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的错题本是咋样的?
“错题本”别解
顾名思义,老师的错题本就是老师记录学生做错题的“证据本”,上面写着日期、做错题的学生姓名、做错了什么题、原因是什么、矫正方法等等。它是整个教学环节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的还连同教案成为备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被归为教学反思。正因如此,教学界常常有争论,认为“错题本”应该改名为“发现本”更为确切,理由是“发现本”这个概念更符合素质教育对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如果老师及时把学生的错误当作一种“发现”记录下来,对学生学情的把握会更到位,对课堂的驾驭会更自如有效,于学生的不懂之处,也可对症下药,在薄弱处重锤敲打,教学质量就会随之提高。
“活页发现本”档案
有经验的老师通常把 “发现本”做成“活页”,这样使用起来最为方便。做法是用规格适当的卡片,在题头设置归类、编号,然后左“题”右 “注”,“注”是指老师书写的有关记录,包括错因、纠正、拓展和反思等等。截图为例:
当然随着电子备课的运用,老师的“发现本”也在与时俱进,PPT、电子档案,使用起来更方便。
知识漏洞的题典
教师建立“错题本”,为的是记录学生困惑,反思教学症结。长期积累,并随时归类整理,就会将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的题变为一本“错题集”,成为一本好的“发现本”,这些发现也会变成教学经验,这种经验会为学生进一步提供可贵的学习资源,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训练题典。据调查,学生错题当中30%~50%都是重复错误,这是非常可怕的。如果老师定期带着这个“发现本”上“错题反思”课,对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将会非常有效。
老师眼中学生的错题本
在老师眼里,把学生的“错题本”称作“收获本”似乎更有意义,因为学生通过对错题的纠正,会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和能力。很多学生有这样的体会:许多题讲过了、做过了、考过了,有的还不只考过一遍,但最终还是错了。这部分同学也知道建立一本错题本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做法中又往往陷入了误区。
建本误区——错题本记录不得要领
这类同学的表现多种多样,一是见错题就收录,没有主次,没有重点、难点。如有些经老师一点拨即通的错题也工整地去记录,甚至是粗心大意出现的笔误也收录其中,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对提高解题答题能力并没有多大帮助,得不偿失。二是对错题本理解太狭隘,错题本上仅仅记录自己做错的题,把容易出错的题、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题、典型题等都排除在外,失去了复习的针对性和高效性。三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缺乏整理与归纳,收题线索不清晰,因抄(错题)而抄,对于反思自己的错误却没有耐心、粗枝大叶,或者对老师的分析评讲全盘复制,不去消化理解。四是缺乏深化和拓展,往往只围绕错题打转转,满足于把做错的题做正确,不深入挖掘错误根源,更没有举一反三的行动。
用本误区——错题本沦为“病历”
这类同学虽然建立了错题本,但随后就将之打入冷宫,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主要的表现一是对错题本不重温,错题本成了学习过程中的“病历”,也许是好了伤疤忘了痛,错题本写过一遍之后就很少再研究,尘封起来。二是对错题本不晾晒,或许是出于“保守”原因,不愿意将自己辛勤建立的错题本拿出来与同学相互交流,同学间失去通过交换错题本互相借鉴、启发,在错题中淘“金”,共同提高的机会。
在老师眼中,有用的错题本是一个探雷器。它可以探测学习者知识体系中存在的漏洞,分析出学习中的盲点(如不懂的地方、易错的地方、常错的地方),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清扫学习障碍;老师眼中有用的错题本又是一个送分器,看你能够从中拿取多少分。
高考并不等于灯光下的熬夜苦战,也不等于题海中的无边漫游,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为重要的。
“错题本”别解
顾名思义,老师的错题本就是老师记录学生做错题的“证据本”,上面写着日期、做错题的学生姓名、做错了什么题、原因是什么、矫正方法等等。它是整个教学环节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的还连同教案成为备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被归为教学反思。正因如此,教学界常常有争论,认为“错题本”应该改名为“发现本”更为确切,理由是“发现本”这个概念更符合素质教育对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如果老师及时把学生的错误当作一种“发现”记录下来,对学生学情的把握会更到位,对课堂的驾驭会更自如有效,于学生的不懂之处,也可对症下药,在薄弱处重锤敲打,教学质量就会随之提高。
“活页发现本”档案
有经验的老师通常把 “发现本”做成“活页”,这样使用起来最为方便。做法是用规格适当的卡片,在题头设置归类、编号,然后左“题”右 “注”,“注”是指老师书写的有关记录,包括错因、纠正、拓展和反思等等。截图为例:
当然随着电子备课的运用,老师的“发现本”也在与时俱进,PPT、电子档案,使用起来更方便。
知识漏洞的题典
教师建立“错题本”,为的是记录学生困惑,反思教学症结。长期积累,并随时归类整理,就会将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的题变为一本“错题集”,成为一本好的“发现本”,这些发现也会变成教学经验,这种经验会为学生进一步提供可贵的学习资源,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训练题典。据调查,学生错题当中30%~50%都是重复错误,这是非常可怕的。如果老师定期带着这个“发现本”上“错题反思”课,对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将会非常有效。
老师眼中学生的错题本
在老师眼里,把学生的“错题本”称作“收获本”似乎更有意义,因为学生通过对错题的纠正,会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和能力。很多学生有这样的体会:许多题讲过了、做过了、考过了,有的还不只考过一遍,但最终还是错了。这部分同学也知道建立一本错题本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做法中又往往陷入了误区。
建本误区——错题本记录不得要领
这类同学的表现多种多样,一是见错题就收录,没有主次,没有重点、难点。如有些经老师一点拨即通的错题也工整地去记录,甚至是粗心大意出现的笔误也收录其中,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对提高解题答题能力并没有多大帮助,得不偿失。二是对错题本理解太狭隘,错题本上仅仅记录自己做错的题,把容易出错的题、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题、典型题等都排除在外,失去了复习的针对性和高效性。三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缺乏整理与归纳,收题线索不清晰,因抄(错题)而抄,对于反思自己的错误却没有耐心、粗枝大叶,或者对老师的分析评讲全盘复制,不去消化理解。四是缺乏深化和拓展,往往只围绕错题打转转,满足于把做错的题做正确,不深入挖掘错误根源,更没有举一反三的行动。
用本误区——错题本沦为“病历”
这类同学虽然建立了错题本,但随后就将之打入冷宫,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主要的表现一是对错题本不重温,错题本成了学习过程中的“病历”,也许是好了伤疤忘了痛,错题本写过一遍之后就很少再研究,尘封起来。二是对错题本不晾晒,或许是出于“保守”原因,不愿意将自己辛勤建立的错题本拿出来与同学相互交流,同学间失去通过交换错题本互相借鉴、启发,在错题中淘“金”,共同提高的机会。
在老师眼中,有用的错题本是一个探雷器。它可以探测学习者知识体系中存在的漏洞,分析出学习中的盲点(如不懂的地方、易错的地方、常错的地方),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清扫学习障碍;老师眼中有用的错题本又是一个送分器,看你能够从中拿取多少分。
高考并不等于灯光下的熬夜苦战,也不等于题海中的无边漫游,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