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g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是小学语文课的核心和灵魂。忽视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的语感和听说写的技能的训练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探讨、研究语文课堂上如何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效提高学生阅读量是十分必要的。
  一、 重视导语。一个好的导语能把学生带入一种心向往之的教学境界,在每堂课之前,每一次接触新的内容,或过渡到新学习内容,我总是改变口气或方式,用一些活泼、新鲜的导语去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另一个学习境界。应用一些风趣、幽默的导语,不仅能迅速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像油锅里滴上几滴水一样地把学生的读书兴趣激活,这样你就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教与学之中。
  二、 对学生学习的进步,给予适时的鼓励性评价,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和快乐,使之有信心阅读,有利于教与学的预期目标的实现。例如学生阅读课文时,我总是鼓励学生“遇到不会的字随时问教师,老师一定会给你讲解的”、“相信自己,其实你很聪明的”。千万不要说“这个都不会,这么笨”、“这么简单,自己想”之类打击学生自尊、自信心的话语。贫困山区的乡村学校,学生生活环境朴实,语言环境贫穷,他们的语感不强。而语感的培养又主要来源于阅读。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先让孩子们会读,读出音来,会背下来就更好。尽管如此,我们仍要真心地去好好表扬、鼓励他们,让他们觉得阅读不难,对阅读充满信心。有了信心,随后让他们渐渐地跟随老师及优秀的同学的阅读步子走下去,这样,缺乏阅读兴趣及能力的学生自然而然地没有了。
  三、 把课堂的阅读融进大自然中去,教与学的收获会更大。在小学阶段,大部分的课文内容都来自于大自然,每一颗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与我们的生活及自然中的一切紧紧联系。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教与学的新方法不难找。更难得的是,把阅读融进大自然,学生快乐地学习,是那么自然、轻松。就拿我上《初冬》一课吧,那天正是冬天的早晨,早晨野外的景色如同课本上所描写的一样,于是促使我决定领着孩子们走出教室,把课堂设在野外。在四十分钟的一节课里,孩子们在小山坡上跑,在田野里玩游戏,捉迷藏。在我的指引下,他们回望着远处薄雾笼罩着的草垛,你猜我猜着:模糊的草垛是小矮的房子,还是一座小塔……后来,我带着孩子们回到教室,仅用20分钟就把课文理解透了。并且有的能把课文内容背下来,连班里最差的一个同学也能背下一句“早晨,白茫茫的一片大雾”。看着孩子们回到教室,阅读课文是那么专注、认真,我心里甜滋滋的——那是成功的味道。
  四、 在课堂设阅读竞赛。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课堂的阅读气氛是非常活跃的。组与组比,也可以组中选代表,优秀的与优秀的比,差的与差的比。教师及时指导、鼓励,对表现好、参与活跃的学生给予小红花或小红旗奖励,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及积极性。
  五、 以问题激起课堂阅读兴趣。问题设计得好,运用得恰当,课堂就会充分激活起来。例如在上《所见》时,我们常常会看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并非都能理解、会练,叫他们阅读也是干巴巴的,情感难以融进去。这时,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找到答案。例如“放牛的娃娃正在那里干什么?”接着又问“歌声是谁的?响亮的歌声把树林怎么样了?”等等,总之,要想尽办法,营造一个比较自由民主的宽松气氛,给学生一定的独立自由、积极参加自主性。可以说,好的问题,它像一把全能钥匙,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求知之门;它又像一座桥梁,架在一个个充满知识迷津的渡口。
其他文献
〔关键词〕 生物教学;生活化;生活现象;生活  经验;生活实践;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9—0044—01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比较重视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而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导致学生面对联系生活的题目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
1. 主位结构及主位推进    1.1 主位结构  主位结构是指主位和述位的结合体。主位和述位最早是由布拉格学派的捷克语言学家马泰修斯提出的。该学派的学者在功能句子观的框架下提出了“交际动态说”。主位和述位这两个概念提出的目的是研究句子中不同成分在语言交际中发挥的作用有何不同。马泰修斯发现位于句首的成分在交际过程中有着一种特殊的作用。即充当论述的起点,他把这类起点成分称为主位,其他部分称为述位,并
正常的交际过程中存在对传递信息的关联性承诺和假设:说话人传递相关的信息;听话人期待和寻找相关信息。关联性假设在语篇理解中表现为连贯假设。读者假设前文所含信息与后继语
[关键词]亲子园;开办;问题;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1(A)—0029—01    亲子园是兰州市城关区保育院多年积淀的教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新项目,是在原有早教中心的基础上开办的0~3岁幼儿科学教养实践基地。2008年6月,保育院接受了甘肃省教育厅基教处委托的“开展社区0~3岁幼儿早期教养实践研究”课题,目的是通过实
课堂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渠道,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的。但是,课堂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唯一渠道,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从课外渠道中学习语文。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必须正确处理好课堂与课外的辩证关系。    一、 要从总体上把握课堂与课外的整体联系    我们不能把课堂与课外的关系机械地割裂为先课堂再课外,或先课外再课堂,它们之间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必须围绕具体的语文
一、 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如“用画笔美化我们的校园”活动,号召学生在教室外的瓷砖墙壁上绘出美妙的图画,美化我们的环境。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都高兴的一蹦三尺高,大家有了施展才能的天地了!一到课间,走廊里就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手挥画笔,尽情的用画笔创造着美、展现着美,无拘无束地发挥着自己的豪情,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数学游戏能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 语文教学;以人为本;个性;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0—0040—01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就必须转变观念,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一、关注学生的个性  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从
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是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不断凸现,以计算机为媒介不断与教材知识整合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电化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辅助的作用。电化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人们对电化教育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界定,人们普遍认为:“运用现代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和控制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就是电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