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材本身具有许多审美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谓是得天独厚。本文以课堂教学的实际经验为基础,阐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贯穿、渗透审美教育,以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得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同时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学 人文素养 审美情趣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它抑扬顿挫,婉转动听;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金钩银画,豪迈铿锵。以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语文学科,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那么就应该在语文课上为学生开辟一个审美、评价美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审美教育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是必要的。
一、教材文本是人文美学的有效载体
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多属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佳作。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光耀璀璨,从不同的角度展现美的各种风姿。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美、人文精神的美、或汪洋恣肆或清新自然或幽默或庄重的语言美、或结局出其不意或行文草灰蛇线的构思美,以及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寄寓的作家美好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审美观念,表现出的作家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正确评价,如此种种,足见语文教材中反映美的领域无限宽广。这为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功能奠定了客观基础。
二、多媒体是审美教学的优化手段
有的时候学生受阅历、知识面、抽象思维能力的限制,对审美对象的鉴赏有局限,对课本中蕴涵的审美很难准确地把握和感受。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利用多媒体,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把一些呆板的、无法言表的内容予以跨时空地形象再现,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图文并茂,声像毕备,形象生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激发创造美的欲望。
1.直观感受美。
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所以在制作课件时,要注意图片色彩的配置,图文的和谐,用笔的精细以保证画面的整体美。
2.体会情境美。
情感是实施美育的关键,学生情感充沛有助于深刻地审美。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鲜明生动的情感纽带,将教师、教材、媒体、学生紧紧地连结起来,使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能产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教人的效果。而这种情感纽带并非机械地组合,而是将图、文、像有机地结合,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形成情感辐射力,叩击心灵,营造心境,将学生情感流向引入轨道,以期引起强烈的审美共振。
三、朗读是提升审美教学的有效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朗读是极其有效的方法。教师范读,或者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精彩朗读,那抑揚顿挫的声调,那或铿锵或柔婉的节奏,都能使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深邃的内涵、高尚的情操自然流淌,无疑能给学生以感染和美的享受,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想象力是审美再创造的源泉
语文想象力是语文能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审美想象力。审美想象力最大的特征是创造性。审美想象力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化实为虚”的能力。
在具体的审美过程中,想象力的创造性往往表现为对对象的再创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或其他手段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它主要体现在美的欣赏活动中。例如: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诗歌的欣赏则是不可离开想象的,诗中画面的显现,人物形象的再现,都得借助于想象。中国古典诗歌,哪怕是现代诗歌多遵从诗中有画的原则,但“诗中画”毕竟不同于画,“文字画”留有太多的空白,须用想象去补充、去完整,只有想象才能完成诗画互补和诗画合一,才能更好地领会诗的精髓。
审美想象的创造性有时还表现为对对象的调整和变形。调整是在脱离眼前知觉对象的情况下,运用记忆中的表象独立创造的形象过程。所谓变形,是指采用浓缩、粘合的方法,把许多表象组合概括起来,创造出具有诸多意义的新形象,例如鲁迅笔下的狂人、祥林嫂等形象都是采用这种方法。
总之,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创造美的渴望,是语文教学的积极的价值观。作为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学习和理解语文美育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职高学生特征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升华他们的感情,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审美修养。
参考文献
[1]《国华大百科全书·教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顾颉 中小学整合式美育.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3]李如密 教学美欣赏的心理过程.教育科学论坛。
[4]童庆炳 主编试论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特征.《文学理论教程》。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学 人文素养 审美情趣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它抑扬顿挫,婉转动听;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金钩银画,豪迈铿锵。以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语文学科,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那么就应该在语文课上为学生开辟一个审美、评价美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审美教育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是必要的。
一、教材文本是人文美学的有效载体
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多属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佳作。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光耀璀璨,从不同的角度展现美的各种风姿。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美、人文精神的美、或汪洋恣肆或清新自然或幽默或庄重的语言美、或结局出其不意或行文草灰蛇线的构思美,以及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寄寓的作家美好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审美观念,表现出的作家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正确评价,如此种种,足见语文教材中反映美的领域无限宽广。这为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功能奠定了客观基础。
二、多媒体是审美教学的优化手段
有的时候学生受阅历、知识面、抽象思维能力的限制,对审美对象的鉴赏有局限,对课本中蕴涵的审美很难准确地把握和感受。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利用多媒体,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把一些呆板的、无法言表的内容予以跨时空地形象再现,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图文并茂,声像毕备,形象生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激发创造美的欲望。
1.直观感受美。
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所以在制作课件时,要注意图片色彩的配置,图文的和谐,用笔的精细以保证画面的整体美。
2.体会情境美。
情感是实施美育的关键,学生情感充沛有助于深刻地审美。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鲜明生动的情感纽带,将教师、教材、媒体、学生紧紧地连结起来,使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能产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教人的效果。而这种情感纽带并非机械地组合,而是将图、文、像有机地结合,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形成情感辐射力,叩击心灵,营造心境,将学生情感流向引入轨道,以期引起强烈的审美共振。
三、朗读是提升审美教学的有效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朗读是极其有效的方法。教师范读,或者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精彩朗读,那抑揚顿挫的声调,那或铿锵或柔婉的节奏,都能使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深邃的内涵、高尚的情操自然流淌,无疑能给学生以感染和美的享受,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想象力是审美再创造的源泉
语文想象力是语文能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审美想象力。审美想象力最大的特征是创造性。审美想象力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化实为虚”的能力。
在具体的审美过程中,想象力的创造性往往表现为对对象的再创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或其他手段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它主要体现在美的欣赏活动中。例如: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诗歌的欣赏则是不可离开想象的,诗中画面的显现,人物形象的再现,都得借助于想象。中国古典诗歌,哪怕是现代诗歌多遵从诗中有画的原则,但“诗中画”毕竟不同于画,“文字画”留有太多的空白,须用想象去补充、去完整,只有想象才能完成诗画互补和诗画合一,才能更好地领会诗的精髓。
审美想象的创造性有时还表现为对对象的调整和变形。调整是在脱离眼前知觉对象的情况下,运用记忆中的表象独立创造的形象过程。所谓变形,是指采用浓缩、粘合的方法,把许多表象组合概括起来,创造出具有诸多意义的新形象,例如鲁迅笔下的狂人、祥林嫂等形象都是采用这种方法。
总之,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创造美的渴望,是语文教学的积极的价值观。作为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学习和理解语文美育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职高学生特征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升华他们的感情,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审美修养。
参考文献
[1]《国华大百科全书·教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顾颉 中小学整合式美育.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3]李如密 教学美欣赏的心理过程.教育科学论坛。
[4]童庆炳 主编试论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特征.《文学理论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