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护理人员工作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中,无法避免接触一些传染性疾病患者,面对这些患者,应在抢救病人的同时避免护理人员感染。根据暴露的方式不同选择不同的防护措施。
【关键词】护士 职业暴露 防护 重症监护室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430-02
护理职业暴露是护士在护理病人时,有感染某些传染性疾病的危险。护理人员位于职业暴露高危人群之首。在职业暴露中,针刺伤发生的几率最高,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所谓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
1 一般资料:职业危险因素
1.1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及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医院是各种微生物聚集的场所,而监护室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病人的呕吐物和排泄物是环境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主要通过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传播疾病,经血液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医护人员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1]。
1.2物理性因素:
1.2.1辐射损伤:监护室内很多仪器以及电脑都有辐射,护士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有受到辐射危害的可能,还有重症患者需要进行床边拍片时,护理人员易受到放射线的危害,得不到很好的防护。
1.2.2 锐器伤:针刺伤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最常见,不仅引起皮肤粘膜损伤,而且易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近年来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各种肝炎等发病率不断增加。入院的患者很多是病毒携带者或已感染此类疾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1.3化学性因素:包括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消毒剂。护士每天都要接触大量化学消毒剂,含氯消毒剂对皮肤有轻度损害,强烈的气味对呼吸道刺激大[2];戊二醛在医院中使用是引起职业性哮喘的原因之一[3]。
1.4社会心理因素:重症监护室患者病情重,工作量大,需要耗费很多体力,面对上班的忙碌和倒班的双重压力,造成护理人员心理上一些问题。由于优质护理的实施,病人及家属对护士态度的期望,加上现今医疗环境的恶劣及一些聚众闹事,护士的安全得不到保障,还要承受一些病人及家属莫名的怒火,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得不到该有的尊重。造成护理人员心理及生理上无法避免的伤害。
1.5其他相关因素:对于职业暴露自我防护意识需要增强,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和体检。
2 防护措施
2.1增强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 ,定期开展关于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学习,加强临床护士的防护培训,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对医务工作者进行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美国CDC已将该工作作为强制执行的项目推荐给全美所有医院[4]。
2.2 使用防护工具,实行标准预防,标准预防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在NICU曾有患者血液溅入护理人员眼睛的事件,所以病房备有防护镜,在抢救病人的时候无法避免接触病人的体液,血液和分泌物,我们要戴好口罩,帽子,手套,隔离衣等做好最基本的防护措施。有报道,有戴手套习惯的医务人员其皮肤粘膜被医疗器械损伤和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的机会均明显小于不戴手套者,表明戴手套能减少皮肤接触血液次数,并且不增加皮肤损伤。针刺入手套,通过有弹性的2层橡胶手套,再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0.20%~0.25%[5]。故戴2付手套能有效防止感染和降低感染率。还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量少50%以上[6]。
2.3完善患者既往史,患者入院时,医生应精确了解患者的传染病史。发现有恶性传染病史的患者,应在住院证上注明并通知病房护士做好防护措施,避免疾病的传播。
2.4做好个人防护,接触病人时应衣帽整齐、戴手套减少皮肤或粘膜直接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皮肤或粘膜损伤时更应注意。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后,认真洗手,避免造成感染,病人用过的针头放入锐器盒集中处理。
2.5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增强体质,如注射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等,皮肤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血污染后服用高效抗艾滋病毒疗法,可使医务人员感染HIV危险性降低79%。
2.6抽血时使用真空试管,输液时用留置针,PICC,CVC等来取代钢针,避免针刺伤。
2.7建立职业暴露、针刺伤报告管理制度,护士一旦被刺伤或严密接触传染病人体液血液,报告医院有关部门,医院应立即评估发生情况,使受伤者得到恰当的治疗及跟踪观察。让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得到保障,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1] 王红红,杨敏,何国平,等.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2,9(6):666.
[2] 洪海兰.ICU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J].护理研究,2004,18 (2):292-293.
[3] 申翠香.使用戊二醛应采取保护措施[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2,21(5):230
[4] 滕涛.对公共卫生部门职业性暴露艾滋病病毒后的预防疗法的临时性建议[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0,6(5):318-319.
[5] 许炎秋.新加坡陈笃生医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措施[J].现代护理,2001,7(6):67-68.
[6] 徐辉,毛秀英,盖小荣. 毕业实习护生针头刺伤的受伤环节探讨: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现代护理,2003,9(8):637-638.
【关键词】护士 职业暴露 防护 重症监护室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430-02
护理职业暴露是护士在护理病人时,有感染某些传染性疾病的危险。护理人员位于职业暴露高危人群之首。在职业暴露中,针刺伤发生的几率最高,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所谓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
1 一般资料:职业危险因素
1.1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及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医院是各种微生物聚集的场所,而监护室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病人的呕吐物和排泄物是环境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主要通过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传播疾病,经血液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医护人员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1]。
1.2物理性因素:
1.2.1辐射损伤:监护室内很多仪器以及电脑都有辐射,护士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有受到辐射危害的可能,还有重症患者需要进行床边拍片时,护理人员易受到放射线的危害,得不到很好的防护。
1.2.2 锐器伤:针刺伤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最常见,不仅引起皮肤粘膜损伤,而且易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近年来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各种肝炎等发病率不断增加。入院的患者很多是病毒携带者或已感染此类疾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1.3化学性因素:包括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消毒剂。护士每天都要接触大量化学消毒剂,含氯消毒剂对皮肤有轻度损害,强烈的气味对呼吸道刺激大[2];戊二醛在医院中使用是引起职业性哮喘的原因之一[3]。
1.4社会心理因素:重症监护室患者病情重,工作量大,需要耗费很多体力,面对上班的忙碌和倒班的双重压力,造成护理人员心理上一些问题。由于优质护理的实施,病人及家属对护士态度的期望,加上现今医疗环境的恶劣及一些聚众闹事,护士的安全得不到保障,还要承受一些病人及家属莫名的怒火,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得不到该有的尊重。造成护理人员心理及生理上无法避免的伤害。
1.5其他相关因素:对于职业暴露自我防护意识需要增强,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和体检。
2 防护措施
2.1增强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 ,定期开展关于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学习,加强临床护士的防护培训,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对医务工作者进行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美国CDC已将该工作作为强制执行的项目推荐给全美所有医院[4]。
2.2 使用防护工具,实行标准预防,标准预防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在NICU曾有患者血液溅入护理人员眼睛的事件,所以病房备有防护镜,在抢救病人的时候无法避免接触病人的体液,血液和分泌物,我们要戴好口罩,帽子,手套,隔离衣等做好最基本的防护措施。有报道,有戴手套习惯的医务人员其皮肤粘膜被医疗器械损伤和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的机会均明显小于不戴手套者,表明戴手套能减少皮肤接触血液次数,并且不增加皮肤损伤。针刺入手套,通过有弹性的2层橡胶手套,再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0.20%~0.25%[5]。故戴2付手套能有效防止感染和降低感染率。还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量少50%以上[6]。
2.3完善患者既往史,患者入院时,医生应精确了解患者的传染病史。发现有恶性传染病史的患者,应在住院证上注明并通知病房护士做好防护措施,避免疾病的传播。
2.4做好个人防护,接触病人时应衣帽整齐、戴手套减少皮肤或粘膜直接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皮肤或粘膜损伤时更应注意。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后,认真洗手,避免造成感染,病人用过的针头放入锐器盒集中处理。
2.5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增强体质,如注射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等,皮肤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血污染后服用高效抗艾滋病毒疗法,可使医务人员感染HIV危险性降低79%。
2.6抽血时使用真空试管,输液时用留置针,PICC,CVC等来取代钢针,避免针刺伤。
2.7建立职业暴露、针刺伤报告管理制度,护士一旦被刺伤或严密接触传染病人体液血液,报告医院有关部门,医院应立即评估发生情况,使受伤者得到恰当的治疗及跟踪观察。让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得到保障,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1] 王红红,杨敏,何国平,等.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2,9(6):666.
[2] 洪海兰.ICU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J].护理研究,2004,18 (2):292-293.
[3] 申翠香.使用戊二醛应采取保护措施[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2,21(5):230
[4] 滕涛.对公共卫生部门职业性暴露艾滋病病毒后的预防疗法的临时性建议[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0,6(5):318-319.
[5] 许炎秋.新加坡陈笃生医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措施[J].现代护理,2001,7(6):67-68.
[6] 徐辉,毛秀英,盖小荣. 毕业实习护生针头刺伤的受伤环节探讨: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现代护理,2003,9(8):63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