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验动手能力是重中之重,通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呢?随着课程的改革,科学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进行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接来下,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小学科学教学以兴趣促效率的方法。
一、诱发好奇心,满足求知欲
好奇心往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途径,通过好奇心的诱发,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呢?那就是科学的教学要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求知欲。小学生往往都喜欢新鲜、好奇的事物,乐此不疲。教科学的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小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不要枯燥不为,而要力争设计些能引起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或者实验,循循善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质量。
科学的教学应充分地结合实验,通过实验来更加直观的帮助学生认识科学。小学生们的思维还是较为简单的,在科学课上,如若只是教师一味地讲课,学生很难听得懂,也很难去想象。结合实验的科学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能帮助教师轻松地教学。
例如,在《磁铁的性质》的教学中,为了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来进行科学教学。根据磁铁异性相吸的性质,可拿出一张白纸,竖在学生的面前,在纸的背面放着一块磁铁,再把一颗螺丝钉放在对着学生的那一面纸上,通过移动磁铁来吸引螺丝钉,使之随着磁铁移动。这时可对学生说:“为什么螺丝钉会走了呢?是什么样的魔法呢?你也会这样的魔法吗?”学生就会认真地看着教师手上的纸和螺丝钉,一脸期待答案的神情,这时,教师可以解开谜底,将纸张的背面反过来让学生们发现磁铁的所在。通过这样的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学习磁铁的性质,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
二、趣味游戏,激发探索欲
小学生活泼好动,游戏是他们十分感兴趣的,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运用游戏来活跃课堂上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游戏具有本身轻松愉快的特点,将其与教学充分的结合,在游戏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自然科学,以及对自然科学的运用。
例如,在《杠杆》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可以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们充分地体会到杠杆的作用。从班中挑选两名学生,一名学生力气较大,另一名学生力气则较小,让这两名学生进行力气的比较。学生们可能会觉得肯定是力气大的赢,而此时,教师说要创造奇迹:让力气小的同学赢。比赛的要求如下:力气大的学生在离门转轴最近的地方,把门往外推,而力气较小的学生则在离门转轴较远的门把手处,把门往里推。结果,力气小的同学出乎意料的胜利了。这就引起了学生们的疑惑,此时,教师可以让这两位学生重演比赛,同时解析为什么会是力气小的学生赢了力气大的学生,充分地利用杠杆的原理进行说明,调动学生们的求知欲,从而引导他们进行杠杆的学习。
这样,通过游戏的穿插,让学生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劳逸结合,更轻松愉快地学习。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动手能力
在科学教学中,应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科学实验,通过亲身的体验,来探索科学知识。通常在教学中,学生们会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希望自己去探索、去解开谜底。而且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科学实验往往是较为简单易行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地进行实验,并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气体压力的学习中,可以设计以下实验让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主题:会吃鸡蛋的瓶子
步骤:1.将熟鸡蛋剥去蛋壳;2.准备好长条的纸片;3.点燃纸条并将纸条放到瓶子里;4.纸条燃完后,立即将鸡蛋扣到细瓶口上,把手拿开,观察接下来发生的现象。
这个实验并不复杂,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在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可以进行解析,燃烧纸条的作用是因为要消耗瓶子中的氧气,与此同时,瓶子是热热的,将鸡蛋扣在了瓶口,随着时间的推移,瓶子内的温度慢慢地降低,压力慢慢地变小,小于瓶子外空气的压力,最终鸡蛋在瓶子内外的空气的压力差下,掉进了瓶子内。
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存在的道理。
四、改变教师角色
学生在学习中,很多时候会反感教师总是以师长的身份告诉学生“你不能这样”“你必须要这样”“实验结果是这样的”。这样的言语看来是很普通,但是很容易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其实,在教学中学生更加喜欢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寻求真相,而不是教师直接的否定或是告之答案。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的角色,作为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一个判断者,应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知识。在实验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因为学生做的时间太久而直接否定或者直接告诉其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而且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得出结论。
(责编 张亞莎)
一、诱发好奇心,满足求知欲
好奇心往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途径,通过好奇心的诱发,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呢?那就是科学的教学要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求知欲。小学生往往都喜欢新鲜、好奇的事物,乐此不疲。教科学的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小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不要枯燥不为,而要力争设计些能引起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或者实验,循循善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质量。
科学的教学应充分地结合实验,通过实验来更加直观的帮助学生认识科学。小学生们的思维还是较为简单的,在科学课上,如若只是教师一味地讲课,学生很难听得懂,也很难去想象。结合实验的科学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能帮助教师轻松地教学。
例如,在《磁铁的性质》的教学中,为了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来进行科学教学。根据磁铁异性相吸的性质,可拿出一张白纸,竖在学生的面前,在纸的背面放着一块磁铁,再把一颗螺丝钉放在对着学生的那一面纸上,通过移动磁铁来吸引螺丝钉,使之随着磁铁移动。这时可对学生说:“为什么螺丝钉会走了呢?是什么样的魔法呢?你也会这样的魔法吗?”学生就会认真地看着教师手上的纸和螺丝钉,一脸期待答案的神情,这时,教师可以解开谜底,将纸张的背面反过来让学生们发现磁铁的所在。通过这样的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学习磁铁的性质,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
二、趣味游戏,激发探索欲
小学生活泼好动,游戏是他们十分感兴趣的,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运用游戏来活跃课堂上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游戏具有本身轻松愉快的特点,将其与教学充分的结合,在游戏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自然科学,以及对自然科学的运用。
例如,在《杠杆》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可以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们充分地体会到杠杆的作用。从班中挑选两名学生,一名学生力气较大,另一名学生力气则较小,让这两名学生进行力气的比较。学生们可能会觉得肯定是力气大的赢,而此时,教师说要创造奇迹:让力气小的同学赢。比赛的要求如下:力气大的学生在离门转轴最近的地方,把门往外推,而力气较小的学生则在离门转轴较远的门把手处,把门往里推。结果,力气小的同学出乎意料的胜利了。这就引起了学生们的疑惑,此时,教师可以让这两位学生重演比赛,同时解析为什么会是力气小的学生赢了力气大的学生,充分地利用杠杆的原理进行说明,调动学生们的求知欲,从而引导他们进行杠杆的学习。
这样,通过游戏的穿插,让学生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劳逸结合,更轻松愉快地学习。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动手能力
在科学教学中,应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科学实验,通过亲身的体验,来探索科学知识。通常在教学中,学生们会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希望自己去探索、去解开谜底。而且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科学实验往往是较为简单易行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地进行实验,并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气体压力的学习中,可以设计以下实验让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主题:会吃鸡蛋的瓶子
步骤:1.将熟鸡蛋剥去蛋壳;2.准备好长条的纸片;3.点燃纸条并将纸条放到瓶子里;4.纸条燃完后,立即将鸡蛋扣到细瓶口上,把手拿开,观察接下来发生的现象。
这个实验并不复杂,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在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可以进行解析,燃烧纸条的作用是因为要消耗瓶子中的氧气,与此同时,瓶子是热热的,将鸡蛋扣在了瓶口,随着时间的推移,瓶子内的温度慢慢地降低,压力慢慢地变小,小于瓶子外空气的压力,最终鸡蛋在瓶子内外的空气的压力差下,掉进了瓶子内。
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存在的道理。
四、改变教师角色
学生在学习中,很多时候会反感教师总是以师长的身份告诉学生“你不能这样”“你必须要这样”“实验结果是这样的”。这样的言语看来是很普通,但是很容易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其实,在教学中学生更加喜欢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寻求真相,而不是教师直接的否定或是告之答案。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的角色,作为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一个判断者,应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知识。在实验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因为学生做的时间太久而直接否定或者直接告诉其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而且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得出结论。
(责编 张亞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