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誉之外的豁达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6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杰出的怀古词。古人凭吊历史古迹,常常推人及己,怀古伤今,融合多种情怀。正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凭吊王谢豪宅巨室更换主人的感悟,产生一种繁华到幻灭的瞬间感悟。
  写吊古诗词时,作者的心绪越复杂,越会写出意蕴深刻的作品。由于作品内容丰富、情感复杂,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因此,今人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尾句“一尊还酹江月”,甚至有截然相反的情况:或表达豪放中的悲观情怀,或表达积极乐观旷达的情怀,或乐观、悲观兼而有之等。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释“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祭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酹江月”即“凭吊江月”,窃以为显得太过简单。
  阅读作品,需要知人论世。史料记载,苏轼被贬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其实这是变相拘禁;薪俸也少得可怜。因为生计问题,苏轼亲自开荒东坡,这才有了“东坡居士”的称号。被贬黄州期间,苏轼的情感有所波动,乃人之常情。《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有云,人生常有几个阶段:年轻的时候,大家都是入世哲学、儒家那一套,求功名利禄,治国平天下;到了中年,大概受了挫折,官也丢了(或被贬了),于是道家来了,点你一下,有所醒悟;到了最后,要解脱,超脱人生境界的时候,佛家就来了。过去的中国人,拥有儒、道、释三个阶段并不冲突;在同一个人身上,这三样哲学都有,三者相生相克、互用互补。所以中国人既有出世情怀,又有入世的态度。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我们的人生常有一种徘徊迟疑的态度。
  人生没有永远不变的生活,最后都随着时间而崩坏。从儒家、道家、佛家中汲取能量,郁闷的苏轼最终在自然山水、清风明月中获得了精神慰藉,得到暂时的解脱。“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不可为而为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东坡最终借清风、明月而获得解脱。正如《念奴娇》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结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遥相呼应。
  司马迁《报任安书》有云:“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落魄无助之时,人的心态复杂多变,士子常借书写他人来表达自我情怀。正因苏轼在黄州复杂的心态,赤壁的美学思想在后代影响深远,尤其对杨慎《临江仙》、曹雪芹《红楼梦》等影响极大。
  杨慎词作《临江仙》,直接从东坡《念奴娇》获得灵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曾经的状元杨慎,因正直而被贬云南数十年,儒家建功立业的思想早已幻灭;尤其人生已至晚年,不得不转向道家。一壶浊酒中,杨慎借“白發渔樵”看穿历史,在“笑谈”儒家人间功业中,娓娓道出达观的人生姿态,道出历史兴亡的内在本质。冥冥之中,“渔樵”也具有了哲学家的本质,在青山绿水中,隐隐代表了道家思想。《射雕英雄传》二十九、三十回里,金庸虚构南帝“一灯大师”的四个高徒为“渔”“樵”“耕”“读”,虽为小说家言,实也隐射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影响。
  人生面临入世和出世的两难。没有什么东西是长久的,“无常”才是生命的常态。《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云:“《红楼梦》的中心主题是贾府的兴衰、大观园的枯荣,最后指向人世的沧桑、无常,‘浮生若梦’的佛教思想。”《红楼梦》的动人之处,正是讲人生的某种无奈,让失意者有了更深的体悟。这种“人生如梦”的思想,唐传奇《枕中记》中也有所表达。卢生在旅社里枕一奇枕,梦中历经种种:中举,多次升官,娶妻生子,位极人臣,八十善终。卢生一枕黄粱的美梦,正如贾宝玉幻游太虚幻境:人生无常如镜花水月,度过波涛起伏的一生;梦醒时分,一切都成空;再多的繁荣、再多的富贵,最后都归于寂灭。
  青春富贵皆是一场梦。贾宝玉出家,可谓看透了红楼一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巍峨的高峰。因此,从唐传奇的故事黄粱一梦、南柯一梦,直到《红楼梦》的太虚幻境,都呈现出人生如梦的图景。《红楼梦》续书在结尾阐释曹雪芹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时,设置大地上一片大雪,贾宝玉身披大红斗篷,在雪地里向父亲辞别,随一僧一道飘然而去,一声弹唱,归彼大荒。结尾“大地”“雪地”“红日”的意象,一片苍茫,不可谓不震撼人心。
  《红楼梦》里也有几次祭奠,似乎与“一尊还酹江月”的祭奠,遥相呼应,异曲同工。不知600多年后的曹雪芹是否从苏子的“酹江月”中得到启发,而在小说里有所阐发。金钏受辱跳井而死,宝玉一直心里有愧。一次宝玉为祭奠金钏,一大早出了城门,跑了好远的路,最终到水仙庵井台祭祀。回到贾母处看《荆钗记》,听到黛玉评价《男祭》说,不管在哪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做什么?俗话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哪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宝玉听了,却又发起呆来。此时黛玉的话,应该说中了宝玉的心思,何必舍近求远?因此到了小说五十八回,藕官在大观园里烧纸祭奠菂官时被下人抓住要遭受惩罚时,宝玉替她解了围,后来还让芳官转告她:“……以‘诚心’二字为主。即值仓皇流离之日,虽连香也无,随便有土有草,只以洁净,便可为祭……随便有清茶便供一盅茶,有新水就供一盏水,或有鲜花,或有鲜果,甚至荤羹腥菜,只要心诚意洁,便是佛也都可来享。所以说,只在敬不在虚名。”而到了小说七十八回,贾宝玉在大观园看见池上芙蓉,忽然想到死去的晴雯,想到古人云:“潢污行潦,荇藻苹蘩之贱,可以羞王公,荐鬼神”;原不在物之贵贱,只在心之诚敬而已。宝玉这次受到之前祭祀的启发,再不去偏远之处祭奠,也不用其他祭品,而是写了一篇《芙蓉女儿诔》,以祭奠晴雯。
  《念奴娇》下阕直接出现的人物有周瑜、小乔、苏轼。假如我们将“多情应笑我”中的“多情”,理解为“多情人”,即苏轼亡妻王弗,似乎更具对称美:周瑜赤壁大战时,英雄有美人相伴,踌躇满志;而苏轼被贬黄州,爱妻早亡;两者形成强烈对比。苏轼遥想周瑜当年,穿越到赤壁古战场,亡去的爱妻忽然看到他,笑他“早生华发”,顺理成章。通过两两映衬,表现周瑜年轻有为、英姿奋发、建功立业者的英雄形象,以衬托词人壮志未酬、妻子早逝、早生华发、年华虚掷的形象。在感情沉郁、抑郁沉挫中词人道出了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余音袅袅。
  所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面上是祭奠江月,其实可以理解为苏子借酒祭奠亡妻,借酹江月来浇自己心中之块垒。通过对比,借用妻子以嘲笑东坡没有周瑜那般年轻有为,以一种戏谑式的欢乐写悲情——所谓“知己难求”,尤其是红颜知己。如此解读,似乎更显出东坡的诙谐幽默。正如蒋勋所说:“了解东坡如何自我调侃、自我嘲笑里完成一种毁誉之外的豁达。”
  林语堂《苏东坡传》里也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蒋勋还说,豪放的大架构里都不失细节的温柔婉约。没有细节的婉约,豪放就只是粗鲁了。英雄、美人、豪放词,更符合宋代士大夫的生活情趣。或许我们还可以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词句来反证:“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红巾翠袖”,原是少女装束;借代美人,指红颜知己。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连美人都没有,更别说同情与慰藉了。
  古人云:“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苏子的“酹江月”可谓意蕴丰富,表面上是凭吊江月(江神、月神),其实是凭吊英雄周瑜,凭吊青春的逝去,抑或是凭吊自己的壮志难酬,甚至是凭吊亡妻。但不论凭吊什么,结果是相同的,那就是苏轼从中得到了暂时的解脱。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弘扬中学)
其他文献
【阅读导引】  乔布斯的这篇演讲作于2005年,他于2004年查出有胰腺癌,做了手术后本以为可以治愈。但是想不到7年后,他还是走了。这7年,乔布斯给世人带来了太多的精彩,苹果的股票从17块涨到400块。乔布斯好像在和生命赛跑一样,不停地创新,不停地出新产品,不停地带给大家惊喜。在诊断出癌症后,乔布斯本可以退出日常工作,安心养病,慢慢调理。说不定这样子他的病情不会反复。但是乔布斯没有选择这样的道路,
期刊
【阅读导引】哲学散文集《西西弗的神话》是加缪存在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在这部散文集中,作家集中处理了死亡与反抗、幸福与悲剧、存在与拯救、人生的荒谬与荒诞性等一系列重要哲学命题。其中,西西弗这一古老的神话形象是整部随笔集的核心所在。西西弗因触怒诸神而被罚入地狱。诸神让西西弗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然后让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永不止息。诸神认为,人和神都是追求意义的,而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意义的劳
期刊
循着归有光的大名,我翻开了《震川先生集》,眼前豁然一亮。归有光研读司马迁《史记》终生不辍,先后留下数十本圈点本及《〈史记〉例意》一书。他对司马迁的道德文章钦佩不已,并手追心摩。《明史·归有光传》记载“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可见,他本人是深谙司马迁作文之法的,并在写作中付诸实践。  司马迁写《史记》有一种独创之法——互见法。顾名思义,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某些特
期刊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安遇冯著①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②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③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④生几缕。  注:①冯著:韦应物友人,约在大历四年应征赴幕到广州,十年过去,仍未获官职。②灞陵:即霸上。在今西安市东。因汉文帝葬在这里,改名灞陵。③飏飏:鸟儿轻快飞翔的样子。④鬓丝:两鬓白发如丝。  1.下列對这首诗的理解,不正
期刊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3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一位27岁的医生在护送病人做CT途中,特地停下来,让已经住院近一个月的87岁的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暮……落日余晖下的两个身影,让人刻骨铭心。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老人出院后,他的家属给这位医生写了一封感谢信表达感激之情,请你以这位年轻医生的身份写一封回信。  ②此事引起热议后,这位医生受某
期刊
静静的夏夜,仰望茫茫星空,我常常会想:从《星球大战》到《星际穿越》,科幻作家们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证明人类并非宇宙间唯一的智慧生物,证明人类并不是孤独地存在着。那么,是什么驱使着人们不断找寻和探求未知世界中的“同伴”?我认为,是人们心中的孤独感。  孤独像一只凶猛的小兽,奋力噬咬人们的内心,你痛苦万分却无从反抗,只能默默地咬牙忍受。为了摆脱孤独的折磨,人们扑入人群中,回到家则借助社交软件与五湖四海的
期刊
我們说过许多话,我们记不起来跟谁说过哪些话。可是,我们跟大自然几乎没说过话,而它们就在我们的身边。  大自然对我们说的话从来没有停歇过,它们有耐心。早上,我们走出家门,如果你有这份细心体察的话——清风拂过面颊,风用它透明的小手轻轻摸你的脸,还有眉毛、眼窝和耳朵,好像它知道你会在这一刻走出门,在这里等你。风吹过来,这是大自然千万种语言中的一种。在树枝上,小鸟看到地上一朵小黄花正徐徐打开花瓣,准备迎接
期刊
比喻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但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把握它,在理解作品语言和使用比喻修辞时做得不尽如人意。那么,比喻修辞的特点是什么?陈望道在他的《修辞学发凡》中给比喻下的定义是:“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这格的成立,实际上共有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物和类似点等三个要素。”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三层含义:  (一)比喻
期刊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题,亮点极多。比如成功地实现了“逃逸”,达到了“反押题”的目的。高考作文真题必须具有“逃逸”功能,但如果我们认为命题人仅仅是为了“反押题”而选择让考生以“发言稿”的形式写一篇“史论”,就可能会忽视命题人的另一个命题动因——以教育部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来引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于“第8学习任务群”(“中华传统文化
期刊
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有两个“我”,一个是小序中的“余”,已经去异地候补的“余”;另一个是正文中的“我”,吃人的人的兄弟,恐怕也难免吃人的“我”。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一个真实世界里的九品文官,一直觉得司长是个聪明的人,司长家的小姐是个漂亮的人。当这位九品文官呈现出“狂人”状态时,他是懂狗语的人,能听见狗说人话;借由狗与狗之间的对话,发现司长是贪图名利的人,司长家的小姐是爱慕虚荣的人。这位九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