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zh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材改革的一个重点.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类学科,因其重要地位更要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本着从小抓起,从基础抓起,在初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能力呢?
  一、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环境
  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去解决问题.即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教师应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活动,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例如,在△ABC中,a=2,c=1,求∠C的取值范围.题目展现以后,让学生思考后展开讨论.学生发言十分活跃,最后达成共识: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数形结合都能解决这一问题.对每个发言的同学,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这不仅可以缩小师生间情感上的距离,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及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机会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给学生提供运用数学知识、创新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创新无处不在、创新魅力无穷.
  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道题:带一根长木棍放在教室门口,在不把木棍放倒的情况下让学生把木棍拿进教室,并讨论在不放倒的情况下从门外最长能拿进多长的木棍.由此引出勾股定理.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的探索过程中了解定理是如何形成,如何归纳出来的,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同的方式方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角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自己发现、归纳的定理理解得更深刻、透彻,应用得更灵活、自如.
  三、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开发学生创造力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一个人的创造力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作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如果一个人不想去创造,即使他的智力水平再高,创造力再强,一切也都等于零.
  科学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一般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论证假设——得出结论.其中科学的假设是关键,而想象则是其中最活跃、最神奇的因素.也可以说,想象是超前思维中产生的灵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灵感的产生都与潜意识有关,是长期苦思冥想、偶然得之的,是与一个人的想象分不开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想象、善于想象.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观念的心理过程.
  例如,天文学家由鸟的飞行想到了人的飞行,发明了飞行器;由牛顿的万有引力提出了宇宙“黑洞”之假说;等等.数学学科的想象虽非如此美妙,但数学教师应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中的想象素材,引导学生运用直觉想、跳出框框想、触类旁通想、举一反三想等方式,启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猜想.
  四、让学生体验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重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形成运动变化的观点,掌握归纳与转化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这对学生来说是思维的再创新过程.
  例如,在讲“有理数的加法”时,在学生已经从正负抵消的角度理解有理数加法后,及时借助数轴,利用质点在数轴上的运动变化对有理数加法做进一步的诠释,通过对3 5;-3 (-5);3 (-5);(-3) 5;-2 2;-3 0等的探索,使学生不仅从数的角度对有理数加法有一定的认识,而且从形的角度对有理数加法有进一步的理解,为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得出奠定了基础.同时,又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情境,给学生以更多的启示.
  五、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思维和解题中要有“法”可循、有“路”可行.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式,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总之,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领域,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和总结,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体的差异性,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和艺术,全方位、多层次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他文献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浓厚阅读兴趣rn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因此,要潜心设计教学内容,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
期刊
一个物理问题,在不超出变量取值范围的前提下,对变量取极端值(极大值或极小值)进行分析和研究,这种方法就叫做端值法.在某些选择题中,用端值法能快速进行判断.但端值法是一种用特殊个例推测一般情况的方法,哪些选择题适宜用端值法?端值法求出的解正确吗?能否对端值法的操作做些优化以提高它的适用性?本文试图从端值法的数学本质出发,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回答,以厘清端值法在解物理选择题时的应用和局限.  1 应用于
一、纵贯线,整体把握思维梳理的阶梯  从教师的角度看,胸中有全局,了解并熟悉小学数学各个学习阶段“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关注点,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避免教学中的“见树不见林”现象,做到思维梳理的延续性.  1.把握解决问题的纵向发展阶段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解决问题”的发展过程,呈现如下的特征:问题情境从“非形式化、非良构型、非类型化”向“形式化、良构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朗读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水平,通过反复的朗读能够对词汇和语言进行学习和掌握,并且能够很好的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因此,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令人疑惑难解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情绪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在心理学上称为问题意识.数学问题意识是局限于在数学学习、研究活动中所具备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没有改变教育观,依然扛着应对高考的旗帜面对课堂
随着我国“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趣味性教学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逐渐受到教育界相关部门的重视.本文针对趣味性教学法的意义进行分析,从设置情景教学法增加课堂的
等效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采用等效方法分析、理解物理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等效方法的等效原理和依据,并对等效方法的应用进行概括、整理,有助于学生完善方法体系、拓展思维维度,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效方法应用非常广泛,本文仅从结构、过程、变形三个方面阐述等效的依据及应用.  1 结构重组等效  采用割补、拆分、填充等重组方式,改变研究对象的结构,然后对其效应进行分
《中学物理》杂志2012年2月曾刊登过“A圆柱体落地速率多大”一文.为方便读者,将原题题目转录如下.  三个半径均为r的圆柱体如图1所示放置,柱间及柱与地面间的摩擦都可忽略不计,且mA=2m,mB=mC=m,让三个圆柱体以初速度为零开始运动,求A圆柱体落地时的速度大小.  原文只想到了用高等数学的方法来解答此题,这种方法对数学运算能力的要求很高,很容易出错,并且不容易理解问题的本质.  通过分析,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同时又是从概念、规律出发,有着严密逻辑体系的科学.因而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论是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还是由理论到应用阶段,思维都是十分必要的环节.  在物理教学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对物理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他们并不是自己不想学好,他们对教科书上所涉及的概念、公式等一些重要的知识都能熟记在心,唯一缺少的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来解决问题.在解题过程中遇上一些
小学数学的知识难度不大,主要在于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学会自主学习,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而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运用多