选择题,全班同学竟然有一半发生错误——只选择硝酸银来鉴别。面对这种情况,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我把习题讲评课移到实验室进行,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身体验在氯化钠和碳酸钠溶液中加硝酸银溶液,结果都产生白色的沉淀,在向产生的白色沉淀中加稀硝酸,确实发现一种沉淀不消失,一种沉淀消失并产生气泡。在这节课上,我又设计延伸氯化钠溶液和硫酸钠溶液、硫酸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的鉴别,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亲身体验,最后进行总结归纳。直到中考复习时我班的同学对这类题都能灵活运用。
二、 利用“错误”,将错就错。
利用出现的错误,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分析: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一节内容时,其中有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问题。在反应进行到后半段时前排突然有一个学生说:“哎,怎么石灰水友变清了呢?”我一看,着实吓了一跳。我马上意识到二氧化碳通入过多了,麻烦的是书本上只介绍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却没有变回澄清这一说。此时,更多的同学已经被这一现象吸引了。正在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的时候,我向全体同学说:“既然你们认为老师范了一个错误,那你们想不想弄清是怎么回事?”“想!”几乎是全体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我提了二个问题:第一,试管里的石灰水开始慢慢变浑浊,这样证明了什么?第二,为什么后来又变回澄清?一位学生站起激动的说:“通入二氧化碳生成一种物质,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我继续鼓励大家:“能说说第二个问题吗?”“还是二氧化碳。”课代表站起来说。“为什么呢?”课代表接着说:“没有其他物质进入试管,如果猜的没错,应该是二氧化碳通入太多所致,其他的我不知道。”是啊!生成什么有什么重要呢,当时根本没学到。我为我的学生如此仔细的观察和精彩的分析而激动。
三、巧设错误,创设精彩。
初中科学中某些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难免出现错误,若教师在教学中巧设错误,创设情境,让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那定会创出别样的精彩。
案例分析:学生总认为人里平面镜越远,看到的平面镜中的像就越小,我没有解释,而是叫一位学生上来体会一下人离平面镜越远,看到的情景,使大家确信像真的变小了。因为错的越深,印象约深刻。之后我在引导学生思考:当你登上山顶看山下的房子时感觉象火柴盒,但当你回到平地走到那房子前,看到的房子还小吗?房子会不会因为离你的远近而发生变化呢?然后让学生回顾平面镜成像规律:像和物体是等大的,房子的大小不变,所以其像的大小也不会变。这样,因为错的深刻,掌握也就牢固了。
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藏着创新的火花。老师给学生一个引导,学生会走的更远。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待学生的错误,不要掩饰,不要否定,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课堂,让他们在一个真实而有效的课堂里毫无顾忌、无所保留地展示自己的才能,让他们乐于学习、勇于探索,在挫折中坚强,在错误中进步,在创新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