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生英语听力能力途径与方法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ce_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力和口语都是复杂的综合性的技能。80年代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学机构以及个人都对教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在英语教学上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固有模式,但是应试教育的束缚仍然不能使英语教学从传统模式中完全挣脱出来,口语与听力考试仍在中考指挥棒的督促下。进而学生对题型练、为分练、为考题练的目的性还是十分的强,学生的考试能力在不断的强化,但是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并没有得到根本提高,笔者认为,初中听力训练必须建立在适合与运用的角度,才能使广大学生充分地掌握这一项技能。
  一、听力训练的多维性,要做到授人以渔
  “听力是听者积极接收目标语言理解,筛选有用信息并存入长期记忆,逐步扩大听觉渠道的一个过程”应是基于听力双方的信息系统,所以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进行综合训练。
  1.夯实基础step by step。
  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最大特点是书面运用多于口头运用,尽管某些地方也经常人为地设计听力测试,甚至成为课堂教学的必然环节,但是由于设计的单一性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最终导致了班级学生听力水平的两极差异。因而在当前大班化教学实际情况下,我们采取的应当是集体训练,从基础开始,使用纯外磁带,这样操作的两个好处是一:让所有学生都能感知真正外国人的语音语调。二:从基础做起做到step by setp,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从而树立学生听力训练的信心。
  2.完善录音训练,改善听力训练的多样性。
  听录音是枯燥的,如果坐在教室里连续听半个小时让人就会觉得烦躁不安,注意力就会分散,听的效果就会很差。因为在真实情况下,人们实际总是面对面的,不仅听到声音还可以看见对方的表情和手势,在言谈过程中还可以常常交换姿势,表达和接收往往是交替的,这就使得实际情景具有多样性。所以坐在教室里听录音,这种实际情景是不真实的,决不可一坐就是三十分钟。
  我们发现中学生喜欢唱歌也喜欢听歌,在学生具备一定听力基础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听力训练和外文歌曲欣赏有力地结合起来。
  ①歌曲欣赏与听力训练的结合能有效降低学生在听力训练时的紧张度。
  心理学研究显示,适当的紧张能够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刺激大脑做出应激反应,但过分的紧张与焦虑会强化大脑,使大脑中枢神经疲劳,从而影响大脑放电,歌曲欣赏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可以保证学生的听力环境的和谐。
  ②歌曲欣赏与听力训练能激发广大中学生的听力兴趣,从而形成运用习惯。
  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让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并训练技能,而兴趣是实现受教育者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关键,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学生听歌,唱歌的愿望,为学生体验“就连英文歌曲我也会唱”的成就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学习风格,容易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快乐学习中提高能力。
  二、听力训练不应该一蹴而就而是持之以恒。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初中学生英语的学习基础还比较好,但经过了三年的初中学习,语法知识得到了充分地巩固但听力与口语都没有足够的提高,实际上这是与我们平时提倡的教学方法有着密切联系的。因为我们过多地强调语法地位作用,因为在考试中,考语法仍然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我们会忽视或弱化听力在课堂中训练的作用,尽管我们在上文中已经讲过了许多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的技巧与方法,但实际上方法与技巧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变成固有的手段与能力。
  在实施持之以恒的教学模式时教师应当注意:
  1.尊重学生发展的个性规律,反对一刀切。
  我们在持续培养听力能力的时候,会发现学生的听力能力层次有着十分明显的差距,这是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先后有着密切关系的。就如中文所说“闻道有先后”。个体的差异并不能完全代表个性的综合能力特征,所以我们反对一刀切的原则,只有反对一刀切才能保证班级中个性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
  2.实施小组培训,互教互助,持续发展。
  小组的主要优势是发挥小组学习中以好带劣、以快带慢,共同发展。要使英语听力训练成为长期有效的过程,必须在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调动小组学习的综合优势。因为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时间远远多于教师单一培训的时间,学生之间的沟通远远多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的有限性和可替补性能够更好地促使后进生向优等生学习,优等生掌握的学习技巧能够迅速传递给后进生。因为这种能力是学生从教师那里转换或者是自身领悟的结果,一旦后进生从优等生那里掌握了技巧,那么他们就省去了接收——领悟——转换的过程,使学习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英语听力训练是个系统而全面的过程,涉及很多的环节,关系到很多步骤,但我们只要持之以恒,不断变通教学的方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一定会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
其他文献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传播、创新和运用,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石,教育作为知识传播、创新和运用的载体,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知识的生产、学习、创新必定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而“创新”必定成为教育、教改发展的本质和核心。  就语文教育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而语文素质是人的基础素质,对于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可见,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如何使学生通过
期刊
达尔文曾对自己作过这样的评论:“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既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观察力不强将直接影响你的一生。观察是我们获得资料、信息的重要途径,没有它,最聪明的头脑也成了无源之水,成了无本之木,所以观察力很重要。  为什么有许多人在大学时是高材生,但在科研上却做不出成绩,遇到复杂问题就一筹莫展?归根结底在于缺乏直觉和洞察力——“
期刊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早已成为中国人的共识,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体育是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与保证。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其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师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增养学生的运动技能的活动与学生学习知识、技术,掌握运动技能活动的高度同步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始终是双向的,并通过各自的反馈信息构成了整个教学信息传导系统。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探索,教师要充分发挥学
期刊
人的认识总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中体现了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积累增值。认识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创造也不是呈直线一次性完成的。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这就是思想的火花——灵感。钱学森曾指出:“如果我们掌握了灵感学,那么创造力将普遍地极大地提高,而且人人都可成为‘天才’”。语文教学中要培养这种“天才”就必须对学生进行灵感开发
期刊
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立和谐的发展个体。他们富有鲜明的个性和不同的发展水平,要通过教育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首先应该了解每个孩子的发展特点和现有发展水平,而与孩子交流是了解孩子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与孩子交流是一种艺术,也是现代教育对每个教师的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幼儿教育的需要。  一、亲切、和蔼、平等的态度是实施师幼交流的首要条件  师幼交流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帮助教师了
期刊
为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势在必行,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在的社会发展根本不相适应,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提升。  思维方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内化,是教师对教育活动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教师认识世界的根本方式。教师的思维方式反应着教师对教育教学及学生学习的基本看法。而教师对自己的学习和专业成长也有着重大影响。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的思维方式的转变非常重要,传统的
期刊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如对学生的答问、板演、操作、听讲、练习等各方面的学习表现给以评说,以便于学生准确了解学习的信息,及时纠正不当的学习方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 注重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而忽视对其他学习品质的评价,只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获取知识的过程进行评价;评价只调动了几位好学生的积极性。现代教育论和素质教育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
期刊
要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它是指课堂教学的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和谐,才能使学生产生满足、愉快、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可见老师在其间的主导地位。换言之,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
期刊
在08-09年是河南省新课改的第一年,在新形势下如何把握历史教学,探索良性的教学方法,完成本学年的教学任务,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我通过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系列教学法,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
期刊
2011年高考英语命题与往年相比,作出了调整,但副度不大。2011年安徽英语考试说明指出要充分理解考纲的指导性和全面性。考纲对考试性质有了这样的明确规定:“高考应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能力,特别是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预测2012年高考命题动向,规律范围,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外乎是以下几方面:  单项选择主要以考查考生的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