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复兴到文人画复兴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ture_007_007_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化复兴的首要基础在于民族语文的复兴
  谢宁:白话文运动的反对者林纾在《论古文与白话之相消长》一文结尾,说过意味深长的话,“吾辈已老,不能为正其非,悠悠百年,自有能辨之者。请诸君拭目俟之。”整整百年过去,今天我们怎么评价白话文运动?
  李春阳:林纾的文章题目意味深长,他用了很准确的动词“消长”,因为自唐宋以来,文言和白话一直并存,共同构成汉语书面语的格局。胡适等大力提倡白话,取代文言,甚至取消文言,这是做不到的,不过抑此扬彼,到一定的时候,消长和起伏的双方会发生倒置。比如说今天,白话书面语中的文言成分正在逐渐增加,随着作者和读者文化素养的提高,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真正高素质的汉语读者,很容易发现当代人的文字不如古人的文字耐读,回归经典与回归文言是一回事,文言不难学,掌握了它,犹如打开了宝库。
  在书面语中以白话替代文言,是那个激进时代诸多急功近利的重大举措之一。之所以迫在眉睫,除了胡适所宣布的文言“已死”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他们这些人,包括胡适鲁迅,都认为将来拼音文字代替汉字是无疑的,那么为了这一天的早日到来做些准备吧,文言如果写成拼音,无人能识,所以先变成白话,这是改拼音的前提条件。今天来看,“走世界文字拼音化的共同道路”是错误的,只有各种具体的民族文字,没有什么共同模式,文化多元和文字多元是人类的社会的本来面目。白话文运动所追求的 “言文一致”和“汉语欧化”,认真追究起来,都是一种由误解而产生的目标,不可能实现。
  谢宁:白话文运动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一百年来它彻底改变了中国人书面表达的习惯和方式,创造了一种新白话的文风,您认为它最大的遗产是什么?
  李春阳:新白话的品质和性格,就是今天国人的品质和性格,普遍的缺少涵养,因为人为地隔断了与古代深厚而伟大的传统的联系,这联系必将得到恢复,但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时间。假如没有外力干预的话,语言的使用,文化的演进,实际上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从新白话通向旧白话,再通向文言,这个道路是现成的。古代汉语的历史积累对于现代汉语的使用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水库,每一个使用者都可以自行到这水库中汲取自我之所需,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渠道,而语言的良好的生态,将造成中国未来的文艺复兴,这是我敢于断言的。使用语言的人,自己于当下的语言状况不满,就有改进的愿望,并且能付诸行动。伴随着古籍的持续普及和各种教育的扩张,语言生态已经开始自然恢复的进程。
  谢宁:您为什么提倡民族语文的复兴,并认为它是文化复兴的首要基础?
  李春阳:以语言的涵养培育道德的涵养,是我的基本思路。当务之要是恢复语言的自然生态,教育机构要为受教育者提供完整的汉语母语经典供其选择,而不是划定范围设置禁区。汉语文字学和音韵学过去称小学,与经学不同,似乎是服务于经学的工具,实际不然,小学真正学好,是可以等同于科学的,重考据的方法和求真务实的学风,都是从小学训练中培养出来的。清代的乾嘉学派,在小学上的成就前无古人。戴震把他的小学素养用于解经,就自然而然地拓展了经学的格局和境界。章太炎是有名的国学大师,他一生数次聚徒讲学,文学史学经学皆在其列,但他首先是一位人所共知的小学大家。鲁迅等人在东京听他的私人授课,讲的不是别的,是许慎的《说文解字》。
  文化复兴的基础,首要的是民族语文的复兴,普通人母语水平的普遍提高。对于汉字和文言的兴趣,在民间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非功利性的追求和民间自发地追求安身立命之本的活动,今天很多人热衷于宋儒的使命感,喜欢引用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中的末句“为生民立命”,居高临下,在今天这个人人价值平等的社会中,生发出很多民生与民主的话题。
  “文革”结束后,中国历史进入可称其为恢复固有文化的时代,这个恢复有某种必然性。文化的根须很深,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毕竟数千年文化所化,不可能一朝一夕清除殆尽。国家政策不必鼓励,只要压制性政策取消之后,它必然得到恢复。包括固有的道德、宗教、伦理和价值,但这些很难下手。最方便着手者乃是语言文字,每天多识一个汉字,多学一句成语,多诵一首古诗,多了解一个典故,距离直接阅读古人的书又行进了一步。网络在传播古代文化上有积极的作用且方便。尤其是书画,中国文化本质上是视觉文化,印刷术的发明,是因为我们很早就有这样的需求,图文时代先进的电子技术,特别是数字化图像技术,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功不可没。
  通过文字复兴而培植民族文化的复兴的基础,是目前容易措手的工作。识字是读书之开始,增加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古文比例和难度,把目标定位为初中毕业,能读懂浅近的文言文,高中毕业,借助工具书读懂深奥的文言文和中国古代典籍。中学和小学的语文课,要增加難度,融入传统的蒙学的教学内容,把大量的“小学”内容经过专家的精心编排之后,提高识字的质量和准确性,养成科学精神,提高修辞思维水平。中学很多数理化好的学生不喜欢语文课,认为语文课很虚,思想教育内容所占的比重较大,加之作文鼓励说一些不是自己的话,如果语文老师处理不当,会伤害学生于这门课程的兴趣。语文课,第一可以很科学,有难度,富于挑战性,第二修辞思维的培养需要自觉,写作训练是实实在在的自我表达能力的培养和造就。语文课的复兴,对于未来民族文化复兴而言,相当于无声的播种,未来不期然而然的收获,是一切伟大教育的正途。
  文人画的复兴是文化复兴的例证之一
  谢宁:传统书画热在中国也在悄然兴起,您作为一名学者画家,有何看法?以自身为例,您是如何成功处理学术与艺术两者的关系?中国画的文人传统很深厚,但是它还能够恢复起来吗?
  李春阳:西洋美术和西洋音乐,都是从宗教中孕育和发展出来的。中国绘画史,文人画从唐以后才逐步发展出来,但它的精神气质却可以在春秋时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中找到根源。它无疑是后世文人于诸子时代的一种向往之情的表达。   艺术教育的普及,大众审美趣味的引导和造就,对于民族文化的复兴很重要。除了文字涵养之外,我认为最重要者,就是一个人的审美眼光了。一个懂得欣赏美的人,总是一个更有趣味的人,审美价值能帮助我们从功利思想和实用主义泥潭中挣脱出来。
  近代汉语白话文的变迁,在我看来,与中国文人画的变迁是同一幅图景,是生长在一起的文化生态,经过激进的20世纪荡涤之后,如今我们还留下多少可以保守之物?反思完白话文,本该反思美术革命或探究宋元画史,但我想将创作的东西与大家分享,然后再说理论上的事情。
  说起文人画,我从小喜欢绘画,看见好的作品,难以忘怀。但是看当代的展览,不知为何,总觉得不太好看,不太耐看,其实大家都有这种不满足的心理感受。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很能透露世道人心的真实的状况,我想原因可能是:我们对自身的文化传统缺乏真正的理解,又轻率地将西方的观念生吞活剥。
  古人说气韵生动,这个气,不能是匠人气、烟火气、江湖气与脂粉气。艺术既体味分寸也需要辨析清浊,苏轼之于陶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表面看传承的是趣味,然而艺术背后的认同与追求更为紧要。艺术的这个传统,要求对传统的艺术需要抱持最恰当的态度,一代又一代的创新,积累了传统,创新的传统是传统中最有生命力的,向传统学习创新或为正途。
  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有很强的精神性,笔墨是中国哲学,这个精神需要留存,但是概念可以扩展,与意境的关系可以重建。艺术是终生的自修,师古人之心,得造化之法,需要从中国画自身的脉络寻求出路。我的想法是:以现代方式表现传统意趣,以传统笔墨传达现代意境。
  谢宁:请您结合您的艺术实践,说说文人画的复兴路径。
  李春阳:我没有在美院学习过,第一次进美院,是赴日本多摩美术大学日本画系做访问学者,给他们做讲座:《看无古今:当代画家向宋元绘画学习什么》《学观中西:水墨墨法的类型与可能性》。我十年前开始自学绘画创作,没有停息,我的方法是将中国传统画论与宋元古迹尽量对照起来看,看古人是如何评价自己与前朝的作品,看得多就看懂了些什么,看无论如何是重要的。我一直在做实验,只是大家不知道。“阳春烟景——李春阳艺术展”已经开展。展题来于李白的文章:“阳春昭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作品分为三类:
  第一是“大块文章”,是我的著作《白话文运动的危机》的结语,将它雕刻在两块巨大的橡木板上,这是我以艺术的方式对宋版书表达个人敬意的一件作品,文章本身以文言写就,竖排繁体,通篇没有标点,正文大字,注释小字,雕版手工印制在仿古皮宣上,这是中国古人通行千年的书籍印制的最基本方式,将其放大若干倍,所以称“大块文章”,也有点开自己玩笑的意思,因为我其实是做学术研究的人。这类作品称其为装置也行,实际上还有相同类型的完整系列,限于条件只展出一件装置。
  第二类是横幅的彩墨实验,这是展览的主体,有人开玩笑说简直是古典意境的图像学研究,这类画在日本受到高的评价。日本对来自中国绘画中的任何创造性的东西、表现性的东西都十分敏感。
  第三类属于比较传统的中国山水,显示笔墨功夫,实验现代的古意如何来表现,我认为文人画的复兴,需要多种尝试,不要害怕实验,努力尝试建构每一个自我的文化生态与个性自由,在这个充满激情的时代循序渐进。它毕竟是文化复兴的例证之一,值得我们花功夫去探索和總结。
  (李春阳,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其他文献
“图书漂流”活动(原文是“BookCrossing”,简称BC,BCing或者BXing),是指将一本图书放在一个公共场所,任由他人取阅,阅后将书再度留在公共场所,依旧供人取阅。这样,一本书就可以在读者中“漂流”起来。“图书漂流”活动的目的非常美好,是“要把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图书馆”。  有人说“图书漂流”活动源自上世纪 60年代的欧洲,但实际上真正的发源地和令其风靡世界的,还是在美国。据悉,“图书
2018年4月20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受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委托评选出全国全民阅读优秀推广人,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振良荣获这一称号,作为天津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人,他可谓实至名归。  优秀少年是书痴  当今多元时代,每个人所好千差万别,或喜文雅,或逐玩乐,琴棋书画者有之,纸醉金迷者有之,刻苦力学者有之,觥筹戏牌者亦有之,而王振良则是个嗜书的人,购书、藏书、读书、著书、编书,还到处推广书,
值此《博览群书》出版400期之际,《博览群书》邀全球读者共同寻找400位善写400字美文高手。  一、活动主题和文章副题:我(们)与“博览群书”。其中括号内内容由作者确定,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是“我们家”“我们班”“我们组”“我们宿舍”“我们学校”等等;“博览群书”可以是本刊,可以是本刊微信公众号,也可以是您长期以来对“博览群书”四字的践行。  二、美文字数:400字(如包含个人身份信息,不超5
我们很多人最初的文学记忆,都来自中小学语文课本。课本中的古诗词文、“鲁郭茅巴老曹”等名家经典选段,从童年至今给我们无穷乐趣。让我记忆尤深的是中小学课本上的年,因为那些丰富讲究、有声有色、热闹欢乐的传统习俗,让世纪之交长大的孩子,尤其是90后,感到陌生、神秘而有趣。小的时候我们一遍遍阅读,想象过去的年,和课文中的伙伴交流并美滋滋地获得共鸣。写过年的作品远不止课本收录的,都给我们亲切感,让孩子时的我们
在北大教书多年,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编写教材,我自20世纪60年代跟随周一良、齐思和先生参加周吴本世界通史教材编写开始,可以说参加了不少此类教材的编写。不过越编热情越小,我曾经评论说我们的世界通史教材是“千人一面”,“味同嚼蜡”,虽有对前辈不恭之歉,但却是自己的真实感受。此次《世界文明史》的编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当时系领导说世界史专业教师你年龄偏大,就将你的名字写在前面申请,不要你做什么具体工作,
1936年5月,刚从日本归国不久的青年学者何兹全,目睹愈加动荡不安的时局,尤其对在国民党重重围剿下而被迫走上长征之途的红军深表钦佩,不禁感慨万千,挥笔写下《纪念5月说几句旧话》一文。其中讲道:  共产党能号召一些青年跟着走,我们无论如何不能不承认其中有些是信仰问题。近年的“剿共”,无论如何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部分人走错了路而生出的民族的痛心的事。  与学生同情长征的态度迥异,身为何氏老师的傅斯年,则
历史渐行渐远,现代文坛上的人与事也日益尘封到岁月的尘霾中,模糊不清了。吴奔星的遗著《待漏轩文存》(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8月版),为我们复活了一段远去的历史,在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倡导者、诗人兼学者吴奔星平实又饱含诗人赤子之情的叙述中,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风云人物,胡适、钱玄同、黎锦熙、叶圣陶、冯至、卞之琳、艾青、臧克家、纪弦、李章伯、唐弢、王瑶、陈瘦竹等活灵活现地向读者走来,他们的音容笑
20世纪40年代,列维-斯特劳斯流亡美国期间同以布勒东等人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者们共同发现了西北太平洋海岸英属哥伦比亚地区的印第安人艺术,他们的艺术或想象恣肆,或雄浑阔大,或洗练写实。列维-斯特劳斯惊叹于这一地区印第安人在艺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认为他们的艺术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在诸多印第安人艺术中,列维-斯特劳斯尤为钟情于他们的面具艺术,这直接促成了30年后《面具之道》一书的诞生。《面具之道》一书
《当年我读北大时》系大学同班同学刘福寿所撰。文章介绍了当年北大经济系教师队伍的豪华阵容,并对几位专业老师和公共课老师作了具体介绍。  实际上,大家都有着一样的思念。离开北大50年了,就像酒愈藏愈醇,我们思念也是历久弥深。关注北大,关注我们自己的老师,成了习惯,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情结,这种缘分,这种纠缠,蕴含着一种必然的逻辑。  初进北大的少年学子,面对如云的大师,有谁能够不激动、不信服、不
对于我来说,要将乔叶的新作《认罪书》(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说个清楚明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困难不是因为它没什么可说,或者是它太含混、太模糊,恰恰相反,它可说的实在太多,也非常的清晰明确,反倒让人一时之间不知从何说起,而一旦真的说起来,又不免挂一漏万、难以言尽。  还是从最切身、最直接的阅读体验说起吧。《认罪书》是一部让人一口气读到深夜读得欲罢不能的作品,也是一部让人在阅读中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