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高中生物组和政治组在同一办公室教研,政治老师经常讨论的哲学原理给了我们生物教学很大的启示,生命科学也遵循着哲学原理。生物组的几位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某些哲学原理渗透到相关的生物教学内容中,既增强了学生对生物学内容的理解,又巩固了哲学原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
一、理解生命的物质性及生命物质的特殊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奇妙而多彩的生物世界,其组成的元素和化合物,既与非生命世界有普遍的联系,又有重大的区别,尤其是组成细胞的有机分子,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一一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具有多种生命功能的糖类和脂质。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又都是由特定单体构成的生物大分子,它们以碳链为骨架,成为细胞的结构基础,演绎着或简约、或繁复的生命之歌。生命就是由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为物质基础的高级物质运动形式。无论什么形态的物质都在时刻不停地运动着,在自然界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而且运动也不能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
因此在学习细胞中的化合物时,要让学生明白: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离开了物质基础生命便无法进行。这样学生能从更高的角度去理解生命的物质性。同时必须强调生命物质具有特殊性。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的同时,生命物质又有其不同于非生命物质的特殊性。生命物质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组成的多分子物质体系,生命物质的最大特点是能够自我更新。蛋白质是各项生命活动的体现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DNA能够自我复制,是生命物质自我更能新的根本原因。从某种意义上看,细胞增殖、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进化和发展,都是DNA复制的结果。
二、理解生命系统有许多层次,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具有层次性,同样生命系统也具有层次性。生命系统由宏观到微观,大体说是由生物圈、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到个体;由个体、系统、器官、组织到细胞。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内还有各种结构及各类分子和原子)。客观世界是由许多大大小小,互相联系而又有区别的系统所组成的,系统都有它的边界,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组成,系统都有它自身的调控规律和发展、消亡的规律。就细胞而言,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各类细胞器的分工合作是各组分的重要关系;细胞核是系统的控制中心。我们几个生物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体现了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三、理解生命系统的开放性,即要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生物界同样如此。任何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要与环境中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包括物质、能量、信息等各个方面。生物的整体性、动态结构、能动性和组织等级,构成了一个系统,同时它又是一个开放系统,和其环境组成一个大系统。基于这样的认识,研究细胞这一基本的生命系统时,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或者称之为细胞代谢),就是最核心的细胞生物学知识。生命活动的主动性、有序性和周围环境的统一性,尽在其中。生命系统的开放性,通过细胞生命活动的分析,能够深入到分子水平而比较透彻,而这些认识,又将是研究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些层次的开放性的基础,也和遗传进化息息相关。用开放的观点审视自然现象和社会事务,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理解细胞的生命历程,领悟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普遍规律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和规律,这既是运动的观点,也是辩证的观点。通过对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凋亡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而癌变是一种非正常的分化导制的。通过学习学生就能正确地对待生命,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从而加倍努力学习,让有限的生命创造更大的价值。
生命的物质性;生命系统的层次性;生命系统的开放性;细胞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相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但如果渗透不当会起到相反的结果。所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哲学原理渗透,我们生物组的老师还注意了以下两点:
1 要有所侧重。哲学原理反映在不同的知识内容上,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有所侧重。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生命的物质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观点为,贯穿整个教学内容中,几乎每一部分内容都包含这些观点,但不同的内容要有所侧重。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要侧重系统的开放性,学习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凋亡要侧重物质的运动的观点。
2 不要“喧宾夺主”。教材中同一部分知识内容有时可以同时反映几个哲学观点。例如“新陈代谢”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反映世界是运动的物质,各种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又可以反映事物是是永恒变化的,还可以反映同一事物的内部是对立统一的。因此教学中,我们几位老师备课时充分挖掘和分析教材内容的哲学观点,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以突出以生物教学为重点,能够利用核心知识说明某些观点即可,千万不要偏离主题,“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一、理解生命的物质性及生命物质的特殊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奇妙而多彩的生物世界,其组成的元素和化合物,既与非生命世界有普遍的联系,又有重大的区别,尤其是组成细胞的有机分子,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一一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具有多种生命功能的糖类和脂质。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又都是由特定单体构成的生物大分子,它们以碳链为骨架,成为细胞的结构基础,演绎着或简约、或繁复的生命之歌。生命就是由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为物质基础的高级物质运动形式。无论什么形态的物质都在时刻不停地运动着,在自然界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而且运动也不能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
因此在学习细胞中的化合物时,要让学生明白: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离开了物质基础生命便无法进行。这样学生能从更高的角度去理解生命的物质性。同时必须强调生命物质具有特殊性。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的同时,生命物质又有其不同于非生命物质的特殊性。生命物质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组成的多分子物质体系,生命物质的最大特点是能够自我更新。蛋白质是各项生命活动的体现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DNA能够自我复制,是生命物质自我更能新的根本原因。从某种意义上看,细胞增殖、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进化和发展,都是DNA复制的结果。
二、理解生命系统有许多层次,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具有层次性,同样生命系统也具有层次性。生命系统由宏观到微观,大体说是由生物圈、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到个体;由个体、系统、器官、组织到细胞。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内还有各种结构及各类分子和原子)。客观世界是由许多大大小小,互相联系而又有区别的系统所组成的,系统都有它的边界,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组成,系统都有它自身的调控规律和发展、消亡的规律。就细胞而言,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各类细胞器的分工合作是各组分的重要关系;细胞核是系统的控制中心。我们几个生物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体现了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三、理解生命系统的开放性,即要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生物界同样如此。任何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要与环境中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包括物质、能量、信息等各个方面。生物的整体性、动态结构、能动性和组织等级,构成了一个系统,同时它又是一个开放系统,和其环境组成一个大系统。基于这样的认识,研究细胞这一基本的生命系统时,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或者称之为细胞代谢),就是最核心的细胞生物学知识。生命活动的主动性、有序性和周围环境的统一性,尽在其中。生命系统的开放性,通过细胞生命活动的分析,能够深入到分子水平而比较透彻,而这些认识,又将是研究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些层次的开放性的基础,也和遗传进化息息相关。用开放的观点审视自然现象和社会事务,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理解细胞的生命历程,领悟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普遍规律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和规律,这既是运动的观点,也是辩证的观点。通过对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凋亡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而癌变是一种非正常的分化导制的。通过学习学生就能正确地对待生命,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从而加倍努力学习,让有限的生命创造更大的价值。
生命的物质性;生命系统的层次性;生命系统的开放性;细胞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相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但如果渗透不当会起到相反的结果。所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哲学原理渗透,我们生物组的老师还注意了以下两点:
1 要有所侧重。哲学原理反映在不同的知识内容上,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有所侧重。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生命的物质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观点为,贯穿整个教学内容中,几乎每一部分内容都包含这些观点,但不同的内容要有所侧重。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要侧重系统的开放性,学习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凋亡要侧重物质的运动的观点。
2 不要“喧宾夺主”。教材中同一部分知识内容有时可以同时反映几个哲学观点。例如“新陈代谢”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反映世界是运动的物质,各种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又可以反映事物是是永恒变化的,还可以反映同一事物的内部是对立统一的。因此教学中,我们几位老师备课时充分挖掘和分析教材内容的哲学观点,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以突出以生物教学为重点,能够利用核心知识说明某些观点即可,千万不要偏离主题,“捡了芝麻丢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