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在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积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结出累累硕果。2011年,全市新增66个“全国文明”荣誉称号。
2011年,本市新增66个“全国文明”荣誉称号,朝阳区荣获“全国文明城区”,丰台区卢沟桥乡张仪村等13个村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首都博物馆等52个单位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无论是新晋全国文明城区的朝阳区,还是复查确认后保留“全国文明城区”称号的西城区、东城区,各项综合测评都在全国名列前茅,首都级各类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达到4300多个。一年来,首都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纪念建党90周年为重要契机,以“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为主线,突出抓好提炼、弘扬和践行“北京精神”,全市各项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深化,有效促进了城乡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的稳步提升。
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群众,源泉是群众,根基是群众。只有充分发动群众,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基于此,近年来,本市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精心搭建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平台。
依靠群众智慧广泛开展“北京精神”提炼活动。发动社会各界群众共同参与提炼“北京精神”,全市290多万市民参与投票,确定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表述语。以认知、认同、践行为重点,广泛开展宣传践行“北京精神”活动,在本市各大媒体、网站开设专题、专版、专栏宣传“北京精神”, 推出了一批出版物和文艺节目。举办了“北京精神”宣讲、“北京精神大家谈”、“北京精神新童谣征集”、“弘扬北京精神,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的知晓率认同度,使“北京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融入首都科学发展全过程,成为北京城市的灵魂和提振全社会的精气神。
发动群众开展大规模的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2011年,在全市广泛开展了第三届全国和首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伴随着群众的广泛参与,一个个根植于民间、彰显时代精神、默默散发光辉的道德榜样被陆续推选出来。厉莉、曾庆香、刘薇当选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8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0人当选首都道德模范。一年来,我市共向中国文明网推荐318名“身边好人”候选人,其中53人入选“中国好人榜”,获奖人数位居全国前列。评选活动自身的贴近性、亲民性,使得全市群众纷纷响应。在第三届首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公示投票期间,全市共有118.7万市民群众参与网络评选投票,参与人数大大超过了往届。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期间,本市投票数以86.9万名列全国各省、区(市)前茅,在四个直辖市中排名第一。
广泛动员、组织群众深度参与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各区县各部门注重凝聚群众智慧,把蕴藏在群众中的鲜活经验变为行之有效的做法,推进群众性文明创建和道德实践活动,在全市形成了向善向美、好人好报的文明风尚。在市区,通过组建市民文明巡访团和市民劝导队,组织开展“群言堂”市民大讨论、“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大家谈”、社区建设金点子征集等活动,不断增强市民自我教育、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农村,不断建立完善道德评议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广泛开展农民读书活动、邻里互助节等喜闻乐见的活动。同时,把星级文明户创建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紧密挂钩,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引导群众规范自身行为,优化秩序美化环境。本市文明创建活动紧贴群众生活,从解决群众关切入手,广泛组织开展各项文明创建活动,群众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持续高涨。2011年,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主题活动深入推进,全市新增1200个小区、行政村和50个乡镇参加垃圾分类试点。新招募“绿袖标”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指导员9000余人,在全市1800个试点小区广泛宣传普及垃圾减量分类知识。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参与“绿色出行文明交通时尚达人”征集活动,评选产生100名“绿色出行文明交通时尚达人”。“节水护水我先行”、“消防连着你我他、平安幸福进万家”等系列主题活动,都是让群众在主动参与中获益受教育。
激活创建主体,带来的是创建活动的硕果盈枝。据统计,本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由2010年的40%上升至42%,小汽车出行比例首次下降。中心城高峰时段交通指数由2010年平均的6.1下降到4.8,路网运行速度由每小时22.6公里提高到25.3公里。
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利用重要节点和适当契机,从小事、具体事、身边事抓起,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市民道德素质,提升城乡文明程度,为推动首都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是本市精神文明建设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以为民惠民为主题推进文明城市创建。2011年,本市结合中央文明委评选表彰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区,以完成全国级先进单位的推荐和复查工作为引领,全面推进首都级各类先进单位的评选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各区县、各部门把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城区作为引领区域发展的全局性、统领性工作,坚持以评促建,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朝阳区全面打响环境、交通秩序、食品(药品)安全及小门店、楼院整治等七大战役,开展市民文明巡访团明察暗访活动,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常态监督机制,首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区称号。
积极探索加强农村精神建设的措施和办法。顺民意,才能聚民力。2011年,本市结合农民群众所需所盼,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从满足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入手,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勃勃生机。为充分发挥“北京最美的乡村”在首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2011年,创新深化“北京最美的乡村”评选活动,举办了“描绘美丽乡村 共享美好生活”大型采风活动,组织百名宋庄画家到53个“北京最美乡村”采风创作,成为本市文明创建的一项品牌活动。深入推进“城乡统筹,文明先行”活动,本市先后组织首都地区2296家文明单位与3282个京郊农村继续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合作资金达60亿元,结对村镇受益达150余万人次,形成了城乡互动、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良好格局。
结合优质服务和诚信教育,推进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2011年,本市把做好首都各类文明先进单位和文明行业复查作为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的有力手段和重要抓手。本市先后组织对第二批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和部分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展开复查。创新改进文明行业动态管理,采取考评组明察暗访和群众满意度测评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对首都文明行业进行了复查考评。
在创建中提高,在创建中受益。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文明创建享受到了文明和谐带来的幸福感,也更积极地投入到创建活动中。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本市各区县活跃着一支公共文明引导员队伍,每天在五环内2300多个主要公交、地铁站台热心服务。这支主要由下岗、退休等“4050”人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将小站台演绎成引领风尚、传播文明的大舞台,成为一道靓丽的文明风景线。
创新机制体制,推动文明创建活动常态化发展。为开辟公民道德建设新的模式和思路,健全公共文明建设长效机制,2011年5月26日,本市正式成立公共文明引导员总队,下设 16个区县公共文明引导员大队以及礼仪、环境、秩序、服务、观赏、网络六个分队,公共文明引导员队伍扩大发展到6700多人。先后推出六大系列25类931项重点活动,在全市开展多方面的公共文明引导服务。组建北京公共文明引导巡访团,加强对文明引导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同时,将文明引导固定岗位转化为流动岗位,广泛开展公共文明引导示范街区创建活动。目前,本市逐步形成了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相结合的新型社会管理创新模式。
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创新活动载体。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注重利用网络、手机报等新媒体扩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力和参与度,促进了公民道德建设。建设完成首都文明网移动wap网站,实现互联网、移动手机网双联接。开通首都文明办官方微博“文明北京”,搭建网络宣传平台,粉丝达14万人。利用网络宣传节日文明风尚和中华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网上专题宣传活动。在全国率先举办了“创建和评选‘北京文明网站’活动”,全市 113家网站,400多个频道积极参与申报。
创新方式方法,推出道德实践品牌特色活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本市推出的快乐参与道德实践活动让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潜移默化。2011年,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教育实践活动,在广大未成年人中继续深化争当社区小楼门长、文明小宣传员、文明小引导员、环保小卫士、爱心小使者、家庭小孝星“六小”道德实践活动,全市涌现出22143名“文明小使者”。为使青少年在快乐参与中受到深刻的健康成长教育,在全市广泛开展新童谣征集活动,组织开展优秀童谣传唱活动。“小手拉大手”、“寻找身边的道德榜样”等一系列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道德实践品牌活动,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养成文明有礼、友爱勇敢等品质。
拓展创建活动阵地,提升群众生活品质。2011年,为提高广大市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文明观赏水平,广泛开展了“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市民高雅艺术殿堂文明行”系列活动,让104万市民走进国家大剧院,100多位艺术大师走到市民身边讲述“艺术人生”,全年持续开展了10大系列活动、100多项子活动,共组织空间演出415场、主题讲座114场,实现了文化素养和文明修养双提升。充分发挥全市百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作用,2011年全市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待人数超过4000多万人次,有效促进了首都公民道德建设。
(作者单位:首都文明办)
责任编辑:魏晔玲
2011年,本市新增66个“全国文明”荣誉称号,朝阳区荣获“全国文明城区”,丰台区卢沟桥乡张仪村等13个村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首都博物馆等52个单位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无论是新晋全国文明城区的朝阳区,还是复查确认后保留“全国文明城区”称号的西城区、东城区,各项综合测评都在全国名列前茅,首都级各类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达到4300多个。一年来,首都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纪念建党90周年为重要契机,以“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为主线,突出抓好提炼、弘扬和践行“北京精神”,全市各项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深化,有效促进了城乡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的稳步提升。
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群众,源泉是群众,根基是群众。只有充分发动群众,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基于此,近年来,本市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精心搭建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平台。
依靠群众智慧广泛开展“北京精神”提炼活动。发动社会各界群众共同参与提炼“北京精神”,全市290多万市民参与投票,确定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表述语。以认知、认同、践行为重点,广泛开展宣传践行“北京精神”活动,在本市各大媒体、网站开设专题、专版、专栏宣传“北京精神”, 推出了一批出版物和文艺节目。举办了“北京精神”宣讲、“北京精神大家谈”、“北京精神新童谣征集”、“弘扬北京精神,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的知晓率认同度,使“北京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融入首都科学发展全过程,成为北京城市的灵魂和提振全社会的精气神。
发动群众开展大规模的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2011年,在全市广泛开展了第三届全国和首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伴随着群众的广泛参与,一个个根植于民间、彰显时代精神、默默散发光辉的道德榜样被陆续推选出来。厉莉、曾庆香、刘薇当选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8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0人当选首都道德模范。一年来,我市共向中国文明网推荐318名“身边好人”候选人,其中53人入选“中国好人榜”,获奖人数位居全国前列。评选活动自身的贴近性、亲民性,使得全市群众纷纷响应。在第三届首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公示投票期间,全市共有118.7万市民群众参与网络评选投票,参与人数大大超过了往届。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期间,本市投票数以86.9万名列全国各省、区(市)前茅,在四个直辖市中排名第一。
广泛动员、组织群众深度参与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各区县各部门注重凝聚群众智慧,把蕴藏在群众中的鲜活经验变为行之有效的做法,推进群众性文明创建和道德实践活动,在全市形成了向善向美、好人好报的文明风尚。在市区,通过组建市民文明巡访团和市民劝导队,组织开展“群言堂”市民大讨论、“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大家谈”、社区建设金点子征集等活动,不断增强市民自我教育、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农村,不断建立完善道德评议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广泛开展农民读书活动、邻里互助节等喜闻乐见的活动。同时,把星级文明户创建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紧密挂钩,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引导群众规范自身行为,优化秩序美化环境。本市文明创建活动紧贴群众生活,从解决群众关切入手,广泛组织开展各项文明创建活动,群众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持续高涨。2011年,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主题活动深入推进,全市新增1200个小区、行政村和50个乡镇参加垃圾分类试点。新招募“绿袖标”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指导员9000余人,在全市1800个试点小区广泛宣传普及垃圾减量分类知识。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参与“绿色出行文明交通时尚达人”征集活动,评选产生100名“绿色出行文明交通时尚达人”。“节水护水我先行”、“消防连着你我他、平安幸福进万家”等系列主题活动,都是让群众在主动参与中获益受教育。
激活创建主体,带来的是创建活动的硕果盈枝。据统计,本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由2010年的40%上升至42%,小汽车出行比例首次下降。中心城高峰时段交通指数由2010年平均的6.1下降到4.8,路网运行速度由每小时22.6公里提高到25.3公里。
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利用重要节点和适当契机,从小事、具体事、身边事抓起,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市民道德素质,提升城乡文明程度,为推动首都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是本市精神文明建设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以为民惠民为主题推进文明城市创建。2011年,本市结合中央文明委评选表彰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区,以完成全国级先进单位的推荐和复查工作为引领,全面推进首都级各类先进单位的评选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各区县、各部门把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城区作为引领区域发展的全局性、统领性工作,坚持以评促建,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朝阳区全面打响环境、交通秩序、食品(药品)安全及小门店、楼院整治等七大战役,开展市民文明巡访团明察暗访活动,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常态监督机制,首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区称号。
积极探索加强农村精神建设的措施和办法。顺民意,才能聚民力。2011年,本市结合农民群众所需所盼,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从满足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入手,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勃勃生机。为充分发挥“北京最美的乡村”在首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2011年,创新深化“北京最美的乡村”评选活动,举办了“描绘美丽乡村 共享美好生活”大型采风活动,组织百名宋庄画家到53个“北京最美乡村”采风创作,成为本市文明创建的一项品牌活动。深入推进“城乡统筹,文明先行”活动,本市先后组织首都地区2296家文明单位与3282个京郊农村继续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合作资金达60亿元,结对村镇受益达150余万人次,形成了城乡互动、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良好格局。
结合优质服务和诚信教育,推进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2011年,本市把做好首都各类文明先进单位和文明行业复查作为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的有力手段和重要抓手。本市先后组织对第二批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和部分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展开复查。创新改进文明行业动态管理,采取考评组明察暗访和群众满意度测评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对首都文明行业进行了复查考评。
在创建中提高,在创建中受益。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文明创建享受到了文明和谐带来的幸福感,也更积极地投入到创建活动中。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本市各区县活跃着一支公共文明引导员队伍,每天在五环内2300多个主要公交、地铁站台热心服务。这支主要由下岗、退休等“4050”人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将小站台演绎成引领风尚、传播文明的大舞台,成为一道靓丽的文明风景线。
创新机制体制,推动文明创建活动常态化发展。为开辟公民道德建设新的模式和思路,健全公共文明建设长效机制,2011年5月26日,本市正式成立公共文明引导员总队,下设 16个区县公共文明引导员大队以及礼仪、环境、秩序、服务、观赏、网络六个分队,公共文明引导员队伍扩大发展到6700多人。先后推出六大系列25类931项重点活动,在全市开展多方面的公共文明引导服务。组建北京公共文明引导巡访团,加强对文明引导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同时,将文明引导固定岗位转化为流动岗位,广泛开展公共文明引导示范街区创建活动。目前,本市逐步形成了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相结合的新型社会管理创新模式。
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创新活动载体。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注重利用网络、手机报等新媒体扩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力和参与度,促进了公民道德建设。建设完成首都文明网移动wap网站,实现互联网、移动手机网双联接。开通首都文明办官方微博“文明北京”,搭建网络宣传平台,粉丝达14万人。利用网络宣传节日文明风尚和中华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网上专题宣传活动。在全国率先举办了“创建和评选‘北京文明网站’活动”,全市 113家网站,400多个频道积极参与申报。
创新方式方法,推出道德实践品牌特色活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本市推出的快乐参与道德实践活动让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潜移默化。2011年,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教育实践活动,在广大未成年人中继续深化争当社区小楼门长、文明小宣传员、文明小引导员、环保小卫士、爱心小使者、家庭小孝星“六小”道德实践活动,全市涌现出22143名“文明小使者”。为使青少年在快乐参与中受到深刻的健康成长教育,在全市广泛开展新童谣征集活动,组织开展优秀童谣传唱活动。“小手拉大手”、“寻找身边的道德榜样”等一系列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道德实践品牌活动,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养成文明有礼、友爱勇敢等品质。
拓展创建活动阵地,提升群众生活品质。2011年,为提高广大市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文明观赏水平,广泛开展了“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市民高雅艺术殿堂文明行”系列活动,让104万市民走进国家大剧院,100多位艺术大师走到市民身边讲述“艺术人生”,全年持续开展了10大系列活动、100多项子活动,共组织空间演出415场、主题讲座114场,实现了文化素养和文明修养双提升。充分发挥全市百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作用,2011年全市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待人数超过4000多万人次,有效促进了首都公民道德建设。
(作者单位:首都文明办)
责任编辑:魏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